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星月】归雁龙江边(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星月】归雁龙江边(散文) ——故乡八日之宝山行


作者:牟瑞霞 秀才,1163.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01发表时间:2025-08-03 09:09:07

【江山·见证】【星月】归雁龙江边(散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盛夏七月,黑龙江畔,北红玛瑙,大豆之乡,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7月20号,在这个热情流火的日子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边陲明珠逊克县,迎来了我们尊贵的客人学者收藏家黄顺发教授。
   我做为黄教授多年的文友挚友,自他从上海出发便一路追随着黄教授的足迹,一起回到了我们魂牵梦萦的故乡逊克县,并荣幸陪同黄教授来到他当年下乡插队的宝山乡揽胜采风!一同前往的还有敬爱的吴艳华大姐及她的小妹、妹夫。
   从县里出发前往宝山乡,全程92公里。出发时,下着中雨,雨烟中美丽富饶的黑龙江闪闪发光,宛如一条洁白的哈达在碧绿的田野上飘向远方。
   这条多情浪漫的大江啊一直伴随我们的车队,车队在如梦似幻的雨中急驶,黑龙江在不远处激荡,在如丝似烟的雨雾中,有黑龙江相伴而行更增加了我们此行的乐趣和浪漫。
   黑龙江的柔美多姿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准确的说它是一条没有春天的大江,且不说它的夏天多么妩媚动人,且不说它的秋天多么流光溢彩,单是它在冬天里那副静美沉思的模样,和大地融为一色的洁白,便让人永远永远的忘不了,爱不够。况且它总是把冬天延期到春天,只有它能给到让我们从冬天一下子跌落到夏天的那种震憾的惊喜中,只有黑龙江能做到!
   坐在车里,我痴痴地看着雨雾中模糊的故乡,雨刷器努力的推出一片风景,为我展示如诗如画的故乡,时光煮雨中故乡从岁月的风雨中走来,并越来越清晰。
   远处的黑龙江上烟波浩渺,近处的农田里碧绿闪亮。连续几日的高温让失去水分的大豆玉米遇雨狂吮。一望无际的大豆玉米田似一块巨大的海绵,吸饱了雨水的大豆玉米,腰杆挺拨,碧绿的叶子连绵成海洋,在雨中随波荡漾!
   我被故乡的千里沃野所迷醉,我被车外沿途的风景所吸引,目之所及皆是一望无际的大豆玉米,所到之处皆是丰收在望的美丽景象。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此情此景脱口而出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
   我们驱车直奔黄教授当年下乡的宝山乡二连。
   1969年中国的命运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同时城市里年青人的命运齿轮也在悄然转动。他们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随波逐流。著名作家方方说过:“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而这些在城市里天天文攻武卫的青年此刻并不知道一座压了他们十年的大山即将落下来。
   1969年春天逊克县接收了三批上海老三届知青1351名。黄教授是其中的一分子,时年19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黄教授66年的老三届,过去三年基本上也没上课,天天举着语录本大串联闹革命了。他是第一批赴北疆逊克县插队的知青。1969年3月17号一个很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黄教授个人人生的转折点,同时也在我国中俄边境上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同年的3月2号苏军单方面挑衅,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珍宝岛战役打响。3月17日我边防军进行自卫还击,并击退敌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俘获一辆苏T一62坦克,并缴获苏T一一62坦克的关健技术。
   黄教授他们是春天来到逊克县的,再过两个月便进入了北国的耕作期,很快实现了他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广阔天地中去的人生理想!
   1969年11月份又有四批平均年龄17岁的初中毕业生,从上海来逊克县插队下乡。11月11日191名松江二中69届学生登上北上的列车;11月16日269名(还有一个记载212名)市西中学69届学生登上北上的列车;11月21日141名京西中学69届学生登上北上的列车;11月26日又有190名十二中学69届学生登上北上的列车。到11月底共计751名知青落户逊克县。
   1968年底统计逊克县在册人口27300人,至1969年年底,全县人口达到29400多人,当年的新生儿不算在内,这里面就包括新增人口上海知青2102人。
   在1969年知青落户逊克后,上海市知青办继续在闸北、杨浦、静安、卢湾等区对“69届”作动员,最终完成第二个千余名“69届”赴逊克插队的任务,并分作四次把知青送往插队地逊克县。这四批分别是1970年4月18日,有522人;1970年5月5日,有504人;1970年5月20日,有142人;1970年6月24日,有259人。共计2600多知青在逊克县落户。
   至此在逊克县插队的上海知青达5000多人,逊克县这个边陲小县也是当时接收上海知青最多的县域之一。当地人和上海知青的比例是将近5比1。如果有一个外地来逊克县出差的人,走在沿江大道,听着满街吴侬软语的上海话,很容易误认为自己一不小心来到了上海的某个弄堂。
   知青们的革命热情和北纬49度寒冬零下40多度相碰撞,擦出的不是豪迈理想的火花,而是这一代孩子们的泪水和十年青春的代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是这种狂热后突遇冷冻的感觉!
