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万亩荷殇(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万亩荷殇(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19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发表时间:2025-08-01 19:13:12
摘要:2025年7月29日作于金沙,首发宁静。这篇散文聚焦金沙县万亩荷花池的兴衰。从2014年破土动工,亭台步道建成,2015年首开热闹,到后来因雨水、竞争、疫情等因素渐衰,2022年关停。如今人去楼空,只剩荷花年复一年盛放,借李老汉的视角,道尽项目从期盼到繁华再到落寞的全过程。


   清晨的雾霭漫过青石步道,朱红色的亭柱上便会留下一层薄薄的水珠。李老汉用袖子抹了把栏杆上的露珠,,蹲在观荷台的石阶上,看着万亩荷塘在晨光里舒展——粉白的花瓣顶着露珠,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铺向天际,风过时翻起细碎的绿浪,空气里满是清苦的荷香。
   这景象和十年前一模一样,又完全不一样。
  
   一、破土
   2014年的春天,推土机碾过金沙县郊外的稻田时,李老汉正蹲在田埂上抽烟。他看着祖辈耕种的水田被夷为平地,泥土混着碎麦秆翻出新鲜的腥气,心里像被掏空了一块。村干部在喇叭里喊:“这是县里的大项目!万亩荷花池,搞旅游,以后大家都能当老板!”
   那时的天空总是蓝得发亮。施工队日夜不停地平整土地,挖掘机的轰鸣声惊飞了稻田里的白鹭。李老汉和村里的三十多户人家被请去做工,每天沿着规划好的田垄铺设防渗膜,再把从云南运来的藕种埋进淤泥里。藕种是带着芽的,白白胖胖,像婴儿的手指,埋进土里时,李老汉觉得好像在种什么贵重的东西。
   亭台楼阁是后来建的。设计师说要仿古,于是青砖黛瓦在田野里拔地而起。观荷台建在荷塘中央,高六层,飞檐翘角,站在顶楼能望见十里外的县城。九曲回廊绕着荷塘蜿蜒,廊柱上刷着朱红的漆,画师们爬在脚手架上,一笔一笔画着荷花锦鲤。人行步道是用青石板铺的,一块一块从山外运进来,铺得平平整整,下雨天也不滑。
   最热闹的是2015年的夏天。第一茬荷花开了,县里请了电视台来拍专题片。镜头里,粉白的荷花映着蓝天白云,穿旗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走在回廊上,李老汉和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笑,露出黝黑的牙齿。那天晚上,县里的领导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上讲话,说要把这里打造成“都市人的后花园”,让城里人来赏荷、喝茶、住农家院。
   李老汉信了。他把家里的老房子翻修了,刷了白墙,摆上崭新的木床,门口挂起“荷香农家乐”的牌子。他想,等游客多了,儿子就不用去广东打工了,一家人守着荷塘就能过日子。
  
   二、繁盛
   2016年的开业大典,李老汉记一辈子。
   那天锣鼓喧天,舞龙队的金鳞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县里请了明星来剪彩,电视台的转播车停满了停车场。李老汉的农家乐里坐满了人,他婆娘炒的腊肉和土鸡蛋被一抢而空,连腌菜坛子都见了底。他数钱的时候,手指都在抖,一天赚的钱,比过去种一年田还多。
   接下来的三年,是荷塘最风光的日子。
   每到六月,荷花开得最盛的时候,停车场里挤满了来自贵阳、遵义的小轿车。观荷台的电梯总是满的,回廊上挤满了拍照的游人,姑娘们举着自拍杆,把脸凑到荷花跟前,笑靥比花还艳。卖荷花饰品的小贩沿着步道叫卖,冰糖葫芦的甜香混着荷香飘得很远。
   李老汉的农家乐天天客满。他学会了用微信收款,学会了给客人推荐“荷塘月色”夜景,学会了把莲蓬剥好,用保鲜膜包起来卖。儿子果然回来了,帮着招呼客人,儿媳妇在厨房忙活,小孙子在荷塘边追蜻蜓,一家人的笑声能传到对岸的观荷台。
   村里的人都赚了钱。有人开起了茶馆,泡上本地的翠芽茶,配上刚摘的莲子;有人搞起了游船,撑着木船载着客人在荷塘里穿行;连最老实的王哑巴,都学会了编荷叶帽,五块钱一顶,一天能卖上百个。
   那时的荷塘,夜里也是亮的。观荷台的灯全亮起来,暖黄的光映在水里,和天上的星星连成一片。游客们坐在回廊上喝茶聊天,看荷塘里的萤火虫飞,听青蛙不知疲倦地叫。李老汉偶尔会坐在自家门口,看着这热闹景象,心里像揣着蜜,他想,这好日子,怕是能过一辈子。
  
