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邂逅一场雨(散文)
小巷,落雨潇潇。
静倚窗听。
雨声,疏疏骤骤,淅淅沥沥,点点滴滴。云雾半掩着远山的青黛。雨丝敲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声声点点,仿佛从时空的远处传来,恍惚间展开了一曲江南的亘古回响。
仿佛,化身为了那个吟游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词歌赋的脉脉文思,随着雨点的小小涟漪,在小巷中激起亘古回响,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文学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雨一直下。是雨膏烟腻,樱桃带雨红的灵动美好,杏花欲雨细腻温润;是雨愁烟恨,巴山的遥远思念,梧叶的孤苦凄凉……由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由大雅之堂至寻常烟火。“阳春白雪”是对风景的发现,“下里巴人”亦不失为对风景的一种解读。在宁静中,在思念中,在欢乐中,在失意中,风起,雾动,花开,云涌。自然的鬼斧经由文人的笔墨,于是风景被丰富了,异彩纷呈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发现了世界的美,或令人莞尔,或催人泪下。
最惊艳我的“雨”是雨井烟垣,李煜的春意阑珊。帘外雨潺潺,湿了千秋,暗了千秋。是夜,黑暗吞没了雨滴的影子,雨声如泣,隐隐觉得,哭的是自己。残灯曳曳,孤卧独听。今夜,又将是什么入梦?是惨淡的现实、远去的故人,还是山河的旧影?纵是罗衾玉枕也耐不住雨的薄凉,五更梦醒,直觉得一股寒气侵骨透髓,是离愁。真是不知身是客啊……檐前滴漏,沿阶滴到天明。印象里,竟没怎么入眠,只觉听了一夜雨。往事啊!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声泪俱下。——又说与,谁听?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从此“雨”不再只是雨,而是千古词帝、薄命君王的泣涕;“水”不再只是水,而承载了李煜零落的悲凉。风景本无意惹哀愁,是后主之思,才使那个暮春如此动人。那场暮雨,湿了千秋,暗了千秋。
世界不语,如李煜一般的天然一段情思的倾注,风景与我们有了浪漫的羁绊与联结;与此同时,也正因为千千万万篇诗词歌赋等等的人文的丰富和发展,风景也被赋予了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意蕴。无言的自然之中,才思缓缓地走,水波荡漾,便袅袅娜娜牵出洞庭秋波的浪漫,深深切切引起惊鸿照影的追思。丁香愁雨,是谁那淡淡的愁怨在雨巷空结?花香蜂鸣,是谁在追忆童年那场海棠的花雨?风、雨、云、月中不仅有登高凌云的壮志、横槊赋诗的豪情,也有断雁西风的悲凉、秋色梧桐的叹息。
当心中有丘壑,当眼底有文思,观赏景物时,你的心灵可以走出范畴,而是沟通古今中外文人的想法;你的视线可以穿越时空限制,看到景物所承载的种种过去、当下,甚至未来;你的胸怀可以拓宽、扩展,包罗世间万象。景物,首先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催生出人文的绚丽成果,同时人文反哺景物,使景物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具有立体的维度、被赋予更深的意蕴。这大抵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三重境界”。
因此,发现风景,发现的仅仅是风景吗?显然不是。通过联结他人的丰富内心、融会贯通的多变视角、俯仰古今的宽广胸怀,我们通过风景,获得对中外文化即人类文明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悟,从而得以接续创造我们的文明。然而,最重要的,应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理解和一脉相承,是一个拥有中华血脉、中华灵魂的中华儿女应当对文化许下的坚定不移的厚重承诺、一个拥有中式梦核、独属中国浪漫、令中国人每每闻之心跳不已的承诺——
“长毋相忘”。
绵绵雨丝敲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声声点点,从时空的远处,展开着一曲有关文化的亘古回响。雨声仿佛携着我的手,穿越过诗词歌赋的浩瀚海洋,经历遍文学发展的时空,款款地,又带我回到我的雨巷。云雾半掩着天光,树影摇曳,在光与影的交错间,雨丝,飘飞下一地光影斑驳。
雨声,疏疏骤骤,淅淅沥沥,点点滴滴。
最后,雨散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