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风恋】酷暑,酷暑(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风恋】酷暑,酷暑(散文)


作者:文绮 举人,424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0发表时间:2025-08-07 20:20:50

说起酷暑,今年确实比往年甚色,气温高,时间长,而且持续不断。如果中途起几次台风,下一场暴雨,把温度隔三岔五降一下也好一点,可是没有,如此极端的气候,确实令人费解。
  
   一、新时期的夏日
   但是,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酷暑的炙烤,人们的面容和神情,仍然那么清爽无忧,看不出因为难熬而疲倦得不成型的样子。特别是那些女性,格外俏皮,不但皮肤光洁,步履轻盈,而且百媚生娇。都说:“乘这热天,好好打扮打扮。”还说:“人啦,就是靠着热天穿点漂亮衣服,冬天穿啥都不好看,一大堆,挤在身上,你看:热天多好,想怎么穿,就怎么穿,还穿出体型美、气质美、姿态美、形象美!
   通过人们的日常状态,不难看出幸福指数如此饱满。女性的翻身,更让人赞叹。
   然而,我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当下,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明与舒适的环境。
   7月30日,武汉天气预报:晴天,气温37度,水泥地面绝对不止,起码在40度左右。那天,我到社区去参加了一个会议。当我走出地铁站的那一刻,一束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感觉浑身火辣辣的,整个空间热烘烘的,活像一个天然的大蒸笼笼罩着那片土地上。当时,我连忙撑起一把伞来遮阳,并带上墨镜,防止紫外线辐射,这一简单的行为,被一同去的同事赞赏,认为学会保护自己是应该的。随之,她也戴上了一副墨镜。
   一把伞,一副眼镜,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小东西,但它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没有这么好的时代,哪有我们随时享用的饰品。
   回想过去年代,连男人都认为的奢侈,如今成为女性特有的保护工具,既时尚,又适用,又美观。
  
   二、在苦难中度暑
   我出生在乡村。说起度夏,对于当年农村人来说,是一段非常难熬的过程。每年谷雨季开始,蚊虫开始泛滥。尤其睡觉最好的办法就是挂起蚊帐,睡前一定要把蚊子打干净,否则就会遭到它的叮咬,或者老是在耳边嗡嗡地叫来叫去,本来想睡的人,结果被它吵得心烦意乱。一个晚上被它折腾过去,折腾过来,觉就睡不成了。睡不好,第二天怎么能干活?苦的是大人,他们还得拖着疲惫的身子,扛过一天又一天。
   要说能在蚊帐里睡觉的那段时间还算幸运的,到小暑季的时候,那就更磨人了。因为到了小暑,温度直线上升,各个环节都进入暑季。面临首要任务就是“双抢”,任务重,时间紧,人们肩负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
   从我有记忆起,每年到这个时候,母亲就发愁,听她说:“这热季怎么过,连躲的地方都没有。”是的,我也时常这么想亏了往日的人是怎么过来的?
   农村的热天首先要面对生态环境的考验,越是热天,越是蚊虫苍蝇多。尤其是大人更苦,本来白天在生产队干了一天的活,指望回家能够好好歇歇,可是蚊叮虫咬不能让他们好好歇会,坐会。
   那时,不像现在有各种防护的工具,如灭害灵,防蚊门帘、门窗、驱蚊器等,那时除了农户自己想办法用艾叶搓成条条当蚊香用来驱蚊子以外,就是蚊帐,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东西了。试想,一张床上,大热天睡一个人就足够热了,为了不让蚊叮虫咬,往往一家人都挤在上面,好一点的分个床。当蚊帐一关,完全像个上锁的铁皮箱,密不透风,个个都热得汗流。劳累的母亲,总在半醒伴睡中时不时给我们打扇子,摇点风,让我们好好睡会。其实母亲根本就没有睡,第二天还要继续劳作。白天顶着烈日炙烤,晚上熬着闷热的长夜,日积月累,磨得母亲疲惫不堪,神情恍惚,本来年纪轻轻的她过早地显得格外苍老。小时候的我们,那样不更事,不懂得心疼母亲,那怕接过扇子换着扇一下也好的,可是我们没有那样做,除了索取,还是索取。
   热得难受的父亲,就到地上铺一张草席,点上艾叶睡觉。本来晒干的艾叶,怕不熬火,父亲还要去用水打湿,说是这样经用些。点燃的艾叶,不能快速地烧掉,而是浓烟袅袅。不错,浓烟能够熏走蚊子,可把已经睡熟的我们都被熏醒了。那种烟子糗得满屋都是,蚊帐被熏黑了,鼻子呼吸的都是黑的,哪里还有什么健康而言。父亲说的:“管他的头疼顾头,脚疼顾脚。”显然,难熬的日子,都是父母在为子女担当,当父母老了,子女又为他们担当了多少?
   记得我上十岁的时候,几姊妹都渐渐长大了,床上是绝对睡不下的。为了解决晚上睡觉难的问题,母亲每天抹黑把地上打扫一遍,然后就把草席铺在地上,点上艾叶,关好门,一家人到外面去乘凉,晚点回来有个安身之处。这样睡觉,是感觉安全,四平八稳,不怕滚到床边掉下来。可是想的与现实总有差异。记得那年的一个晚上,一家人和往常一样,在堂屋地上铺上席子睡觉。第二天,我的脸上被毒虫爬了一道伤痕,而且是一长条水泡。母亲看了吓得不轻,她生怕我的脸上带残印,以后姑娘家丑得不能出门。她放下家务活,连忙赶早把我带到公社卫生院去医治,并且拜托医生一定要治好,说“女孩子不能破相”。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即使自己千辛万苦,也不忘呵护心疼她的子女。
   如今一想起这事,心都是疼的。含辛茹苦的母亲担负着比常人难以想象的负重,可她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她的恩德,我何以报答?
   然而,当年农家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复地往前过。
  
