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柳岸】见证“三环锁”的前世今生(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柳岸】见证“三环锁”的前世今生(散文)


作者:尹宪辉 举人,511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7发表时间:2025-08-04 13:56:53


   山东烟台,是我国“弹子锁”的发祥地。
   烟台三环锁业,在我国锁具制造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初创、崛起与发展。“三环锁”实现了我国弹子锁生产由0—1,从无到有,填补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弹子挂锁的空白。
   烟台三环制锁集团的前身——烟台程明锁厂,则是我国最早的造锁工厂。
   我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统一分配到烟台三环制锁公司,从事技术设计。我在此工作了近20年,日常所见所闻,了解公司的历史、资料与有关今昔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新成就,亲身见证了“三环”的前世今生、起落与腾飞。
  
   一、起源•简史
  
   烟台三环锁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
   1930年,由杜培然、于信周、王景顔与刘集臣联手发起,在烟台市黄县(今龙口市)西关程大钱庄后院开办“顺记工厂”,生产栓式自行车锁,采用“轮牌”商标(图案为车轮)。1934 年,他们又几方集资拓展业务,开办弹子锁厂,将“顺记工厂”改名为“程明锁厂”,转产铜挂锁,启用“三星”牌商标——上边一颗五星、下边两颗五星,中间是“三星”英文字母,代表东西股和劳方。后来改为三颗星水平并列,该商标沿用至1949 年。
   创业者们在一张“白纸”,几乎一切为零、无技术、工艺、设备、图纸的设计与制造的多重困境之下,苦心钻研、徒手制作,使用原始的简单工具,攻克无数的技术与工艺难题,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弹子铜挂锁。
   这是国内最早的弹子锁,标志着中国民族造锁工业的开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销售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新问题出现了:铜锁成本高、价格高,许多人买不起或不舍得买。后来,为了降低成本、开拓销售市场,团队又研制了铁挂锁。
   它与铜挂锁的区别是,锁体由黄铜换成了铸铁。而难点在于,铁锁体易生锈,有效使用寿命也短些,且与弹子、弹簧、锁芯、锁梁、栓寨、钥匙等的配合比较生涩,不够流畅顺滑,用户使用体验感稍逊色。功能相同,性能指标略差。好处是,一般的人家也买得起了,市场前景广阔。
   三环锁业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不少曲折与挫折,除了技术、设计、工艺、制作等各环节的难题,还有其他困难。比如商标权属问题,就先后数次陷入困境。
   1939年,程明造锁厂迁址烟台芝罘区,开始了比较正规化的专业造锁之路。并逐渐独立自主开发了一些造锁专用设备。新中国成立时,三个五角星商标因未及时注册商标保护,被人抢先注册,不得不停止使用。这是所遇第一个坎坷。于是只得另行设计,改用“三环商标”:采用三圆环环相扣、水平排列、椭圆形大环囊括守护三圆的“三环”图标,寓意“工农兵大团结”。1951年申请注册,1952年国家工商局核准“三环”商标注册成功。
   1954年9月23日,程明锁厂实现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烟台程明锁厂”。生产的三环锁具,成为我国最早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1975年5月,“三环”不幸遭逢第二道坎——进出口商标权属问题:本来完全属于三环公司的三环商标,前期已被精明又通晓《商标法》的山东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悄悄在国外抢先注册了“三环”商标。三环公司早已注册在国内的商标保护,只限国内有效。却未注册国外的商标权,导致出口商品受限,其商标权属纠纷由此而起。这是典型的不懂法之后患、恶果。
   如此便出现国内外注册人分离的情况。1997年7月,在与司法机关、有关部门的共同协商、调解之下,三环公司不得不出资400万,购买省轻工进出口公司在国外注册的26件“三环”商标——本来就是三环公司自己的三环商标,现在别人将其拿来再次卖给你,这笔买卖很是精明、颇为新鲜!
   至此,才实现了三环商标国内外所有权统一。也才有了正常的三环产品出口权。
   《商标法》,在此重重地给三环公司讲了一堂有关商标权属的专题专业法律课!
  
