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碌碡碾过的岁月(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碌碡碾过的岁月(散文)


作者:金刚狼 布衣,28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8发表时间:2025-08-06 08:28:46

1
   说起碌碡,和我同时代的人都比较熟悉,那是农村农业生产的必需工具,我的家乡叫做碌柱。现如今,再次回到家乡,碌碡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都被乡村振兴给程序化,集中在某一个景点,作为一种农耕文化的代言而聚集。只是可惜了,在这种聚集中,碌碡只是一种风景,没有更多的有关农耕文化的解说,但这至少也是对于过往多少时光年岁的记忆,总比散失了要好啊。
   碌碡是在吸收尽热量之后才开始工作的,我总感觉这是一种精神,火一样的温暖。
   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中有所记述,在水稻篇里提到“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十遍”,这里的“陆轴”即碌碡。这表明最迟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制造并使用碌碡了。不过,碌碡之名到唐朝才出现,在唐宋时期叫开,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其六引道:“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这个诗句可作证明。可见,碌碡碾过的岁月应该从追朔到新石器时期晚期,兴起于宋。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尽管现代机械已经取代了碌碡,但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对于我,碌碡陪伴的那是关于生命延续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识碌碡不是偶然,那是必然,额角到现在还保存的淡淡的印痕,就是在碌碡上磕碰的。虽然已经十分模糊了,但那份记忆还是新的。
   我和碌碡打交道,已经到了包产到户的时代。在此之前,我是没有资格和碌碡对诉,生产队的队长是不允许小孩与碌碡亲近的。在大集体时,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只是劳动技能所呈现的面比较狭小。拔草、锄地、施肥这些是日常,割麦、点种、碾麦是看相。每年在上学的时候,都要参加各种劳动,掰玉米,拔黄豆,捡麦穗,提麦捆。六七岁的时候,这是必备的劳动课,遇到提麦捆,自己小,就自觉改变其要求,把“提”改为“抱”。可以说,那时,参加集体劳动我是乐意的,因为只有在集体劳动时,我就会吃一碗纯麦面的面条,如同过年。每次劳动结束,老师都会做一个总结性的发问:“今天的饭好不好吃?”回答是肯定加肯定的“好吃”。老师又会补充一句:“幸福的生活就是靠劳动获得的。”现在想想,老师这样简单的总结,多么具有含金量。实践出真知,在我们的劳动中擦出生命的花火,靓丽而恒久,深刻而坚实。
  
   2
   我学会使用镰刀,那是在包产到户时。这样说,会有人产生疑问,十一二岁的人了,还不会使用镰刀,的确让人产生误会。在我的童年里,所谓的会使用镰刀,那是指挥舞镰刀收割庄稼,才是完全意义的会使用。割草、砍柴,那是最基本的级别,就像我们小时候摔倒时双臂必须保护脸那样的自然。割草不需要割得整齐,砍柴不需要刀口光滑平整。草能装满背篓就行,柴能砍成一段一段就好,没有什么具体要求。但收麦不行,右手持镰刀深入麦苗间要能收拢麦子,左手刚好一把能抓紧这些,在沿着地面划一段弧,这个弧的面积就是左手拽紧的麦子,不能多亦不能少。多了就会把其他麦子割倒在麦田里,得重新捡起来,浪费时间,缩减劳动效率;少了,就得第二次挥舞镰刀,同样降低劳动效率。
   割麦的镰刀和割草砍柴的镰刀不同,有和镰刀一种模型的,但镰刀窄,刀面薄、刃面狭长。另一种是特制,叫做刃。长方形的薄片,安装在特制的木架上,叫做刃兜。刃特别锋利,农闲的时候可以当做剃头刀剃头刮胡子,所以在使用时是讲究力道的,不能与土地接触,方可保持刃的锋利。这样说来,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兼顾一种技巧。“巧”字很微妙,既可以说是熟能生巧,也可以理解为巧妙,属于一个人掌握某种技能的灵性。孰能生巧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来磨炼,需要千百次的试炼,这期间就有了坚持与坚韧的味道。而灵性,那则是一个人的眼力、悟性了,可以说是凌驾于常人的能力。就像我们小时候上数学课,一道题,有的人老师一开口就懂了,有的人老师讲了两三遍还是只懂其一而不懂其二。这是个性差异,但仔细追究,还是理解能力上有差异。
   碌碡,我认为它就是这个时间段沉默的禅意。这种禅意与收获有关,与坚持有关,与沉默有关,与奉献有关。碌碡就是在这种禅意里度过一生,从不计较过往来回。时间会对诉什么,空间会追溯什么,这与碌碡的禅意无关。
   碌碡在很多时间是静默的,见证着风雨来去,见证着四季轮回,见证着日出月落,见证着村庄走出去又回来的面孔,以及倒下埋进土里的历程。咎年往事,碌碡一直记在心里,从不与阳光说起,也不与月光倾诉,更不与星星聊天,就那样默默地在麦场的一处静默沉思,做好真实的自己。即使拴一头牛于碌碡上,碌碡也不会有唉声,更别提叹气。一如既往,长年累月。那是对几千年风雨兼程的步伐的肯定,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碌碡的农耕史离开了历史的舞台,再也不会有人为碌碡的过往而怀念,但那种属于碌碡独有的特质依然在某个地方呈现,总是这个历史长河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于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史学家,依然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提供岁月的痕迹见证的丰碑。
  
