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跳墩记忆(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跳墩记忆(散文)


作者:天涯伊人 进士,6608.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2发表时间:2025-08-10 14:00:46

贵州桐梓,是一个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为躲避城里难耐的酷热,我每年夏天都会在这里小住几日,与山里一湾清澈的碧水如约而遇。
   离我所住的民宿不远处,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山涧的水流注入小溪,源源不断。住在小楼上,每天轻轻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河面上横列着的七步石墩便直入眼帘,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跳墩”。
   青灰色的石头,被人们打磨成磨扇状,整齐均匀地安置在河中,石墩长年被河水冲刷,已经变得圆润光滑。这些石墩露出水面约有两尺,彼此之间距离大致相当,一眼望去,好像一串浮在水面上的省略号,一个点连着一个点,巧妙地将两岸的葱茏连接起来。
   跳墩已然是游客眼中一道最独特的景观。身着裙子裙裤的女士们,小心翼翼地提着裙摆裤腿,在石墩上缓缓移步,同伴们紧紧拉住对方的手,架在岸边的相机边,男摄影师招着手吆喝着,快门咔嚓声接连不断;头戴草帽的老者,静静地蹲在岸边,对着石墩与流水交汇之处仔细调焦,仿佛想把粼粼波光中蕴藏的悠悠岁月都收入镜头之中。我特别喜欢在黄昏时分踱步到岸边,看着夕阳将光芒洒在跳墩上,反射的光芒直入心的深处,阳光下影子拉得长长的,仿佛一直延伸到记忆的远方。有时兴致来了,我也会像个年轻气盛的毛头小子,小心翼翼地抬脚踩上那一一块块石墩。
   石墩被水浸润,山间的水带来一股股凉意,脚要是踏到边缘,细碎的水花便凉到脚踝上。我双臂微张,目光紧紧盯着一个又一个石墩,一步一顿地慢慢挪过去,随后又一步一顿地折返回来。河水在墩间打着旋儿,发出潺潺的声响,好似在轻声诉说着什么,恍惚间,此刻鞋上的水珠竟与几十年前溅在解放鞋上的水渍重叠在了一起。
   我回想起家乡小河上的跳蹬来。我家不远有条小河,比起面前的小溪显得宽阔得多,水势自然不。河上相隔几里便或有古老的平桥拱桥,各式跳蹬也间插其间。有规则的圆形的,书桌式长方形的,也有随意形的。有的离水面高,有的离水面低。不是哪一辈的先人创设制作了这些跳蹬,为百姓为后生谋了无尽的福利。
   有一列跳墩,可是我和伙伴通往学校的必经之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乡村,道路还非常泥泞,古老桥梁对于当时的人们也是一种奢侈的存在,于是实在可靠的跳墩成为了一种必须的最好补充。我们村前的那条河里,跳墩是用整块的青石砌成的,书桌形,墩面高低起伏,不太平顺整齐,最高的那块离常态水面甚至比人的腰部还高,显然跳墩特意为河水上涨预留了空间。每天天还没亮透,河面上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咚咚”声,那是我们村这群孩子踩着跳墩去上学的动静。那时,我们的书包都是母亲用旧布拼接缝制而成的,带子斜挎在肩头书包甩向后背,跑起来时书包就会“啪嗒啪嗒”地拍打着屁股。我们总是热衷于比试谁过跳墩的速度最快,即便书包带在肩头磨出了红印,也丝毫不觉得疼。
