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人间再无离别情(随笔)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人间再无离别情(随笔)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68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0发表时间:2025-08-09 19:55:20

女儿在苏州工作,距离我所在的城市七百多公里,在古代,这段路程步行兼船行,弄不好就是十天半月。可今天的高铁只需三个半小时。所以,我们去,女儿回,便成了家常便饭。再加上手机,一个六七英吋的荧屏,把我们的语音和影像随时连在一起了。
   现代高科技及现代交通,为人们提供了太多的便利,可是,这种凭借网络随时都可以“零距离”的相聚,与古人远隔天涯的羁旅生活相比,又似乎觉得今天的我们少了什么。
  
   一、远隔的时空产生美
   一千三百多年前,渭城的一阵朝雨过后,尘埃落尽,翠柳掩映下的客舍,更增添了西去之人对故地的流连。劝君的话语,便将送别的惆怅凝聚在酒里,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出了诗人对朋友未来的深深关切,话语里饱含的是离别的不舍和友情的暖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此桃花潭一别,不知何时再逢,所以,诗人尤为感慨这样的分手:哪怕千尺深的潭水,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中秋节喝得大醉的苏轼,因与弟弟不得团圆,便把“千里共婵娟”化作了对天下人长久平安的祝福。“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因参星与商星的永不相见,而感慨故人重逢之幸运。李清照面对流水落花,默吟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种远隔千里的互念,让孤独有了些许安慰。
   天涯相隔的现实,是羁旅中的古人生活的常态,也是相思之人的寄托之美,期盼之美。
   因别离而带来的日夜相思,更是一种苦痛,是人生需要忍受的悲苦,也是遥遥相思中的悲美。
   古人的别离,总是带着山重水复阻隔的沉重,距离的遥隔,像一座座高耸的山峰,将遥远截成朝朝盼望的日长;却又像一坛苦酒,把思念酿成了绵长的悲美之歌。于是,黄昏的乌鸦,枯藤老树,以及古道上的西风瘦马,于小桥流水人家中更显悲凉;于是,夕阳西下中的断肠人突兀而立,一个孤独的漂泊意象,构成了乡思中的苍凉,是悲壮更是悲美!
   距离的遥远,信息的阻隔,使得古人的离别,还意味着生死未卜或是人生的永别。看过87版《红楼梦》的人,谁都不会忘记探春远嫁的那个悲壮场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这是再也不得相见的活生生的骨肉分离,这种人间至亲至爱的强烈倾诉,恰恰是悲中有美、美中带悲的完美演绎。
  
   二、手机抹掉了距离美
   几年前,女儿去西班牙留学,这是她人生第一次远涉重洋,第一次坐那么长时间的飞机,第一次到异国他乡。我那颗担忧的心总是悬着。没想到,三十几个小时后,她安顿好了一切,视频和图片一个接一个,一张接一张地发到我的手机里。这种感觉,不像是远隔万里,就像是只隔着长江的市内校园。语音或视频的频繁聊天,几乎没有距离感,做父母的,那份“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思念也随之浅淡了许多。
   女儿两年学业期满回到家里,进门第一件事,便是抱着我们家小狗乐乐左摇右晃,激动的心情里,最兴奋地竟是她和一只小狗的互动。
   网络时代,给现代人的离别提供了诸多方便,减少了亲人的担忧,却又少了那份亲情的念想之美。念想的美感淡了,淡得像一杯白开水。
   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自己。
   那年我参军,送行的时候,母亲并未哭。几年后我回来探亲,母亲的喜悦直挂在脸上。可是,隔壁堂弟告诉我:“你走后,伯母为你可没少哭”。那一年,我所在的部队周边发大水,淹了不少村庄。母亲不晓得从哪里得来的消息,说是有部队战士抢险牺牲了。母亲直盼着我的家信,可是一等再等,就是杳无音信。母亲实在挺不住了,天天深更半夜里哭。母亲说:“写封信就那么难么?”母亲对于儿女的挂牵,在那个家书还十分宝贵的年代,思念便是最浓最浓的,是心酸的思念,也是对美好团圆的期盼。启程归队那天,母亲把我送上渡船,当扁舟离河岸越来越远的时候,母亲不停地擦着眼泪。绵绵长堤,杨柳无情,依旧随风摇曳。我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都因儿赴边关远,长跪不能孝母恩。”
