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山的记忆(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山的记忆(散文)


作者:米缸有米 白丁,9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3发表时间:2025-08-09 11:49:29

故乡的山,并非属于什么名山,不过是一带土岭,起伏于平原之上,远远望去,像一条卧龙,静默地伏在那里。我幼时每每站在村口,便能望见它的轮廓,在朝霞或夕阳中显出深浅不一的颜色来。
   山脚下散落着几个村落,灰黑的瓦顶间或露出土黄的墙,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排出,先是笔直上升,继而散开,混入山间的雾气中。我们村便是其中之一,唤作“青溪村”,大约因在山岭之下有溪水的缘故。村中不过百来户人家,多是同姓,彼此沾亲带故,见面便按辈分称呼,从不直呼其名。
   山上的土是红色的,种不得什么好庄稼,只长些松树、杉树之类。春天来时,山上的野花开了,星星点点地缀在绿草丛中。我们这些孩子便结伴上山,采些野花野果。有一种野莓,红得发紫,酸甜可口,我们唤作“山泡子”。采得多了,便用衣襟兜着,带回家去。母亲见了,总要责备几句,说衣裳又弄脏了,但责备归责备,还是会把山泡子洗净,拌上一点白糖,给我们解馋。
   山间有小溪,自高处流下,水极清冽。夏日里,我们常去溪中捉鱼。鱼不大,一指来长,游得却快。我们脱了鞋袜,赤脚站在溪中,凉意便从脚底直窜上来。鱼见人来,倏地钻入石缝中,须得耐心等待,待它以为危险已过,探头出来时,迅速用双手一捧。有时能捉到,多半却是扑空。即便捉到了,也不过是养在瓦罐中玩几日,终究要放回去的。
   秋天是山上最忙的季节。松果熟了,村人便上山打松子。男人们拿着长竹竿,往松枝上敲打,松果便噼里啪啦地落下来。女人们和孩子则在树下捡拾,装入麻袋。松子可以榨油,也可以炒熟了当零嘴。我尤爱看大人们榨松油,他们将松子倒入木制的榨机中,用力压榨,金黄的油便缓缓流出,香气四溢。那油炒菜极香,只是不多得,须省着用。
   冬日里,山上积雪,远望一片银白。雪后初晴时,阳光照在雪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我们不敢上山,只在山脚下堆雪人,打雪仗。有时能看见野兔的脚印,浅浅地印在雪地上,延伸向远方。老人们说,山上有狼,冬日里饿极了会下山来叼鸡鸭,故而家家户户都把禽畜关得严实。我从未见过狼,只听见过它的嚎叫,声音凄厉,在静夜里格外瘆人。
   山上有一块平地,村里人叫它“望乡台”。站在那儿,可以俯瞰整个村子。田地如棋盘般整齐排列,房屋如棋子般散布其间。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农人如蚁,在其间蠕动。再远处,是邻村的轮廓,更远处,又是山,一重又一重,直至目力所不及处。我少时常常独自爬上望乡台,坐在那里发呆,想象山那边的世界。村中老人说,翻过九重山,便是县城了。县城是什么样子?我那时全无概念,只知那里有汽车,有楼房,有我们村里没有的许多东西。
   村里有个老先生,年轻时曾到县城考过试,虽未中举,却也算见过世面。他常对我们这些孩子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走出这山沟沟,到外面去见世面。”他说这话时,眼睛望向远处的山,目光似乎穿透了群山,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我那时懵懂,只知点头,并不真懂他话中的深意。
   我家境贫寒,父亲母拉扯我长大。家中只有二亩薄田,收成勉强糊口。我十岁那年,母亲咬牙掏出积攒的一些钱,给我购置了一些本子,缝制了一个书包,送我去了我们村里的学校。学校简陋紧挨着的是一座祠堂,我们班三十个学生挤在一起,跟着老师识字,学习一些文化知识。教我们班的三个老师都很温和,唯有年长些的王校长严厉,背不出书来便要打手心。我手心常肿,却也因此记住了不少字,成了班里的尖子生。
   十三岁那年,村里闹旱灾,庄稼歉收。母亲愁眉不展,我见她夜间常暗自垂泪。父亲因此去了城里打工,初到城里人生地不熟,他也一直没找到稳定的工作,也没给家里寄回钱。后来母亲实在交不起我的学费了,我就不再去学校上学。每天和母亲一起去地里干活。一天晚上,王校长来我家了,他劝我回去上学,并和母亲说,我这个孩子很聪明,以后会有出息的。他说,家里如果实在有困难,以后我的上学钱他帮忙出了。母亲听后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我娃聪明倒是真的,以后有出息了,一定让他报答你!”王校长却连连对母亲摆手说:“不用报答,只要娃以后能有个好前途就行。”
   在王校长的资助下,我又回了学校上学。我后来发奋努力学习。初中,高中都很优秀,最后终于考上了大学。离家前,我去城里看望了已经不再教学在儿子家住的王校长,感谢他对我学业的支持。他听说我考上了大学,不停地抹着眼角的泪,一遍一遍地说:“我就说嘛,娃有出息!”上大学的临行前夜,我一宿没睡,我独自爬上望乡台,望着山下星星点点的灯火,想着明日便要离开这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心中五味杂陈。
   次日清晨,我背着简单的行囊,跟着村里去县城卖山货的马车出发了。母亲送我至村口,塞给我两个煮熟的鸡蛋,嘱咐我路上小心。马车缓缓前行,我回头望去,见母亲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与村口的槐树融为一体。转过一个山坳,村子便看不见了,只有那熟悉的山岭,依然静默地立在那里。
   在学校里我努力发奋读书,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外企工作,每当夜深人静,我常想起故乡的山,想起山上的松涛,想起溪水的叮咚,想起母亲站在村口送我时的眼神。这些记忆如灯,照亮我孤独的心。
   三年后,我终于在公司站住脚,并被提拔为部门的经理。我把父亲和母亲接来同住。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常念叨着想回村里看看。我便抽空陪她回去。村中变化不大,只是多了几间新屋,少了几位老人。我们爬上望乡台,母亲指着山下说:“那是咱家的地,现在租给老张家种了。”她的眼神中既有怀念,又有释然……
   如今我已将近四十,在城里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故乡的山,想起那个站在望乡台上眺望远方的少年。山教会我坚韧,溪水教会我柔韧,而母亲的眼泪教会我责任。这些品质,伴我走过了大半生。
   去年冬天,我带着儿子回村。村中年轻人多已外出打工,只余老人和孩子。我带儿子爬上望乡台,指给他看我们曾经住过的老屋,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儿子听得入神,突然问:“爸爸,你为什么不一直住在这里呢?”我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回答。
   是啊,我为什么不一直住在这里呢?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那些当时觉得重要、如今看来却微不足道的理由。人总是要离开的,正如溪水总要流向大海。但无论走得多远,那山的影子始终印在心底,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车回程,我抱着儿子依依不舍地回望着家乡的一切,我知道,无论我何时回来,山永远都会在那里,它都会以同样的姿态默默如初地迎接我这个在外游子的归来。这或许就是故乡的意义。
   故乡的山,平淡无奇,却承载了我全部的童年记忆,见证了一个农家子弟的成长。它如一位沉默的长者,它以其亘古不变的姿态,教会我生命的厚重与坚韧。每当我迷茫懦弱时,总会想起山上的松树,它们扎根贫瘠的土壤,却依然挺立;想起山间的溪流,它们遇到岩石便绕行,却从未停止奔流。
   这山,这水,这人,构成了我生命的底色。无论以后我走得多远,它们都会在家乡那里,等着我回去。嗯,我一定会回去的!

