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绿瓦阁(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绿瓦阁(散文)


作者:春草葳蕤 探花,1433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5发表时间:2025-08-07 14:40:07

来到绿瓦阁前,天刚蒙蒙亮,天边的鱼肚白,映着丝丝缕缕的曙色,显得格外边新鲜与清新,心想,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了。
   其实,就是想来这里走走,好似很久就想来的。但是,一直很忙,爱人说,不如早起,去那边走走,那里又建了一个早市,都是乡下人进城卖的水果蔬菜,人们俗称“自卖头”,意思就是自产自销吧。水果蔬菜显然都是现摘的,有的还顶着露珠儿呢,很是新鲜,看上一眼,感觉着那一份乡间的气息,沁人心脾之感。
   于是,早起,爱人去买菜买早点,我就很随意地走走吧。爱人说他负责买蔬菜水果什么的,之后,说好了,就在绿瓦阁前汇合。
   走近绿瓦阁,此时,天色已经亮了,曙色映照下的绿瓦阁,好似也刚刚醒来,睁着一双朦胧的双眼,静静地望着白浪河水,悠悠流淌着,两岸的人们生活在此,忙忙碌碌,出出进进,但是,都是一种安然与宁静的样子。
   若是在乡下,此时,就可以听到鸡鸣声犬吠声和村庄里人们磨镰擦拭锄头犁铧的摩擦声。
   而,绿瓦阁前,你听不到的,但,不是没有,远远的村庄会将这独有的乡间晨起的鸣唱随风传过来,也是说不定的。然而,早已被这市井里的熙熙攘攘与嘈杂和喧嚣之声掩盖住了吧。听人声汽笛声城市里的喧嚣声,此起彼伏的,有吆喝豆腐的新鲜鱼虾的,也有吆喝小笼包的还有萝卜苹果。衣服鞋子有大甩卖的,也有新开业的。沿街的商铺,摊位,有蔬菜水果肉摊油量烟酒,也有肉火烧油条包子馄饨和乐朝天锅也有各种小吃早点。晨风里,缕缕蔬菜水果油条火烧朝天锅什么肉香菜香甜甜的果子香都裹挟在里面,沁人心脾,袭人胃腹,好一缕人间烟火味道,由不得你不喜欢不陶醉的。
   而,绿瓦阁,就立在那里,不言不语,默默看着潍坊也就是老潍县城自古以来,这如一卷水墨画一样的鼎盛繁华的人间烟火。
   是的,这里一直都是繁华之地,老潍县的城墙根下,自古有名的潍县沙滩大集就在此处。再有神秘吸引人的九曲巷的入口也在此处,一提起九曲巷,潍坊人是没有不知道的。
   绿瓦阁,追寻起它的年代可谓久矣,它始建于明代的万历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03年,清代乾隆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69年绿瓦阁来了一次重修。有记载说:“吾潍东关鱼市街旧有关帝阁,祀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壮缪也。创于明万历二(三)十一年,国朝乾隆、嘉庆间屡经修葺,今将近百年,凋敝殊甚。光绪戊戍(1898)秋,诸善士愍焉,迺庀材鸠工,……,旁及龙神、灶神、菩提诸殿宇,莫不巍焕一新。庚子(1900)春工讫,费钱至三千缗有奇。”
   其实,绿瓦阁又名三元阁的,而它的位置,恰好是老潍县城里的的北下河北头,鱼市街西头,因此也叫鱼店阁。
   然而,我却最喜欢的还是绿瓦阁这名字,玉色,碧透,不失典雅,又古朴的。因为,曾经这阁子是因阁上大殿殿顶全是绿色琉璃瓦,远远看去也是一种格外醒目与别致,因此而得名。
   记得,那年我还在上学,周末或是寒暑假,我喜欢去奶奶家住几天,更是喜欢随着来城里做小生意的奶奶和五奶奶和四奶奶来赶大集的。每次,都是在城里上班的父亲顺路开着车,将我们放下,然后,再去上班的。
   父亲也总是说,让我们不要乱走,散了集市之后,让我和奶奶们就在绿瓦阁前等着他,再把我们送到公交车上,坐着公交车回家。
   绿瓦阁前,很热闹的,有大集也有早市还有夜市,因此,有什么急着出售的东西,就来这里好了,很好处理的。
   奶奶喜欢做小生意,买一些儿童服装,再就是针头线脑的零零碎碎的小物件。五奶奶就将自己园子里的一些吃不了的蔬菜卖一卖,什么韭菜黄瓜辣椒茄子的都有,还特意摘些新鲜的水果杏子了桃子了也带进城里来卖。四奶奶单纯就是贩卖鸡蛋,自己家下得那种土鸡蛋,在乡间收购,等到大集时来城里卖,一直都是抢手货呢,非常好卖的。
   每当我们等在绿瓦阁前时,几个奶奶就开始议论起绿瓦阁来,奶奶和五奶奶小时候的家就在绿瓦阁附近,她们两个从小就很要好的,也就总是一起玩耍的。于是,小时候奶奶和五奶奶经常来这里玩耍的,当时,奶奶也记得她的爷爷给她讲过的,这绿瓦阁原本阁上有北大殿三间,碧瓦红墙七檀双扉,画栋彩柱,雕门透窗。
