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青”你读书:张亚凌(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曾经】“青”你读书:张亚凌(散文)


作者:纪昀清 举人,3478.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0发表时间:2025-07-26 17:28:14

结识张亚凌老师,是缘于一次读书分享会活动。
   2025年4月22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由共青团陕西省委在西安主办的“‘青春领读人•时代追光者’2025年‘青’你读书•‘阅’见更好的自己读书分享会”活动。而张亚凌老师,正是本次读书分享会特邀的四位嘉宾之一。她和其他三位特邀嘉宾一样,以青春领读人,时代追光者的身份,与我们一同走进书籍的海洋,共同探讨阅读的魅力,分享读书带来的成长与收获。
   张亚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渭南市作协副主席,笔名江小鱼,《读者》等签约作家,100余篇文章进入中、高考试卷及各种考卷,30余篇文章收入中小学“语文读本”,出版散文集12部,主编作文图书66部,出版写作专著2部,家庭教育专著1部。作品曾获“杜鹏程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奖项。
   当美女主持人介绍完她的身份,只见一个个头不高、戴着眼镜、留着齐耳短发的中年女士站了起来,她在原位上扭动着身子,从不同方向,向大家接连鞠躬两次,以作回应。她皮肤有点暗黄,显然是年龄不饶人的缘故,身着宽松防晒服和牛仔裤,一身休闲打扮,看上去亲切随和,假若走在人群中,其实并不惹眼,甚至与我们普通人毫无二致!因此,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并无我想象中的那么富有名人风采!
   对于其人,说实话,我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较为陌生。但听了她的简介,却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心里很期待她能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承想,面对主持人的接连提问,她的回答居然是四位嘉宾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着实让我刮目相看!她坐在那儿,举止大方,声如洪钟,对答如流,尤其是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娓娓道来,让人一下子就被她富有内涵、学识的强大气场所感染。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她当时回答主持人接连提出的“六个问题”时从容不迫、随机应变、落落大方的场景。
   问题一:阅读对青少年时代有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张老师并未正面解答,而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回答说:“我想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换一种方式,如果不阅读的话,我会是怎样的我?我想如果我不读书的话,那么我一定是一个缺乏耐心、性子暴躁、遇事极端、不知变通、一无所知,还狂妄自大的人。如果我不读书的话,我想我会成为一个别人讨厌,甚或连自己都很讨厌自己的人。那么,读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性格的重塑吧!我个人觉得,如果不是读书拯救了我,我一定有可能是街上的一个泼妇,正在卖菜,和人起了纠纷。”并直言,是读书让她脱胎换骨。
   她的回答,毫无冠冕堂皇的大话虚话,完全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让人感到非常接地气。她的话音刚落,台下就不约而同响起了齐刷刷的掌声。这一点,让我感同身受。若用张老师的话,反观我自己:如果我不读书,我会是怎样的我呢?我想,可能会和父辈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亦可能会和那些早早辍学的同窗好友一样,在工地常年打工,因养家糊口而四处奔波,甚或以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体格,就连养活自己可能都吃力。又岂能和现在身为人民教师的生活质量相媲美呢?因此,张老师的回答,道出了我的心声,让我肃然起敬!
   问题二:读书对自己写作与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面对这一问题,她的回答依然自信有力。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对我触动颇大。她说她今年55岁,在她上小学三年级时,她母亲就给她订了本《少年月刊》,这是她人生中订到的第一本杂志,她也把它写进了很多文章里。正是因为她在看书的过程中,就学习了最简单的写作,她说那叫模仿,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她就开始发表文章。1985年她在《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时稿费是两块钱,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发表作文。而她的职业其实是受母亲的影响——她母亲是上世纪50年代末大学师范毕业的,是一位数学老师,可以说母亲是她的偶像。因此,她也想成为一位老师,尤其想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因为读书和写作,改变了她,让她的性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说,如果她成为一个语文老师,她一定会努力地去引导她的学生边读书边写作,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她一不小心就实现了她儿时的梦想,她成了老师。
   大家被她毫不遮掩的真诚所打动,台下霎时又是掌声雷动。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我觉得张老师比我幸运,她有一个大学师范毕业、当老师的妈妈,为了关心她的学习,还为她专门征订了《少年月刊》杂志。而我的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虽然他们也很疼爱我,一直省吃俭用地供我读书,但是他们却没有给孩子买杂志的见识和眼光。我自小到大,从未看过像《少年月刊》《当代青年》这样的权威杂志,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书本,充其量只是偶尔看一下夹在校园橱窗内的报纸。目的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现在,我和张老师一样,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因而每天有空就如饥似渴地阅读,以补偿过去上学时期很少读课外书的缺憾!
