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生命的杂志(散文)

精品 【东篱】生命的杂志(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822.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9发表时间:2025-07-31 07:59:00
摘要:建筑是艺术,到保定看“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也称“保定自然博物馆”),第一感觉,这是一本特别精彩的生命杂志。我被博物馆的建筑和外形吸引了,好像有了捧起这本杂志好好欣赏的审美感觉。


   我是一个极不易被外表外貌吸引的人,确切地说,喜欢表里一致,就像特喜欢“山河表里”这个词,内涵要配得上外观。可到了河北保定,直扑保定东南的莲池区,要看中国古动物博物馆的馆展,却迟迟没有走进去。
   我一见钟情,被博物馆独特的设计与造型深深吸引,一眼惊艳,再眼吸睛,三眼难移目光了。
   乍起夏云落旷野,一座古城孤独生。我触景生诗了。
   野色为装帧,艳阳亮封面。我爱不释手了。
   正面看,侧面观,又转大约三里地长(占地120亩),再寻高处远观,实在弄不懂这组建筑物的方向感,如果马路是镜框,建筑却是游弋其间的仙境。我仿佛在八卦阵外踌躇,幸好有入口出口,人头攒动。又否定了“八卦阵”的比喻,突然觉得它就像一本杂志,我想随手取走,因为喜欢它的别具一格。据说,馆内展出了距今38亿年的古动物化石、文物、标本……38亿年后的今天(此馆建于2024年),这本生命的杂志,出版了。有人说这是保定的新地标,我觉得不够确切。
   两个诗句,算是我的一份投稿吧,就是在页面边角中缝里发表也行,留下我的墨迹。
   杂志,是零星地记载传闻、轶事、故事的笔记。给生命的漫长时光做一本杂志的封面,不是一件易事,设计平庸的封面,根本就拿不出手,对生命的误解,起码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是谁有如此天才?这让我想看看写在这本“杂志”边上的名字,他称得上主创主编,是创刊人。
   他,大名鼎鼎。叫王澍。他曾获得过被建筑学界称为“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可能你应该知道“北京雁柏山庄”就是他的杰作,那是中国建筑设计唯一在国际上上榜的项目。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从来就拒绝孪生和模仿,这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在建筑前,必须猜,找不到相似的风格,每一个点面都是独立特行。
   中国,有如此的大师级手笔,我早就关注。这次所见,格外亲切,更为他把优秀的建筑美学,写在华北平原,感到震撼。我要在眼光里,在心中,珍藏他的杰作,郑重地打开这本生命杂志的封面。别笑我买椟还珠,不要低估了建筑外形的审美的价值和吸引力。
   我荣幸地见到了这本杂志的一期版本,二期应该在此后的三四年就完成了,是交给建筑自己完成的,这是一座会生长的建筑。建筑师王澍用不着亲临,这本杂志会自动出版二期。在墙体下,早就布局了扶芳藤,三四年后的馆体会长成绿色,换一个生命长青的封面。如果到了秋冬季节,又会变成红色的封面,生命在蓬勃,在成熟,这是建筑的动态语言,能够创造出来,让建筑以颜色说话,不仅是创新,更是对建筑表达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二
   我觉得,在建筑学家的眼中,建筑是有生命的,不是建筑能够经历多少时代,而是建筑要表达生命。建筑语言,就是生命语言。