   3
   在我长大的过程中,碌碡是以威严出现的。碌碡的威严不可侵犯,否则会酿成大祸的。
   在我十七岁之前,我从来和碌碡没有发生过口角,每次在碌碡忙碌的日子里,我家的牛是最珍惜碌碡的,不徐不疾的步伐那是对碌碡的敬畏。
   每年夏天,麦黄时节,碌碡比镰刀起得更早。收割回来的麦捆,得整齐地码在场里。但经历尽风雨的碾麦场早就像骄傲的大公鸡那样蓬松着羽毛,这儿一个小坑,哪儿凸起来,或者隔三差五地摇曳几株野草,一副虚张声势的样子。这时就需要碌碡对碾麦场进行严格的夯实,这种夯实就是绝对的碾压。把碾麦场滋长的骄傲全部消灭掉,使其沉着冷静,安于奉献。
   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父亲带着我们,先把炫耀的杂草连根铲除,然后架着牛拉着碌碡在碾麦场一圈一圈地旋转。我就拿着锨,一锨一锨地把从炕洞里掏出的草木灰,沿着碌碡撒下去,地上经碌碡碾压而湿漉漉的地面就逐渐干燥了。这样持续四五十分钟,碾麦场就老实多了,平实的躺在那儿,等待归来的麦捆。
   碾麦是碌碡最乐意的事。
   大清早,我们用扫帚把碾麦场上的浮沉清扫一遍,在太阳爬出山头的瞬间,把麦垛推倒,一捆捆的麦捆有序的铺洒在碾麦场上。铺洒麦捆时,首先在碾麦场的正中立一捆麦,然后沿着这捆麦子一圈圈地把麦捆散在打麦场上,我们老家叫做摊场。麦穗始终在上面,麦秆在里。铺好麦子后,又要晒一个小时的太阳,父亲才牵着牛来到碌碡处,架好牛,拉着碌碡在麦场里一圈圈地转。碌碡沿着麦穗一圈圈地压过去,麦穗就像乖巧的孩子,一粒粒麦子就从麦穗中跳出来,钻进秸秆里。
   碌碡在碾压麦穗的时候很自豪,总是吱吱咕咕地叫个不停,像是在用这种声音来号令千军万马。事实上就是这样,每一处的碾压,麦穗里就跑出几粒麦子,以此循环往复,麦穗里的麦粒全都跑出来,就连麦衣也跑得光光的,秸秆也被一次次碎裂,成为寸草,秸秆在碾压中变得洁白,温顺。这样的经历,碌碡碾压的不仅仅是小麦,还有黄豆、小豆、荞麦等,这些成熟的庄稼,都会在碌碡的碾压下颗粒归仓,像把太阳月亮装进山里一样那么自然。
  