   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是一个值得留连的年代,是情浓于水恩重如山的年代。
   仅仅几十年,我这双写过家书,往信封的右上角贴过邮票的手,今天却整天持着一个方寸之屏。人与人之间遥隔的相思之情,正被一张巨大的网络不断分解或瓦解。
   古人“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苦苦期盼,今人简化成了“在吗”“忙不忙”的草草问候。古人相思中“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的一脸愁容,换成了今人视频通话的漫不经心。古人仰首远空,凝望着“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翘盼,对应着今人的,却是消息还没有发出就收到了“对方正在输入”的即时反馈。
   手机把一切“远方”都拉成了“眼前”,却大大稀释了朝思暮想的浓度。
   距离产生美。网络时代没有了“遥隔”,距离没了,美也被抹掉了。
  
   三、人间再无离别情
   邻居家的儿子在上海工作,因工作忙去年春节没回家。初一那天,老两口坐在静悄悄的客厅,忽然,手机响了,儿子对着镜头来了一个荧屏拜年。“祝二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儿子还举着手机在出租屋四处打转,“爸妈,您看,我也置办了不少年货呢。这是瓜果梨桃,这是烟糖瓜子,我还贴了春联呢”。看着清晰的视频,二老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无离别的时代”。国航、东航、南航,飞机三四个小时能跨越南北;神州大地的铁路,动车飞驰,五六个钟头可横贯东西。实在不能相聚,还有语音通话,视频聊天。远隔的物理距离已被现代交通和网络碾压成了一张薄纸,可是,一个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人之情感的交流却被这张薄纸阻隔,且正在悄悄拉远,我们似乎越来越难得将它洞穿。
   我曾看过一个视频,奶奶天天盼着家人团聚,终于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得已实现。一大家人,三代同堂。年夜饭饭桌上,奶奶最疼爱的孙子却头也不抬,全程紧盯着他的手机。奶奶关切的问长问短,他的回答竟然是一个字或两个字地往外挤:“嗯”“是啊”“没有”“很好”。
   人性里有很多地方难以琢磨。现代生活,使得人们没有了离别的牵挂,因而对哪怕是一年一次的团聚,也显得毫不珍惜毫不在意,相聚变得淡然置之心不在焉。那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已修改成了“相聚时易别也易”的随意。古人会为“君问归期未有期”而辗转反侧,所以才特别在意重逢时的西窗剪烛;而现在,我们对着随时可拨通的号码,连一句“好想你”的话都显得多余;情侣们觉得反正周末就能见面,便不再朝思暮想地缠缠绵绵;朋友间一句“有空聚聚”,往往也只是匆匆结束聊天的一种托词。
   铺天盖地的网络,把人们时时刻刻紧密地连在一起,一方面,它的确给现代忙忙碌碌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的某些情感或某种精神状态悄悄地发生了改变。比如牵挂之意,相思之情,比如久别重逢的甘甜这些情感的淡化。
   我们失去的,仅仅是离别的相思和悲美么?不,应该说,我们淡化的更是对情感的真挚和敬重。
   或许,人生本就需要一些离别的“不圆满”。就像古人所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离别就是那道恰到好处的“缺”,这才让相聚的“圆”更显珍贵。相反,当科技把远隔的“天涯”变成了“咫尺”,我们可能再也尝不到“久别重逢”的甘甜,那些蕴含在思念里的温柔、藏在等待里的虔诚,也许会逐渐退出我们的情怀。
   或许,别离正是人生需要的一种经历;或许,天涯海角的遥思正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日常祈盼。文学中,人们需要这种悲美的文字,人们十分倾心将这种悲美淋漓痛快地抒发,释放自己,感染他人。生活中,人们需要包括离别在内的酸甜苦辣的全味品尝,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会厚重,人生才是一种健全而丰满的体验。
   人间再无离别情,正是今人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少了现实真情的情感趋势。有朝一日,当这句话完全成真的时候,我们将会猛然发现,那些被距离拉长了的牵挂,那些因分别而生发的惦念,原本是人生最厚重的底色。