   墙体并非是简单的石砌表面,那些黑色的栅栏,并不整齐地扦插一圈,是无规则的几何方式呈现。我觉得这是一种语言,是让游客一眼就去想生命的最初形式,绝不是整齐划一,不仅仅是营造一种艺术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想表达生命不应该被圈围的思想。在创作者心中,是否觉得,馆内的那些38亿年至今的动物化石可以突然复活,让他们有走出博物馆的可能?这是对待生命的态度,圈养的只是家禽,不是我们对所有生命的方式。
   打开封面,或者从栅栏的孔隙就可以进入古动物的世界?这的确是一种诱引,诱引我们去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之旅。或许,这个设计来自田园风情吧,是将篱笆变成了大号的了,是给生命一个安适的田园,包括那些动物化石。
   墙壁的石头,来自保定的岩石,是太行山脉的石头在一道墙上的复活,20多种颜色,主要以浅褐色和浅黑为主,给人一种古老的视觉冲击。听到内行讲解,这种浅褐色就是化石色,这是表里如一的色彩。化石,不再是冰冷的石头,曾经的生命体温的戛然凝固冰冻保存,今天如此释放出生命的原始温度,也是奇观!这种墙体的着色,就不仅仅是自然色了。有人形容这种石艺的运用是创造了“保定版的石爿”,古朴的抹泥墙缝,透着原始的工艺;别致的拉毛墙,去掉了人为的雕琢感,还原一个原生态的世界框架。建材和造型,都在表达生命的深度,于是我们可以获得震撼心灵的广度。尤其是砌石重组出特殊的肌理,表达出建设者对生命外观的斑斓特色的独特理解。这本“杂志”的封面,并不以花里胡哨的颜色吸引眼球,而是尊重本色。即使是普通外行人看出古朴的特色,我都觉得眼力不差。
   唯一透着一点现代气息的一行字,闪动在博物馆的一角,就像给一本杂志做了一个导语。这行字,大家耳熟能详。“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我曾以为这是专门给北京和天津人做的广告词,其实是误解。在“保定自然博物馆”前,我突然感觉,我距离历史很近,燕赵之地有着千年文明积淀的古色美。只是那个“周末”,好像是面对上班族,不过,周末两天,短歌行,选择河北是最好的首选。作为一本休闲杂志,却又显得那么轻松,包括进入博物馆,赴一场远古之约。这组句子的语言魅力令我喜欢。广告语就像一曲民谣的起句过门曲,轻易就唤醒了我们对河北地域风情的好感。连我这个相距保定千里之遥的人,都被这句广告词给说服了。
   在墙体上有一句话——人类不是进化的终极点。这就像这本杂志的主题词。如此说来,今天建设的博物馆,如果在几万年几亿年之后,人们看到,或许也和我们今天看到那些生物化石一样,他们也在寻找自己从何而来,一定感谢这种伟大的预言。如果看到这句话,会不会感到震撼——怎么我们可以预知那么远,这才是所谓的“远见”吧。
  
   三
   一定不要错过看博物馆楼体的整体布局,有人将此定义为“大地的切片”。首先,这是再现了大地生命演化的不规则方式,是立体的呈现。同时,那些屋顶的交错,恰似大地的血脉,呈现了生命的交错形态。它和现代民用建筑的整齐排列,表现出的是杂乱无章,是否是让我们懂得,追寻生命的原始,就是这样,并非是给我们排列好的有序逻辑。
   从空中看,就像几艘在海洋中游弋的船,周围的绿色,就像荡漾的海水,给人以碧波荡船的美感,这些航船,没有方向性,可能这就是曾经的状态,不是所有的生物都选定了向人类进化的方向。就像我之后进馆所知,恐龙到底还是因为生态系统的崩溃而灭绝。不过,我听到一个观点,是一组游人的交谈——恐龙最终没有形成有凝聚力的社会群体,没有爱情,于是地球的恶劣时期,就不能繁衍……这是假说。他跟游伴解释说,卵生动物和哺乳动物不同,卵生的就不懂得爱情……他们还找了一个无法印证的论据——猿,猿人,类人猿,到直立行走的人,它们的群居意识很强烈,相聚一棵树,一个山洞,于是就产生了共同生活的仪式,有了感情,有了爱情……他特别强调了“反哺之情”这个成语。这是游人的爱情说。可能经不起一击,但我觉得,情感在进化中找到了方向——必须成为人。那些分布在这些“游船”附近的小格子,多么像原始的部落。这幅空中的杂志封面,多么像一个早期的世界。每个人,在生命面前都会产生联想,都会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冒出一个想法:博物馆的管理单位,能不能做一本无字的“生命杂志”,给游人以创作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写上去……
