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家园】莫干山竹海藏馔:一碗腰花面的山河岁月(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家园】莫干山竹海藏馔:一碗腰花面的山河岁月(散文)


作者:秦力 秀才,2230.9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4发表时间:2025-08-07 09:48:03

中伏天,关中暑热难熬。有心北上避暑,去淳化甘泉宫或者麟游九成宫,领略秦汉风韵或者隋唐气象。可是一打听,这两个地方也如蒸笼一般。那就去呼伦贝尔大草原或者漠河,或者南下六盘水……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浙江湖州张总邀请我为其家族编修家谱,这是我的所长,我没有丝毫犹豫,一口答应下来。
   依我所愿,下榻在德清县莫干山的农家乐里。此山虽在江南,却并不炎热,是一个清爽世界。我暑意全消,心绪颇佳,看什么都顺眼,吃什么都是美味。所以张总安排的诸多当地美食我都甘之如饴。几天比较下来,唯独对腰花面情有独钟,记忆深刻。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要吃一碗腰花面。后来回到咸阳仍然念念不忘,还尝试着自己做了几次,但终究没有莫干山那个味儿。
   莫干山的夜晚,生铁风炉吞吐着安吉竹炭,铜壶中熬着我带来的咸阳茯茶。茶沸泡冒,竹林涛声就像德清县下渚湖芦荡的夜歌,使人心旷神怡。我品着茶,想起陈立夫避居莫干山时,常派马弁买五香豆腐干佐面。那我从明天起,就用咸阳茯茶配着腰花面吃,一定自得雅意,说不定也会享受到陈立夫的乐趣。
   早晨起来推窗远望,看着山那边一轮红日缓缓升起,照耀着乳白色的烟岚自剑池溯脊而上,漫过民国别墅的墙垣,拂过新式民宿的灰瓦。但见莫干翠嶂,修竹万竿,山气爽利,云蒸霞蔚。筛下碎金似的日影,摇摇曳曳,拂去尘嚣。我心情大悦,此间避暑胜地,民国时候显宦洋商开风气之先,便成了沪杭倦客偷浮生半日闲的去处。而今天莫干山对我十分友好,飘来飘去的雾岚好像都活了。我不为翠色洗眼、清泉濯心,是冲着活计和凉爽,冲着莫干山的威名而来!来了,我却为一碗腰花面而流连忘返。我心里笑自己:君子谋道不谋食嘛!可今儿个出省了,我就要专做小人,干完活计,就谋那腰花面了。
   旭日冲散了白色雾岚,顺着山脊、围绕着莫干山巅的淬剑池,回荡着干将莫邪的吟唱。而池畔农家乐面案前,江南人的三尺擀杖也像北方人一样能卷起千堆雪,铁锅沸汤也像苕溪浪花似的层出不穷。
   雾岚最后冷凝成了农家乐檐角的一滴露水,慢慢坠入了香气弥漫的沸汤之中。锅中翻腾的,正是此地百年不散的魂魄——腰花面。
   张总说:莫干山的面,最好在晨雾未散的时候品尝。我看那炉火一炽,汤沸如钱塘怒潮,白汽蒸腾间,恍见干将莫邪铸剑的炉烟。厨师手执长筷搅动云涛,面似银龙出水,筋道里藏着吴越的韧——那时勾践卧薪尝胆,怕也嚼得这般力道。浇头是跑山猪腰子薄切,快火爆炒,琥珀油光中浮起几粒野山椒,恰似剑池映日,寒芒隐于温润……
   顾不得多想,我快步走来,面馆隐于竹篱石径的旁边,木椽灰瓦,翠竹几许,颇有古意,正好契合我好古居士的名号。
   入门只见炉火正红,厨师手执双勺,左手舀起吴越铸剑的星火(昔年干将莫邪淬刃于此,山泉含铁,故汤色澄金),右手撒下苕溪晚舟载来的雪盐。面是华北平原的麦魂所化,柔似西施浣纱的水纹,韧若勾践卧薪的草绳。
   大锅沸汤如江湖翻涌,白汽氤氲,裹挟着一股奇异的浓香,直钻鼻孔,勾魂摄魄。掌勺的是位壮汉,臂上筋肉虬结,明显是多年熬炼出来的。看他运刀如飞,猪腰子在砧板上旋转变幻,片得薄如宣纸,边缘微卷,纹理毕现,正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故事里未曾细表的 “臊子” 功夫,只是此 “臊” 非彼 “臊”,取其鲜嫩迅捷之意罢了。这刀工的利落,使人不免想起《庄子》里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亦或是吴越铸剑师淬炼莫邪、干将的专注与精准——毕竟此山之名,便源自那对以身殉剑的夫妇,剑气千年,竟化入这一碗烟火之中了么?