   二、启动•奋斗
  
   1930年代的烟台港,商船桅杆如林,进出繁忙。海面碧波荡漾,海岸周边风景旖旎如画。
   程明锁厂从黄县(龙口)迁到烟台芝罘区以后,就在烟台港码头附近落脚。此时还不成规模。这个制锁小作坊,可以说规格和铁匠铺差不多。从此,烟台的海岸线,第一次响起了手工土法打造铜铁挂锁的叮当声。
   最初的铺子就开在海边的朝阳街一带。老师傅们把从威海卫(威海市)运来的老铁,在炭火里烧得通红,用錾子一下下凿出锁芯的纹路。再将黄铜熔成精巧的钥匙,用锉刀手工锉磨加工出钥匙齿。那时的锁,还带着手工的温度。锁体上的花纹歪歪扭扭,有点像胶东半岛的海岸线,藏着海浪吻过的曲线弧度。
   那是怎样的艰苦、困难岁月啊!
   在简单的棚屋里,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风餐露宿在简易工棚内外,不分昼夜地进行技术攻关、挑灯夜战。罩子灯、手提灯、嘠斯灯(电石灯)、手电筒,统统派上了用场。它们一起睁着昏黄瞌睡的眼睛,在时常被移动的晃荡颠簸、于四季暗夜的凉风里,不断地忽闪着疲倦的大眼睛!好像在用眼睛无声地问候“勇士”们累不累?困不困?他们累得受不了了,就坐下来喘口气再干。饿了、渴了,就啃一口剩饭冷菜,从屋外敞口井打上一桶凉水,用葫芦瓢舀上半瓢咕嘟咕嘟喝下。
   屋舍不够用,就在屋外摆开阵仗大干,屋子周边到处是成堆的材料、工具、下脚料、各种工业垃圾。你不知道这是个临时工厂、加工车间,看上去像个垃圾场。
   四人创业组——管理者,与一线工人一起忙活。他们时而干活,时而讨论产品、工艺、设备,时而设计画图,时而手工制作样品、零件。你看不出来哪个是技术员,哪个是厂长,哪位是工人。一概是浑身脏污、油渍遍体、双手灰黑,满脸尘灰。一个个灰头土脸,却又精神矍铄。你经常可见,个个走起路来往往是一路小跑儿,看上去像要急着去抢什么!
   数九寒天,他们也不觉得冷,忙活起来早忘了冷热,只顾甩开膀子大干苦干拼命干。炎夏酷暑,工人们更是脱光衣服挥汗如雨,满身就剩下个三角内裤。反正这里没有女性员工,整个是一个“男儿国”,也就不避讳惧怕什么。
   他们有一种决不放弃的精神,一股拼命苦干的劲头!没有文化,但有脑子,大家集思广益;没有设备,却有勤奋的双手,自己动手土法造;没有图纸,但有一股子牛劲、倔劲、蛮劲、拼劲!他们潜心探讨分析研究,边想边干、不断进行技术攻关。
   且没有技术理论,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也没有实际制作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像瞎子摸象一般困顿无力。但是,凭一股不服输的品格,硬是靠着一股莽冲蛮劲、猛冲猛打,敢想敢干、说干就干,敢为天下先!终于,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攻下了许多技术、工艺、设备难题,最后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把弹子铜挂锁!
   起初,他们曾经到处筹集、购买技术资料,但一无所获;多方联系,欲购进外国进口造锁设备,却一无所有!他们灰心失望之余,怒了,不服气地想:别人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外国人会造,我们怎么就不行?难道我们比他们低一头吗?外国“鬼子”搞技术封锁,想要掐我们的脖子!不给我们技术和设备,难道我们就这么死等着被掐死吗?不!我们必须土法上马,绝处求生,自己拯救自己!就用自己的双手造!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天地!……
   这把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工艺精湛、造型美观的铜挂锁,在工匠粗糙龟裂的手下,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剔刮、锉磨、钻孔等土法加工声中,就这样成功诞生了!
   谁也没想到,这把裹着海风咸味的铜铁家伙(挂锁),会在百年后,成为中国锁具的代名词、“祖师爷”。
   如此这般,硬是创出了一线天。最令人叹服的是,他们的这般勇气与闯劲!
  