   当这些年轻人,逐渐清醒过来后,十年的青春也流逝的无影无踪!
   陪伴黄教授回第二故乡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能我思考的问题有点狭窄小家子气。
   黄教授他们1351名老三届到逊克县时正值青黄不接的春天,逊克县一个只拥有2万3千多人耕作手段落后的小县,一下子接纳这么多正长身体的青年,己经是做出极大的努力了。
   我一直不理解的是1969年11月份,正值天寒地冻的冬季,为什么要把这些正长身体,本应该坐在高中课堂中学习知识的学生,移民到己交完当年公粮的边塞逊克县。
   逊克县地处北纬49度,1969年零下40多度的天气达13天,零下30多度的天气达74天。这里一年只能种一茬庄稼,无霜期90多天。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城乡实行很严格的粮食分配制度。新生儿每月多少斤,学龄前儿童每月多少斤,小学生每月多少斤,中学生每月多少斤,工人多少斤,干部多少斤,每月每人粗粮多少斤、细粮多少斤,油多少斤、肉多少斤……有非常非常严格的分配标准和制度。
   国家对待粮食管理也是非常严格,有一套精细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粮食在历朝历代都是国本,是国家不可动摇的根基,粮食如果出了问题,那可是不得了的大问题啊!
   生产队每年秋收后必须按核定的任务交够公粮,剩下的粮食才能按出工多少?工分多少严格分配粮食。丝毫马虎不得。碰上欠年交公粮后,有的生产队社员分配的粮食不足,不够吃拖棍子要饭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说当时,一个二万多人的小县一下子涌入了这么多人,解决粮食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啊!
   黄教授此次回第二故乡,目的之一就是想着多方考察,他想在有生之年报答第二故乡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他想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第二故乡。
   为什么这些年不断传来知青们频频返回第二故乡的新闻,媒体也很关注。
   黄教授们清楚的记得当年老乡们是怎样视这些孩子如亲人,这是一份我愿意和你分享最后一口粮食的情谊。在那个年代食物最原始的意义是什么?是分享即活命,给予即相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这些知青,才真正的体会到人性最本真的模样。
   粮食承载着最珍贵的情谊,更是生命的延续和亲情的分享!这份同甘共苦共患难的情谊,我有一口决不让你饿死的承诺,让每一口食物都显的无比珍贵,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珍贵!
   真应该感谢中国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的无私胸襟,尽管他们己经穷的吃不上饭了,还要挤出粮食养活这些孩子。善良伟大的中国农民啊!
   此时,雨停了,灰色的天幕上露出了片片的蓝天,灿烂的阳光洒向大地,乡路两侧的玉米大豆闪亮发光。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离二连越近,黄教授越激动,这名当年二连的副连长,他此刻的心情激情澎湃,他此刻的思绪,万千萦绕。二连到了,虽然天空现晴,但依然飘着零星的小雨。
   在空旷的街道上,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足音在叩击着这块神奇的土地。在这个农闲的季节,幸运的是我们竟偶遇了二连的现任连长。而更加奇妙的是他正是当年和黄教授一起搭班子的石良连长的儿子。
   他们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共唱一曲人生大戏,都是二连的拓荒者建设者。
   如今那些当年风华正茂的开拓者们大都不在了,老连长也不在多年。但他们的事业还在,二连还在,阵地还在,接班人还在!我们拍照留念,依依不舍!
   黄教授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家学渊博!他的大爷爷黄炎培,清末举人,中囯早期的教育家,是开创职业教育的第一人,中国民盟主席,著名的民主人士,也是毛泽东主席非常倚重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工业部部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华职教社理事长等职。著有《中国教育史要》、《中国商战失败史》、《断肠集》、《八十年来》等。
   黄炎培兄弟四人:黄炎培,黄震培,黄斈培,黄若培。他的爷爷黄斈培行四,赴日本留学学习机械制造,1902年回国办企业,一生致力于走工业救国的道路,爱国资本家,收藏家。
   黄教授的父母亲是上海晨旦大学地下党组织成员。1961拍摄的电影《51号兵站》,便是以他父母亲的革命经历为背景创作的。当时《文汇报》的记者到家里采访,剧组的创作人员到家里写剧本。
   而黄顺发教授自小深受大爷爷的喜爱,大爷爷经常把这个孙子抱在怀里放在腿上玩耍。黄炎培喜欢这个侄孙,黄教授的童年是在大爷爷的身边度过的,大爷爷抱着他照过许多照片。我们都知道黄炎培学富五车,学识渊博,有潘江陆海之才。尤其是诗词文章更是傲岸不群,兴到笔落,虽语必工,语出惊人,文采斐然!