   三、热毒,是农村人的一大灾害
   由于太阳辐射带来的热毒,给人们造成极大的伤害,弄得人们苦不堪言。记得那时农村人格外爱长脓疱、乌疖、痱子,乌疔什么的。
   那时,由于大人们长年累月在烈日暴晒下劳作,身上的皮肤都晒得破一层又一层,像开花一样地在背上,肩膀上,脸上形成一圈一圈的伤痕。越是贫穷越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都是硬生生地顶着晒,大不了就是一顶斗笠,晴雨两用,好的人家,就是一顶草帽。有的男人们为了节省衣服,甚至打赤膊,穿件大裤衩干活,就那样赤裸裸地让烈日肆无忌惮地炙烤。女人们虽然穿着衣服,也都是粗布棉衣,补丁摞补丁,干起活来都是卷起高高的裤腿,露着膀子任其风吹雨洒。在日复一日的日头风雨摧残下,农村的女孩子普遍比城里同龄人都显得老相。被城里人说成:“乡下人粗野。”也成为他们瞧不起农村人的理由。
   那时候,如果村里在外当工人的人回来休息走在田埂上的时候,一田人都巴望着不眨眼睛,打心里都羡慕及了。
   耕田人由于长时间劳作在水深火热里,身上都长出毒疖来,痱子发展成脓疱。当时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在田埂上长的黄连榨树上摘几片叶子贴贴,说是这种叶子有消肿、拔毒的功效。贴的方法是:先把脓疱使劲地挤干净后,再贴上这片叶子。说来也巧,有的人确实就那么一贴就好了,所以在人们眼里认为是小事,没必要大惊小怪。有的人确实贴不好,一个小小的乌疔,小小的脓疱会引起溃疡,总不能收口,使受害人饱受又疼又痒的折磨,面对困扰,还说:“没事,没事,到秋凉自然会好的。”其实,当时公社有卫生院,由于手头紧,根本舍不得去治疗,只有拿性命去挡,挡到哪里是哪里。人的性命就是那样赖死不活地熬着。
   农村人干活都离不开水里泥里。除了蚊虫叮咬外,还有蚂蟥的侵蚀。尤其是没收口的脓疱,蚂蟥偏偏要咬那些地方。因为有血腥气的伤口特别能吸引害虫。面对生态的种种挑战,受害人除了忍耐就是拖延,再没有其他的优选法了。当劳作遇到口渴时,就随手在一个自认为比较干净的水凼子里捧一把水喝,就算解渴了。有时喝到口里,是一股泥腥味,久日久之,肚子里就长出蛔虫,钩虫,那是随时都要命的啊!可见辛苦的农村人从里到外都没有安全保障。
   81年,我的女儿出生了。那年的夏季也是酷热难当。我也学着母亲半睡半醒地拿着毛扇,给女儿扇风。有时实在熬不住了,就打个盹,就那么一下,女儿热得哇哇大叫起来,这时,我干脆都一起洗个凉水澡来解凉。一晚上这样那样的折腾,根本谈不上睡觉。一个夏季过后,到秋天,我的双手长出的痱子全抠皮,抠皮后的双手,白得不正常,回到婆家,姑子问:“嫂子你的手是怎么啦?”我说:“是长痱子后抠皮的。”“那么厉害?”“是那么厉害。”试想,经济落后的状况,人们的体面在那里?
   南阳风是高温的催化剂。
   不得不说,酷暑的日子,哪怕有一丝风,都是宝贵的。那时常常听到这话:“哈一口风,像喝一口汤。”是啊,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简直无法想象。
   不得不说从东南亚远道而来的南洋风,一到小暑后,就准时驾到。虽然有风的吹拂比没有风的感觉要好得多。殊不知随着它的吹拂,气温一天天陡然增高。这种风吹到身上并不凉快,加上高温的融合,更觉得燥热。而且家里的各种物件,都被它吹得发烫。记得母亲出工回来想随意躺躺,结果摸到这是烫的,拿那也是烫的。连竹床都吹得发烫,凳子,席子等,什么都是烫的,整个屋子都是热烘烘的,根本无法躺下。唯一不烫的就是地面。往往累得伤心的大人,一回到家里,就把席子往地上一铺,随意躺下。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哪有什么尊严可讲。
   更奇怪的是,白天南洋风吹到5、6级,因为常常吹得树都哗哗啦啦地作响,荷堰的荷叶被吹得发出怒吼。想象这么大的风,白天劳作的人们,指望晚上能继续吹一下。可是一到晚上5点左右,嘎然停止,简直像魔术般地忽然不见影子了。风一停,气温一燥,人身上的痱子也炸起来,那个像魔鬼般的捉弄,把人都磨得晕头转向。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去解决。
   后来渐渐长大的我,热温难当,就跟着湾里大一点的伢们到湖里去游水。殊不知,靠岸边上的水,都被阳光晒的发热,只有走向深处,才感觉是凉的。
   可见南洋风的威慑力是多厉害。在它几天的吹拂下,村里旱地的庄稼都被吹得枯死。农家自留地的蔬菜同样吹得奄奄一息。这时正是农忙时节,需要吃点新鲜蔬菜,结果没几天被它送上西天。无可奈何的农家人只好称为“断菜的季节”来了。一场希望变成无望,一家人只好望而生畏。
   蝉噪是酷暑的播放器。
   温度越高,蝉鸣噪声越大,越急促,分贝比平常起码要高1-2倍。记得过去年代,我们家门口有一棵高大的苦楝树和一棵枣树。每到中午的时候,它就准时来到树上,不知藏在那个树杈上,开始鼓噪起来,叫一阵,歇一下,再继续叫。本来中午的时候,劳累的大人想乘那点空余的时间休息会,它却不顾主人如何,它叫它的。高温仿佛在它的起伏声中一浪推向一浪地滚动着。
   既然不能睡。我就拿着凳子干脆坐在那棵树下歇歇。坐在那里远远看去,草皮地上都燎着火焰般的热温,形状是一柱一柱地忽闪忽闪着往上燎。这种现象只要在高温下,都能看到。去年在我打工的路上,骑着自行车顺着那条宽敞的马路前行时,同样也看到马路中央如火焰般地高温一束一束地往上燎。昨天,我在汉口参加一个活动回来的路上,同样看到那种现象,我想这都是高温的产物。
  