   也记得,殿上有门联:“马过五关思汉王,花开三月想桃园。”横联是“亘古一人”。
   那时候,进得绿瓦阁里,还会看见,里面的塑像的,有关公,关平、周仓塑像分立两边。但见那关公,可谓是威武高大,全身披挂铠甲,金光霍霍威风凛凛的。周仓络腮虬髯,双手紧握青龙偃月刀。关平英姿勃勃,手拿宝剑鞘。
   五奶奶说,她那时虽然小,但也隐约记得的,那时关公的坐像两旁,以及东西两墙上,有很多泥塑群,五奶奶一回忆,奶奶也就跟着说:“确实是嘞,那都是记载了关羽一生大小事迹呢。”
   奶奶一讲,我脑海里立刻一个个有关关公的故事游出脑海来,什么过五关斩六将,过黄河斩秦琪,古城会斩蔡阳,挂印封金,桃源三结义,等等。
   想到这些时,已经走上了绿瓦阁的正面,恰好太阳普照着,有绿植覆盖着绿瓦阁的外墙,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景色,令我不知是欣喜还是在叹息?据说原来,东关像绿瓦阁这样的过街楼,好几座的,大概共有八座之多的,而今,也只是留了基座的鱼店阁,只能说是硕果仅存了。
   还记得,那时候,我也只是从两位奶奶口里可以听得出,那时的绿瓦阁还是鼎盛至极的,里面的泥塑群,也是相当逼真的,一个个都有一尺多高,不用说,个个都是立体浮雕,彩塑鲜活,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看得久了,好似可以听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跳。四奶奶一旁招揽着来买鸡蛋的人,口里也不忘说上几句:“我虽然住在乡下,但是,也是耳闻的,我老爷爷九十多岁了,什么没见过的。”四奶奶说,泥塑都是彩色的,无论神态还是衣服身上的刀剑,五颜六色的,好似活人一样的穿戴打扮。特别是,他们的身后,有一副盛大的背景图画的,连绵起伏的山林、刀光剑影的战场、陡峭险阻的关隘等造型的,一个个场面形象又非常立体,很是逼真,被称为“山塑”。
   四奶奶书读得多,说话总是文邹邹的,据说是她和我奶奶一样上过几年私塾的。因此,总是与众不同,很有文化气质呢。
   小时候,在家时,也是常听父母说起的,每逢关老爷生日,也就是在阴历五月十三,以及新正过年,绿瓦阁上有好大的庙会的,远近香客,四方游人商人各种人士,纷纷赶来,称为"看山塑"。
   或许,站在了绿瓦阁的前面,离得太近,因此,往日的鼎盛也就慢慢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在眼前:进入腊月后,隆冬的潍县大地,开启了一年里最忙碌又是最热闹的繁华时节。
   因为要过年了,自然是赶集上店采购买卖进入了繁忙与鼎盛时期。而,此时,一纸广告似的16开大的双黄纸木版墨印叫做招财的,类似今天的广告贴出,上头横写“绿瓦阁”三字,中间竖写“各月诵经”四字,两旁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间也写得清清楚楚的,除夕到正月十六日,开放庙门,供烧香朝拜。
   可想而知,绿瓦阁也就到了一年里最繁忙的时候了。
   记得欧阳修的一首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元节对绿瓦阁来说,算是到了最为热闹时候了。远远看去,精致的阁子,层层的绿瓦,透出年岁的包浆与琉璃的古色古香,那绿不是新叶的稚嫩,也不是色彩里的淡薄之绿,而是一种经历了岁月磨砺之后的玉翠的绿,含足了水分,温润,通透。
   此时,装饰一新的绿瓦阁,更是神秘而吸引着四方之人。但见庙门上贴上黄色对联“云中神仙府,山里道人家”。漆黑色的大门口两旁挂茜红色的纱灯,在风里摇摆着,一抹红色,透出了薄凉世间的那一抹最难得的暖,杏色的大旗,悬在阁上,一串圆形的红灯挂在旗杆上再有一串串的铃铛配在旗杆上,随着风儿,发出清脆的声响,不断传来老和尚的诵经和木鱼声,加上明暗的灯火,与周围的老潍县城里的忽明忽暗的灯火相互融合着,散发出一种难得的安然与温暖。
   记得,每次赶集回来,夜晚坐在灯下,一天的辛苦劳碌之后,奶奶还要在讲一讲绿瓦阁的,说,上元节那天,最热闹了,天蒙蒙亮,去绿瓦阁的路上已挤满了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真是络绎不绝的,烧香的膜拜的,大多都是去山塑的。还记得,奶奶说每次都是早早起来,赶往绿瓦阁的,可是,每次去了,到那里一看,早已是人山人海了,绿瓦阁,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游人熙熙攘攘,拥挤得很,热闹得很。说起来,绿瓦阁要上去,可是要爬十几层石阶的,陡峭狭窄好似云梯一样,但好多老年人却不在乎这些,乐而前往,谁也不甘落后的,“正月十五看山塑”成为当时潍县人的一大乐事,没有不喜欢的,也没有不赞扬的。
