
【江山·见证】【宁静】盛夏觅凉(散文)
一
今年天气热得早,刚七月中旬,天气就变得热起来。乘凉、纳凉、吹空调等防暑降温措施,开始成为人们的盛夏选择,甚至连“江山文学网”上作者的文字,都变得清凉起来。文友单培文刚推出散文《冰棒记忆》,那厢文友何叶就奉上散文《冰棍的记忆》,似乎不写写关于盛夏觅凉的往事,怕是难以熬过这个高温时节。
空调吐出的冷气包裹着我,键盘上敲出的每一个字似乎都是冷丝丝的,我却在搜肠刮肚地寻觅早年盛夏避暑的故事。我小时候,如果从记事算起,那就是五十年前了。大概那时全球气候还没有变暖吧,小时候的大连的确不算太热,也就八月份能有十多天气温超过30℃。尽管如此,当知了的鼓噪响彻街头巷尾的时候,满街捉蜻蜓的我们仍然是要晒得冒油,汗流浃背。
这个时候,何以解暑,唯有冰棍。冰棍分两种,牛奶冰棍和小豆冰棍。冰棍价格也是两种,一种是三分钱的,甜度要低一些,更接近于冰块,另一种是五分钱一根的,更甜一些,添加的小豆和牛奶更多一些,吃起来口感更好,糯糯的。讲真不是很贵,但那时我们要从兜里掏出三分钱或五分钱,实在是一件挺困难的事。解决之道也是两种,一是平时积攒,搜集点牙膏皮、酒瓶子、破铜烂铁,卖给废品公司,换来一点零花钱。二是回家找家长索要,这要看你软磨硬泡的功夫如何,还要看家长的心情如何。
总之,当把三分钱或是五分钱交给卖冰棍的老太太时,冰爽之气迎面而来,暑气自消,快乐在心。如果能凑出一毛钱,买一瓶冰镇甲级桔子汽水,那几乎可以承包一个夏天的快乐。后来,听学了点化学的大哥哥们说,糖水加点小苏打和白醋,可以生成带气泡的汽水。我们“照方拿药”,还别说真就看到瓶子里冒出一串串的气泡,但味道不咋地,也就不再自制汽水了。
夏天光膀子是最清凉的“着装”,但毕竟不大文明,所以那时我们就是一件“老头衫”加大裤衩,脚上一双塑料凉鞋,这就是清凉一夏的装扮了。“老头衫”是土语,也叫汗衫,实际就是无领子、半截袖、套头的T恤。很难穿到新的“老头衫”,大多是哥哥们穿小的,我们接着穿。那“老头衫”不知道经历了几个夏天,洗了多少次,前胸后背薄如蝉翼,加之宽松如布袋,穿身上倒是真风凉。
长大一些的时候,不愿意再捡旧“老头衫”穿了,就央求家长给买新的。新的“老头衫”纯棉雪白,惹人欢喜,便得寸进尺跟家长要两毛钱,去“印号”。“印号”是专属于那个年代的行业,就是将图案和数字号码印在浅色的汗衫上,这是那时扮靓的方式。店里的师傅用硬纸板将汗衫撑平整,找出顾客选的图案和号码的模板,覆盖在汗衫上,用滚子蘸着红色油墨一推即可,有点像油墨印刷机。一般胸前是图案,后背是号码。图案有写意山水、万里长城等等,还可以加上文字,但我回忆了半天也没想起印的是啥字,肯定不是前面“兵”字,后背再来个“勇”字。穿上印着鲜艳图案的汗衫,走在大街上,清风自来,似乎凉爽得很。
十多岁的孩子正是讨人厌的年龄,家长们常把“哪里凉快去哪”挂在嘴边。我们倒也听话,大海里凉快就去海里游泳。夏天海水温度在二十多度,泡上三十分钟,全身由内而外的凉快。不会游泳的,或者不敢下水的,就在岸上给我们看着衣服,享受从海面上掠起的海风,那南来的风也是清凉、惬意的。海里岸上,暑意全消。
太阳西沉的时候,家家户户飘出来饭菜的香气。嫌屋里闷热,许多人家就在窗外步道上,槐树下,摆上个小饭桌,一家人围桌吃饭,清清凉凉的。风一吹,一片黄色的槐树叶,飘落到饭菜上,不知道它是饿了,还是要点缀下菜品。如果是吃鱼虾等海鲜时,那一定是不停地挥动胳膊,驱赶那些令人生厌的苍蝇。
酷暑时节,最难熬的是夜里。房间小的可怜,一铺大炕上睡着一家五六口人,甭说闷热的天气,就是彼此的体温都够人难耐的了。一般家庭没有电扇,空调更是连概念都没有,降温只能是睡前到院子里,接盆凉水兜头浇下。邻居家常在户外搭个简易床铺,天当房、地当床地睡在马路边。这比睡在闷热的家里要凉快许多,就是蚊子多,不堪其咬,再就是担心风云突变,一旦夜里下起大雨,那就要从雨中醒来了。大可不必担心被行驶的车辆碾轧,因为那时车辆很少,居民区的街巷里几乎没有车辆通过。
有时候,晚间一丝风也没有,躺着都出汗。我会躺到水泥窗台上,用水泥的凉缓解身体的热。从窗户里能看到星空一角,便会胡思乱想,也可以说是憧憬未来。但我肯定不会想到冰箱、空调、淋浴器等现代科技产品,能想到的无非是冰棍啥时能管够吃?家里啥时能买一台摇晃着脑袋的电风扇?除此之外,我还真想到了一个颇有深意的问题:古代人是如何过夏天的?