   四,避暑,纳凉是炎热天气的避风港
   天气热,是历史以来的自然现象。但是,随着科学不断进步,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解暑,避暑,降温成为大热天的重头戏。为了让广大居民能安度夏热,各级组织都全力以赴地提供防暑降温措施。
   还是7月30日那天,我从社区开会回来,经过那个地铁站,走进一看,哟!里面有好多人在那里纳凉。老人,孩子们其乐融融地享受着适宜的温度,适宜的环境。我站在一对年轻夫妇的旁边,欣慰地看着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边喝奶,边逗着玩,大人孩子的情绪都十分安详,看不出一点烦躁不安的样子。真是国之富强,民之安也。这不也正是当年“双抢”的季节么?可如今的人却是悠闲地享受着慢生活的节奏。
   再看看一旁的一对对老人们,那些女人们,不用说,那简直就是享清福般地惬意。
   按理说一个国有运营单位,平常是谢绝闲人免进的,在这高温期间,却允许居民们进去纳凉,像极了敞开的娱乐大院,让居民们安度暑热。试想政府是在花大力气为居民排忧解难。想为居民之所想,急为居民之所急。
   回忆起来,纳凉避暑在那个年代是很少听到的名词,如今成为群众的口头语。
   除了纳凉,条件好的,成群结队的人都到风景优美气温舒适的地方去避暑,既能休闲,又能观赏自然风光。同时借避暑的机会,大多数人都把自己打扮一番。尤其是那些女性同胞,不管是6旬还是7旬的老人,都按照自己的喜好,于素雅端庄,于奔放华丽享用其中。绫罗绸缎一应俱全,人也体面,又漂亮,活得又有尊严。
   没能出门的人,家里不光有电扇,还有各种品牌的空调,不光是降温,还听说有恒温。
   就连乘车,或公共场所,都有降温设备。这都是过去年代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应有尽有。
   那些琳琅满目的降温饮品,各种品牌的西瓜是降温的首选。吃的、喝的、住的又时尚,又舒适。这就是贫穷与富裕的差距,国之昌盛,民之有福。谁给了我们做人的底气?每个人的命运,都与祖国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难怪一些过来人都把政府比作爹娘呢。还说:“你到儿女那里去试试,不几天就送你走。”只有在爹娘家里,才能长期蹭下去。
   是啊,只有吃过苦头的人,方知今日的甜。岁月长河,甜酸苦辣都是歌,我们没有理由埋怨那些苦,因为那是奋斗的基石。人生的路上,我们经历过了,苦不埋怨,甜不忘恩。
   暑天不曾改变,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热有气魄,有风度,有魅力。人有策略,有建树,有风骨。人与高温共生存,与大自然共呼吸。在征服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
  

