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提水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提水记(散文) ——柴门笔记之那情那趣


作者:柴门石道 白丁,1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发表时间:2025-08-04 12:19:28
摘要:作者寻山泉、品山水的经历、感悟。

用山泉水煮茶、泡茶的习惯,我坚持了三十多年。这习惯源于对水的天然敏感。我生长在括苍山下、永安溪畔,喝永安溪水长大。那时,永安溪水碧绿、清澈,纯净、甘甜。用它煮饭,饭香扑鼻;用它泡茶,茶味甘甜。甚至在砍柴、劳作归来,口渴难耐时,捧几手清溪水,入口便感疲劳尽消、神清气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永安溪水逐渐变得浑浊,失去了往日的清澈和纯净,不见了鱼翔浅底、虾竞自由的景象。老家人守着村前的大溪,却无水可喝,甚至不能游泳。上游沿溪两岸的医化工厂和疯狂的盗采沙石,使得溪流上常有死鱼漂浮、混浊不清。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永安溪,仿佛在日夜哭泣。
   灵江是台州的母亲河,位于灵江上游的永安溪,自然可称台州的祖母河。当年,《台州晚报》曾组织“寻访台州母亲河”新闻行动,呼吁还永安溪碧绿与纯净。我担任晚报、广电总编辑后,又先后组织了“再访台州母亲河”、“三访台州母亲河”活动,可惜都是效果甚微。老家人迫于无奈,先是挑着水桶,到村后的小山兵头找水喝,后来是挨家挨户集资,从村后的高山清凉安引水入户。虽然水依然是好水,但没有了当年在永安溪取水、用水的自在和方便。
   我几乎是在溪水不能入口的时节,离开了那片养育我的土地。参加工作后,过上市民生活,自来水成了日常,但那份经过处理的水质,虽然安全,却总少了些自然的韵味,尤其是那股漂白粉的味道,让人在吃饭、喝茶时,全无孩童时那份滋味。老家接通山水后,每次回家,我都带上水桶,带回清凉安的水用来煮茶。爱人曾戏说,我是彻心彻骨的乡下人,永安溪把我的口味养刁了。
   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老家提来的水常常不能满足需求,因单位离老家较远,提水、带水多有不便,就努力尝试着喝自来水,但喝出了问题。有一次,用自来水泡了一壶茶,喝了一口白开水后,泥土味、鱼腥味、漂白粉味等混合味道,顿时入腔。我实在受不了这味道,即刻反胃,跑到洗手间一吐为快。
   那时候,桶装水、饮水机兴起,就赶时尚,买饮水机喝桶装水。谁知桶装水也不干净,十天半月后,就发现水桶里有小虫子爬游。
   无奈,我带上爱人去周边找水。第一个取水的地方,是临海的紫砂岙。传说这里因出产紫砂而得名,想必经过紫砂过滤的水是好水。此外,紫砂岙还有茶园,祖母年轻时,常在这里当采茶工,她曾告诉我,这里山好水好。几经寻觅,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接水口。可与爱人一起提了两三次水后,接水处竟然被人打起围墙,锁上大门。听人说,这里要建养老院了。
   于是,前往龙潭岙取水。上大学时,我曾去过那里春游,当年清幽的环境和清澈的山泉,深深留在记忆深处。然而,当我重到此地,发现尽管环境依旧,但清泉已不复存在。数百米的溪沟里,到处是洗衣服、被褥的人们,水面上漂浮着白色的污渍,岸边长满了绿藻。村里的一位老伯告诉我,连他们村里的百姓,都已经多年不饮用这里的山水了。
   后来,我又去了水磨坑和三峰寺取水。水磨坑位于临海市区西北角,山口见峭壁悬崖,阳光照耀下的景色十分美丽。一次取水时,一位爬山的路人告诉我,这里的水虽然干净,但属于硬水。相比之下,三峰寺旁的水更好,那里的水经过检测,可以放心饮用。因此,三峰寺成了我经常取水的地方。后慢慢发现,来这里取水的人越来越多,接一桶水往往要排等大半个小时。看来,像我一样热爱山泉的人不在少数。
   后来我在椒江上班,虽然距离临海不远,但两地的水质差别明显。或许是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我很不习惯椒江的水。好在有车方便,就准备了三四个水桶,每到周末回临海时,都会取好水带去,不仅用来泡茶,也用来煮饭。在椒江工作了近20年,虽然家在六楼,没有电梯,提水上楼好累,但年复一年,我坚持了下来。
   这些年间,取水的地方主要是在临海城东的水长坑。水长坑的山不高,水也不多,但地如其名,有山泉长流。即使是久晴或久旱的气象,这里的泉水依然长流不绝,而且都是从石缝中流出。有热心的取水者,专门修建了石阶、铺设了出水管,方便大家取水。有人告诉我,临海周边的山岙都有好泉水,但以水长坑之水为最,富含偏硅酸、铁、钾、钙、钠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比一般品牌的纯净水和矿泉水都要好,这是经过权威部门检测后的结论。
   我有爬山和钓鱼的爱好,只是喜欢爬野山、钓野鱼。因此,爬山和钓鱼的过程,也成为寻找山泉的过程。放眼世界,肮脏多多,唯深山冷岙尚是干净的地方。每次爬山,在洗心洗肺之后,如果遇到好水,就会取几桶带回家,从中品味不同山泉的不同口感。比如,遍布松木的山,取下的山泉带有松木味,我称之为松泉;盛产毛竹的山,取下的山泉带有竹笋味,我称之为竹泉;阔叶林茂密的山,取下的山泉基本无味,我称之为林泉;而从石缝中渗流出的山泉,取下的水带有丝丝甘甜,我称之为石泉。在这些泉水中,石泉无疑是上品。临海羊岩山石羊之下,便有处石泉,常年滴流,我每次上去,都会积攒一些带回家,并用家中最好的茶叶来泡茶。
   茶有茶道,我没有专门研修过,但朋友们一直夸我泡的茶好喝。这不是因为我茶叶品质好,或者我泡茶手艺高,而是因为所用的水好,茶道中就有“三分茶叶七分水”的说法。长此以往,养成了依赖家乡山泉泡茶的习性。在北京工作期间,我曾让前来探望的朋友,专门带上两桶家乡山泉;去外地出差时,会在后备箱带上一桶泉水。那年去上海观摩世博会,后备箱里的泉水被上海入口关卡查获,费了好一番口舌无效,最后,倒掉整桶水,才得以放行。这些,成为我喝山泉喝出来的趣事。
   (原创首发)

