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柳岸】包谷香(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柳岸】包谷香(散文) ——七香之三


作者:陈俊义 布衣,18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9发表时间:2025-07-26 16:14:13

清晨,张大爷就背起背篓上山了。山上的包谷,秆子快赶上一人高了,长长的叶子密密实实,随着山风微微摇晃。张大爷猫腰钻进包谷地,左手抓住秆子,右手抓住包谷棒,使劲一掰,“咔嚓”一声,绿莹莹的包谷就掉背篓里了,红褐色的须子还挂在上面,像一支燃烧的小火炬。
   贵州这地方,山多,坡又陡,好多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地里的石头还多,根本种不了水稻、麦子等农作物,只能种包谷。包谷不娇气,就像农作物里的“战斗机”,有一股子硬气劲,那根能往石头缝里扎,多么干旱的年景,它也能结出一穗穗玉米棒子。
   张大爷把背篓放石头上,从兜里掏出个烤包谷。这是昨儿晚上灶膛里焖的,皮烤得焦黑,剥开一看,玉米粒胀得圆滚滚的,咬一口,又面又甜,渣子粘在嘴角,用舌头一舔,满是香味。
   灶房里,王大妈正搅着锅里的包谷面。大铁锅烧得通红,水咕嘟咕嘟冒泡,她手里的木铲转得飞快,包谷面在水里翻来翻去,蒸汽往上冒,把房梁上挂的腊肉都熏得油亮亮的。“包谷饭要好吃,得用柴火蒸。”她擦了把汗,汗珠滴进锅里,溅起小水花,“煤火做的,不香,发死。”
   蒸好的包谷饭装在粗瓷碗里,黄灿灿的,一粒一粒分得清。就着酸辣椒炒洋芋,能吃两大碗。张大爷常说:“这东西抗饿,上山干活揣俩包谷粑,到天黑都不饿。”那时候小孩上学,书包里装的不是饼干,是早上娘烤的包谷粑,课间拿出来啃,香得旁边同学直瞅,有的还偷偷用橡皮擦换着吃。
   收包谷那阵,晒谷场最热闹。男女老少都扛着席子来,把包谷棒摊在上面。太阳一晒,玉米粒的水分慢慢少了,颜色更黄了,香味也浓了,甜丝丝的,像撒了点糖。小孩们在包谷堆里打滚,头发上缠着包谷须,衣服上沾着玉米粒,被大人追着打屁股,笑声把老槐树的叶子都震得哗哗响。
   弄成粒得用木槌砸。张大爷把包谷棒放进石臼,举起木槌使劲砸,“砰砰”的响声,山底下都能听见。玉米粒蹦出来,滚得满地都是。他弯腰捡起来,吹吹灰就放嘴里嚼,“今年的包谷,甜得很。”
   张大爷的儿子柱子,从小就不爱吃包谷饭。吃饭时,总把碗里的包谷扒给狗吃,被张大爷用竹条抽过好几回。十三岁那年,他偷了家里的包谷粑,跑到镇上卖给过路的人,换了五毛钱买冰棍,回来被发现了,罚他在包谷堆前啃了三个生包谷,啃得直掉眼泪。
   谁能想到,这不爱吃包谷的小子,后来在县城开了个养东西的合作社。去年收包谷的时候,他开着皮卡车回来,车斗里装的不是化肥,是新的粉碎机和装饲料的袋子。“爹,你看这机器,包谷倒进去,一会儿就成粉了,拌点糠就能喂猪。”柱子擦着机器说,“现在谁还顿顿吃包谷饭啊?咱这包谷,喂猪喂牛,挣的钱能买好多白米饭。”
   村头的老晒谷场上,有几间大瓦房,院子里圈起一个猪圈,养着几十头黑猪,合作社就建在这几间瓦房里。“这包谷得筛三遍,把碎渣子捡出来,不然猪吃了不消化。”柱子抓了把包谷粒撒进猪槽,“以前人吃的东西,现在喂牲口,听着好像亏了,其实还挺划算呢,一头猪能卖几千块,顶得上以前种三亩包谷的收成。”
   院子里,几头牛正嚼着铡碎的包谷秆。这些秆子以前都是烧火的,现在切成小段,拌上包谷粉,成了牛的好饲料。“你看这牛,以前光吃野草,一年也长不了几十斤,现在喂这包谷秆拌粉,半年就能长一百多斤。”柱子拍了拍一头黄牛的背,牛甩了甩尾巴。“去年卖了十头牛,合作社的人每家分了几千块呢。”说完柱子咧嘴笑了起来。
   粉碎机房里,机器“轰隆轰隆”响,震得人耳朵嗡嗡的。包谷从漏斗里漏下去,转眼就变成金黄的粉,顺着管子流进袋子里。“粉不能太细,得带点颗粒,牲口吃着才长肉。”柱子用手接了点粉,“咱这包谷粉没掺别的东西,用她喂出来的猪,肉特别香,城里的饭店专门来收猪肉,一斤能多卖两块钱。”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跟柱子一样,出去打工挣了钱,回来要么开合作社,要么搞养殖。去年村里修了水泥路,一直通到镇上,拉包谷的卡车能直接开到晒谷场。以前背一篓包谷下山要走两小时,现在卡车一趟能拉几十吨。