   三、技术权威
  
   必须特别介绍一下:首任厂长刘集臣。
   四位创业者中,技术水平最突出的,是首任厂长刘集臣。他是全厂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可谓身兼数职,既是一把手,抓全盘管理,又要率领一班人突击搞产品设计、技术革新、设备的发明制作。是一位“天才”的、典型的无师自通式、机械加工类能工巧匠——大工匠。
   刘集臣,别名刘培许,1904年生于黄县一个贫苦农家。他念过三年私塾。16岁起先后到黄县县城、烟台市里、海参崴、东北三省的长春、大连等地闯荡谋生。当过药铺和磨坊店员,学过钟表修理和镶牙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1930年回到黄县,开设“精明钟表眼镜店”,兼营自行车修理。
   而且,他具有超高的技术天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正式干过技术设计与机械加工,但是四处闯荡见多识广,开阔了眼界,等于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机械加工经验。虽然只是眼见、或听说的感性认识,并未实干。但是,聪明人,也就聪明在这个地方:一看就会、一听就懂的过人之处。
   在程明锁厂建厂之初,他苦心钻研,在无技术、设备、图纸的情况下,以他为主设计、研制出自行车锁和我国第一代弹子铜挂锁。后来又根据生产需要,几十年里,先后研制了13项造锁设备,其中6种被国家轻工业部选定为全国制锁行业统一推广的专用设备。
   1960年代初,他还同三环技术员王司光一起,研制出“单锁芯双开锁”,被外国用户誉为“锁中之王”,对中国造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单锁芯双开锁”,即两把钥匙、两个人同时操作才能开启一把锁,这划时代地大大提升了锁具的安全性。填补了世界锁具的空白,属于国际重大发明、世界首创。
   那时候什么条件?可以说,几乎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没文化,没技术,没书籍。你想学,也找不到几个书本。即使有书,也没几人买得起,彼时不挨饿、能活过来就算好样的!哪有钱买书、读书?何况,即使有书本,也没有几个识字的人,哪里看得懂?初创的四名骨干中,刘集臣这个只读过三年私塾的“学生郎”,算是当时全厂唯一的“高级知识分子”“技术骨干”“无冕之总设计师”。
   这惊人的事实,更加彰显了他超人的技术设计、发明天赋!
   正是由此艰难的现实条件下,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才更显可贵,更令我们敬仰与钦佩!
  