   下雨天,跳蹬不平的表面会积上一些水,于是我们都会两脚点地飞快地越过跳蹬,避免湿滑。大人们都说“吃稀饭靠搅,走溜路靠跑”,果然是这样。到了冬天,下过霜后,石墩上会结着一层薄冰,这时我们就会捡根树枝当作拐杖,像拄着拐杖的老人一般,一步一滑地慢慢挪动。记得有一回,王猛那小子逞强,想在结了冰的石墩上跑着过河,结果刚跨出两三步,就“哎哟”一声滑倒在水里,棉裤湿透,都能拧出冰碴子来,可他还梗着脖子大声喊:“不算!是今天这冰渣子心眼不好!”我们听了,笑得前俯后仰,然后把他架到岸上,看着他冻得发紫的嘴唇,赶忙把自己的烤红薯塞到他嘴里,又派人护送他返回去换衣服。
   跳墩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年年伴着我们成长,我和游石林就是在跳墩上结为兄弟的。那年,他刚转学到我们村,说话还带着外乡口音,因此总被其他孩子起哄笑话。有一天,过跳墩时,几个半大孩子故意去撞他,眼看着他就要栽进水里,我赶忙伸手一把拽住他的胳膊,我们两个人在石墩上晃悠了好一会儿才稳住身子。后来他说,那天要不是我,他娘给新做的布鞋可就顺水泡汤了。那可是他娘熬夜一针一线纳的鞋底,鞋绑子上面还歪歪扭扭绣着他的小名“林子”呢。
   游石林比我高出半个头,每次过墩的时候,他总会走在外侧,还说万一我脚滑了,他能及时拽住我。当河水变浅,放学后我们就会坐在跳墩边,把脚伸进水里晃荡着,看着小鱼从墩前游过。他教我用茅草编织小鱼笼,我则教他辨认河边的草药。
   跳礅上最为热闹欢腾的时候,当属秋收时节。河岸两边,金黄的稻穗弯下沉甸甸穗头,玉米棒子挂在屋檐下的时候,跳墩就成了连接田野与各家的重要纽带。男人们挑着沉甸甸的稻子,跳墩时脚步十分稳健,甚至可以听到落在石墩上“咚咚”的脚步声。女人们则挎着竹篮,里面装满了刚摘下来的红辣椒和紫茄子,过墩时走得小心翼翼,嘴里还不忘念叨着:慢点,慢点儿。
   我和游石林也会帮着家里运送粮食。背起小半筐稻谷,我们走起路来就有点摇摇晃晃。于是,过跳墩时,我们两个人并排着走,胳膊挽着胳膊,活像两只摇摇摆摆的小鸭子。有一回,正过跳礅时,筐底突然有些漏了,稻谷不断撒进了水里,我急得直跺脚,眼睁睁看着谷粒在河水中缓缓沉下去,心疼得差点哭出来。路过的王大伯安慰我说:“没事,河水会把谷种带到下游去,说不定明年下游什么地方就长出大片新稻子了。”我信以为真,这才破啼为笑。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得交的公粮,也是从跳墩上运出去的。村里的壮汉们轮流挑着扁担,扁担两头的麻袋、箩筐被装得鼓鼓囊囊,麻袋上印着“为国储粮”四个大红字。跃身石礅之上,身体加上粮食的重量,仿佛压得石墩都在微微颤抖。在石子铺成的公路上,当粮食装上拖拉机的时候,会扬起一阵细碎的糠粉,洒落在跳墩上,随后又被河水冲得干干净净。
   然而,跳墩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每年端午前后,山里一旦下过大雨,河水就会迅速上涨。起初,河水只是漫过石墩的边缘,不久洪水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裹挟着树枝和泥沙,“哗哗”地猛烈拍打两岸。此时的跳墩,早已被汹涌的河水淹没得不见踪影。这个时候,隔河的孩子们就没办法去上学了,只能趴在自家的门槛上,望着洪水滔滔的河面发呆。老师在对岸,大声喊:“就在家好好温习功课吧,千万别乱跑!”