   问题三:能够见证自己青春成长的是什么书?
   对于这一问题,她不假思索地说,她青春时期读的一本书是《杰克伦敦小说集》。这本书为什么对她影响特别大?是因为这本书里面有一篇《热爱生命》。还说,她是30多年前上的渭南师专。从合阳县考到渭南师专,30多年前就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那一刹那,她觉得自己是麻木的,纵容的,好像她现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有一种高昂式的奋斗。而当她看到这篇《热爱生命》之后,就被它深深地震撼了,这是她迄今为止唯一工工整整、认认真真、一笔一划抄了三遍的文章,几乎写完了一个本子。因为她在每抄一遍的时候,都感觉到自己目前的浑浑噩噩,她把这个文学作品中关于“生存的艰难”,就直接移到了她的现实生活中,并且进行了一种深刻的反思:她就意识到她不应该觉得她现在捧上了铁饭碗,她就可以堕落了。也就是从那之后,她就开始真正地去努力。她觉得,她今年55岁,从那一本书到现在,努力是她生活的底色。她一直都处在自己努力的过程中,并且以此推动她的学生。她还引以为豪地说,就连连续多年全国写作大赛的第一名都是她的学生,她已经指导她的学生发表了4600多篇文章,上到《读者》下到《意林》,可以说,她的学生的文章在全国遍地开花,她的文学社团也是全国99家社团之一。当她转身成为老师之后,她就很早地把这些阅读与写作的方法移植在她的学生心中,让他们不要轻易地自满自得,或者躺平。她觉得这应该是她青春时期留下的比较大的一篇“文章”吧!因为青春是漫长的,如果说就是这一篇文章里讲了她的青春,这好像不够准确。她说,对她后来的情感生活或者个人努力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简爱》这本书。这本书让她看到了一个长相普通的,来自于不好的家庭的女孩,为了自己未来的幸福,可以开足马力地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的回答,依旧掷地有声,令人心潮澎湃,自然又赢得了大家不期而同的掌声!
   张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不禁想到:每个有成就的人,可能都有对自己造成重大影响的一两本书。反观我自己,青少年时期,对我影响较大的书,却是路遥的《路遥文集》和《平凡的世界》。尤其是《路遥文集》中收录的中篇小说《人生》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让我刻骨铭心。时至今日,高加林与刘巧珍以及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田润叶等人物的鲜活形象,依然在我脑海浮现。我想,我现在边读书边写作的状态,应该说,与这两本书对我的影响不无关系。因为,它们让我看到了路遥用生命写作的伟大精神。这一精神无时无刻不再鼓舞着我前进!
   问题四:AI写作会不会代替人类写作?
