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变动记(散文) ——无问西东之那年那月
我是以正处职级、正高职称退休的。古代官制九品中,正处大抵可比拟于县尉之职,虽称七品芝麻官,却也是一方之要员。时至今日,正处则是正县级干部,位属少数;正高职称,如同正教授之尊,在职称序列中傲视群雄,也为凤毛麟角。
退休手续办妥,友朋相邀,共庆我江湖之别。席间,他们纷纷赞叹我前半生的不凡,称我之生涯圆满无缺。我深知他们言语背后的意思,对于出身贫寒、平地起家的我而言,能够在职场奋斗近四十年,不阿谀奉承,不摧眉折腰,终得如此圆满收官,实属难得,自当知足。
过往岁月,常有友人笑称我命好运佳,我亦颇为认同。虽非唯心论者,但我始终相信命运自有其公平公正之处。命由天定,前世之因结今世之果;而运道则掌握在自己手中,随人之品性而变。我始终秉持正道,勤勉不辍,方能保得运势良好;反之,即便天命再好,亦有可能因自身之失而毁于一旦。
初为人师时,我安于天命,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然而,所学非所用,我中文专业毕业,却需教授政治课程,难免力不从心。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勤学不辍,热衷文学创作,舞文弄墨间偶有作品问世。当偶闻仙居广播站招聘记者之讯时,便毅然报名应试,并一举夺魁。然而,教育局拒绝跨界调动。面对困境,我未轻言放弃,斗胆求见教育局局长王继森。王局长乃华东师范大学高材生,曾是我任教学校校长,有点相熟。他倾听了我的诉求后,略加思索,允诺我到他身边工作。这一变动不仅让我得以施展所长,更为日后的职业生涯铺设了新的起点。
在教育局工作期间,我勤勉尽责,积极撰写各类材料并致力于新闻报道。我的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仙居教育的形象也因此经常出现在广播与电视之中,《台州日报》、《浙江教育报》及《中国教育报》等亦频繁刊发关于仙居教育的报道。最有影响的稿件,是一篇舆论监督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仙居印刷厂擅自提高学生作业本价格的消息后,便立即撰写了一篇批评报道。该报道在《台州日报》一版头条位置,加花边、配评论刊出。文章发表后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之间轰动县内外。
迄今为止,我都认为继森局长是杰出的教育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便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普高、职高1:1招生比例,几年间创办了3所职业中学,在省内外享有盛誉。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广这一经验,省里决定在仙居召开现场会,要求制作一部电视专题片进行介绍。我荣幸地承担了该片的文稿撰写,并与县电视台的周敬日携手合作完成了此片。该片在会上播放后,获得了广泛好评,得到了时任县委宣传部长孙守印的高度赞扬。他用浓重的山东口音称赞道:“孙(舜)文同志啊!你这个片子做得真是太棒了!”
不久,孙守印调任县政协主席,我亦被调往县政协工作。据说这是孙主席亲自点的名。在政协工作期间,我仍然保持着对新闻的热爱与追求,并经常将政协特色工作和亮点,撰写成新闻稿件在当地广播、电视以及《台州日报》、省《联谊报》等媒体上报道。这不仅提升了政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让我在仙居县府大院里赢得了“才子”的美誉。
在县政协工作一年多,再次迎来了变动。此次,我被调往县委报道组,这得益于报道组组长胡本揣的鼎力推荐。在报道组工作期间,我以本揣为师,多跑、多看、多思、多写,采写的各类新闻报道,不断在《台州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多件新闻作品在省里获奖,深获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随后,我被提拔为仙居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报道组的经历,让我完成了从新闻外行到内行的转变,也奠定了扎实的新闻基本功。后虽身为县委办副主任,只是无行政志向,依然梦想做个职业新闻人。
在县委办副主任岗位半年多后,我的新闻志向,得以实现。
1992年9月,《台州日报》发行会议之际,新任总编辑池福林向我抛出了橄榄枝,询问我是否愿意加入报社的大家庭。这恰好契合了我内心的愿景,因此毫不犹豫地答应。随后,报社总编室主任孙贵光到仙居,与县委书记颜安兰就此事进行了沟通,令我惊讶的是,颜书记很愉快同意了我的调动。我与颜书记属忘年之交,亦师亦父,感情非比一般。在县委报道组工作期间,颜书记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支持与器重,受惠非浅。此前,临海市领导曾两次试图调我,均被颜书记婉拒。
出人意料的是,两个月后,颜书记也踏入了报社的大门,担任党委书记一职。这一消息在坊间引起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我的调动是颜书记的特意安排。后来,我向颜书记求证,他笑称这纯属无稽之谈,告诉我说,他当时的决定,完全基于对我新闻专业才能的认可与期待。
进入报社后,我担任了经济部副主任一职。不久,副总编辑王自亮率我前往嘉兴进行异地采访。当时,台州正积极向嘉兴学习先进经验,以期实现自身的飞跃。作为主笔者,我参与了这组大型系列报道的撰写工作,而王总则负责修改、把关。这组报道及我随后撰写的系列评论,均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在经济部时,我的主要职责是采写经济报道。面对经济报道的抽象与枯燥,我致力于将形象思维融入其中,运用文学短段、短句手法,散文结构,形象表达,使经济报道变得生动有趣。这一努力得到了报社内外的认可。在黄岩金清镇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如火如荼之际,我深入调研,带队采写了系列报道。恰逢《台州日报》由黑白小报改版为彩色大报,这组报道中的第一篇,便荣登改版后的首个头版头条。随后,在全省经济改革理论研讨会上,这组报道荣获了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
期间,曾流传过台州将创办废旧物资报、筹办新闻出版局的消息,也风传地委宣传部长黎祖交推荐我负责筹办工作。这一传闻最终如过眼云烟,未能成真。后来在北京挂职期间,有幸与已任中国绿色时报社长的黎祖交相遇。我求证当年的传闻,得到黎祖交的证实。他感叹这些事当时未能付诸现实。听后,我很感动。当年黎祖交在台州做领导时,我与他素未谋面,无任何私交。
