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桃园记(小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桃园记(小小说)


作者:陈俊义 布衣,13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发表时间:2025-07-19 09:23:49
摘要:原创首发。新时代农村建设范文。

王老五蹲在土坎上抽旱烟,眼睛盯着坡上的玉米。秆子细,叶子黄,风一吹就晃。1985年秋天,贵州这山窝窝里天还热,可日子还是老样子,没什么盼头。
   他们这村子,老辈人叫窝凼。三十多户人家,都靠坡上那些碎土块过活。说是地,其实石头比土多,种玉米、高粱都得顺着石缝刨坑。一年忙到头,能把肚子填饱就不错了。王老五他爹临死前攥着他的手说:“咱这地,长不出好东西,认命吧。”
   那年冬天很冷,村支书王大贵领来两个外乡人。穿的褂子上有“技术员”三个字,说话是山东口音。把人领到祠堂,生了盆炭火,王大贵说:“这是上面派来的,教咱种果树。”
   “果树?”王老五撇了撇嘴,“咱这石头缝里能长果树?结的果子怕是比酸枣还小。”
   山东来的老李从包里拿出个红桃子,有苹果那么大。“老哥你看,这叫冬桃,你们这气候能种。甜,能卖上价。”
   王老五凑近看了看,那桃子挺光亮。他活了四十多年,只在县城供销社见过这样的。“种这东西,能当饭吃?”
   “咋不能?”王大贵提高了嗓门,“上面说,种桃树给补贴,头两年口粮国家管。咱窝凼穷了这么多年,总得试试。”
   试?说起来容易。把种了一辈子的玉米刨了,改种这没把握的桃树,谁心里都没底。王老五夜里睡不着,想儿子在县城读中学,信里说同学都有自行车,他摸了摸炕头的钱,“我家那二亩坡地,试试。”
   开春,山东人真带树苗来了。苗子矮,和村里的野桃树不一样。老李蹲在地上教挖坑:“坑要三尺深,底下垫碎石头好排水,拌点沙子透气。”
   王老五学得认真。把攒了半年的猪粪全运到坡上,又从河里挑沙子,一担一担往坡上扛。沙子沉,路陡,肩膀磨出了血泡,裹块布接着干。天不亮就上坡,天黑才回家,手上的茧子很厚。
   头一年,桃树苗只长叶子,绿油油的,没结果。村里人路过就说:“老五,你这地算荒了。”他不说话,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媳妇偷偷在树空里种了点土豆,被他拔了:“要种就好好种,三心二意啥也成不了。”
   第二年开春,坡上的桃花一朵接一朵开,没几天就连成了片。远处看,山坳里一片白,一片粉。蜜蜂多,蝴蝶也比往年多,黄的白的都有。
   王老五的媳妇站在桃树下,笑着笑着就哭了。她这辈子没见过这样的景象,没想到自家坡地能长出这么好看的东西。
   挂果的时候,小青桃有手指头那么大,藏在叶子底下。老李又来了,教他们疏果,把长得密的摘掉。王老五舍不得,摘一个心疼一下,老李在旁边说:“这个留,那个去,太密长不大。”
   入秋,桃子真长好了。满树的桃子红得发亮,有碗口那么大。王老五摘了一个,用袖子擦了擦就咬,甜水顺着嘴角流,果肉脆,比他吃过的任何果子都好吃。
   “娘哎,这果子真好!”他笑得合不拢嘴,差点掉眼泪。
   第一批桃子摘了三架子车,王大贵带着人拉到县城。不到晌午就卖光了,买的人排着队,都说比城里的甜。回来时,架子车上装着新化肥,还有王老五给儿子买的新书包,蓝布面,带拉链。
   “一个桃子两毛钱,”王大贵在晒谷场跟大伙算账,“一棵桃树结五十斤,一亩地五十棵,你们自己算。”
   全村人都动了心。转年开春,不用人说,家家户户都把坡地翻了,全种上桃树。山东的技术员又来了好几拨,带了新苗,教嫁接。王老五成了“土专家”,谁家桃树有毛病都找他,他也不藏着,谁家该剪枝、该施肥,他都去指点。有次隔壁二柱子家的桃树叶子发黄,王老五蹲在树底下看了半天,说是根底下积水了,教着挖了条排水沟,没过几天叶子就转绿了。
   第三年,窝凼村的桃树都结果了。满山的桃子,甜香味能飘出二里地。县城的贩子开拖拉机来收,拉走的还不到一半。好多桃子挂在树上,再不摘就烂了。王老五看着地上落的果子,心疼得直跺脚,夜里听着风吹桃树的声音,都觉得可惜。有天早上起来,看见自家地头落了一地熟透的桃子,他蹲在地上捡了半天,装了满满一筐,拿回村分给娃娃们吃,自己却一口没动。
   这时候,村里的王强回来了。在广州打了几年工,手里拿着个智能手机,方方正正的。“叔,咱开直播卖桃!”他举着手机对着桃树,“我在抖音上开个号,让全国人都看看咱的桃子。”
   谁也不懂直播。王强就演示,打开手机对着桃树,大声说:“家人们看,这是咱贵州大山里的冬桃,没打农药,咬一口很甜……”他边说边咬了一大口,汁水顺着下巴往下滴。