共 527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今年夏天确实很热,好像是说比往年提高了几度。作者在看到现代人们对防暑降温方面,所做的各种防护措施,由衷感到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福祉,并由此回忆以前农村老家人们在暑期的境遇。作者以自己当年切身感受,讲诉了那时候人们在暑期所做的基本方法,以及人们对待环境带来伤害的态度,大多是忍受。如今,社会发展进步所产生的效益,在暑期得到了充分检验,当年吃过苦的人们记忆犹新。文绮大姐讲,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国家对人民的关爱,来自党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努力,所以,没有对比,就不知感恩,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一篇叙述文,见证了新中国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这一代,还有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历史的见证人。文章中心突出,正能量感强,值得大家品读。特为推荐。【编辑:刘春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8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5-08-07 20:24:59
  感同身受,那个时候的人们所承受的一切,今天都不再有了,这就是进步,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感谢大姐辛苦创作,遥问夏安。
2 楼        文友:刘春庆        2025-08-07 20:27:42
  历史总是向前走,人们思维也在不断的刷新,要学会感恩社会,学会回馈社会,才能融入社会和造福社会。
3 楼        文友:刘春庆        2025-08-07 20:30:17
  文绮大姐的文章,是一种见证,不光是见证了我们生活条件的变化,也见证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
回复3 楼        文友:文绮        2025-08-08 10:14:19
  多谢刘老师辛苦编辑,多谢您的鼓励。天热您多保重!
4 楼        文友:东辰        2025-08-08 07:34:42
  温馨的文章,读来震憾。文姐曾时的苦,今日甜得到鲜明对比。新时代一切事物有所改变,发展中的社会,这样步步高的寻理,当赞美。再赞好文笔,拜读欣赏了。
回复4 楼        文友:文绮        2025-08-08 10:23:03
  东妹您好,多谢您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我的空间给与热情的鼓励与关注。实在感激不尽。东妹,作为当年农民们确实非常辛苦,但还是苦中有乐。比如看到丰收了。个个社员的脸上绽放的笑容完全像一朵花般的美丽,比如刚刚饿得不行,这时突然队长说:“今天全部吃对饭。”这一句话像春雷般地炸开了锅,一下就调动了群众的热情,一时把那些痛苦,饿,都忘到脑后去了。一股群情振奋的样子,也是令人欣慰的。大集体,总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谢谢您。东妹。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