   对于这个问题,张老师斩钉截铁地回答说:“绝对不可能,因为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当DeepSeek刚开始的时候,我儿子就给我说:妈,你可以不写的,因为DeepSeek写得比你还好。所以他立马就让DeepSeek写了我的一篇文章。我有一篇文章叫《继父》,就是2015年杭州的中考真题,也是咱们首届全国教师做题大赛的唯一的一等奖。那么他就让那个DeepSeek写我的《继父》。他说:妈,你看人家几秒就把你的《继父》写出来了。我就和他一起去看,我说你现在看一下这个DeepSeek写的和妈妈写的区别在哪里?你打眼一看的话,DeepSeek写的,语言的确特别漂亮,而且意境堆砌的特别多,你再一看觉得感情极为饱满,其实那是错的。我就对他说,你看它看起来是感情饱满的,其实它有太多做作,它里面的意象特别多,但是从逻辑上讲,有些就不合逻辑,有些就是生硬地堆在一块。我说DeepSeek其实就说明了一件事,就是读万卷书可以随意写好文章。因为DeepSeek本身就被注入了大量的知识,它可能相当于多少多少个图书馆。你这个标题一出来,它马上就搜索,然后高度地拼凑。所以我说DeepSeek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因为它没有人类的真正的情感。因为好的作品,特别是我写的是散文随笔——纵使古今中外的散文随笔,它的那个精髓和长篇小说都不一样,长篇小说的话,它可以天马行空地形象、构架等等,而散文随笔,它的重点就是一个字:真。可是DeepSeek怎么样能够真真正正地去切入人的生活呢?我觉得AI或者DeepSeek写作不可能替代人类,就是这一个原因。而且我们经常和DeepSeek做游戏,你可以问它说:DeepSeek,清华好还是北大好?DeepSeek回答得特别精准。你说我是北大毕业的,清华好还是北大好?DeepSeek就接下说,是你毕业的北大。如果你说我是北大本科,清华的硕士,北大和清华哪个好?它又开始给你另外的回答。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因为人在后台,所以就给它注入了一种谄力,注入了一种讨好。如果人工智能是个人的话,它应该是为了自己很好地活下去,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这一种人他是不能走远的。”
   她的话音刚落,台下又响起掌声一片。毫无疑问,大家被她精彩的回答所折服。
   人工智能是当下兴起的高科技的新兴产物。它注定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它绝不会代替人类写作。对张老师态度果决的回答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我自然也非常认同。因为写作带有个体的主观感悟色彩,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人工智能纵使再强大,也不可能具备人的情感世界和细微的情感变化。譬如,本次读书分享会,要把领导讲话的要义、主持人把控全局的风采、四位嘉宾各有千秋的精彩答疑、嘉宾与听众的积极互动等方方面面,如实地予以全面记写,显而易见,AI或DeepSeek是无法办到的。这也让我写“‘青’你读书”专题,顿感必要和富有意义!
   问题五:深度阅读有何意义?
   对于这一问题,她发自肺腑地回答说:“我经常对我的学生们说,如果你的爸妈一回家,就拿着手机看着抖音,傻呵呵的,你就可以批评他:你不能把你的人生交给手机,那我的人生交给谁去引领?所以我觉得这个人工智能,它会导致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它是碎片化的,它是断章取义的,甚至可以说它是哗众取宠的,假中更假的,各种各样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喧嚣的年代,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进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我一直给孩子们强调的就是:你要阅读,必须阅读纸质的书,因为纸质的书,才会阅读留痕,你会边写边做笔记。你看到了一个词,你冒出了一篇文章,而且你不但要读纸质的,还要读纸质的经典,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我们在座的四个人都出了一些书,我们的一些书,我和阿然老师刚才聊天,我说我的书你现在看一下那个大档板,大档板的排行榜,好评第一,标商榜第一,购买第一,其实它是出版社营销的一种合力,看起来好像是畅销的,热卖的,其实时过境迁,可能啥都不是。而那些真正的经典,它才是永存的,因为它没有外在的过大的推力,现在的书就是推力过大,所以导致我们看到的都是热销书,到底能热多久,只有时间说了算。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深入阅读。深入阅读的时候,你读的就不是简单的人,不是简单的故事,你读的可能是一首表达,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思想,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大地提升自己。所以越是这样的时代,越是要深度地阅读纸质的经典的书籍。”
