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从蕈树引出的话题(散文)

  【心灵】从蕈树引出的话题(散文)


作者:山水耕夫 举人,334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发表时间:2025-08-06 19:51:10
摘要:在现今的自然界当中,蕈树作为乔木界的重量级树种,并非毫无价值,一无是处,同样有其可取之处。它们不择土壤,速生快长,树形高大,枝繁叶茂,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属于典型的长寿树种。在旷野郊原之上,在泉谷林壑之中,树龄高达几百上千年的蕈树,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形成独特的植物群落现象。

我老家祠堂的后龙山上,生长着几棵高大的乔木,挺拔峻秀,枝繁叶茂,终年不凋,岁时长青,巍然屹立于葳蕤丛林之中。显得卓尔不凡,风姿绰约,特别引人注目。尤其中间那一棵堪称树王的“檀”树的枝杪上,构筑了一个硕大的喜鹊巢。每天都有几只喜鹊在枝头上跳跃,发出“阿鹊、阿鹊……”的欢叫声,让人为之感到愉悦。大人们通常叫它为“檀”树,我们自然也跟着这么称呼它。
   我们略微长大以后,到田野山间劳动的时候,便看到很多这样的乔木。它们或生长于溪涧,或矗立于河漘,或独立于路边,或丛生于壑谷。一概都是树干挺拔,枝叶葳蕤,树杪参天,浓荫匝地,展现一副轩昂而蓬勃的姿态,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我年青的时候,有一回上山砍伐一批杉木,看到旁边恰好有一棵笔直的“檀”树,大概尾径有20公分左右,便顺势将其砍伐下来。待到这批原木剥皮晾干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其扛运到河湾里,扎成木排撑回家去。因为看到这棵“檀”树较为粗大,便将其安置在木排中间,意图借助其稍大的个头,可以提供强大的浮力,托举木排顺风顺水地漂流到村里,轻松地搬运回家中。谁曾料想,这个家伙根本不争气,一路上半沉半浮,下激滩时拼命往水底下钻,不是左边搁浅沙滩,就是右边撞上礁石,弄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在短短两公里长的水路上,连累木排一路横冲直撞,被山石激流打散了五、六次,木材四处散落,顺水漂流,只好将它们一条条归拢起来,重新扎成木排。如此连续几个回合下来,弄得我浑身湿透,精疲力竭,好不狼狈。这根檀树被我弄回家后,因为派不上什么用场,便将其劈成烧火的木柴,添到灶膛里竟然净是冒烟,几乎燃不起火焰,耽误了煮饭的功夫。只好尴尬地将其扔掉,变成了一场笑话。
   此后,我在老家建房的时候,为了房屋的安全起见,砍伐了一株屋坎上的大“檀”树。因为听人说做砧板很扎实,便锯了一截树干,制作成一个大砧板。结果使用一年便腐烂了,白费了许多功夫。经历上述两件事情以后,我便对这种“檀”树有了一定的成见,未免耿耿于怀,不以为然。后来,我经过老人们点拨,才知道这种“檀”树是极为渗水的树种,根本不存在什么浮力。即便在极其干燥的环境条件下,也极容易腐烂。所以,木材看上去细致密实,却是中看不中用,不能用来制作经久耐用的家俱。而且,此种“檀”树好像也不能用来栽培香菇木耳。我没有认真探究其原因,因为毕竟不是植物专家。然而,作为一个树种竟然不堪承担最低档的用途,实在让人嘘唏。
   我有一回偶然翻阅《诗经》,突然看到《国风•伐檀》的篇章,便大声地吟诵起来:“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我上高中时读过的课文,自然烂熟于心,口随心到,情有独钟。突然,我脑中灵光一闪,联想到自已曾经接触过无数次,却没有多少好印象的“檀”树,竟然在两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被古圣先贤们衷情地歌吟,成为千古流传的诗歌名篇,至今仍然光耀史册,熠熠生辉。这与我平时固有的概念,绝对是大相径庭,霄壤之别,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我心中不由地产生巨大的疑问,脑子里海阔天空地随意联想:能够被上古先贤们衷情吟咏的树木,必然是人间之嘉木,草木之菁华,丛林之精英,绝不可能属于等闲之辈的平凡树种。它与我现实当中有点嫌恶的“檀”树,应该不是一个品种系列。我坚信古人绝对不可能那么无聊,竟然对我都不太感冒的一个普通树种,如此一见倾心,衷情歌吟,经久不绝。
   为此,我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陡然产生探寻这个问题真相的兴趣。于是,便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通过问询度娘、翻阅书本、查寻资料、对照辨识图片等多种途径,穷尽许多可能的方法花费许多探求的功夫,最终搞清楚其中隐藏的秘密。原来,我们一直称其为“檀树”的树种,其实其学名为“蕈树”,是中国南方一种极为普通的树种。它与列入名贵树种序列的檀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
   蕈树为蕈树科蕈树属的常绿乔木。其树皮灰色,稍为粗糙。树叶革质或厚革质,倒卵状矩圆形,边缘有钝锯齿。雄花短穗状花序,常有多个排成圆锥的花序,雌花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排成圆锥花序。头状果序近于球形。蕈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生长在南方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土壤之中。其木质偏差,用途不太广泛。
