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人生】父亲的抗战人生(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父亲的抗战人生(散文)


作者:创作修行僧 布衣,374.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4发表时间:2025-08-10 12:01:52

【家园·人生】父亲的抗战人生(散文) 父亲的抗战人生(散文)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父亲,他是抗日根据地走出来的老革命,要是活着的话,今天已经100岁了。每当我想起父亲,总会想起他讲的那些抗战岁月的往事……
  
   一、第一次送报纸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故乡属于晋察冀边区。我父亲十岁时,和爷爷、奶奶就生活在那里。一九三七年秋天,秋色斑斓,山谷里枣树挂满果实。那红枣个大味甜,肉厚核小,咬一口香甜无比,嚼一嚼满口生香。父亲、爷爷和怀孕的奶奶正忙着抢收红枣。这时,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姑娘挎着竹篮走来,她是我的姑奶奶张宗风,做军鞋的好手。她做的军鞋结实耐穿,很受妇联主任赏识。她把最好的军鞋留给了心上人——住在我家的八路军小分队队长郭勇。
   太阳偏西,奶奶忽然感到不适:“不好,我肚子疼,可能要生了,快回家!”父亲和姑奶奶留下收拾枣子;爷爷赶忙搀扶奶奶往家赶。进村时,只见家家院墙外贴着大标语:“抗日救国,人人有责!日本鬼子滚回老家去!”他们这才想起家里还住着八路军干部,不知他们忙得怎样了。
   一进院门,奶奶就朝东厢房喊:“娘呀,我肚子疼啊!”一位干净利落的干瘦老太太应声出来,她就是我的老奶奶。老奶奶不慌不忙地把儿媳扶进东厢房,揭去炕席,铺好预备的油布。这时,八路军的女军医进门说:“大娘,我来给嫂子接生。”
   不一会儿,东厢房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杨军医说:“恭喜张大娘,是个孙子。”老奶奶和爷爷都高兴张家又添了男丁。爷爷说:“男孩子,就叫秋生吧。”他是爷爷的第三个儿子。
   此刻,北屋里,八路军文化教员刚刻完最后一张蜡纸。他凑近菜籽油灯仔细检查一遍,对身边的郭勇队长说:“队长,没问题了,开印吧。”郭勇小心地把蜡纸安放在油印机上,用滚子沾了油墨,瓷瓷实实地一滚,抽出纸张。哇!一张报纸诞生了!这是我们边区人民自己的报纸。虽还在试行,却已给同志们带来鼓舞。郭勇看着苍劲有力的报头,心中一阵激动:我们要让这报纸像一把进军号,把党中央的声音传遍晋察冀。它如同一个婴儿诞生了,代号就叫“新生儿”吧。这一期传达了中央关于坚壁清野和做好三秋工作的指示。郭勇说:“明天晚饭前,要让‘新生儿’的呼喊传遍阜平每个角落,像号角一样鼓舞人民抗击日寇!”
   当晚,郭勇交给父亲一个任务:送些报纸去王快镇。父亲便装扮成走亲戚的样子,把报纸藏在红枣篓底的夹层里,背着篓子走了几十里山路,安全送达秘密联络人手中。回来时又饿又累,连炕都上不去了。奶奶说:“好样的,这才是男子汉!”还做了面条奖励他。这是父亲第一次为八路军送报纸,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第一次参加打鬼子的战斗
   父亲十四岁那年腊月底,乡亲们正忙着过年,磨面的、做豆腐的、压粉条的,爷爷和奶奶在杀猪,村里一片繁忙。突然,有人大喊:“狼牙山上的消息树倒了!鬼子来了!”乡亲们立刻拖家带口往深山里躲。我家的猪刚褪了毛,还没开膛,怎么办?爷爷说:“孩子他娘,你赶紧带孩子们走。”奶奶说:“得把猪藏起来,不能便宜鬼子。”话音未落,两个鬼子已闯进院子,看见雪白的猪肉,馋得直流口水,嘴里喊着“密西密西”,伸手就拽猪腿。奶奶端着一瓢开水,往猪身上一泼,开水溅了鬼子一身,烫得鬼子大骂:“八格牙路!”抬手打了奶奶一个耳光。父亲见状,拿起水瓢舀了一大瓢水,朝鬼子头上浇去。
   爷爷也抄起另一只瓢,盛满开水泼向鬼子。鬼子被烫得哇哇乱叫。这一泼激起了父亲的斗志,他迅速用盆舀水猛浇。另一个鬼子冲过来,不等他反应,三人你一瓢我一瓢,把两个鬼子烫得只顾惨叫。
   就在这时,鬼子大队人马进村了,两个鬼子想跑。奶奶一把拽住一个,爷爷端起铁锅扣在鬼子头上,那鬼子当场被烫死;另一个也被烫成重伤,动弹不得。鬼子队伍冲了过来。爷爷奶奶和父亲抄起杀猪刀和菜刀,准备拼命。
   万分危急时刻,八路军的军号响了!八路军和游击队从四面八方朝鬼子开火。鬼子一看,大事不好,遇上大部队了,慌忙逃跑,却已来不及,全当了俘虏。这是父亲第一次参加打鬼子的战斗。
  
