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敏思】让大脑兴奋,会“返老还童”(评论)

编辑推荐 【敏思】让大脑兴奋,会“返老还童”(评论)


作者:朱炳初 白丁,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发表时间:2025-08-04 05:17:09
摘要:我收到了《百岁生活》的书,是由日本老年精神科专家和田秀树根据35年医疗经验写成的人到80岁后怎么养生的问题,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很多关于养生长寿的方法,我结合自身体验感到十分真实管用,于是有感而发写出评论,介绍给老年朋友们们参考!

让大脑兴奋,会“返老还童”(随笔)
   朱炳初
  
   不知何故,我莫名其妙地收到一个快递,拆开一看是一本《百岁生活》的书,“是给予人生存勇气和自信之书”,指引你怎样活到百岁?我年近90,后面的10年怎么活?也许可从中获益,于是急不可耐地用了半天多时间阅览了9万字的书页,还真是大开眼界,获益良多。
   《百岁生活》,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是日本一位有着35年临床经验的老年精神科专家和田秀树依据医疗所得的体验撰写而成的,从科学理论与现实真相的结合上说明了问题,涉及面广,知识虽寻常,但富于哲理,说服力强。
   作者在书中将80岁以上的老年人称为“幸龄者”,并主张“接受我之衰老,珍惜我之所能”,呼吁老年人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人生最后的旅程。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向读者传递了很多科学且新颖的养老理念,如“不是战胜病魔,而是与病共存”“健康第一,病由心生”“老年人诊疗的基本原则是一人一方”“微胖的人更长寿”“营养不良会加速衰老”“不要忍受不愉快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精神稳定才能提高免疫力,抑制癌细胞”“坚持动脑、活动身体是延缓痴呆症的最好方法”……其实用性与科学性不言而喻。本书因此获得一致好评,读者们纷纷称自己从书中获得了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和力量。
   事实正如此,我对书中“让大脑兴奋,会‘返老还童’”的论述,很是赞同,不只深信不疑,而且还有亲身的体验。书中阐述:“人的身体构建得很好,不使用的功能会逐渐退化(被称为“失用性萎缩”),但只要使用就会恢复活力。大脑的这种倾向尤为明显。也就是说,如果任由其衰弱,大脑的功能就会逐渐衰退,但如果奋起使用,就能使其活跃起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前额叶来说,这是一种刺激,可以激活大脑。越是让人觉得开心、有趣的事情,对大脑来说越刺激。相反,如果做无聊的事,强迫自己克制,大脑就会变得迟钝。是克制自己,每天无聊地生活,让大脑萎缩下去,还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充满活力,让大脑活跃起来呢?做自己想做的事,是防止大脑老化的必要手段。”论述精当经典,直击心底,令人信服,引以对比,以实验证,恰如其分。
   关于“让大脑兴奋”脑子越用越灵,我确有所体验:退休33年来,始终让大脑活跃起来,不懒惰,勤学习,常思考。前十年,被返聘参与编撰北京(华北)军区团以上单位党组织史资料,且独立完成378万余字的合编校对工程,质量上乘得到总部认可与表彰;第二个十年,协助有关部门编校了几十部达几千万字的书籍,为出版社、军区机关校对了亿万余字书稿,同时出版了一本14万余字的散文集《青春寄语》;后十三年,入住军休所后,坚持文化养老的理念,坚守往昔的文学爱好,感悟人生、体悟生活,遇到感动自己的人和事,就发表随想,整理成文登载报刊和网络平台,至今发表了近千篇文稿,达225余万字。自去年5月第五部文集《耄耋心声》出版后,紧追不舍地向第六部《九秩抒怀》冲刺,与时间赛跑,抢救脑中思维,至今已有159篇稿子36万余字,拟于明年90岁时出版,以达总出版300万字的愿景。
   坚持笔耕不辍,当然有个创造人生价值的使命在身,人到老年,没有了外来的指令性任务压力,可以悠然自在地生活,但绝不能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地活着,浪费生命应有的潜力活力与价值。我以为,人来到世上,不能像一般动物那样仅仅是活着而已,决不可成为行尸走肉,人类是有思想有使命的,必须不断地创造美好、奉献人生!怎么奉献才有意义?那就是“让大脑兴奋”“做想做的事,让大脑和身体充满活力”,做出成果,留给后代与社会。而自己能做什么呢?那就是延续以往对文学的兴趣爱好,笔耕不辍,把感动自己的事写出来发出去,借以感动与启示他人。这可叫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虽不能称作人生的精彩,总也可以对人生有个交待,起码在做人的良知上过得去,无怨无悔。
   “让大脑兴奋”,写文章张扬正能量,不仅对社会有益,还对延缓衰老、预防或推迟老年痴呆很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据科学分析,大脑的活跃可以调节身体内分泌系统,让身体的机能保持在良好状态,身体的代谢、免疫等系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助于维持整体健康。经常进行脑力活动,大脑的神经细胞会更活跃,认识能力下降得更慢,越用越灵活,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降低老年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据中华医学会对老年人存活率的测定表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动者和无职业者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85%、39.6%、28%。前三个月,我回故乡探亲,村上与我年纪相当或小几岁的农民兄弟姐妹们都驾鹤西去了,我已89岁,为何还能健康地活着,这很可能与脑力劳动、大脑兴奋,几乎每天可发表一篇千字文有关。经常动脑,思维就敏捷,不能说已经“返老还童”吧!起码仍有年轻时的兴趣,心理活动仍然活跃,对外界事物还比较敏感,易于感动。电视节目,喜欢看体育比赛,振奋精神,为胜负而兴奋或忧心。前些年我曾发表过一篇《马布里的热泪》,看到马布里为北京男篮夺冠而流泪,我不禁泪目;武汉抗疫期间,从电视上看到宣扬24岁的女技士甘如意从家乡骑自行车四天三夜三百公里赶到武汉上岗,就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即著文在网络平台发表。抗疫十个月期间,发文83篇达8万余字,就是在大脑兴奋、常被感动、情愫难抑的境况下产生的。如今虽然老了,但是比起思维来,自感不弱退休前,那时写个经验总结或情况报告,须思索再三还有些费劲,如今只要有个标题,有些素材,很快就能理出头绪,提笔就写,有时真有文思泉涌之感。这些就得益于长期以来经常“让大脑兴奋”历练而成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大脑会受到刺激,变得活跃”!
   《百岁生活》中指出:“‘百年人生’的说法抬高了人生80岁关卡的门槛。”80岁曾经是“人生的终点”。然而,如今人们都说“百年人生”,目标突然被推迟了20年。新陈代谢、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人的死亡大多与癌症等大患有关,尤其不常用脑的痴呆,不可小觑。我的和我年龄相仿或比我小几岁的几位战友离去,大都是缺乏体育锻炼与脑患痴呆有关,脑部的海马体和前额叶出现了萎缩。这本可预防或延缓的,然而被忽视了。看来,养生延年,必须有科学知识,主动炼体炼脑对延缓衰老十分重要。有的疾病突如其来,是难以预测与防止的,但是对老年痴呆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让大脑兴奋”,做自己感兴趣的高雅有益的事,并坚持不懈,必有好处!今年春节期间,我去看望一位患痴呆症的亲密战友时,他老伴就说:“你不断写作出书,脑子就好,老李就不爱动脑,快不认人了!”结果,见面三个月后就走了,令我惋惜心痛!
   痴呆症与其说是一种疾病,还不如说是一种“老化现象”,是无论谁上了年纪都会出现的症状,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比例亦会增加:60多岁时为1~2%,到80岁后半期为40%,90岁60%,95岁80%。作为80后的幸龄者们怎么办呢?就应该尽力做没做过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由此激活大脑使其变得活跃,从而延缓痴呆症的发生。既然已经努力活到了现在,幸龄者们何不再加把努力,向百岁进击呢?!
   人到老年,仍需有目标。这个话题《百岁生活》虽未专题阐述,但其中的乐活论述,引起了我的思考,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实现目标更快乐的事呢?何况有目标的追求更能激活大脑的细胞,活到老学到老动脑到老追求到老,才能颇有意义地延缓衰老。俗话说,没有奋斗目标,那等死就是目标。人活着,应该是终身奋斗,尤其是共产党员们,不应忘记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怎么奋斗?那就是珍惜夕阳,做自己应该做的喜欢的且很有意义事,“让大脑兴奋”,使晚霞璀璨,活出精彩!在我桌上摆着一本杨绛先生的著作《走到人生边上》,我会不时地翻阅,从中吸纳启迪心智的哲理知识,已经有感而发地写了三篇学习心得,几乎是每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激荡心间。同时钦佩杨绛先生著作等身,誉满全国,终身动脑笔耕不息,96岁出版《走到人生边上》,百岁答问《坐在人生的边上》,直至105岁才闭上智慧的眼睛、熄灭灿烂的生命之光。这就是我们老年人,特别是爱好文学、喜欢“让大脑兴奋”的人们学习的楷模榜样!
   《百岁生活》最后提示人们: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作者指出:人的一生会有很多起起伏伏。无论上升还是下降,幸福与否都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最终的幸福还是享受生活的能力。“人生百年,幸福百年。当您跨越80岁这一关卡后,在接下来的20年,请接受新的挑战,好好享受每一天吧。”这对于自己来说,离百岁还有11年的光景,怎么享受幸福呢? 就是继续“让大脑兴奋”,在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中有所作为,这是人生的最大慰藉,也是生命的最大意义!
   (2025年8月1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9岁休干)
  