   4
   《耕图二十三首其五碌碡》(胤禛):“如轮转机石,历碌向东皋。春塍萦似滞,沃壤腻于膏。水族堪供饷,倾樽醉蟹螯。驱犊亦何急,平田敢告劳。”诗句描述了碌碡如轮转般在田地里工作,以及田园风光和农事生活的惬意。
   的确,我就历经过碌碡压过麦田的日子。“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是小时候家长和老人经常给我们讲述的谚语,当这些谚语出现在书本上的时候,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随着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的消融,春季随风而舞,麦苗也开始渐长。一冬的土地在冬雪漫漫中结冰、融化,融化、结冰的反复中,早就酥了身子,变得轻浮起来。对于初春的麦苗来说,不一定是好事情。作为农人,自然懂得在这个关键时期,为麦苗夯实基础,初春的麦田管理就是拉着碌碡在麦地里压一遍,虚浮的土层逐渐殷实,麦子的长势就更加稳健。扎根深处,根部稳实,在麦粒灌浆成熟期,遇风遇雨则依然昂首挺胸。不然,就会随风雨而倾倒,得不偿失。
   每年的初春时节,也是上学的时间,每个晴朗的下午,肩膀上搭着绳索,弓着背、弯着腰、低着头,拉着身后的碌碡沿着麦田密密麻麻地走一遍,凸起的土粒在碌碡的碾压下平展展的,像用锨背拍打过那样。我没有多大力气,也拉不动太大的碌碡。父辈们总是有自己的智慧,在田间地头歇息的碌碡总被碾麦场的小许多,直径在一尺左右,两头一样大。因为在麦田里行走,不需要转弯,自然碾过麦田的碌碡与碾麦场的碌碡就有了区别。
   我自认为,把绳索搭在肩膀上拉着碌碡走过麦田的角角落落是很有必要的。不然,长大后是无法理解老黄牛的精神的,尤其是现在提倡的“三牛”精神。都说,牛是老百姓的傻儿子,这一点,从我拉着碌碡走遍麦田的时候就认可了。而这个“傻”字,并不是傻瓜,而是任劳任怨地奉献,是一种相依为命的使然。
   当绳索搭在肩膀上拉动碌碡走在麦田的时候,那绳子是有着灵性的,像一把刀要钻进肩膀里,几个来回,肩膀上就勒出一道血色的印痕,仿佛血液会沿着这道印痕源源不断的泄出来。不停地换肩膀,不停地换位置,等到回家的时候,两个肩膀满满地印着血色。此刻,才能体会人对于生命的敬仰那就在于面对血色的永恒。
  
   5
   “碡头破土知春暖,花影摇红映日红”。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描写碌碡的句子,让碌碡这一形象蕴含了春意和生机之感。在我回忆自己的过去的时候,我理解了这样的诗句。更是在回忆中感受到低着头拉着碌碡走过麦田的岁月,那是实实在在,落在土地上的脚印。就是这些人生的经历,自然对生命有了敬畏之心。顺其自然,延伸到知敬畏懂进退的深刻。
   现在想想,情牵碌碡是劳动的必经之路,虽然碌碡已经被现代农业淘汰,但对于一个曾经和碌碡亲密接触而健步成长的人,那是对碌碡毕恭毕敬的,在碌碡赋予的禅意里悟道,坚韧和沉默,静思而成长。
   “碌碌人生几载秋,碡声夜半伴星流”。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诗句,对碌碡的解读又多了一份新意,那便是句诗以碌碡声作为夜晚的背景音乐,衬托出秋夜宁静而悠远的氛围,碌碡声既是劳作的声音,也是岁月流转的象征,给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从新石器末到九十年代这么一个遥远的时空,碌碡一直在各种场合为人类的美好而鞠躬尽瘁。碾子、水磨等都是碌碡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生繁衍的世界里展现的不同光芒。而且碌碡使用范围的扩大化,更见证了人类不断走向文明智慧。
   尽管,现代农机替代了碌碡,更加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就如同我的记忆中,碌碡不仅仅是劳动的化身,更是促使我坚定了未来美好的信念。那个时代虽苦,但苦得实在,苦得坚韧,苦得繁华三千年。正是有着这碌碡人生,我的生命才有了今天的豁达与坚韧,自信又乐观。像那碾麦场一路高歌的碌碡,一圈圈的让庄稼归仓。我想,以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碡石无声碾落花,春风吹过又生华”来作结束语,是恰切的。
  