   傍晚的时候,柱子家的烟囱里冒出白烟,飘着包谷粑的甜香。今天有游客来村里,点名要吃现烤的包谷粑。柱子媳妇把包谷面和水揉成团,贴在铁锅内壁,用柴火慢慢烤,外皮变得焦脆,里面却软乎乎的,掰开来,热气裹着香味,馋得游客直搓手。“这包谷粑,得用新收的包谷磨面,放久了的陈面烤出来发苦。”张大爷给游客示范怎么剥包谷,“你看这玉米粒,饱满的才好,瘪的不行。”游客们举着手机拍,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
   晒谷场上,几个老人坐在包谷堆边晒太阳,手里剥着包谷,嘴里唠着家常。李奶奶把剥好的玉米粒放进篮子,“城里医生说吃包谷好,是粗粮,对身体好,鼓动着人们专门跑来买咱的包谷面。”旁边的王大爷接话:“可不是嘛,我那孙子在贵阳上班,每次回来都要带几袋包谷粉,说他们公司的人抢着要,还说这是‘原生态’的。”家里的灶台上,包谷饭越来越少见了。但家家户户的屋檐下,还是会挂几串包谷棒,黄澄澄的,像挂着金元宝。张大爷摸着包谷须子说,“这东西陪咱穷了大半辈子,挂在屋檐下,看着心里踏实。”
   夜里,合作社的仓库还亮着灯。柱子在盘点包谷的库存,账本上记着:卖给饲料厂多少,留着当种子多少,分给社员多少。墙上贴着合作社的分红表,每户人家的名字后面都跟着一串数字,一年比一年多。窗外的月光洒在包谷堆上,像铺了层银霜,包谷的香味混着泥土的气息,在屋里慢慢飘。
   第二天一早,柱子要去县城送包谷粉。张大爷往他车上塞了几个煮包谷:“路上饿了吃,比面包顶饿。”柱子接过包谷,热乎乎的,揣在怀里,“爹,等这批包谷卖了,我给你买台按摩椅,你腰不好,天天按按舒服。”张大爷摆摆手:“别乱花钱,不如多买几台粉碎机,把合作社再扩大点。”
   地里的包谷还在一年年生长,春天发芽,夏天长秆,秋天结穗,成了农民致富的“金棒棒”。如今,村里人的腰包鼓了起来,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但不管怎么变,包谷的香味,总在村里飘着,像个老伙计,看着一代又一代人过日子,从苦到甜,从穷到富,香味里的故事,一辈辈传下去。

共 24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谷香》以贵州山区包谷种植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图景。这篇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或歌颂,在包谷从"救命粮"到"经济作物"的身份转变中,展现了物质丰裕时代下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深刻重构,同时也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失落提出了隐忧。文章以包谷的"物性"变化为叙事线索,构建起富有张力的象征体系。包谷从"根能往石头缝里扎"的生存韧性,到"喂猪喂牛,挣的钱能买好多白米饭"的经济价值,再到"城里医生说吃包谷好"的文化符号,其身份经历了三重跃迁。这种转变生动体现了布尔迪厄所言的"资本转换"逻辑——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生存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为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张大爷"摸着包谷须子"的细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农民面对这种转换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对过往艰辛的释然,又暗含对传统消逝的不舍。是篇值得品味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纪昀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7-26 16:40:42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7-26 16:42:58
  欢迎赐稿柳岸,柳岸因你而更精彩!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7-27 16:06:45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