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福州古厝(散文)
一
在福建方言中,厝通常表示具体的居住地。大厝指的是大房子,起厝表示盖房子,古厝则是古老的房子。当我辞别塞上江南,从银川辗转到八闽大地上的福州时,最大的念想就是要一睹福州古厝的风采。
游览福州古厝,始于极富地方特色的早餐。一碗肉燕,一碗鱼丸,若是把两者合在一碗里,这顿味美饱腹的早餐,便有一个令人沉醉的美名:沉鱼落雁。
肉燕类似北方的馄饨,但要小巧许多,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包馅的皮。肉燕不是面皮,而是用猪肉加番薯粉手工打制而成的“馄饨皮”,薄薄的,微微泛红。用“肉皮”包肉馅,因而肉燕又叫做“肉包肉”。鱼丸在大连很普遍,但福州的鱼丸里边包着肉馅,所以又叫做“鱼包肉”。肉燕口感软嫩,醇香沁人;鱼丸则鱼鲜中充盈着肉的腴香,滋味绝妙。
饭店门前的路叫做澳门路,走到马路对面,我就站在林则徐纪念馆大门外。林则徐的故事,震古烁今,但我还是愣了一下,因为虎门销烟给我留下思维定式,以为林则徐是广东人,竟然忘记了福州是林则徐的老家,林则徐是福州人的骄傲。这处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区域,融合了林则徐出生地、林则徐故居、林文忠公祠和禁毒展馆等内容。馆内展陈了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对联、扇面、文稿、笔记以及印章、残墨、印盒等遗物,以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图文资料,讲述林则徐的生平史绩,展现林则徐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
纪念馆是一座古典式园林建筑,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建筑,凸显了清代福州官式建筑风格,堪称福州古厝的典型代表。建筑沿南北中轴对称,三进院落,层次分明,穿斗式木构架是福建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室内梁枋、斗拱、雀替、门窗格扇、隔断上的木雕十分精美,而且题材丰富,最多的是福禄寿喜、梅兰竹菊等寓意吉祥的图案,也有历史故事、人物场景,精湛的雕刻技艺,让这些图案都活泛起来,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院子里,绿树成荫,绿草依依,鲜花开得正艳。曲径一侧,清溪潺潺流入池塘,金色或红色的鲤鱼游动在池塘的浮萍下,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我在一临水亭榭里小坐,抬头望去,葱茏竹树之间闪动着飞檐翘角,幽静得有些空灵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与虎门销烟的烈火浓烟形成强烈的对比,我打开手机找到刚刚在展馆内拍摄的图片,轻声默念着:“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销毁走私的鸦片。”(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汉白玉浮雕雕琢下虎门销烟壮观场面;美国纽约曼哈顿广场耸立的林则徐塑像,器宇轩昂地眺望前方,仿佛在看着中国的未来;浩瀚星空,有一颗小行星,它叫“林则徐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二
五月的福州,气候宜人,脚步便轻盈如燕,行走在长坊曲巷里青石铺就的路面,徜徉白墙间、青瓦下。
由林则徐纪念馆向北,不远处就是三坊七巷,或者说林则徐纪念馆就在三坊七巷区域内。我先是跟随人流,去看看南后街上的大榕树。三坊七巷这片街区里,树木不多,但这棵大榕树却是参天大树,枝叶繁茂,高阔的树冠像一颗大大的心,爱意满满,惹得人们纷纷打卡留影。
从大榕树下往回折返到光禄坊,我便开始一会儿坊中行,一会儿穿街巷,盘桓其间,从老屋旧宅的沧桑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思古之幽情。三坊七巷的形成始于西晋时期,中原士族南迁,衣冠萃于城市,兴建宅第,这也为福州带来了中原文化与读书风尚,奠定了三坊七巷早期的文化根基。到了唐朝,坊巷聚居形态日趋成熟,渐成规模,如同白居易诗云:“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明清时期,三坊七巷发展至鼎盛,形成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和塔巷、黄巷、安民巷、吉庇巷、杨桥巷、宫巷、郎官巷的棋盘式格局,成为福州城市文化的核心载体。
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贯穿南北,西边是三坊所在,东边交错着七巷,形成清晰的“非”字形或“鱼骨状”结构。从房屋的规制上不难看出,这里是官宦世族、名贤雅士聚居之地,这里的名居现存一百五十九处,用现代话说,这是一个“高档小区”。北宋学者龙昌期感叹“是处人家爱读书”,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则回应“巷南巷北读书声”。据统计,三坊七巷内共涌现一百五十位进士,三百六十位举人,四百多位历史文化名人。近代以来,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等杰出人物都是从坊巷里走出来的。
