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星星】真假猴王的禅意(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星星】真假猴王的禅意(作品赏析) ——西游记与禅宗系列


作者:春风杨柳 举人,412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5发表时间:2025-08-07 12:31:55

“真假美猴王”是《西游记》中经典的情节(第五十六回、五十七、五十八回),历来被认为蕴含着深邃的禅意,远超简单的降妖除魔故事,并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故事经过
   唐僧师徒离开了西梁女国,杀死了蝎子精,一路西行20余里,遇到30多人强盗,孙悟空打死了2个首领,其余一哄而散。夜宿杨老汉家。杨老汉的儿子竟是强盗,带领众强盗回家,欲为死去首领报仇。悟空将其杀死。因两次打死强盗,孙悟空被唐僧赶走(此回是唐僧第三次赶走孙悟空),前往南海观音处诉苦。观音菩萨与唐僧观点一致,杀妖不杀人,“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批评了悟空。此时,六耳猕猴化作孙悟空的模样,打晕唐僧,抢走行李,还在花果山组建了假冒的取经队伍。沙僧前往花果山索回行李,发现假悟空,便去南海向观音菩萨求助。
   观音菩萨、天庭的照妖镜都无法分辨真假悟空,唐僧念紧箍咒,二者反应相同,地府的谛听虽能分辨却不敢明言。最终,两个悟空打到西天雷音寺如来佛祖处。
   佛法无边,如来佛祖提出“四猴混世”之说,指出假悟空是六耳猕猴,能知千里外事、善聆音、察理、辨物。六耳猕猴被如来佛祖用金钵罩住,孙悟空将其打死。
   如来佛祖差观音菩萨将悟空送回取经队伍,并向唐僧解释缘由,安抚唐僧,师徒四人继续踏上西天取经之路。
   二、禅意深邃
   真假猴王故事的禅意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
   1.吴承恩在五十八回用一首诗说出写真假猴王故事的本意,并告诉人们消除二心的法门: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这里几乎明示,真假猴王的本质,是“人有二心”(真心与妄心)之争。如何避免,“禅门须学无心诀”。
   人若心态发生变化,其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可善可恶、可强可弱、可进可退、可公可私、可明可暗,可孝可愚……真假悟空实为“二心”的象征——一个是逐渐收敛野性、趋向正道的“真心”,一个是未除贪嗔、执念深重的“妄心”。
   孙悟空象征“真心”,代表修行者内在的觉悟本性、智慧、勇气和行动力。
   六耳猕猴象征“妄心”,代表修行过程中产生的迷惑、执着、嗔恨、骄傲(孙悟空被唐僧驱逐后产生的委屈、不满和愤怒)。假猴王的出现,而是孙悟空负面情绪中滋生的“心魔”。
   真假猴王的争斗,本质上是修行者内在“真心”与“妄心”的激烈交锋。当修行者对“真心”产生怀疑、动摇,或者“真心”被强烈的妄心所遮蔽时,内心就会分裂、混乱(“二心竞斗”),导致是非难辨,摇摆不定,进退无常。
   如何消除二心,禅宗认为就是修好无心诀,达到无心的状态,超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二元对立,直面真实自性。不受心念束缚、保持清净本性的修行境界。
   禅宗的无心诀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点: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经惠能语)。
   2.“我执”顽固,难辨真伪。两个猴子都坚称自己是“真悟空”,都执着于“我是真的”这个身份认同。这象征着众生对“自我”的强烈执着(我执)。
   外在手段难辨真伪。照妖镜(象征外在的观察、判断力)、紧箍咒(象征外在的约束、戒律)、各路神仙菩萨(象征外在的知识、神通、权威)都无法彻底分辨真假。这隐喻着仅靠外在的形式、知识、权威,无法勘破深重的“我执”和内心的迷障。
   禅宗强调“明心见性”,破除“我执”。真假猴王的出现,深刻揭示了执着于“自我”身份带来的巨大迷惑性,以及超越“我执”的艰难。外在的辨别手段失效,暗示了向内观照、彻见本性的必要性。也在告诫我们:“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发掘自身的佛性,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必须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盲目地向往追寻。