   屋顶更像是一条黑色的河流,漂流着远古来的生命之帆,这个意象给我们的是,扬起生命之帆的动感,表达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意象重塑。
   这个方向错乱的排布,正是文明之初的样子。据研究,方向感的诞生,应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游牧时期,夏商周才出现自觉的东西南北方向辨认,认为是一个叫“磁勺”的人发现了,这是最早的“司南”,即后来的“指南”。建筑能表达的,在这座博物馆,绝不轻易放弃,每一处都凝聚着设计者的用心用情,真实地还原着中华古典文化。有人评论说,这是“自然文化的会客厅”,也很有深度,曾经的“会客”是不分座次的,整体建筑也是表现这种史前文化形态,随着文化的发展,坐北朝南,虚左以待,八仙桌,圆桌会议……一步步,文明因一物而不断演变,日趋文明。
   一座博物馆建筑,不应该只是一个可以给文物遮风挡雨的处所,最高级的应该是能够诠释生命的密码。
  
   四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这个建筑审美学是被世界公认的。据此,我在这座玩博物馆前,也有类似的感觉——是谱写在一本杂志上的乐谱。我绕着博物馆楼体的脚步虽不在弦上,却带着曲调一般,一柱柱栅栏,跳动在五线谱上;一个直角拐弯,就像转换了一个音阶;那些转弯抹角处,就像一曲的滑落音;那些折进去的牙口,仿佛是历史的深洞。生命何尝不是一曲咏唱不歇的音乐,只不过到现在,越来越精致,更抒情。
   我觉得好的建筑,最能调动我们的审美情绪,这也是那些走进新城市,始终仰首看着一幢幢建筑的原因吧,并非完全是因为陌生。
   在经过去往博物馆的路上,沿路摆摊的人很多,多是叫卖古动物“文玩”的,这是这个博物馆开放之后,兴起的文旅市场,那些古动物文玩是保定人的“文创产品”,来回走过,我仿佛是在翻看一本杂志的一章,我并不觉得他们是贩卖古动物文玩,倒觉得他们是在告诉我生命的样子,这些文玩,加入了审美装饰,表达着文创人对生命的理解。我挑选了一条长了翅膀的鱼。问卖主,他说叫不出具体名字,都叫它是“鸟鱼”“飞鱼”,是最先登陆的鱼。我也是一条鱼,刚刚从建筑的鱼池跳上岸。用这个鸟鱼记下我游弋于生命长河的经历吧。卖主意犹未尽,再补充一句——我们的祖先,不是刻着姓氏的牌位,是活蹦乱跳的鱼。回想起在博物馆看到的“登陆先锋”一个版块,的确,在1.7亿年这个历史节点上,那条鱼勇敢地跳上了岸,开始了蹦蹦跳跳式的行走……有的鱼,将胸鳍变成了翅膀;有的鱼,将胸鳍变成了四肢。哦,我想起在博物馆外墙壁上雕塑了一条在地上爬行的鱼……
   生命如何走来,真的是一个谜。回望博物馆的建筑,我突然觉得它是一个装着古老的生命谜语的魔盒。
   为了保藏这个魔盒,也为了打开这些谜语,才出版一本这样史前文明杂志。其创编,应该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但也面临着难度,是重拾生命的遗存,重塑生命的各式形态,这是很有难度的。但这个建筑,融入了设计者对文明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于是,一推出就受到游览者的喜爱。
   38亿年至今的动物世界,被集大成,载入这本杂志,让我们有了寻找生命起源的可能。
   除了带着馆内动物化石和标本的摄影,我特地将杂志的封面刻记在脑海,放在我的文史书架上。回家来,我赶紧整理了我拍下的博物馆照片,取名“生命杂志”,一共223张。满足了,我不仅揭下一张杂志的封面,还连章节也带走了。
   愿热爱生命的人到保定去订阅一本爆款的生命杂志,将建筑之美与自然之美收纳眼中。
   熏风无意开俗眼,再版沧桑太惊目!