   原创于2025年6月5日
  

共 44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碌碡,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是诗意的存在,是时光的见证。碌碡,是真正的农耕文化的丰碑和代表。作者追溯碌碡的漫长历史,找到能够智慧的来源。作者从小就接触了碌碡,尤其在老师简明扼要的发问,无需讲解,就获得了深刻的教育。碌碡的前奏是镰刀的挥舞,然后,碌碡静静地等待小麦登场。碌碡是粮食归仓的最后一道程序,如今,碌碡早就淡出了农人的视线,有了风景的价值。小麦要登场了,碌碡做着清场平整场地的工作,然后在小麦上来回地转,碾下麦粒。小麦,无论是成长过程,还是收获的日子,都有碌碡的身影,镇压徒长的麦苗,给小麦生长一个扎实的环境,碌碡功不可没。碌碡不会言语,但它在古代的诗句里响着平仄的韵脚。现代农业,已经淘汰了碌碡,但没有抹杀它的功绩。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一块回转圈的石头,写出了它的历史,写出了它对生活的情感价值。对于年轻人来说,关于碌碡的作用,可能没有几个这道的了,但它是曾经农业生产的灵魂,是一段能够日子的丰碑,这些认识都是非常深刻的。文章合理地引述诗句,展开了思路,写出了意境。碌碡碾过的岁月,依然咕噜有声,有平仄,更铿锵。这是一份有旋律的乡愁,这是一种深含精髓的寄托。【东篱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8-06 09:23:13
  碌碡碾过麦穗,也碾过岁月。作者深情回忆农耕年代那些挥汗如雨的场景,对那些农具老物件充满了感激,文字漫卷禅意的清欢。当下碌碡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曾为农人、为村庄做出的贡献令人刻骨铭心。回忆满满的佳作,情感丰沛,笔法灵动,盛赞文采,问候金刚老师,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8-06 11:21:13
  碌碡是一个漫长时间段中存在的农具,其实,像手磨,水磨,碾子等都是同根的,只是在不同的范围体现各自不同的生活意义。只是碌碡归根结底,是为了颗粒归仓。问候老师开心,祝夏安笔丰。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8-06 09:35:17
  现在这些农具基本已经闲置起来,被农机具取代了。往事如风,往昔的岁月过去太快,已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老师的文字滿满的回忆,充满温情,那是让人无法忘怀的岁月啊!好文拜读!
回复2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8-06 11:23:14
  碌碡归根结底还是农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过程。尽管已经被机械替代,但它的存在依然为人类文明立下汗马功劳,值得记忆。问候老师开心快乐,祝夏安笔丰。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6 10:10:54
  碌碡,正如作者考证的,是从旧石器时代传承下来的农耕信物。可能现在很多孩子,已经不知还有这样的物件。它在农耕日子里,到底有着怎样的贡献?作者以细腻的文笔,给碌碡立传,留下了碌碡之声。请欣赏!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8-06 11:27:21
  必须感谢老师精彩点评,是文字的表意更加具有历史风味。的确,碌碡归根结底还是农具,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是不可替代的。我以为,碌碡在那个时代,是农耕文明的杰作,是提高劳动效率的产物。最为见证文明进程的农具,并非表面的样子,一定蕴含着进步的历史价值。远握敬茶,祝夏安笔丰笔健。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8-06 10:49:59
  碌碡,石磙子,也曾在我的记忆中碾压生活和岁月。老师拟人化的写法,让一只碌碡生动起来,铿锵和平仄之声不绝于耳。碌碡也有禅意,精彩之言。别有韵味的美文,拜读学习,夏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8-06 11:30:00
  感谢老师对小文留墨鼓励,碌碡是一个漫长的农耕史,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产物。我自以为,记住碌碡,也就记住了一段岁月。问候老师开心,远握敬茶。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8-07 10:16:22
  碌碡,我们这里的土话叫“石滚”或“岩滚”,以前牛拉着碾麦子稻谷黄豆等。我也写过类似的文章,但比老师的逊色很多,老师的文谈古论今,知识面很广,让人受益匪浅。学习点赞,祝老师工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8-07 10:31:30
  老师谬赞了,我们生活的是同一个时代,那是庄稼收割后,就是靠牛拉着碌碡一圈圈的碾压,才可以达到颗粒归仓。问候老师开心,祝夏安!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