   三、机智勇敢斗顽敌
   父亲十六岁的一天晚上,郭勇、宋老黑带领战士李卫华、蒋大勇,以及本村民兵队长和几个民兵组成小分队,一行十几人前往高阜口袭击鬼子据点。凌晨一点多到达时,站在南山望去,只见鬼子的巡逻车在据点外围轰隆行驶,探照灯四下扫射。
   郭勇、宋老黑站在山坡高处,山下的高阜口一览无余。八路军隐在密林里,夜色深沉,敌人根本看不见。郭勇凝神听了一会儿,据点里没异常动静,便果断一挥手:“战斗开始!”民兵队长赵向青麻利地把弯曲的食指插进嘴里,顿时发出一串清脆的哨声。鬼子听到山上有动静,立刻紧张起来,巡逻车直冲南山扑来。一声令下,小分队一齐开火,手榴弹噼里啪啦甩向敌人。鬼子的巡逻车像疯了一样冲过来,宋老黑命令队员赶紧抬出看家武器——小土炮。队员们狠劲地填满火药。趁鬼子下车查看汽车的当口,宋老黑猛挥手臂,高喊:“打!”只听“嗵”一声巨响,炮弹在巡逻车前炸开了花。鬼子被气浪抛向空中,血肉横飞,敌人全被消灭了。小分队如猛虎下山,“冲啊!冲啊!”喊声震天。
   冲到近前,发现巡逻车没坏。宋老黑说:“敌人死了,车也得砸坏,不能留给据点里的鬼子。”可怎么对付这铁家伙?队员们用石头砸、木棒打,都不见效。力气最大的赵玉柱也抓耳挠腮没办法。
   大家正着急时,父亲带着五个儿童团员像天兵天将般出现,每人提着两小桶菜籽油。父亲说:“大叔们,用火烧,烧掉鬼子的汽车!”五个男孩把准备好的菜籽油泼向巡逻车,划着火柴点燃。宋老黑大喊:“快撤!”队员们拉着孩子们撤到山上。只听身后“轰隆”一声巨响,巡逻车成了大火球。宋老黑高兴地握住父亲的手:“谢谢你,张赐达!”父亲说:“不用谢,我是儿童团长,应该的。”
   这时,队员们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借着远处灯光,看见大批鬼子从据点涌出增援,黑压压一片。不一会儿,据点里又开出一辆汽车,鬼子仗着车威向山上冲来。可车到半山腰就开不动了,只好退回据点。宋老黑决定不再恋战,迅速撤离,胜利返回阜平苍山。
   回村不久,鬼子来扫荡,在黑石沟口碰见放牛的父亲(他只放一头牛)。父亲一见鬼子,扬鞭抽牛,牛狂奔回家。鬼子把刺刀顶在父亲胸口:“小伙子,说,八路的枪藏哪儿?”父亲指着黑石沟西面的大山:“八路军的枪,藏在那山上。”鬼子便逼父亲带路。
   父亲甩开膀子走得飞快,不一会儿就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埋伏圈中有口枯井,井盖只盖了一半。父亲一脚踢开盖子,跳进井里。井下有个洞口连着村里的地道,洞口还有两个民兵把守。父亲从地道口回到了村里。鬼子突然发现带路的小伙子不见了,仔细一看是掉进了井里,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四面八方的八路军和民兵枪炮齐发,把鬼子全消灭在黑石沟山谷中。土枪土炮把鬼子炸得尸首横飞,包围圈里满是鬼子的尸体和丢弃的枪支。这是一次漂亮的伏击战。这是父亲第二次参加打鬼子的行动,一天打了两仗,累得晚饭没吃就睡了。
   第二天,赵向青通知父亲正式加入民兵组织。父亲高兴极了,这意味着儿童团长已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后来参加过多少次战斗已记不清,可这些在晋察冀的战斗岁月是父亲最难忘的。他生前曾多次给我们讲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张赐达加入共产党,成了民兵队伍里有名的“小钢炮”;姑奶奶张宗风与八路军郭队长结了婚,后来进了北京城;民兵队长赵向青成了父亲的姐夫。爷爷奶奶也成了支前模范。我的长辈们都见证了那段晋察冀边区的历史。这一切都是父亲讲给我听的,今天我把它记录下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也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
  
  

共 30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家族记忆为切口,为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份质朴而厚重的纪念。作者通过父亲三段标志性的抗战经历,串联起晋察冀边区军民的斗争图景,叙事扎实且充满生活质感。“第一次送报纸”中,红枣篓藏报纸的细节,将少年投身革命的起点置于秋收场景中,既见斗争的隐秘,亦含生活的温度;“首次打鬼子”里,奶奶泼开水、爷爷扣铁锅的情节,把普通民众的反抗写得泼辣生动,展现了全民抗战的底色;“机智斗顽敌”中,火烧巡逻车、枯井设伏的桥段,既显少年的机敏,又藏着地道战的智慧,让英雄叙事落地于具体的战斗细节。文中人物多有原型,姑奶奶与郭队长的爱情、家人间的相互扶持,让宏大的抗战史有了血肉。从儿童团长到民兵战士的成长线清晰,父亲的“小钢炮”绰号与家族成员的不同归宿,共同构成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缩影。文字不事雕琢,却以真实的力量让人动容,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战斗记忆,恰是历史最鲜活的注脚。推荐加精!【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10 12:08:06
  这篇散文以父亲的抗战经历为脉络,生动还原了晋察冀边区的斗争岁月。三段往事各有侧重:送报显少年担当,初战见民众勇毅,智斗展军民智慧。细节充满生活质感,红枣篓藏报纸、铁锅扣鬼子、菜籽油烧车,让历史有了烟火气。家族成员的命运交织,更显全民抗战的壮阔。文字质朴却有力量,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为抗战记忆添上鲜活注脚。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1 楼        文友:创作修行僧        2025-08-10 17:08:18
  感谢社长的编辑和推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