   也许是少时坐在黄炎培的怀里受到熏陶,抑或是大爷爷使出乾坤大挪移把自己的文才武略传给了黄教授。
   黄教授也是一位饱学的学者,他博学多才。他的成就涉猎的领域非常之广:哲学、历史、天文、理工、音乐、散文、小说、诗歌、摄影、尤其是收藏,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的研究贡献巨大,是不可估量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说到乾坤大挪移只是玩笑话!黄教授19岁下乡到边塞逊克,他虽身处苦难荒唐时期,但渴求知识,受家族基因不改,他一直寻找机会学习,抓住机会学习,他一直在求学的路上不断进取,自学攻读了好几个专业。
   他继承了黄炎培在诗词方面的才华,所见所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虫,一风一景……入目皆诗,律诗工整对仗,下笔如有神,落笔生花,而自由诗又意境缠绵,隽雅秀丽,柔美传神,让我惊叹不已!
   黄氏家族在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音乐、收藏等诸多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推动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
   黄氏家族又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向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黄氏家族的精英人才可以列出很长很长的名单,在这里只介绍几位牛人。
   1、清代书法家黄自元(黄教授是他的第八世孙)
   2、叔祖父黄自,中国第一代音乐家(五线谱)
   3、叔祖父黄震浩,民族资本家开设米行。
   4、姑太黄震瑛的长子陈少同和堂兄陈诚步入政届,是蒋介石的重要幕僚。
   3、大爷爷黄炎培,教育家,思想家,官到正部级。
   4、爷爷黄斈培,民族企业家(二爷黄震培,三爷黄若培同样很牛)。
   5、叔叔黄祖方:会计学家
   6、现年90岁的大哥黄新发,航空机电科学家,院士,享受国务院津帖。
   7、堂叔黄大能,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六届、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水泥国家标准。
   8、堂叔黄万里水利专家。
   9、堂侄黄巧灵,宋诚集团创始人。
   10、爸爸黄远根,母亲徐龄美,晨旦大学地下党的领导人,新中国十三级干部(文革中受迫害,72年在周恩来的多方努力下终获平反,又重新走向领导岗位)。
   等等、等等……人才济济数不胜数,现在黄氏后人遍布世界各地,活跃在政界、科技界、商界、文化界、收藏界等各个领域,和历代先祖先贤们一样闪耀在历史的舞台上,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
   所以黄教授在十年文革中,下乡插队在边疆农村,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又身背黑五类的沉重身份,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励志成才,这不仅得益于黄氏家族来自血脉里勤奋好学,奋发图强,爱国的那种精神,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
   我与黄教授云泥之别,仰慕不己!

共 77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陪同黄顺发教授回逊克县宝山乡为线索,展现了故乡风貌、知青历史及人物情感,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文章主题丰富,既展现了对故乡逊克县的热爱与眷恋,通过描绘黑龙江美景、大豆玉米田等体现故乡之美,又深入探讨了知青上山下乡那段历史,反映了时代浪潮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还歌颂了知青与当地乡亲间真挚的情谊,以及对土地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如描写故乡风景时的沉醉,叙述知青艰苦生活时的感慨,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其情感的真挚,尤其是对粮食承载情谊的描述,凸显了人性的美好,极易触动人心。还引用了毛泽东诗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增添了文化底蕴,同时多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表现力,让读者如临其境。文章以时间和行程为序,从出发前往宝山乡写起,接着回忆知青历史,介绍黄教授家世及贡献,最后到达宝山乡,遇到知青二代孙健,脉络清晰。各部分过渡自然,将故乡风景、历史回忆、人物故事等内容有机融合,使读者能跟随作者的笔触,逐步深入了解逊克县及相关故事。 文化内涵丰富:文中介绍了黄教授的家世,提及黄炎培等众多黄氏家族名人,展现了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同时,北红玛瑙的发现及相关介绍,体现了逊克县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让读者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全文叙述清晰,语言生动,主题明确,是一篇散文佳作。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乡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鹤        2025-08-03 09:11:26
  全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文共赏!
2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8-03 14:53:21
  这次回故乡感触颇多,所见所闻全都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故乡在发展故乡在腾飞,故乡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祝福我的故乡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感谢编辑老师的精彩点评!