  
   2025年7月3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3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博物馆是凝固的生命,这一对沉默的叙事者,只有邂逅文字的舞者,才能诠释出灵魂的低语和生命的回响,怀才老师就是这“时光成诗,一眼万年”的经历和精彩的记录者。“我是一个极不易被外表外貌吸引的人”,可却“一见钟情,被博物馆独特的设计与造型深深吸引,一眼惊艳,再眼吸睛,三眼难移目光了”。野色为装帧,艳阳亮封面,正面看,侧面观,再寻高处远观,作者仿佛如进入迷宫般的八卦阵,竟然觉得像一本可以随手取走的杂志。距今38亿年的古动物化石、文物和标本的展出,是这本杂志的生命诗行。是初版,还是再版?是保定的地标,还是艺术家的风采。两个诗句,是怀才老师的投稿。给生命的漫长时光做一本绝妙的杂志封面,不是易事,非获得过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的王澍不可。他的杰作“北京雁柏山庄”是那时中国建筑设计唯一在国际上上榜的项目。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从来就拒绝孪生和模仿,在建筑前,找不到相似的风格,却是独立的特行。作者认为,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的语言就是生命的语言。生命的基石,墙壁的石头,来自保鼎太行山脉以浅褐色和浅黑为主的20种颜色,在一道墙上的复活 ,给人一种古老的视觉冲击。墙体并非是简单的石砌表面,那些黑色的栅栏,并不整齐地扦插一圈,而是无规则的几何方式呈现。在创作者的心中,让馆内的那些动物化石在38亿年后可以依照复活。圈养的只是家禽,不是我们对待所有生命的方式。两位艺术家对待生命的态度在这里碰撞、对话和重合。古朴的抹泥墙缝,透着原始的工艺;别致的拉毛墙,去掉了人为的雕琢感,还原一个原生态的世界框架。建材和造型,都在表达生命的深度。”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闪动在博物馆的一角的这句话,就像给一本杂志做了一个导语,远古和现代在这里穿越。”人类不是进化的终极点”,墙体上的这句话,就像这本杂志的主题词。作者因此发出了“今天建设的博物馆,如果在几万年几亿年之后,人们看到,或许也和我们今天看到那些生物化石一样,他们也在寻找自己从何而来,一定感谢这种伟大的预言”的感叹。博物馆楼体的整体布局是“大地的切片”,再现了大地生命的演化的不规则方式,是立体的呈现。那些屋顶的交错,呈现了生命的交错形态。它和现代民用建筑的整齐排列,表现出的杂乱无章,是追寻生命的原始,并非是排列好的有序逻辑。作者认为:一座博物馆建筑,不应该只是一个可以给文物遮风挡雨的处所,最高级的应该是能够诠释生命的密码。而怀才老师正是这生命密码的破译者。他的脚步如无弦的曲调,跳动在栅栏的五线谱上。一个直角拐弯,就像转换了一个音阶,那些转弯抹角处,就像一曲的滑落音。生命又何尝不是一曲咏唱不歇的音乐?而且更精致!更抒情!还原的建筑,最能调动我们的审美情绪,也是我们走进陌生的城市,仰首一幢幢建筑的原因。怀才老师不仅留下了馆内动物化石和标本的摄影,也将这杂志的封面刻记了那博大、厚重的文史书架的脑海里。作品构思巧妙,另辟蹊径,既是保定中国古动物博物馆的奇妙之旅,更是生命感悟和艺术审美的独特体验。深度美文,倾情推荐。【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31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5-07-31 09:03:00
  怀才老师的文化系列散文总是那么博大精深,精彩绝伦。每次编辑时,我总被那深邃的见地、独特的感悟、诗意的表达和细节的鲜活所折服,一下笔就无法取舍,其实都是翻来覆去的重复和画蛇添足的妄语,老师莫怪。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和建筑大师的灵魂碰撞,保定古动物博物馆我虽然没去过,却有幸目睹过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大师的艺术风采,却没有留下任何言片语,那点可伶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建筑师,以一砖一石为基,构筑“凝固的艺术”。文学爱好者,本该以一词一句为章,构筑文字的庭院。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究竟还有多少时光可辜负?我无数次问过自己。今天心情有点复杂,语无伦次了。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31 11:41:33
