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清凉圣境五台山:我放过了自己(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清凉圣境五台山:我放过了自己(散文)


作者:舟自横 秀才,1231.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发表时间:2025-08-03 16:59:49
摘要:五台山的松涛梵音,终究奏响了觉醒的序曲。真正的治愈自己,始终在一跪一拜摊开手掌的刹那间,光明便从指缝倾泻而出。如此顿悟,恰似五台山巅云雾散尽时,豁然所悟,朗照心底那轮明月,原来从未残缺,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追求完美并不完美。那个写了《送别》的李叔同,法名弘一法师提炼出:“心若菩提,处处皆是净土"的诠释,进一步延伸了这一理念。他认为心灵净化后,任何时空都能成为修行的道场。这种思想打破了宗教场所的局限,使禅宗智慧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实践。

【江山·见证】【晓荷】清凉圣境五台山:我放过了自己(散文) 在五台山经历一场从夏到冬的历练。
   当大巴车盘旋在华北屋脊海拔近三千米五台山,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山峰耸峭,烟云凝翠。旅游大巴抵达五台山中心区域台怀镇,五座台顶怀抱的山谷盆地之中。形似“莲花的花心”台怀镇是寺庙最密集,也是佛教道场最精华的区域。谁能想象五百多平方公里面积五台山聚集分布大大小小80多佛教宗教道场,其中对外开放的68座寺庙,历史上五台山寺庙数量曾达到300多座,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交辉相应的佛教道场。
   舍车步行,五台山顶云雾缭绕,宛如人间雨仙境的交界,山间隐隐传来古刹钟声。前来五台山朝圣人流如潮水般涌来。走在艳丽的阳光下,清风送爽,气候宜人,不冷也不热,感觉不出高海拔的冷意。跟团旅行,导游牧羊人,游客就是羊群。三十多人零零散散跟着导游。五台山作为佛教朝圣地,也是山西之行亮点。五台山千年古刹,林林总总,漫山遍野,要住上几天细细品赏,才能了解五台山深厚宗教文化底蕴,也只有跟随导游选择的寺院。
   导游第一站选择了殊像寺,朝拜人络绎不绝走进文殊阁,寺内供奉文殊菩萨得名。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人生是一场修行,人生诸多不如意,坎坎坷坷,心态决定未来,大千红尘世界,为名利所累,为世俗人情所困,芸芸众生,形形色色,皆为利而来,真善美,假恶丑,宗教避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成为世俗中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
   五台山有一句流行的话:不是五台山治愈了我,而是我在五台山放过了自己。人生最大不幸,莫过于来自至亲背叛和伤害,五台山进香朝拜,治标不治本,而是学会放弃了所有世俗羁绊。这句话通过主客体倒置的修辞,展现了朝圣者从向外求索到向内观照的转变,体现了佛教“明心见性”的核心智慧。佛经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在五台山完成的正是这惊心动魄的“歇”。当香炉青烟消散于虚空,真正的供养已融入呼吸之中,从此扫地烹茶皆是修行,因为最珍贵的圣物,此心安处清风至,何必深山问菩提。真正解脱自己不是菩萨,而是心安之处自然凉。其中“心若无尘,处处皆佛”尤为经典,既点明修行真谛,又暗合“烦恼即菩提”的般若思想。这句话将外在的圣地朝拜与内在的心性觉悟完美统一,成为无数朝圣者的心灵指引,蕴含着深刻的禅宗智慧,与《六祖坛经》中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它揭示了修行不必执着于外在形式,主要在于保持心性的清净无染,当内心去除杂念妄想,当下即是佛境。我用一世的浮躁,换取一次灵光的闪现,在五台山,我才见证了这份执着,洗净尘嚣,寻求内心一片宁静,也是一种短暂的修行,坦然接受生命的苦痛与缺憾,放下执念,超越“必须治愈”与“无法痊愈”思维困境。
   每当行走在寺院殿堂,心存敬畏,都会按照仪式跪拜菩萨,想象寺院僧人远离红尘功名利禄,每日念经三省吾身,修生养性,休养生息。芸芸众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诸多烦恼缠身,一个个美好理想的破灭,也就在这一瞬间归于宁静。什么都可以不想,摒除私心杂念,人生赤裸裸来,赤裸裸去,荣华富贵如浮云。也可以什么都去想,求拜菩萨保佑,升官发财,功名利禄,前程似锦。不同的心境,也就有不同的佛境。当每个人都放过求全责备的念头,纷杂喧嚣的尘世皆归平静。五台山的松涛梵音,终究奏响了觉醒的序曲。真正的治愈自己,始终在一跪一拜摊开手掌的刹那间,光明便从指缝倾泻而出。如此顿悟,恰似五台山巅云雾散尽时,豁然所悟,朗照心底那轮明月,原来从未残缺,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追求完美并不完美。那个写了《送别》的李叔同,法名弘一法师提炼出“心若菩提,处处皆是净土”的诠释,进一步延伸了这一理念。他认为心灵净化后,任何时空都能成为修行的道场。这种思想打破了宗教场所的局限,使禅宗智慧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实践。