3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8-03 15:42:16
  王欣的精彩点评:本文以上海知青返回第二故乡逊克县的时空转换为主线,以介绍黄教授的身世为辅线,详细地叙述了以黄教授为代表的上海知青下乡支援边疆建设的历史过程,歌颂了当年上海知青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扎根边疆、对边疆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作者对当年知青的深厚感情。
   本文语言流畅,叙述详略的当,风景秀丽,读后,使人仿佛走进一幅风光迤逦的画卷之中。
   本文知识丰富,结尾时提出了新的课题,耐人寻味,引起读者共鸣与深刻反思。
4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8-03 22:45:52
  牟老师此篇作品跨越时代感较强,从上个世纪知青上山下乡落户逊克县,到大批知青返城,以及黄教授年青时一家人在逊克县,到年老时又返故地重游,以及孙健及家人的安家落户在逊克县,笔墨中描写出对逊克县的热爱和眷恋。故土难离。到黄教授年老的那份乡愁,作者投入大量的记载数据。详细介绍黄教授家族的兴旺家史。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为牟老师点赞!
5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8-03 23:54:08
  北燕南飞赞评:
   牟瑞霞这篇散文以陪同黄顺发教授返乡为脉络,在历史回溯与情感铺陈中,展现多重价值:
   散文对知青历史的呈现,并非简单概述,而是通过具体数据与个体命运交织,还原时代厚重。
   文中详实列举逊克县接收上海知青的批次、人数,如1969年多批知青落户细节,将宏大历史背景具象化。以黄教授为例,他作为知青群体缩影,19岁奔赴边疆,在“黑五类”身份重压、艰苦环境考验下奋进,其经历串联起知青一代“理想与现实碰撞”的集体记忆,让读者触摸到历史浪潮中个体命运的温度与重量,引发对特殊时代个体抉择、成长的深刻反思。
   对故乡逊克县的情感,借景、事、情多维渲染。描写黑龙江时,从四季特色切入,冬的静美、季节过渡的“震撼惊喜”,赋予江水情感与记忆厚度;大豆玉米田的丰收图景,关联“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意,让故乡美既有自然韵律,又含人文积淀。返乡途中的雨雾、渐近故乡的期待,使故乡情成为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真挚动人。
   知青与乡亲的情谊,聚焦“粮食共享”这一生命维系符号。艰苦年代里,乡亲“挤出粮食养知青”,这份超越生存本能的善意,诠释“分享即生命、给予即相爱”的人性本真。黄教授返乡报恩、偶遇石良连长之子等情节,延续这份情谊的传承,让人性光辉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熠熠生辉,触动读者对人与人、人与土地情感联结的思考。
   文中对黄氏家族的梳理,是个体成长与家族文化传承的映照。从黄炎培等先辈的家国担当、学识才情,到黄教授受家族熏陶,在苦难中坚守求知、多才多艺,展现家族文化对个体的滋养。家族成员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贡献,与黄教授个人奋斗呼应,既凸显家族传承的力量,也暗合“个人命运与家族、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层逻辑,拓宽散文内涵,引发对文化传承、家族精神延续的思考。
   历史记忆与人文思考的融合,本文将知青历史、故乡情感、家族传承熔于一炉,以细腻叙事与深沉抒情,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符号,而是饱含情感与温度的生命故事。它唤起读者对特殊时代的共情,对故乡、人性、传承的多维思考,实现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个人情感与人文精神的深度交融,具有独特的历史回溯价值与人文审美意义,是一部以小见大、情感与思想兼具的作品!为美文点赞![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6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8-04 05:40:17
  姚鲁春老师的精彩点评:瑞霞老师的散文是一篇历史文献的佳作,不但翔实记叙了上海知青来逊克的历史背景,而且还记录黄氏家族几代人的奋斗史,同时,还记录北红玛瑙来源史,是一篇历史性文献,为牟老师为写此篇付出艰辛的劳动致敬,同时为牟老师博学多学点赞[强][强][玫瑰][玫瑰]
7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8-04 05:42:00
  刘宪荣老师的精彩点评:瑞霞饱含对故乡的热爱,妙笔千山,以景抒情,情深意浓。全文内容丰富,数字翔实,写出了特殊年代逊克人对上海知青表现出的豁达,温情,善良,奉献,以及上海知青给边陲小城带来的新理念新变化,都让人感动。
8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8-04 05:58:31
  韩依群老师的点评:瑞霞老师:很喜欢看您的文章,为您的佳作点赞![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9 楼        文友:牟瑞霞        2025-08-04 15:59:27
  苏小红老师的精彩点评: 荣幸拜读了才女姐姐的新作,一如既往的引人入胜,才女姐姐陪伴挚友重游故乡,故乡的江水,故乡的雨迎接着你们归来。历史的齿轮转回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批批上海知青的热血和泪水与老乡的淳朴无私交融,你的家乡变成了他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于是有了名动天下的北红玛瑙、千亩良田,有了追梦和传承, 才女姐姐那种血脉中汹涌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使我也爱上了你的故乡—美丽的逊克县。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