共 27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故乡的山为线索,串起了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历程,也勾勒出了一幅质朴而温暖的乡村画卷。文章开篇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山的轮廓,那卧龙般的土岭,虽无名无奇,却在朝霞与夕阳中展现出别样的韵味,为全文奠定了浓郁的乡愁基调。文中,故乡的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作者成长的见证者。春日的野花、夏日的捉鱼、秋日的松果、冬日的雪景,四季更迭间,山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作者童年的欢声笑语。而望乡台上眺望远方的场景,更是将少年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憧憬展现得淋漓尽致。山的坚韧、溪水的柔韧,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作者的性格,成为他日后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精神支柱。作者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家庭的贫困、学业的中断,都曾是横亘在他面前的难题。但正是故乡的山与村里人的关怀,尤其是王校长的无私资助,让他得以重返校园,最终走出大山,成就一番事业。这一过程不仅凸显了教育对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展现了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质朴而深厚的情谊。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将视角转向成年后的生活。尽管已在城市扎根,但故乡的山始终是他心灵的归宿。母亲的怀念、儿子的提问,都让他对故乡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故乡的山,就像一位沉默的长者,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以不变的姿态迎接游子的归来,给予他们力量与慰藉。一篇语言流畅、主题鲜明的作品,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无论走得多远,故乡的山水与亲人,永远是游子心灵深处最难忘的部分。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9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8-09 11:53:24
  文中四季景色描写生动,充满乡村的质朴与美好;人物刻画鲜活,尤其是母亲、王校长等形象,充满温情。文章结构清晰,主题深刻,展现了故乡对人生的深远影响,充满浓浓的乡愁。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8-09 11:54:08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