   灶台旁,一溜儿青花瓷碗早已列阵。滚水焯面,黄酒爆腰,动作行云流水,是数十年光阴沉淀的韵律。说时迟那时快,一碗面已“笃”地放在我面前。汤色浓醇,酱赤深沉,是湖州本地酱油与猪骨慢炖出的精华,恍惚有苏东坡《老饕赋》中“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的馥郁底蕴。雪白碱水面筋道挺拔,卧于汤中,如潜龙在渊。主角腰花片片,如怒放的菊瓣,边缘微焦,内里嫩滑,挂满浓汁。点缀其间的雪菜笋丁,则是吴越山野的清鲜精灵,恰似陆羽《茶经》里推崇的剡溪清泉,涤荡了荤腥的腻,引出更深邃的回甘。
   腰花坠入滚汤,浮沉若太湖渔火。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时,可曾用银鱼莼菜就着黄酒嗦面?案头玻璃罐里,雪里蕻腌着民国二十三年黄郛办“莫干山会议”的私语。戴季陶碗里的红油,映出 1948 年中央银行要员吞面的急促……
   浇头最见功夫。腰子需用快刃片出蝉翼透光的薄片,浸绍兴黄酒去腥。爆炒时油温若张謇办厂的铁炉,烈火逼出脂香。我问:
   “为什么把猪腰子叫腰花呢?”
   “这腰子形状好像山间芍药,纹路就像剑池波痕,更暗合沪杭商贾‘腰缠万贯’的彩头。”旧时挑夫以铜板换一碗果腹,今人驾特斯拉盘山而至,筷子挑起的都是时代的滋味啊。
   细看腰花面,青瓷碗底沉着半勺笋干、两片腌笃鲜。笋是黄郛隐居莫干山时手植竹林所出,脆若金石相击;腌肉乃湖州诸老大古法酱浸,咸香里渗出民国旧梦。食客举箸,忽觉此间有禅机:腰花弯如新月,面汤澄似剑池,浮油点点若星斗坠碗——原来江湖至味,不在珍馐,在这山水万物和自己的脾胃高度契合么。
   我用筷子微微搅动,腰花面香气愈发汹涌。低头慢啜一口汤,浓厚绵密,层次分明,酱香、酒香、油脂香、骨香、面香、腰花香次第绽放,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 “镬气”——那是极旺的灶火将食材滋味瞬间锁住、激发的真味。
   我挑了一筷子面条,筋道爽利,裹着酱汁与腰花同时入口,腰花嫩如凝脂,爆炒赋予的微脆边缘带来奇妙的对比,毫无脏器腥膻味道,唯有醇厚的满足感直冲顶门。再品一口茯茶,真是“此间乐,不思秦”了。
   此刻,窗外竹涛阵阵,室内吸溜之声此起彼伏,食客无论西装革履的沪上白领,还是背包拄杖的远方游人,皆敛声屏息,专注于眼前这一碗乾坤。有人掏出手机欲拍,汤汁沾屏亦浑然不觉,此情此景,岂非这“读图时代”对一碗至味的最高礼赞?
   我放下茶盏,又吸一口腰花面,抬头看着满座食客:用勺子撇净浮油的一定是上海老客,慢啜汤头就像在喝摩登咖啡;举起手机先拍九宫格的一定是杭州网民新贵,赞声“绝绝子”飘出了雕花窗棂;更有金发碧眼的背包客操着欧式的吴侬软语讨教:
   “倷格腰花啥辰光最嗲?”
   主人便微笑着指指窗外:
   “待满山翠竹把阳光筛成金屑,便是腰花起舞的时候。”
   想当年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说“吃面不可矜持”。现代人却以手机先食为敬——古今饕客心同理同,不过求片刻烟火逍遥。我情不自禁,也要学学梁实秋,囫囵吞枣咥完一碗腰花面。忽然想到此时此刻自己不在关中,而在莫干山哩!便立即慢条斯理地一口面汤、一口茯茶品了起来,似乎有了十分的斯文。
   汤见底时,椒香辣意直冲百会。我恍惚看见干将莫邪挥锤溅着火星,熔作汤中点点红油;民国政要的汽车喇叭声,化做跑堂“添汤勿要钿”的吆喝;网红直播的补光灯下,青花碗沿反照出挑夫汗湿的褡裢。真是一口百年,百味归一啊。我看着碗底青花纹路蜿蜒,犹如苕溪水系图:西险大塘水润德清稻,东苕溪浪哺百笋宴。残汤映出屋顶玻璃天窗,白云流过如茶圣陆羽煎雪水(注:陆羽曾寓居湖州妙西)。
   忽然听到邻座老人叹息:
   “这腰花火候,比我修民国别墅的榫卯还准!”
   满堂哄笑声中,店主停下手中活计,笑了:
   “剑池水煮面,匠心就是钢火。”
   我知道,当年梁任公(启超)避居莫干山著书立说,也许和我一样曾为腰花面一口浓香驻足?费孝通先生访江村,舟车劳顿至此,一碗热腾腾的腰花面下肚,疲乏顿消,笔下《乡土中国》的篇章是否也浸润了这山野的滋味?