   将近中午,我已经将绿瓦阁四周走了个遍,最后,来到了阁前,在等来寻我的爱人。抬头,再去看绿瓦阁阁顶,看见那绿瓦,曾经的流光溢彩,早已被岁月遮蔽着,然而,那一份厚重的历史,却是无法遮蔽起来的,想想吧,那可是前朝官窑的遗珍呢。
   这精美的绿瓦,在阳光下泛着岁月的碧透,曾经,它们分明是匠人把江南的春山都揉碎了,又掺进老潍县北海的沙泥与浪沫之间,即古典,又不失华美的。就是这古典与华美相辅相成共同筑起来如此精美的一座绿瓦阁呢,在我眼底泛起厚重一抹抹绿烟,一缕缕染着人间烟火,又带着某种浓厚的神秘色彩,一波波抖落在白浪河里,游进了潍坊人心底里。
   牵上爱人手时,走出很远,我又一次回头,再次看着绿瓦阁,渐渐的湮润在了远去的岁月里……
  

共 37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潍坊绿瓦阁的晨景,将历史、市井生活与个人记忆交织,展现了浓郁的地方风情与人文情怀。不作者善用比喻与细节描写,如“琉璃瓦折射出碎玉般的光”“檐角铜铃轻响”,将古阁的沧桑与鲜活并存的美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晨市喧哗与绿瓦阁的沉默形成对比,凸显了古今交融的独特意境。情感真挚,以小见大。通过奶奶们的小推车、五奶奶的旱烟味等生活片段,展现了普通人与古阁的情感纽带。绿瓦阁不仅是建筑,更是承载集体记忆的符号,如“老潍县的胎记”一句,赋予其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语言凝练,节奏舒缓。散文句式长短交错,既有“六百年的瓦当上,苔痕新绿”的诗意凝练,又有“油条入锅的淋啦声”的市井生动。全文以晨光为线索,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让人在烟火气中触摸到一座城的灵魂。【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7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07 14:59:26
  场景化叙事。用“鱼肚白”“露珠”“铜铃声”等细节构建视觉、听觉、嗅觉的立体场景,增强代入感。穿插历史史料(如绿瓦阁修建年代)与个人回忆(如童年随奶奶赶集),虚实交织,深化厚重感。佳作,让人回味悠长。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07 15:01:11
  以平民视角(奶奶们、赶集人)展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哲学,传递“烟火气即是生命气”的质朴情感。感谢春草老师大力支持,祝老师文丰笔健,清凉一夏!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乡笛        2025-08-07 18:19:26
  文章构思巧妙,游揽有趣,边看边叙,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场景感人。又说文字流畅,扣人心弦。好文章,学习了。
4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5-08-07 19:59:41
  感谢云彩老师编审,辛苦老师了。葳蕤问好老师,祝福老师写作愉快,工作顺利!
春草葳蕤
5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5-08-07 20:00:06
  感谢乡笛老师留评,葳蕤问好老师,祝福老师写作愉快,敬茶!
春草葳蕤
6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5-08-08 14:45:07
  文章以绿瓦阁为纽带,在历史中融入私人记忆,在人间烟火里沉淀文化基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生活的温度。问好老师,祝秋日清凉。
小小莲儿
7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5-08-08 16:27:08
  感谢莲儿老师留评,葳蕤敬茶问好老师,祝福老师写作愉快,事事如意!
春草葳蕤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