   3.“如来”慧眼,照见本来。如来佛祖象征“究竟智慧”或“自性本觉”,如来具有看破六耳猕猴根源,并降服它的佛法。
   如来“慧眼”,能照见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如来在真假猴王到来时说了一段话,指出了他们的本质根源: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这段话是修行的最高智慧,是《心经》的主要观点,也是认识二心的法宝。真假猴王本质就是真与假、有与无、空与色的关系。如来这是运用这个法宝(般若智慧)照破迷妄、识得真心,同时启示修行者,破除“二心”、降服“妄心”,最终需要依靠内在的智慧(即心即佛),而非外求。
   4.“妄心”不灭,“真心”难安。在如来看破真相后,孙悟空打死了六耳猕猴。这象征着修行者必须以坚定的决心和智慧,彻底消灭、断除内在的“妄心”(嫉妒、嗔恨、执着等负面心念)。只有彻底灭除“妄心”,才能使“真心”得以安稳、彰显。从此以后,孙悟空与唐僧的关系更加紧密,取经意志更为坚定,象征着“真心”主导下的修行更加顺畅。
   5.“一体两面”,烦恼即菩提。六耳猕猴虽是“妄心”,但它与孙悟空(真心)同源同相,神通一般无二。这暗示了“烦恼即菩提”的禅理。妄心并非完全独立于真心之外,它是由真心迷失而产生的颠倒妄想。若能看破妄心的虚妄本质(如来看破),则妄心当下即是真心之用(方向更明,决心更大)。
   可见迷时是妄心,悟时是真心。烦恼与觉悟并非截然对立,关键在于能否看透其本质。这场危机最终促成了孙悟空(修行者)更深层次的成长和觉悟。
   “真假美猴王”是《西游记》中一场惊心动魄的“心战”。它生动地演绎了,
   修行最大的障碍在于内心的“二心竞斗”与“我执”。
   外在的辨别手段(知识、权威、神通)无法彻底解决内在的迷障。
   唯有依仗究竟智慧(内在的觉性),照破“妄心”的虚妄本质,识得“真心”的本来面目。
   迷悟只在一念间,烦恼(六耳)与菩提(悟空)本是一体两面。“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
   三、意义启迪
   真假猴王故事不仅展现了唐僧师徒取经过程复杂性、艰巨性,更是《西游记》作为一部心性修行寓言的核心篇章,深刻揭示了修行者降服自心、明心见性的艰难历程与终极方向,具有强烈的禅宗色彩和哲学深度。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的一生都是在真与假中度过的,好与坏、是与非、合与分、善与恶、进与退、喜与怒、爱与恨、得与失、悲与欢、勤与墯……伴随着人的终身,也困扰人的一生,甚至人的终身就处在真与假的漩涡中生存,难舍难分,难以决断。难怪南塘后主李煜发自内心感叹“剪不断,理还乱”。曹雪芹的那句“真亦假来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名言,更是让人振聋发聩。
   事实告诉我们,成事者,必一心一意、一心无二、专心致志;败事者,必三心二意、心有杂念、心不在焉。
  

共 27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深刻揭示了“真假美猴王”超越神魔故事的表层,直抵禅宗心性修行的核心。它精准地以“二心”为纲,层层剖析了真心与妄心的斗争、我执的迷惑、外在辨别的无力、究竟智慧的功用、烦恼即菩提的转化以及最终灭妄显真的修行实践。对现实意义的阐发也极为到位,将禅理完美融入人生困境的解读,点明“一心一意”方能成事的普世真理。它不仅是一篇精彩的文学赏析,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认识自我、降服心魔、追求真道的心灵启示录,充分体现了《西游记》作为“修心”寓言的伟大价值。从现有的深度、逻辑性和启发性已堪称佳作。【编辑:紫云朵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5-08-07 12:32:36
  这篇关于“真假美猴王”的赏析点评写得非常精彩,深刻剖析了这一经典情节的禅意内涵与现实意义。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2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8-07 17:04:43
  谢谢紫云朵朵先生精彩的编者按。对文章的建议非常好,我将认真理解,深刻剖析,不断完善并加以补充修改。
   对西游记与禅宗一书,我已经赘述到58回了,还有42回,我将不断研读,把后续写完。
   谢谢,问好,祝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