  苏州博物馆,我没有看过,梅骨老师的指点,我一定找机会一睹为快。贝聿铭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巅峰,那个设计一定是超越时代的。我也知道,梅骨先生一种没有放下文学的眼睛和笔墨,只是在深度猎取,一定会有爆发的日子。其实,怀才有个体会,去看了某处风景,一看就完事,是有着遗憾的,多数觉得看过而已,一旦动笔,就要提炼,是第二次提纯,这个过程非常美妙。就像我看的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其外形建筑就让我走进了建筑艺术的审美,不是简单的还原描摹建筑的风格,特点,而是和生命联系起来,所以我觉得那个博物馆是一本杂志,杂志的封面,我不想重复经典的建筑审美——凝固的音乐。我觉得审美是有独特性的,每个人的眼睛所见不同,感受各异。审美也是无止境的。谢谢梅骨先生精彩的编辑,辛苦了。我能够继续期待梅骨先生的作品?能啊!我喜欢你的审美文字,一直期待。远握,问候夏祺!
2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7-31 10:10:34
  题目就十分醒目,扣动心旋。一种崭新的建筑风骨,流淌着生命,给予动物化石展馆关于生命原乡的探寻。这不仅仅是化石所要承载38亿年的生命发展,更是对于生命体的解读。绿色,代表蓬勃的生命,化石展馆铺染流淌的绿色,更加厚实了生命的意义。是不是我可以理解为设计者的本心就是基于生命原乡为基础,二者有机完美的结合,才是体现化石存在的深层要义。点赞学习老师大作,遥握,敬茶!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31 11:46:38
  保定自然博物馆,也是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是我所见的博物馆中最具特色的,一见,眼前一亮。始终在想,我以什么样的感觉来写它,让我有了多种意象。我不能重复经典的描写,我有我的感觉。我觉得就像一本杂志的封面,十分精彩,装帧不俗。是为生命设计的一本杂志封面,很多装饰都要体现这个主题,可能看的人,并不注意博物馆的建筑外壳,而关键在内涵,但我觉得,建筑的特色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我从未发生过如此的审美,所以要写下来。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鼓励。继续期待你的 佳作,谨祝创丰!
3 楼        文友:枫桦        2025-07-31 11:12:10
  记述的所见所闻,真的富于杂志的色彩!随见随记,不见得杂,却有志趣!我也喜欢这种行走和记述方式!不过常常表现在日记里!有时候,每每翻开一本,陈年的往事又会浮现在眼前!这段日子去云游了!刚刚回来,有许多事情也想找个方式倾诉,老师的文章完全可做参考!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31 11:51:28
  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我觉得枫桦老师的散文,独成一格,喜欢那种贴切的感悟和思想的延伸,总能从风景中抓到一些被人可能忽略的东西。一打眼,我就觉得这个建筑就像一本杂志的封面,在空气中用手拂拭了一下,颇有珍惜喜欢之意。沿着博物馆走,只有我自己,就像静静地读一本杂志,我喜欢这种感觉。枫桦老师一直在风景里,一定带来很多精彩的篇章,我很期待。怀才小文,能够给枫桦老师一点参考,甚幸。远握,问候夏祺,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鲁紫苏        2025-07-31 14:44:03
  咱们一般人逛景点,爱立此存照,以示来过,这是一张静态的存在;而老师笔下的“中国古动物博物馆”,若是依文取景拍图,则是连续不断的立体电影,是与远古时期古动物的深切对话,是集多名大师精心设计保存的最惊艳的风景。如果谁想去这个地方看看,不妨多读几遍老师的文字,去现场时定会不枉此行。拜读老师美文,祝您快乐。
……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31 15:32:56
  在保定自然博物馆,真的被它的建筑造型吸引了,完全不以高大华丽为特色,却那么吸睛,我想就是它太容易让人有点想法的。它的建筑,一砖一瓦,一柱一廊,都是颠覆传统的。我知道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其实,放眼保定,几乎到处都是遗址,我又认为,生命是在这里集结,紫苏老师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的。谢谢紫苏老师为小文精彩留墨!继续期待你的 美文,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7-31 17:44:08