   没有了隔离的时空,这让人与人的牵挂少了存在的客观条件,久而久之,它是否会将人间真情的日渐淡然,以至于走向更加漠然的趋向,给予推波助澜呢?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3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通过今昔对比,阐述现代科技对人们情感的影响。作者先以女儿工作距离古今通行时间的差异,引出对现代交通与网络便利的感慨,继而对比古人因时空阻隔产生的离别悲美,如:王维、李白等诗人笔下的离愁别绪,以及《红楼梦》中探春远嫁的悲壮,展现古人离别中蕴含的思念与期盼之美;再讲述女儿留学、自己参军等经历,说明手机和网络淡化了离别带来的牵挂与念想,使情感浓度降低;最后指出科技虽缩短人们交流距离,却拉远了情感距离,让人们不再珍惜相聚,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因科技发展而逐渐缺失的离别悲美以及深厚情感的惋惜与反思。情感细腻,描写生动,对比明确,语言朴实流畅,富有哲理,引人共鸣。感谢千秋万里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0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8-09 20:07:03
  文章主题明确,描写细腻。文字裹挟着复杂的惆怅与温情,对母亲深夜垂泪的牵挂满含心疼,对女儿留学的担忧与失落,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8-09 20:10:02
  文中运用对比手法:时空对比、情感对比、场景对比,层层深入。全文如一位老者在炉边闲谈,让人沉浸其中,感受颇深。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5-08-09 21:11:29
  谢谢梦在何处老师的精彩编按。编按抓住了文章的要点,阐述清楚明了。谢谢老师的辛苦编按,敬茶!遥问老师秋安!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10 21:15:28
  文章通过古今对比,揭示现代技术(高铁、手机)虽拉近物理距离,却稀释了情感浓度。古人因交通阻隔和通信滞后,将思念酿成绵长的诗意,而现代人却因即时通讯失去了对距离的审美体验。核心矛盾在于:科技便利是否让“相见恨晚”变成“相见无感”?文中强调“距离产生美”的古典法则,古人的羁旅之苦造就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家书抵万金”的厚重。而现代人的“零距离”反而使情感如白开水般寡淡,折射出技术时代对人性温情的侵蚀。通过女儿视频互动与老母亲深夜痛哭的对比,展现两代人思念方式的不同,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情感纽带的追怀。感受深刻,让人共鸣不断的佳作,拜读学习了。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10 21:19:40
  采用时空双线结构,一是历史维度:密集引用古典诗词用文学意象构建“羁旅美学”。二是当下维度:以高铁、手机等现代符号解构传统离别情境,形成反讽效果。恭喜千秋万里老师江山征文收获一枚鲜亮的红豆!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期待更多精彩呈现,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6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5-08-10 21:31:53
  谢谢社长在百忙之中给拙作留评。评述非常精彩!
   “古今对比,揭示现代技术(高铁、手机)虽拉近物理距离,却稀释了情感浓度。古人因交通阻隔和通信滞后,将思念酿成绵长的诗意,而现代人却因即时通讯失去了对距离的审美体验”这些评语,直指拙文要点。网络等“技术时代对人性温情的侵蚀”,这个说法很精彩,很经典,这正是拙文想要表达的。谢谢云彩社长,多保重!
7 楼        文友:乡笛        2025-08-11 17:15:18
  文章在写作上采用对比手法,将所写内容体现得生动具体,感人至深,引人入胜,好文章,学习了。
8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5-08-11 20:19:06
  谢谢乡笛老师的留评和关注。也祝老师创作愉快!秋安!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