   过去文人风雅,现代人直播喧嚣。时代车轮滚滚,碾过山径竹影。不变的是这山间灶火的温度,是掌勺人对火候毫厘的坚守,是食客俯首瞬间,味蕾被彻底征服时那一声满足的喟叹。此时,莫干山没有微风,竹林静默得就像远古时候。忽然手机一声叮咚,就像山涧泉鸣,这一碗面里,真真随着光阴流转,融汇了古今气象。
   望着窗外各色别墅,我突然想起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曾宿此山,或许早晨起来也会吃腰花面。或者像送荔枝到长安的景象一样:侍从星夜策马端面,马蹄踏碎晓月,汤面犹自滚烫——即使真的那样,也不及我今天尝到的猛火快攻的镬气。还有那位张静江,他们筑铁路通莫干,运的是湖丝洋纱;而今天高铁穿隧,载来关中饕客,只为这碗滚烫的江湖。
   汤干茶净,齿颊留香,通体舒泰。我步出面馆,山风微起,裹挟竹叶清气扑面,涤荡着我胸中的浊腻。回望那古朴自然的面馆门楣,忽然觉得这碗腰花面,何止是果腹之物?它分明是莫干山的精魄所系,是剑池冷冽、竹海苍翠之外,另一味滚烫的、活色生香的地脉注解。它承袭了湖州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的膏腴底蕴,又在这清凉世界淬炼出不俗的浓烈风情。我为了远遁尘嚣,为了山水清音而来,却意外被这碗市井至味俘获,恍然领悟:真正的隐逸,未必在空山古寺,亦可藏于这一勺浓汤、几片腰花的热烈人间。那位张季鹰在洛阳见秋风起,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今时我辈羁旅,若他乡倦怠,魂牵梦萦者,恐亦少不了莫干山这一碗魂灵滚烫的腰花面了。
   张总告诉我:“我们莫干山人面要等三刻,汤要熬三更,人嘛——总要经三代,才懂这山里滋味。”此刻,山风吹过,檐角铁马叮当,似在应和:莫干山的魂,从来不止在峰峦,而在烟火人间这碗腰花面里。我想:一碗腰花面,半部莫干史。我筷尖挑起的是莫干山云雾,齿间嚼碎的是苕溪月光。面汤里沉浮的不是腰花?它是铸剑的星火、民国的烟雨、扫码的蓝光,在青花碗底烹煮成了新时代的《山居图》,慰藉着我凉爽身心、不归臆想,传承着山河岁月、文明温度。
  

共 37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碗腰花面,如何盛得下莫干山的千年风云?秦力的文字给出了答案。在这篇散文中,莫干山的竹海、剑池与一碗热腾腾的腰花面交织成一幅立体画卷。作者以中伏避暑为引,从面的形、色、香、味落笔,却不止于饮食之欢:掌勺师傅的快刀与干将莫邪的铸剑炉火隔空对话,青瓷碗里的酱色汤汁倒映着民国别墅的灰瓦,食客唇边的热气与苕溪的千年浪涛相融。从吴越传说到沪杭商贾,从挑夫铜板到特斯拉车辙,一碗面串联起山河岁月的褶皱,让味蕾成为触摸历史的介质。作者的笔意如竹海雾气,既有对腰花嫩、面汤醇的细腻描摹,又有对 “镬气里藏着匠心,烟火中见出文明” 的深邃思考。当现代食客举着手机为面 “留影”,当金发游客用吴侬软语询问火候,传统与当下在汤碗里达成和解——原来真正的风味,从来不止于舌尖,更是山水、史脉与人心的共生。读罢方知,这碗腰花面里,盛的是莫干山的魂:既有竹海的清冽,也有灶火的滚烫;既有传说的冷峭,也有人间的温热。推荐加精!【编辑:田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7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07 09:50:30
  秦力此作以一碗腰花面为钥,打开了莫干山的时空褶皱。文字如淬剑之火,在饮食叙事中熔铸千年文脉:干将莫邪的剑气、民国政要的茶烟、现代食客的扫码蓝光,皆在汤碗中翻腾。对腰花薄如蝉翼、面汤澄似剑池的描摹,藏着庖丁解牛般的精准;而由 “镬气” 引申的匠心之思,更让味觉升华为文明的刻度。古今饕客的共情、山水与烟火的相拥,使这碗面成为立体的《山居图》—— 咬下的是脆嫩腰花,嚼出的却是整座莫干山的山河岁月。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2 楼        文友:秦力        2025-08-07 11:13:42
  劳模占先知:
   秦老师写得太好了。[强][强][强]看着看着,仿佛我已经坐到桌前,不光闻到了面香,舌尖上还感受到腰花和面汤的鲜味。我过年在老家经常吃猪肝面,有类似的感受。
千古一文人, 苍茫天地间。 赳赳老秦到, 五洲四海眠。
3 楼        文友:秋觅        2025-08-07 21:14:58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