   四、时代•背景
  
   在解放前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一无图纸,二无工艺,三无设备,全凭手工制作如此复杂的产品。你简直无法想象、不敢相信:其技术设计、工艺加工的难度何其巨大!
   别忘了,建国前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机械加工设备。即使有一星半点,也多为“洋货”“进口货”。可怜的工匠们,有的只是一双手、一把铁榔头、简陋的锉刀、简单的尺子、及一个没文化、不认字的“空白”“空洞”脑袋。工业检测手段工具,也是几乎空白。我们的这些先驱者,愣是辛苦地一锤锤敲打,笨拙地一下下打磨,吃力地一刀刀刻刮或抠挖,如此千万次地单调重复操作,才终于完成极其复杂的技术设计与机械加工操作,拿出了成品铜挂锁、铁挂锁。
   毫不客气地说,就是今天,我这个大学本科、工科毕业的高级工程师,从事专业技术设计近40年,满脑子专业科技知识、又勤劳智慧懂设计。但是,你叫我短时间内,自行设计计算、手工制作、从零开始,自行研制一把完整而质量合格的挂锁,我都做不到!
   我们的手工制作技艺技能,远远的不够格!许多加工技艺,也是今人完全不具备的!现在,我们有先进精确的机械设备代劳,整个人的技能已经大大地衰减、退化了!就像成天使用电脑,已经不大会写字了一样,手脚僵硬呆板。如此等等之技能,许多是古人胜任的,而我们却完全无力做到。
   在许多方面,我们今人不如古人。他们没有文化,但是有刻苦、吃苦耐劳精神,坚持与持恒的毅力意志,拼搏奋斗的品格与信仰,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以及敬业爱岗、任劳任怨、不图回报,加之“振兴国家”“实业兴邦”“实业报国”的爱国情怀!
   试问,上述这一切,我们现代、当代人身上还有多少?还残存有几分?
   他们那时代,国内连一个小小铁钉的“制造设备”都没有,铁钉也是用简单工具徒手敲打出来的。更何况,用机械设备制作有许多零件构成、总共有一百多道生产工序的弹子挂锁,这在当时,是人们想也不敢想的!
   从前,我们的许多东西,为什么叫“洋钉(机制铁钉)”?“洋火(火柴)”?“洋灰(水泥)”?“洋布(机制布)”?“洋线(机纺线)”?“洋油(机制油)”?“洋……”?我们满嘴“洋字”洋洋洋,就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外国的,“洋人”的。我们没有,我们没有相关的机械设备,不能使用机械批量生产。
   虽然,我们自古就有“四大发明”,但是,我们的机械加工等许多行业,彼时却是落后于西方的、“洋人”的;在解放前,特别是民国以前的封建社会时代,许多行业的机器制造设备,几乎是“空白”。多为手工制作、敲打。
   正因为我们彼时的技术设备落后,我们的先人工匠却能够土法手工做出如此高级的“铜铁挂锁”,这是何等不易?由此可见,他们是何其伟大——他们完全称得起“伟大”二字。
  
   五、革命•腾飞
  
   自1930年代起,铜挂锁、铁挂锁先后问世,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逐渐打开市场,取代了以往几种结构简单、技术原理落后、安全性差的旧式锁具。

共 801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罢这篇《见证“三环锁”的前世今生》,便知答案远比想象中厚重。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将烟台三环锁业近百年的历程娓娓道来——从 1930年代黄县小作坊里“顺记工厂”的叮当声,到三圆环环相扣的商标背后“工农兵大团结”的时代印记;从刘集臣等匠人用锉刀、榔头敲出中国第一把弹子铜挂锁的执着,到改革开放后产品远销180国的辉煌。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史,更是一部微缩的中国民族工业成长史。文中最动人的,是那些带着体温的细节:数九寒天里工匠们挥汗的脊梁,商标纠纷中吃到的“法律课”,老锁匠对“每把锁出厂前必试三次”的坚守……这些细节让“三环锁”跳出了冰冷的工业产品范畴,成为几代人奋斗精神的载体。从“洋钉”“洋火”的时代困窘,到自主研制13项制锁设备、创“锁中之王”的突破,再到如今智能锁、虹膜锁的迭代,三环的每一步,都踩着中国制造业从追赶到领跑的节拍。作者作为曾在三环工作近20年的技术人员,以扎实的史料与真切的感悟,让这段历史既有工业发展的硬核叙事,又有“守好门、护好家”的柔软初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把锁如何锁住岁月,更看到一个民族如何以“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打开通往自立自强的大门。这或许就是历史叙事的力量:于细微处见乾坤,于器物中品精神。向作者问好,推荐赏读!【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8-04 13:58:53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老百        2025-08-04 14:01:45
  好久没见尹社的作品了,这篇征文写的很好,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烟台三环锁业近百年的历程娓娓道来,这是历史的见证者。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8-04 14:11:12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