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邂逅一场雨(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邂逅一场雨(散文)


作者:凤凰脚下 秀才,100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发表时间:2025-07-26 20:28:37
摘要:原创首发

小巷,落雨潇潇。
   静倚窗听。
   雨声,疏疏骤骤,淅淅沥沥,点点滴滴。云雾半掩着远山的青黛。雨丝敲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声声点点,仿佛从时空的远处传来,恍惚间展开了一曲江南的亘古回响。
   仿佛,化身为了那个吟游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词歌赋的脉脉文思,随着雨点的小小涟漪,在小巷中激起亘古回响,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文学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雨一直下。是雨膏烟腻,樱桃带雨红的灵动美好,杏花欲雨细腻温润;是雨愁烟恨,巴山的遥远思念,梧叶的孤苦凄凉……由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由大雅之堂至寻常烟火。“阳春白雪”是对风景的发现,“下里巴人”亦不失为对风景的一种解读。在宁静中,在思念中,在欢乐中,在失意中,风起,雾动,花开,云涌。自然的鬼斧经由文人的笔墨,于是风景被丰富了,异彩纷呈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发现了世界的美,或令人莞尔,或催人泪下。
   最惊艳我的“雨”是雨井烟垣,李煜的春意阑珊。帘外雨潺潺,湿了千秋,暗了千秋。是夜,黑暗吞没了雨滴的影子,雨声如泣,隐隐觉得,哭的是自己。残灯曳曳,孤卧独听。今夜,又将是什么入梦?是惨淡的现实、远去的故人,还是山河的旧影?纵是罗衾玉枕也耐不住雨的薄凉,五更梦醒,直觉得一股寒气侵骨透髓,是离愁。真是不知身是客啊……檐前滴漏,沿阶滴到天明。印象里,竟没怎么入眠,只觉听了一夜雨。往事啊!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声泪俱下。——又说与,谁听?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从此“雨”不再只是雨,而是千古词帝、薄命君王的泣涕;“水”不再只是水,而承载了李煜零落的悲凉。风景本无意惹哀愁,是后主之思,才使那个暮春如此动人。那场暮雨,湿了千秋,暗了千秋。
   世界不语,如李煜一般的天然一段情思的倾注,风景与我们有了浪漫的羁绊与联结;与此同时,也正因为千千万万篇诗词歌赋等等的人文的丰富和发展,风景也被赋予了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意蕴。无言的自然之中,才思缓缓地走,水波荡漾,便袅袅娜娜牵出洞庭秋波的浪漫,深深切切引起惊鸿照影的追思。丁香愁雨,是谁那淡淡的愁怨在雨巷空结?花香蜂鸣,是谁在追忆童年那场海棠的花雨?风、雨、云、月中不仅有登高凌云的壮志、横槊赋诗的豪情,也有断雁西风的悲凉、秋色梧桐的叹息。
   当心中有丘壑,当眼底有文思,观赏景物时,你的心灵可以走出范畴,而是沟通古今中外文人的想法;你的视线可以穿越时空限制,看到景物所承载的种种过去、当下,甚至未来;你的胸怀可以拓宽、扩展,包罗世间万象。景物,首先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催生出人文的绚丽成果,同时人文反哺景物,使景物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具有立体的维度、被赋予更深的意蕴。这大抵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三重境界”。
   因此,发现风景,发现的仅仅是风景吗?显然不是。通过联结他人的丰富内心、融会贯通的多变视角、俯仰古今的宽广胸怀,我们通过风景,获得对中外文化即人类文明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悟,从而得以接续创造我们的文明。然而,最重要的,应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理解和一脉相承,是一个拥有中华血脉、中华灵魂的中华儿女应当对文化许下的坚定不移的厚重承诺、一个拥有中式梦核、独属中国浪漫、令中国人每每闻之心跳不已的承诺——
   “长毋相忘”。
   绵绵雨丝敲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声声点点,从时空的远处,展开着一曲有关文化的亘古回响。雨声仿佛携着我的手,穿越过诗词歌赋的浩瀚海洋,经历遍文学发展的时空,款款地,又带我回到我的雨巷。云雾半掩着天光,树影摇曳,在光与影的交错间,雨丝,飘飞下一地光影斑驳。
   雨声,疏疏骤骤,淅淅沥沥,点点滴滴。
   最后,雨散云收。

共 15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以“雨巷”为核心意象,从“落雨潇潇”的实景切入,渐次勾连“远山青黛”“青石板路”“残灯曳曳”等画面,营造出朦胧幽静的江南氛围。更妙的是将自然之雨与李煜词中的“雨”、戴望舒雨巷中的“愁”相勾连,让“雨”既为写景载体,又成为文化符号,使意境从具象的雨巷延伸至悠远的人文时空,虚实交织间张力十足。文中信手拈来李煜词句、王国维“三重境界”、丁香愁怨等文化元素,却未显堆砌。如借“帘外雨潺潺”剖析后主的悲凉,以“丁香愁雨”关联雨巷的愁绪,将诗词意境与个人感悟结合,让文化解读扎根于“听雨”的切身体验,既有古典文学的厚重,又有私人化的共情,避免了空洞的掉书袋。语句长短交错,“疏疏骤骤,淅淅沥沥,点点滴滴”等叠词的反复使用,模拟雨声的韵律,读来如闻雨响;“湿了千秋,暗了千秋”的重复,强化了时间的纵深与情感的浓度。结尾“雨声,疏疏骤骤……最后,雨散云收”与开篇呼应,形成闭环结构,余韵悠长,如一场雨的自然起落,极具画面的完整性。从“听雨”的感官体验,到“雨承载悲凉”的文化解读,再到“景物与人文相互成就”的思考,最终落脚于“长毋相忘”的文化承诺,逻辑层层递进。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感悟,让散文在写景、抒情之外,多了一份精神厚度,立意高远而不突兀。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07-26 20:33:45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2 楼        文友:祖国心        2025-07-31 11:33:00
  情思隽永,文采飞扬,欣赏佳作!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