   檀树,通常是指豆科黄檀属乔木,包括黄檀、青檀、白檀、黑檀、紫檀等多个科属种类,大多是极其名贵的用材树种。诸如黄檀,广泛分布于我国中南部各地,木材坚韧,可制作车辆和用具。白檀,亦称“灰黑黄檀木”,木材细密,可作建筑用材,种子可榨油,供制油漆,根皮及叶可作农药。青檀,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及四川、贵州等地。木材质地坚硬,可作建筑和器具用材。树皮为制造宣纸的主要原料。紫檀,通称为“红木”,亦称其为“青龙木”。分布于亚州热带地区,我国南部亦有栽培。其木材红棕色,坚重细致,可制作各种优质家具及乐器。树脂或木材削片和锉末可入药。黑黄檀,又名“版纳黑檀”,木材质坚硬,结构细致,微香,黑褐色,纹理美观典雅,具有黑色大理石般的瑰丽花纹,入水即沉,烘干后稳定好,是制作高档家具、茶具、工艺美术品、乐器的最优质材料。
   综上所述,蕈树在植物的科属分类、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以及木材价值等方面,与檀树存在明显的差异,它们绝对不可能是同一类别和档次的植物树种。然而,为什么我们的上辈们会错误地将其称为“檀树”呢?其中有什么缘由?症结何在?我们由此可以推测,也许是我们的上古先辈们,因为终日劳作,身心俱疲,加上识字不多,老眼昏花,所以漫不经心地将“蕈”认作“覃”,然后将“蕈树”叫作“覃树”。由此以讹传讹,世代因袭,以致形成今天误“蕈”为“檀”的认知后果。如此的推定,应该存在逻辑推理上的合理性。
   我在杳杳冥冥之中,仿佛听到蕈树大声申辩说:因为我生性烂贱,地位低下,出身不太娇贵。所以人们往往忽略我的存在,将我弃置于僻野荒郊,留守于村头水口。而且,把我的名字也搞混了,音义不分,随口乱叫,太过于不尊重我了。从此,我要以一棵树的名义,强烈要求为我正名。我姓蕈而不姓覃,更不姓檀,没有它们那么好命值钱。然而,我便是我,人类应当为我正名。让我名正言顺,物归其宗,维持我作为一棵树最后的尊严吧,也不枉在这纷乱的世界走上一遭。
   在现今的自然界当中,蕈树作为乔木界的重量级树种,并非毫无价值,一无是处,同样有其可取之处。它们不择土壤,速生快长,树形高大,枝繁叶茂,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属于典型的长寿树种。在旷野郊原之上,在泉谷林壑之中,树龄高达几百上千年的蕈树,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形成独特的植物群落现象。但因其在木材效用方面略逊一筹,被人为地划入差等生的序列,似乎对于人类没有太多的实际用途,不存在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因而极少有人会为了攫取可观的经济利益而去采伐它、甚至毁灭它。因此,让它幸运地摆脱了像松、杉等商品用材林被广泛砍伐的命运,侥幸地得以大面积存活下来。尽管蕈树因材质差而被弃置,却因树形优美而且长寿,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被人们广泛种植于村头水口,作为风水树而加以保护,更具幽雅俊逸的自然风采,岂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试想,如果蕈树有檀树一样名贵的声望,或者有松、杉树木那样广泛的用途,或许早就被人砍伐殆尽。所以世界上的事物因明,实在难以随便地定论。
   如今,蕈树的实际生存价值,并不需要像以往一样,需要借助檀树的名声而显现。它们也像其他珍贵树种一样,被列入国家重点植物保护名录。比如福建省武平县十方镇的梅坑村,有一片60多棵上百年历史的细柄蕈树群。其中最大的一颗蕈树,其树龄已达到600多年,树高25米,胸径1.97米,树的主干要5--6个成年人才可以合抱过来。2016年被评为福建省第四批树王,成为国家林业部门的重点保护对象。而且,它还被当地村民奉祀为树神,每逢春秋社日或者土地城隍庆生的日子,都会前去烧香参拜,显得极其虔诚。
   宋代学者黄干在《朱子行状》中写道:“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他用这句话概括他的老师——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治学的特点,确实鞭辟入理,切中要害。我们要认识真理,掌握真理,就必须深入社会实际,潜心探究事物的本质原理,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提高自已的认识水平,做到“穷理以致其知”。然后,通过“反躬以践其实”,亲身付诸于实践活动,将对于事物的一般性认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践进行客观全面地检验,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淬炼功夫,才能得出完全正确的真理性结论,将真相回归于事物的本源。借此从蕈树引出的话题,我写下这篇文章,就是想说一说自已内心想说的话。
  
   2025年8月5日

共 35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别致的散文,说它别致是因为作品的内容丰富,缊含着坊间传言的错误,误用木材的狼狈,探寻真相的不易,以及明白这些之后的豁然。那种被人们称为檀树的乔木,其实为蕈树,是一种和檀树毫不相干的树种。作者详细述说了自己与蕈树的缘分,从误认树种的尴尬到弃之一旁的无奈,再到要弄明真相的寻求。最后终于纠正了在坊间流传许久的错误。作品不光叙述了对一个树种的认识过程,更反映出了作者对寻求真相、真理的认真。而蕈树也从“中看不中用”到成为受保护的风水树,其命运流转亦暗含“塞翁失马”的辩证哲思,引人入胜。【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06 19:52:15
  很有看点的作品,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1 楼        文友:山水耕夫        2025-08-07 07:25:25
  谢谢秋语老师的悉心编辑和精彩点评!祝祺安吉祥,万事顺达!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06 19:52:59
  感谢耕夫老师对心灵的支持。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06 19:53:20
  恭祝创作快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