白墙青瓦是三坊七巷的主基调,但每一个宅院又各具形态,总体呈现雅致精巧、婉约秀美的建筑美,展现出宏伟与奢华。柱础、门框、抱鼓石、台阶、栏杆各具特色,石雕精美。屋脊、门楣、山花多用灰塑装饰,塑造图案多样立体。梁枋、藻井施以彩绘,庄重而不失华丽。最显著的一个共性外观特征,就是马鞍墙头的标志性建筑符号。马鞍墙的墙体高出屋顶,呈流畅的曲线向两侧延伸翘起,形似马鞍,因而得名。马鞍墙也叫“封火墙”,主要起防火隔离作用,也有遮阳、防风、界定空间的功能。马鞍墙的墙头施以精美的灰塑,花鸟、人物、瑞兽、卷草等,线条优美,色彩素雅,颇具地方韵味和艺术价值。
踩着横竖交叠的麻石条块,我走进衣锦坊,巍然的门楼上雕刻的漆画,已经褪色,但昔日的繁华却从水榭戏台上浮出。转至黄巷,七巷中最古老的巷弄,巷角处一口古井,石栏沁凉,苔痕漫漶,明末清初文人梁章钜重建的小黄楼,诠释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时尚和品味。走进逼仄的郎官巷,严复故居中西合璧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仿佛听到先生的高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站在南后街一座院落前,我一时间有些发蒙,怎么既是林觉民故居,又是冰心故居,到里边参观时,又看到近代才女林徽因在此居住过……
上午十点,我按计划前往东北角的“东百”大厦,乘电梯至五楼,透过洗手间窗户俯瞰三坊七巷——这是网上推荐的最佳视角。展眼望去,白墙连成一体,像一张图画纸,有人在其上作画:青瓦绵延,马头墙曲线毕露,彼此相连,错落有致,像一群飞翔的雨燕。几棵树从一片黛青色中伸出头来,像是从老旧时光里冒出,意欲打探世间的变幻。
巷陌深处,沉睡着过往,又酝酿着新生,白墙黑瓦之后,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传统不会割断,文脉代代相传,但历史永远是滚滚向前。
三
走进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就像翻阅福州千年商埠风华的册页,恢弘的闽商大厝用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写就闽商鼎盛时期的辉煌。
上下杭的历史,几乎就是半部福州商业发展史。所谓上下杭,指的是位于台江区的两条平行横街:上杭路和下杭路。上下杭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因濒临闽江,航运便利,催生了津口埠头。“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上下杭便是上下通航的意思。
到了明清时期,上下杭迎来黄金时代,成为辐射福建、连接海外的金融中心、大宗商品集散中心。钱庄、当铺、商行、货栈、客栈鳞次栉比,商贾云集,呈现“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上下杭见证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衰沉浮,也是福州“虾油味”(地方特色)的重要源头,老福州人的集体记忆。
下午四点多,太阳收起炫耀一天的刺目耀眼,换上一抹淡淡的橘色。当这光色照在古田会馆的土黄色墙壁上时,瞬时一片金碧辉煌,映得门前小巷都亮堂堂的。与古田会馆一样,建宁会馆、南郡会馆、闽清会馆等建筑,错落在上下杭的巷子里,这些体量超凡、宏大气派的闽商宅邸与会馆,彰显着主人的财富与品位。
高耸的马鞍墙勾勒出优美的天际线,门楼、窗棂、隔扇以及梁枋、斗拱、雀替、垂花柱,不是木雕,就是石雕或砖雕,雕工精美,极尽精巧之能事。古厝群落中,也能看到一些西式建筑的影子,券廊、拱窗、百叶窗、山花装饰,都带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痕迹,在古厝群落中,刻下中西合璧的摩登印记。
如果说三坊七巷的院落透着一种雅致,那么上下杭的深宅则流露出一种奢华。三坊七巷展示官员雅士的儒雅,上下杭则尽显商人的豪气,这里的宅邸曾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尽显商贾豪门的气派,古今皆然。于是,我便从一个豪门走进另一个阔宅,流连在戏台、天井、正厅、厢房、议事厅之间,注目斑驳古旧的门廊,仰视高高在上的马鞍墙,欣赏着古厝之建筑美。
当我漫步到碧波轻漾的三捷河边时,小桥、流水、人家构成的空间肌理,让我陶醉在水乡商埠的景致中,好似展开了一幅古今交融的画卷。星安桥曲折于河面,连起三捷河两岸的古厝,这边小巧许多的老屋旧宅,像伫立桥头的美人倒影河中,清清河水不依不饶地缠着倩影,古厝便飘荡起来。
回头又见一桥,两墩三孔,弧线优美地拱立水面上。这是“三通桥”,据说早先是三条水系汇聚在桥下。但老桥损毁后,重建时改变了地理位置,如今已经看不到“三通”景象了。桥上,一个胖胖的摄影师正在给一名女孩旅拍,那女孩绾着头发,一身素雅的古装,手持圆扇,还真有大唐神韵。桥下,传来一阵笑声,一条小船晃荡在水面,划船的小伙子不紧不慢地划着桨,游客笑语连连。
我坐在老榕树下,喝点水,歇歇腿。脚下是缓缓流淌的三捷河,岸边已经寻不到石砌的驳岸、码头,对岸旧屋的水门(古时通向河道的后门,方便装卸货物)换成了落地玻璃门窗,酒吧、餐厅、咖啡屋里传来低缓轻柔的音乐,江南水乡的婉约令人沉醉。
忽的想起一位作家盛赞福州的话:“这个代表‘静的美”的艺术之城,实在太使人留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