共 35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朱炳初先生的随笔《让大脑兴奋,会“返老还童”》以一本意外收到的《百岁生活》为引,展开了一场关于老年生命力的深刻探讨。文章融合科学洞见与个人实践,犀利地指出:衰老并非单向的退化,而是可以通过持续的精神活动重塑的历程。 作者以89岁高龄的笔耕生涯为实证,揭示“大脑兴奋”的魔法——33年300万字的创作量,不仅打破了“老年即衰退”的刻板印象,更以神经科学的“用进废退”理论为支撑,证明思维活跃度与生命质量的直接关联。文中对老年痴呆症的数据剖析(60岁1%发病率vs.95岁80%)尤具警示意义,将“动脑”从养生建议升格为生存策略。 编者特别关注到文中“幸龄者”概念的革命性——80岁不是残烛之年,而是拥有20年“额外生命”的新起点。这种将医学结论(微胖更长寿、营养不良加速衰老)与存在哲学(做想做的事才是抗衰老良方)交织的论述,既具日式实用主义的精准,又饱含中国士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奋进精神。 当多数老年题材沉湎于怀旧或哀叹时,此文如一道闪电,照亮了“银色生产力”的可能。杨绛105岁笔耕的榜样、抗疫期间83篇激扬文字的爆发力,无不印证着:真正的养老,恰在于拒绝“被养老”。文末“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的宣言,不仅是个人誓言,更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精神抗衰的范本。 好文!推荐共享。【敏思编辑:邓和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