二
一晃经年,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对夏天的感知似乎还停留在小时候,但人却已经进入新时代了。
冰棍管够已经不是问题了,问题是现在一根冰棍吃一半牙就开始疼了。甲级桔子汽水市面上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可乐、果汁,但又怕摄入太多的糖,不敢多喝了。当然,后来学的化学知识也没派上用场,当夏凉饮品多到不能胜数的时候,谁还回傻傻地用小苏打勾兑“汽水”?
“老头衫”如今换个名称叫T恤。面料多钟多样,纯棉的、丝麻的、速干的,款式多种多样,套头的、带领的、砍袖的,关于那个“印号”行业的记忆,差不多都快被岁月风干了。现在如果有人能拿出一件早年印花印号的汗衫,估计可以算得上是收藏品了,成为一个时代的生活符号。
与男士相反,这几年的夏天,女士却一改过去穿着清凉的打扮。各种各样的防晒衣、皮肤衣把自己包个严实,头顶阔沿防晒帽,脸上还要蒙一个防晒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来自沙漠的阿拉伯女人。其实,也不单是女士有防晒系列,男人也有防晒服。去南方旅游,妻子怕晒,一下子买了两件皮肤衣,她一件,我一件,同款不同色。这下好,两人走在大街上,蒙头蒙脸的,像一对江湖雌雄大盗。
电风扇似乎还没在夏天“逞英豪”,就被空调打入“冷宫”。等到近几年,电风扇卷土重来时,它竟换了一副模样,而且还与空调攀亲,叫做空调扇。妻子退休时,单位工会发的纪念品,就是一个空调扇。圆柱形,小餐盘那么粗细,半人多高,一按键凉风自来。我瞅着它,心中纳闷,没有了那三个叶片,它是如何扇风的?最近发现不少年轻人都用上了手持小风扇,走在大街上,贴着脸吹风,惬意得很。我就更纳闷了,这是微缩电风扇?还是男人用的电动剃须刀变异了?
空调创造的凉爽环境,以及住房条件的改善,让闷热夏夜不再难熬,如今没人会“天当房,地当床”地睡在马路边。虽然有空调,但我不习惯开着空调睡觉。到晚上十点左右就把空调关了,冲个凉,开着窗睡觉。南北各一间房,穿堂风一吹,比吹冷气舒服多了。但有一天晚上没风,睡到半夜热醒了。跑到北屋一看,今夜刮的是小北风,比南屋凉快多了,赶紧躺下接着睡。第二天一早,妻子吓一跳,昨晚还睡在身边的人咋没了?看到我在北屋,便调侃道,睡觉也像足球赛,还分上下半场吗?我笑道,咱们以后跟着风向决定睡在哪屋。妻子说,刮西风时,睡卫生间?
说笑归说笑,盛夏觅凉始终是生活的一种状态。科技产品的加持与日渐向好的日子,让觅凉变得千姿百态,细说起来能从夏说到秋。
三
前两天,我们这里连续下了几场雨。雨后空气清新凉爽,一扫闷热,不开空调,家里也是凉风习习。
坐在沙发上,边吃着雪糕,边刷手机,忽然想起少年时那个很有深意的问题:古代人如何过夏天?智能时代无需跑图书馆查阅资料,我给手机上的DeepSeek下个指令:介绍一下古代人如何过夏天?DeepSeek回道:好的,用户让我介绍下古人如何过夏天,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让我先梳理下脉络……然后,它像模像样地深度思考二十九秒,便给出了一大堆参阅资料。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夏日用冰消暑气,竟然可以追溯到商朝,这可是三千年前的事了。考古发现,商代就有了冰窖,甚至还有盛放冰块的专用设备,用青铜制作“冰鉴”,柏木做的“冰桶”。当然古代是没有制冰设备,都是寒冬时从河里取冰,冬藏夏用。因此,冰在那个时候绝对是奢侈品,只能是少数达官贵人才能享用。
到了唐朝,民间出现了私家藏冰售卖的“冰商”,《唐摭言》记载:“蒯人为商,卖冰于市”,这大概是冰的商业化开端,当然这冰的价格不菲。大宋朝时,冰在盛夏的应用更加广泛,冰镇的绿豆汤、荔枝膏水都是当时的“网红”商品。据说,《清明上河图》里画了一个名为“香饮子”的店铺,“饮子”就是售卖冰饮的店铺。令人不敢想象的是,那时竟然出现了“冰淇淋”。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咏冰酪》诗云:“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边消。”我看看手里的雪糕,难道这方寸之冰穿越了千年?唇齿之间沁人心脾的凉意,竟然是从古至今生活意趣的嬗变。一口冰凉,似乎可以品尝到千百年的余味。
除了用冰消暑,古人还有许多消夏智慧。比如,古人在建房屋时,融入一些纳凉的设计。最常见的就是坐北朝南的布局,引入自然风,增强室内空气流通,这就是我南北屋上下半场睡觉的理论基础。当热浪袭来,需要换上轻薄透气的夏装,丝和麻葛就成为夏装的“高级衣料”。别的不说,看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就知道啥叫薄如蝉翼,这衣服穿着该多凉快。“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堪称古人的防晒服、皮肤衣。古人消暑还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山野密林、江河湖海,密林寻幽,湖上泛舟,溪边垂钓,寻觅消除暑热的清凉与惬意。正所谓:“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
四季轮回,盛夏去了又回,时光推移,如今我们有了更多觅凉模式,凭借现代科技抵御酷暑,却难以忘怀自古以来的传统。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从商朝将冰块冬藏夏用,到大宋的冰淇淋,再到儿时的冰棍,乃至今日的冰箱、空调等科技成果,串联起五千年文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