不久之后,我调入浙江日报社,接替即将退休的台州新闻界前辈胡哲启,担任浙江日报驻台州记者站站长一职。据说,这是浙江日报社时任总编辑江坪亲自点的名。
在记者站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凭借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年轻活力,勤奋不辍、努力拼搏。然而,随着台州撤地设市以及行政所在地的迁移,我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地方与报社的双重信任压力。恰此时,在嘉兴与丽水工作的两位站长朋友也深有同感。于是我们三人相约向报社提出调离申请。最终,嘉兴站的张兄调任杭州站站长,丽水站的严兄加入了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他们是“人往高处走”,而我则违背“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古训,选择调回台州日报社,担任编委兼记者部主任。这一决定完全出于我个人的意愿,“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信念,让我做出了这一人生中唯一一次主动要求的变动。
回台州日报社后,一位领导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频繁变动非益事,未来应潜心耕耘。”我颔首应允,心中暗自思量,报社或许是我职业生涯的归宿,余生当倾尽才智,奉献于此。
回社数年,我又历经数次岗位变动,虽皆在报社内部,却是尽见江湖险恶,波折多多。
首次变动,是在2003年初,我被提任为台州日报社副总编辑。此番晋升,既让我感受到初春阳光的温暖,也让我领略到早春寒霜的凛冽。组织考察一结束,我便遭人匿名举报至市委,据传所列“罪状”多达十余条。此番经历,坚定了我“身正不怕影子斜”的信念。最终,走上了副总编辑岗位。
随后的日子里,我协助日报值班,分管专副刊部、网络部,本以为能借此平台大展拳脚,却常感束手束脚,难以一展所长。好在我并未因此气馁,而是潜心工作。改革专副刊版面,在社内首设策划会、谈版会、记者基层联系点制度,成功创办了中国台州网,成为报社最早探索报网融合的人。
2004年秋,组织委派我前往北京中宣部新闻局挂职锻炼,同行9人,分赴相关部委,我被任命为领队。新闻局十分重视我的挂职,任命我为新闻宣传处副处长。期间,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虚心求教,勤勉工作,迅速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赢得了局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与认可。原本挂职期限为四个月,而我因难以拒绝局领导的盛情挽留,在局里继续工作,在北京度过了一年半多光阴,直至我坚决要求回来。
回返未久,风波再起。某日,我忽被市委某领导召见,被告之再遭人举报。面对领导手拿举报信逐一列举的种种“莫须有”之辞,我纵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辩驳,只恳请组织出面调查,还我清白之身。然则人微言轻,最终竟无人为我洗清冤屈。事后方知,我回台州后,坊间曾传闻我或将赴某部门任职,而此消息一经流传,便有人故技重施,意图阻挠我的变动。好在我本无心仕途,对于此番风波,自是淡然处之,泰然自若。
此事尘埃落定后,又迎来了一次岗位变动。这次变动,是由报社的副总编辑兼任晚报总编辑。彼时,都市类媒体正如火如荼地发展,晚报虽然只是报社旗下的一张小报,但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却很巨大。我很乐意接受这一变动,这或许能够让我更好地实现新闻理想和抱负,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因此,对于这次变动,内心充满了期待与喜悦。
在晚报工作的四五年间,虽经历了种种惊心动魄的波折与挑战,包括报社受到交警部门的冲击、副总编辑吴湘湖遭遇围殴、肝病复发不幸离世,以及某员工利用QQ进行不当聊天的重大风波等,但在办报这条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一路高歌的态势。几年来,台州晚报始终致力于贴近百姓生活,不断探索开门办报、报网融合的新路,使得这张小小的报纸面貌焕然一新,在当地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枝独秀的存在。
尽管如此,我仍然秉持着把自己做好的人生态度,致力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到低调收敛,不争不抢不执,时刻警惕着周遭可能的小人。然而,小人就如同尘埃,不会自行消散。在报社组建都市报系之际,我被任命为报系总编辑,兼管晚报与商报两张子报。然而,就在此时,我又一次遭遇无端横祸,有人竟罗列出了十几条“罪状”,广发至市内各部门、省内兄弟报社,乃至报社内部的每一位员工,包括我本人。与以往相比,这次的手段更为毒辣,内容更为险恶,显然是想置我于死地而后快。
面对如此无端的遭遇,我忍无可忍,强烈要求市委组织专人,针对这些所谓的“恶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最终,结果证明了我的清白,所有的“罪状”都是“莫须有”。我特别感谢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斯球,他在报社全体员工大会上,亲自宣布了调查结论,为我正名,并对报社内部屡禁不止的造谣、污蔑、诬告之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此事,让我从内心深处滋生了“变动”的畏惧感,甚至萌生了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念头。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我终究还是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变化。2013年8月,我调任至台州广电总台担任总编辑一职。对于此次变动,我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淡然态度,既未积极争取,也未逃避退缩,内心充满了对组织知遇之恩的感激。
时光荏苒,眨眼间在广电默默耕耘了九个春秋,结束了人生的职业生涯。这九年间,无论是在广电新闻宣传,还是在推动媒体融合、广告经营、产业发展,都始终秉持着尽心、尽力、尽责的原则,力求无愧于组织、无愧于职责、无愧于自己。然我非完人,有功必有过,有是必有非,是非功过,但留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