  身在景中不知景,也是我常发生的事,对常见景观的麻木,我猜想这是审美观的问题,也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另外就是头脑愚钝,不开窍。我感觉怀才老师有一颗七窍玲珑心,还有一个穿透时空界限的大脑,才能写出这么构思独特的文章,只能仰视,期待美文不断!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31 18:23:38
  谢谢寻梅老师的精彩留墨,很受鼓舞!有时候,我喜欢去看人们不注意的地方,想收获点不一样的东西。这次居然在博物馆的外面逗留很长时间,我觉得还是值得了。每个人的审美角度都不一样,所以才有了文学的百花争艳的局面。度寻梅老师的文章虽不多,但总体觉得,文字朴实,情感充沛,文学价值很高,我都在揣摩,寻梅老师有着怎样的内秀……我的小文,拉杂了,心随风景而游,没有刻意,就像写日记,见到的遇到的都搬到了纸上。远握,问候夏祺,清凉一夏,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7-31 18:09:01
  此篇命题“生命的杂志”,厚重而庄严,新颖而美妙,极富穿透力的表达,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与时空的对白,如此漫长的光阴,如此深邃的解读,启迪心智的大作,读之醍醐灌顶,感佩非凡才思,问候怀才老师盛夏安宁!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31 18:33:39
  罗老师正在旅途,还关心着社团,为怀才小文拨冗留墨,感动啊!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留言。我把博物馆的记住设计当作了原本杂志,这是游览时的一个想法,所以就尊重自己的这个比喻了。旅游获得,每个人都有差异,我喜欢自己看电门道,很多给与形容建筑的经典论断,我们也不好重复,重复就味道不足了。很多这类鉴赏文章的确难以写出特色,但我们必须探索出自己的审美和风格。罗老师这几天逛的地方不少吧?收获颇丰?祝你旅游一块块!期待回来佳作喷涌!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7-31 21:02:08
  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美文佳作,老师知道得真多。这样的博物馆,就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籍。不得不佩服老师深厚扎实的文学知识。学习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31 21:05:17
  去一处地方,总想解读出不一样的东西,否则就是路过了。这次去保定,就扑着这个博物馆去的,可能是心中存一个好的感觉,容易调动欣赏的情绪吧。一打眼,感觉就像看一个杂志的封面,按照这个思路,看下来,还真的觉得自己的得到是丰盈的。看来,也要学会旅游。谢谢怀才老师的精彩留墨。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8-01 13:02:41
  老师俯拾皆文章,不像我一篇小文要历时一个月。拜读学习了。祝老师夏安!敬茶!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1 14:04:58
  我是趁热打铁,塞翁老师是慢工精雕。收到了你的佳作,正在编辑。谢谢留墨。继续期待你的佳作!
9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8-01 14:38:06
  辛苦社长老师了。我的拙文经不起推敲,只是要麻烦老师辛苦编辑润色了!遥握问候老师!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1 14:40:09
  塞翁老师好,你的 文笔和才思,我都很佩服的,一定是一片精品力作。
10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8-01 16:53:35
  老师谬赞了!能否获精,要仰仗社长的提携和帮助。顺祝老师安好!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1 17:08:23
  塞翁老师好,一路走来,我了解你的功底和才华。创作是热情,只要这股热情还在,就是精神的享受。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