   从殊像寺出来前往位于台怀镇中心的五爷庙,五爷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藏传佛教黄庙成为独立寺庙。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 ,五台山主要寺庙当中面积最小,但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五爷庙内供奉的五爷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和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寺内建筑年代最早的是文殊殿,里面有高度一模一样的万座佛像,也叫万佛阁。前往五台山烧香的人,绝大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可见五爷庙在香客心中分量。
   众游人刚走到五爷庙,天空乌云密布,顷刻间,风雨交加,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气温聚降。我赶紧从摄影包里拿出雨衣穿在身上遮风挡雨。身心体温在回升,导游游客带到庙,由于下大雨,有些人返回旅游大巴取伞添加衣物,团队很快被风雨驱散,我消失在五爷庙人海之中,冒雨走到五爷龙王殿,大雨中漂泊五颜六色雨伞,人山人海游客进香拜五爷,整个殿院爆满,连找个拍照的角度都很难寻找。恍恍惚惚思量着,如果五爷庙真有那么灵,只怕平常人是进不了五爷庙殿宇。
   从五爷庙出来,雨越下越大,风雨飘泊,众多游客用表决的方式强烈要求回到旅游大巴下山,导游也动摇了参观下一个广化寺。我在雨声中大声说道: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去下一个寺庙,导游就应该尽责,不想去的回到车中避雨,不能把个人意愿强加任何人。这不是少数服从多数人,这是每个游客的权利。我大声争辩不能用所谓多数人绑架少数人。导游只有带领众多不愿去的游客回到旅游大巴上避雨取暖,毅然挣脱所谓多数人的绑架,举着黄色旗帜走在风雨飘摇之中,包括我在内五个游客踏着深深的积水,紧跟导游来到距停车场不远处的广化寺。
   广化寺笼罩在雨雾之中,雨中散落零零散散的游客,步履匆匆,我没有听导游讲解广化寺,也没有拿出相机拍照,只是用手机拍了一些视频资料,用心感受千年古寺前生今世。
   广化寺始建北魏,原为广华寺,清代改称为广化寺,是五台山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兼容并包的典型代表。大雄宝殿主体建筑风格为汉传佛教布局,细节融入藏式元素。从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出来,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巨大的传经筒。转经筒是藏传佛教中具有深厚宗教意义的法器,象征着修行积累功德、轮回转世与祈福消灾。我按照顺时针方向转了一圈两座巨大的经筒,祈福所爱幸福平安。
   我始终相信宗教普世价值观可以净化灵魂,最近传得沸沸扬扬少林寺住持释永信,竟然携带情人子女潜逃美国被有关部门拦截。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正在接受多个部门调查,如果释永信犯罪坐实,揭开宗教冰山一角,让人大跌眼镜。庄重肃穆的佛堂,也不是清净之地,一粒老鼠屎污了一窝羹。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缺乏监督寺院同样会产生腐败,引发宗教信仰危机。
   导游带着五个人回到大巴车,众多游客等得不耐烦,雨也渐渐消停,斜风细雨,人本来各有认知相安无事,不想去的游客坐在车上取暖避雨,想去寺院参观游客也满足了愿望,各需所愿,这才是以人为本和谐共存。
   旅游大巴穿行在茫茫雨雾之中,盘旋在盘山公路上,犹如苍茫大海中的冲锋舟。当大巴车翻过一座高峰,云雾弥漫开来,目光所及,千峰万壑沉浮在茫茫云海之中,云雾流动、翻滚,瞬息万变,变幻莫测。忽而,天空飘洒漫天雪花,不一会儿染白了山峰。积雪的山巅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美人发簪上斜插的一支青玉簪,缭绕不散的云雾则如素雅的披帛,更映衬山色空灵,冰肌玉骨,不染凡尘。我仿佛经历了从夏到冬的磨砺,阅历了整个人生酸甜苦辣。五台山,让我放过了自己。
  

共 30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记录了五台山之行的独特体验,从风和日丽到风雨交加再到飘雪,气候的骤变恰似一场心灵的历练。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既有殊像寺的庄严、五爷庙的热闹,也有广化寺汉藏佛教交融的特色,更引发对宗教与修行的深思。真正的解脱不在外在朝拜,而在内心的放下与接纳。作者在风雨中坚持参观的执着,以及对宗教中腐败现象的反思,展现了理性与信仰的碰撞。从夏到冬的气候转变,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象征着人生的起伏,让人在山水与梵音中明白:修行不必执着于形式,心安之处便是净土,放过自己,才能在世事变迁中寻得内心的宁静。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4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8-03 17:02:29
  五台山的夏冬骤变太震撼!从寺庙禅意到心灵顿悟,全是修行。问候作者,愿这份通透常伴,日子如山巅云雾般自在,喜乐长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8-03 17:03:05
  被文中五台山的哲思打动,风雨雪里藏着人生。问作者好,盼这份感悟滋养岁月,生活如经筒转动般圆满,安康顺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