   没想到真有人买。头一天就卖了五十单,王强带着大伙找纸箱子打包,贴快递单,忙得不停。村里没有那么多纸箱,王强就让人去镇上废品站收,不够了又找附近学校要了些装书本的纸箱子,裁裁剪剪接着用。快递车第一次开进窝凼村,全村人都来看。王老五摸了摸快递盒上的胶带:“这能把桃子送到北京?”
   “不光北京,上海、广州都能到!”王强拍着胸脯,“我联系了冷链车,保证送到家还新鲜。”
   就这样,窝凼村的桃子能卖到全国各地了。网友在视频里看满坡的桃树,看果农摘桃,都觉得新鲜。有人专门开车来村里摘桃,顺便看看山里的样子,村里的路不好走,好多人都是走着上来的,摘完桃子再拎着往下走,累得满头汗也乐意。
   王老五家的日子好得快。头年盖了三间大瓦房,挺亮堂;转年买了拖拉机,不用再肩挑背扛;第三年,他儿子大学毕业回村,开了个电商服务站。2015年春天,王老五揣着存折去县城,买了辆银灰色的小轿车。开回村那天,全村人都来看,他媳妇摸着车盖:“这铁家伙,比两头牛还值钱。”
   村里变化快。土坯房都拆了,盖起二层小楼,红砖墙,大窗户,院子里停着小轿车。家家户户都买了冰箱、洗衣机,有的还装了空调。夏天,空调外机转着,能挡住山里的热气。王大贵的儿子在村口开了家农家乐,叫“桃园人家”,城里来的游客不少,多的时候一天能坐七八桌,王大贵的媳妇和闺女在里面帮忙端菜,忙得脚不沾地。
   2018年,窝凼村正式改名叫桃园村。村口立了块大石头,刻着三个红漆大字,旁边还有块牌子:“脱贫攻坚示范村”。省里的领导来了好几回,握着王老五的手说:“老人家,你们这桃园,种出了好日子。”
   王老五嘿嘿笑,露出豁了牙的嘴。想起当年蹲在土坎上抽旱烟的日子,像做梦一样。那时候最大的心愿是给儿子买双新球鞋,现在,家里连小轿车都有了。
   今年春天,王老五站在桃树下,看着满山的桃花,想起他爹说的话。他掏出手机,给在省城读农业大学的孙子打电话,屏幕很清楚,能看见孙子的脸。
   “小虎,学校里的技术学到了吗?咱家的桃树该换品种了。”
   电话那头,孙子笑着说:“爷爷放心,我跟导师正研究呢,新培育的品种,又大又甜,还抗病虫害。等我毕业回来,咱建个桃园实验室,让咱村的桃子名气更大。”
   挂了电话,王老五看着远处在建的冷库,村里新修的柏油路,坡上排得整齐的桃树,咧开嘴笑了。阳光穿过桃花,照在他皱巴巴的脸上,暖洋洋的。
   风一吹,桃花瓣落下来。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是邻村来学经验的,他们也想种桃树。王老五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往坡下走。去看看新栽的桃树苗,绿油油的,像有了新盼头,在春天里扎下根。
   这大山里的日子,总算不再灰扑扑的了。

共 27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说通过贵州窝凼村村民在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下,从种植玉米的贫困生活转向规模化种植冬桃,并借助电商直播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乡村在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时代变迁。主人公王老五从“认命”到主动尝试的转变,以及村民们从传统农耕到拥抱现代农业、电商经济的过程,不仅书写了个体命运的改善,更凸显了科技赋能、政策扶持与乡村内生动力结合的重要性,讴歌了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改变生活的时代精神,寄寓了对乡村振兴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主题思想深刻鲜明,立意新颖,以小见大,聚焦个体折射时代。细节刻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王老五“攥着炕头的钱”决定试种桃树时的犹豫,“摘疏果时的心疼”,咬桃子“甜水顺着嘴角流”的满足,以及媳妇“笑着笑着就哭了”的情感爆发,细节中蕴含人物心理与时代温度,充满乡土质感。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9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9 09:27:02
  “桃树”既是脱贫的载体,也象征着希望与生命力,从“苗子矮”到“桃花连片”再到“新栽桃树苗”,展示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9 09:27:30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