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流年】浮雕岩画矗黄河(散文)
“大家看,前面就是魔鬼城。”坐在船头的吕梁汉子,脸色黧黑,一边把舵,一边操着浓郁的晋地方言,向我们介绍前面石岩上的一帧浮雕岩画。
船上,坐着八位游客,我和夫人,忝列其中。听了他的介绍,我仰头望去,只见,黄河东岸,起伏连绵的石崖之间,一处岩石之上,镶嵌着一大片不规则的长方形蜂窝孔洞。蜂窝密集,形状各异,除了圆形,椭圆形,还有索条状,长长短短,曲曲弯弯。密密麻麻的蜂窝,簇拥一起,构成迷宫一样的城堡。
我曾经走过几次迷宫,不管是竹竿扎的游戏迷宫,还是室内暗道密布的迷宫,或者是弯弯曲曲的石崖罅隙,走在里面,如果没有指点,很难走出来。石岩上的这一片迷宫,人要真的能走进去,大概率,也是难以走出来的。
这样的迷宫,人行其中,阴风习习,光线昏昧,鬼影幢幢,小胆之人,自然会吓得战战兢兢。这样的迷宫,叫做魔鬼城,真的十分恰切。
“大家看,前面是《清明上河图》。”
顺着船夫的指点往前看,还真是的,一块岩石之上,铺展一幅长画卷: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岸柳,人家,人影,商铺,舟船,牛马车,数不尽数。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比,整体境界神韵,十分相似。具体细节,有凸起,有镂空,又有抽象线条和图形,其艺术特征,又在似与不似之间。
“大家看,前面是‘天书’,也叫‘石书崖’。”顺着船夫的指点,再往前看,可不真的就像造物主不经意打开的天书。石崖之上,一本本,一页页,数不尽的书本,数不尽的书页,层层叠叠,参差错落。可是,我又觉得,它也颇像黄土高原的一些古堡,石板砌就的石屋,顺着山势,在山坡上,层叠参差,其间,小巷曲折,高低蜿蜒。所以,它也应该叫古堡。
同一画面,本天然形成,我眼中的它,却有不同风情,这大概就是情自心生的原因吧?
5月18日上午,在山西临县曲峪镇岩窑上村,我们一行四十八人,分别乘坐游艇,在黄河里,坐了十公里左右的船程,一路欣赏东岸的黄河画廊。
藏在晋地黄河东岸的这些天然浮雕岩画,是造物主赏赐给人类的天然艺术佳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精雕细刻的杰作。
一路所见,象形景物,纷至沓来。
有石龛,如卧虎。有石窟,如鹰巢。有石槽,如游龙。有条带状的石柱,如天梯,呈阶梯状排列,直指云天。
有一块岩石,从一个角度看,如龙腾,再换一个角度,却变成了虎跃。
有一处画面,仿佛一群高僧,或坐或立,汇聚一起,谈经说佛。
另一处画面,犹如“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造型群像,体型大小不同,形状各有差异。再仔细看,有昂着头悠闲漫步的,有低头寻觅食物的,有展开翅膀飞翔的,有互相搏斗的,有母子依偎的,情态动作,各有千秋。
也有的,好像动态流动的画面。
像瀑布,飞流直泻。像急湍,激流汹涌。像浪花,飞珠溅玉。像火焰,熊熊燃烧。像云团,悠悠飘荡。像虎豹,飞奔而来。像凤凰,展翅飞翔。像神龟,俯身入河。像鳄鱼,潜行探头。像神蛙,蓄势捕虫。
还有的,像人类建筑艺术精品。
这一处,像窗户,根根窗棂,清晰可辨。那一处,像隔栅,一扇扇,前后承接。再一处,像珠帘,如帷幕。这是微观的。宏观的,无数房屋,鳞次栉比;亭台楼阁,庙宇佛塔,造型各异。
也有蕴含人文艺术意境的。
有甲骨文天书。有篆刻书法。也有图画,犹如文人画作,山水相依,小桥流水,树木花草,孤舟独客,意境深邃,情趣无穷。
还有一处,一块巨石,状如大游轮。横横竖竖,曲曲折折,坼裂的沟壑,将它分裂成几部分。船夫称它为“泰坦尼克号”,仔细看,还真像撞上冰山坼裂开来沉入海谷的那艘巨轮。
来此景点的路上,导游小王就向我们介绍了黄河画廊形成的原因,船夫又给我们做了简单介绍。
原来,这些浮雕岩画,形成于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它们本来是厚层砂岩,地下水溶蚀,河流冲刷,风力侵蚀,再加上日照等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砂岩中的正长石与石英石,在侵蚀作用下逐渐分解脱落,从而形成了镂空的石沟石窟石龛石涡等天然浮雕。
如今的它们,千姿百态,风韵各异。有的形神兼备,有的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有国画大写意之美,又有抽象艺术之美。仿佛造物主手拈画笔或雕刀,在岩壁上,尽情勾勒,精心雕琢,创作出的天然艺术精品。
坐在船上的旅友们,一边仰望浮雕岩画,一边举起相机和手机,忙不迭地拍摄,一边啧啧赞叹:
“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如此奇特的地质现象,真是少见!”
“能欣赏到这么美的岩画,真是不虚此行啊!”
大家正兴奋不已,终点快到了。
远望,河岸边,卧着一块巨石,船夫问我们,“大家看,像不像一个大乌龟?”
放眼望去,嘿,椭圆的身子,椭圆的龟甲,昂着的脑袋,还有四条腿,太像了!
龟背上,先到的旅友,正在忙活着照相留影。
来此景点的路上,小王导游曾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她斜挂在蜂窝密布的陡峭的石崖之上,很是靓眼。她告诉我们,“这是在黄河画廊的终点照的。”
先到的游客们,应该是模仿小王导游,要把自己悬挂在石岩上,留下倩影。
游艇靠近岸边,巨大的乌龟又变成了一把宽大的太师椅,下面镂空,镂空出四条腿,最上面一部分,斜斜凸起,仿若椅子的靠背。
同一块巨石,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观看,竟然有大相径庭的相貌。不由想起了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是从正与侧不同角度看庐山,看出了庐山群峰的不同形态。而我,是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看黄河岸边一块巨石,看出了不同形状。
下了游艇,登上岸,不顾夫人的极力劝阻,我执意要爬上龟背。一只手拄着拐杖,又用另一只手攀援石棱,费劲巴哈,爬了上去。
爬上去一看,挂在石崖上的人,侧着身子,一只手抠住石涡棱,一只脚蹬在下面的一个石涡里,整个人,悬空着,确实很惊险刺激。其他人,排着队,等着留影。我也想排队等待,寻求一下刺激。
夫人在身旁急坏了,大声劝阻。同行旅友,还有小王导游,看我头白似雪,又拄着拐杖,都劝我:“太危险了,你不要冒这个险了!”
我只好悻悻作罢。站在一旁,做了一会儿看客。
然后,下去,顺着台阶,钻过一个石孔洞,站在河边,远望缓缓流淌的碧绿的黄河水,又转回头,隔着石孔洞,看轮流挂在石崖上的人。
石孔洞,漩涡状,表面光滑,又有漩涡一样的纹理。这得多少年的光阴流转,才能雕饰出如此奇景啊?
隔着石漩涡看挂在石崖上的人,悬空着,紧紧贴在蜂窝状的石岩上,真是一幅刺激而又极具奇特美感的画面。
石漩涡框住的画面里,人与浮雕岩画,融为一体,是立体的黄河魂,也是天然奇景与人类生命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