共 22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山泉,是人们喜欢的地方,山泉是泡茶的好水,不知为什么,我也喜欢喝山泉的水。小时侯随父亲上山砍柴,不喝带去的水,就喜欢喝沟底山泉流出来的透明清亮的水,我常常双手一合,把水送入口中,甘甜爽口,清凉解喝。文章写出了山泉水的味道,写出了水的不易,点点滴滴扣人心弦。“无奈,我带上爱人去周边找水。第一个取水的地方,是临海的紫砂岙。传说这里因出产紫砂而得名,想必经过紫砂过滤的水是好水。此外,紫砂岙还有茶园,祖母年轻时,常在这里当采茶工,她曾告诉我,这里山好水好。几经寻觅,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接水口。可与爱人一起提了两三次水后,接水处竟然被人打起围墙,锁上大门。听人说,这里要建养老院了。”水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也有关人们的健康。作者把水写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写作手法独特,处处打动人心。“后来我在椒江上班,虽然距离临海不远,但两地的水质差别明显。或许是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我很不习惯椒江的水。好在有车方便,就准备了三四个水桶,每到周末回临海时,都会取好水带去,不仅用来泡茶,也用来煮饭。在椒江工作了近20年,虽然家在六楼,没有电梯,提水上楼好累,但年复一年,我坚持了下来。”写意深刻,作者语言功夫好,文字接底气。好文欣赏,推荐阅读。【丁香编辑 闰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8-04 12:23:10
  文章结构好,语言功夫好,写出了自已的感受,写出了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更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2 楼        文友:闰土        2025-08-04 12:28:42
  文章朴实,把普普通通的水,写活了,全文紧紧围绕水,作者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好文拜读,学习欣赏。
3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8-04 20:00:45
  作者20年坚持提水走楼梯上六楼,作者吃苦耐劳的精神令我敬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