   张老师的这番回答,条理清晰,分析有力,见解深刻,给现场听众和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她“读纸质书,读纸质经典书”的倡导,我感同身受,深表赞同。为了提高阅读和鉴赏水平,也为了借鉴经典书籍的不同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几年前,我花了数千元专门购买了几十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有时间,就坚持阅读。记得2024年上半年,就相继拜读了麦家的《暗算》(19.3万字)、徐怀中的《牵风记》(19万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20万字)、张平的《抉择》(40万字)、刘心武的《钟鼓楼》(29.5万字)、梁晓声的《人世间》(上、中、下三册,115万字)、徐则臣的《北上》(30万字)等书籍。目前正在挤时间精读徐贵祥的长篇抗日题材小说《历史的天空》(46.4万字)。这些纸质书籍,内容丰富,涵盖全面,让我大开眼界,对我的写作大有裨益,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问题六:个人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
   对于这一问题,张老师言简意赅地分享了她阅读的几种方法。她说,无论是在她的家,还是在她的办公室,随处都有打开的书。她一般都是几本书同时去看,互相调节,这是一种阅读方法。第二种阅读方法,就是只要她出门,哪怕是半天,她都会带一本书,她说这叫止心慌。有时间就看,没时间看,她带着也心里踏实。还有就是对于她读过的,她认为特别好的书或者文章,就像《约翰·克利斯朵夫》,她说她把这本书都读破了,读烂了,而且书上还有红的蓝的黑的各种各样的批注。因为她每一次读的时候,批注不一样,用的笔的颜色有时候也不一样。就是说,对于喜欢的文章或者书,她会反复地去阅读它。并强调说,她阅读的一般都是纸质的书,因为纸质的书,她会边阅读边写读书笔记,边阅读边写自己的文章。这是她自己的阅读习惯。
   她的阅读习惯,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是其中所流露出的对读书的喜爱之情和某些阅读方法,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的阅读习惯就和她不一样。我是每天早上5:30起床,读一个半小时纸质书。上午或下午办完工,就打开江山文学网‘柳岸花明’社团编辑后台,开始阅稿,写编者按,以尽到总编的职责。到了晚上临睡前,再阅读“周至县新时代文艺创作协会群”内的链接文章,并遴选几篇,写出几百字的简评,这已经是雷打不动的常态。当然,对于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我时常习惯于用手机“荣耀笔记”软件做笔记。对于张老师出门带书阅读的方法,我之前的确有过几次。但在车上看书,发现容易打瞌睡,加之受颠簸影响,很难精神投入,后来就作罢了。
   聆听张老师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
   出于对她的仰慕,我除了恳请她在自己所著的活动赠书《张亚凌散文精选》扉页上留下她独一无二的亲笔签名外,还特意请求她写一句激励自己的赠言。只见她挥笔而就,写下了“以深爱成就自己”七个字。这让我无比激动和感恩!
   一言以蔽之,从张老师的六问回答,不难看出,她是一个热爱读书、教学经验丰富、写作实绩尤为突出的实力派作家!我们要像她那样如饥似渴地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只要持之以恒,定能像她一样绽放出耀眼光芒!
  
   2025年4月25日

共 60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张亚凌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出版多部散文集与教育专著,作品频繁入选教材及中高考试题,曾获“杜鹏程文学奖”等荣誉。在2025年西安读书分享会上,她以“青春领读人”身份分享阅读与写作的感悟,其朴实真诚的发言引发强烈共鸣。断言AI无法替代人类写作,因其缺乏真实情感,作品“逻辑生硬”“讨好型人格”,并以自身散文《继父》为例对比分析。作者受张亚凌启发,反思自身阅读经历,并实践“读经典、做笔记”的方法。对AI的批判反思‌,观点犀利。‌文本结构很具特色‌,通过“六问六答”框架展开,逻辑清晰;作者穿插个人对照,增强代入感。精彩佳作,特别推荐文友欣赏留言!【编辑:梦中楼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5-07-26 17:29:13
  本文既是张亚凌的阅读哲学实录,也是一名普通教师的成长镜像。
2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5-07-26 17:29:49
  欣赏纪总佳作!祝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7-27 16:06:1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5-07-29 19:54:08
  六问其实都是提纲,六答是精辟的发挥。很受益。
李春胜,教师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