   三、凋落
   转折是从2019年开始的。
   先是那年夏天雨水特别多,连下了半个月,荷塘里的水涨起来,淹了回廊的台阶。好几艘游船被冲走了,观荷台的底层也进了水,木柱子泡得发涨。雨停后,游客少了一半,说是路不好走。
   接着,周边的县也开始搞荷花池。有的比这里大,有的搞了荷花节,还有的建了水上乐园。李老汉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荷塘里有过山车,有摩天轮,晚上还有灯光秀。他的婆娘说:“咱们这太素了,城里人看腻了。”
   2020年的春天,疫情来了。景区关了三个月,等再开门时,荷塘里的花都快谢了。停车场里空荡荡的,观荷台的电梯坏了没人修,回廊上的漆掉了一大片,露出底下的木头,风一吹就吱呀响。李老汉的农家乐开了又关,最后索性把牌子摘了,重新种起了水稻。
   村里的人渐渐走光了。开茶馆的老王去了县城开出租,撑游船的老刘跟着儿子去了省城。王哑巴的荷叶帽再也没人买,他坐在荷塘边,一天一天地编,编好了就堆在脚边,像一座小小的绿山。
   2022年秋天,景区正式贴了封条。红色的封条贴在观荷台的大门上,贴在回廊的入口处,像一道道伤疤。保安撤了,保洁也走了,只有李老汉,还像从前一样,每天早上来看看。
  
   四、残荷
   现在的荷塘,成了李老汉一个人的。
   他还是每天早上来,沿着青石板步道慢慢走。步道上长了青苔,偶尔有蛇爬过,惊起几只水鸟。观荷台的门被撬开了,里面的桌椅被人搬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大厅,风穿过去,发出呜呜的声。回廊上的画褪色了,锦鲤的尾巴变得模糊,像浸在水里的墨。
   但荷花还在开。
   每年六月,荷塘准时热闹起来。粉白的花一朵接一朵地绽,荷叶铺得比过去更密,连石板缝里都钻出了小荷叶。莲蓬熟了,沉甸甸地低着头,风一吹就摇摇晃晃。偶尔有野鸟飞来,啄食莲子,吃完了就扑棱棱地飞走,留下满池的寂静。
   李老汉有时会坐在观荷台的台阶上,看着荷花发呆。他想起开业那天的锣鼓,想起儿子媳妇的笑脸,想起游客们举着相机的样子。那些声音好像还在耳边,又好像从来没存在过。
   昨天傍晚,他看见一只白鹭落在荷塘中央的荷叶上。夕阳把白鹭的影子拉得很长,荷花瓣被染成了金红色。他想起十年前,推土机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傍晚,也是这样的白鹭,只是那时的白鹭,飞得很匆忙。
   今天早上,李老汉又去了荷塘。他摘了一朵刚开的荷花,别在胸口的衣兜里。花瓣上的露珠顺着衣襟往下滴,凉丝丝的,像眼泪。他沿着步道慢慢往回走,青石板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声响,荷塘里的风追着他,带着清苦的香。
   远处的县城已经升起了高楼,塔吊的长臂在晨雾里若隐若现。没有人知道,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万亩荷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开得那么艳,那么好看,像一场永远不会醒的梦。

共 24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通过叙述 “万亩荷塘”从开发、繁盛到凋落的十年变迁,以李老汉的视角展现了乡村旅游热潮下自然景观与村民生活的兴衰,既记录了时代浪潮中个体命运的起伏,也包含对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反思,以及对自然生命力与平凡人生坚韧的悲悯与敬意。散文谋篇布局合理,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对称工整,且富有节奏感,通过李老汉一家的生活变化,浓缩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转型的缩影,以小见大,见证时代缩影。作者采取对比手法烘托主题,一是今昔对比,二是虚实对比,增强代入感 。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1 19:24:15
  “破土——繁盛——凋落——残荷”,串联起十年历程,形成一个“希望——巅峰——失落——坚守”的情感闭环,从李老汉的视角观察农村发展的问题,令人深思。不是说搞旅游就是错了,但任何事情都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1 19:25:06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