   我曾在涨水的时候掉进过河里。那年我上四年级,河水刚没过小腿,村里的大人们觉得还能过跳墩。我和几个孩子仗着对这路子熟悉,便踩着被水淹没若隐若现的石墩往学校赶。刚到河心的时候,突然一个急浪涌来,我被一股力量猛地推了一下,身子一歪,整个人直接扑进水里。河水又冷又急,我拼命地想要抓住什么东西,可只抓到一把把浑浊的泥沙,嘴里也灌满了水,感着一股腥腥的土味。就在我以为自己要被河水冲走的时候,胳膊突然被一只手死死地攥住。原来是班主任李老师,也不知他什么时候赶到了河边,他的衣服全都湿透了,眼镜还被水冲掉了一只,另一只镜片上沾满了泥浆。他把我拖到岸上时,自己也累得气喘吁吁,紧接着反手就给了我一巴掌,虽然并不重,却打得我耳朵嗡嗡作响。“谁让你们涨水的时候还过跳墩的?”他冲我吼道,声音都在颤抖。后来我才知道,他早上看到河水不对劲,特意绕路赶到河边来巡视的。
   这次落水被救以后,我再看跳墩,心里就多了一份敬畏之情。那些平日里看起来温顺的石墩,没想到涨水时竟聚集着如此强大的、能吞噬人的力量。从那以后过墩,我再也不敢跑着过了,总要盯着水流,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人在跳礅上,心似乎在琢磨着什么深奥的人生道理。
   此时,伫立在桐梓小溪的跳墩前,夕阳的余晖正将河水染成如蜜般的色泽。一个扎着蝴蝶结的小姑娘,正被妈妈牵着过墩,她的小皮鞋在石墩上敲出清脆的声响,那节奏,仿佛是在重复着我们当年的步伐。这一幕,忽然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与我携手在礅上的游石林,他后来跟着父母搬到了县城,临走的时候,在跳墩上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石”字,还说等他回来后,再和我比试谁过跳墩更快。可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跳礅上的石字已变得模糊,可我们却再也没有见过面。据说他上了大学,后来在什么地方做了县委书记,我在想,他那样善良淳朴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好的父母官吧,那方的民众有福了。
   人到暮年,才越发体会到跳墩的好。它不像桥梁那般雄伟气派,却最了解水的脾气,懂得进退,涨水的时候,它便默默隐于波涛之中,水退了,它又露出坚实的脊梁。它也不像渡船那般周折麻烦,只需抬脚迈步,就能从河的这岸走到那岸,将寻常日子里小溪两岸的烟火气息紧密地串联在一起。
   我常常会想,要是当年没有跳墩,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那要绕很远很远的山路,把上学的时间都耗费在爬坡上;大概要苦苦等待渡船,看着粮食在岸边堆积如山,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大概我和石头,也不会有在跳墩上分享鸡蛋的珍贵缘分,那些藏在潺潺水声里的悄悄话,也早已飘散在风中了吧。再也许,因为不便我和同伴行一个个都会辍学离校,我这一生大概就是一个半文盲而非今天的红色工程师身份吧!
   河水依旧在悠悠流淌,河上的跳墩也依旧静静地待在那里。当激流汹涌冲过时,它便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将冲击化作墩周的漩涡;当水流平缓的时候,它又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老人们回忆往昔的寄托。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时就像平稳的过石墩,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能稳稳地涉水前进;有时却又像面对湍急的洪流,稍不留意就会摔倒埋没。但也正是这些起起落落,才让每一步都充满乐趣和意义,让每一次回首往事,都饱含着温暖的情怀。
   暮色越来越浓,游客们也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跳墩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与流水相依相伴。薄暮中我又一次踏上石墩,这一次,我一步一停,走得很慢很慢,静静地听着脚下潺潺的水声,仿佛是在聆听岁月的深情絮语。河水漫过石墩的边缘,溅起的水珠落在凉鞋上脚趾上,凉丝丝的,而心里一直都感觉到暖烘烘的。
   2025.8.8于贵州桐梓茅石

共 39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通过对贵州桐梓山涧“跳墩”的描写,串联起对童年家乡跳墩的回忆,展现了跳墩作为连接两岸生活的实用工具,承载的乡村记忆、纯真友谊与成长感悟。作者借跳墩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质朴岁月的怀念、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如过跳墩般需脚踏实地、从容应对起伏的哲思,最终落脚于“美好从未真正离去”的温暖与释然。细节生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细节,还原乡村生活场景,生动鲜活,充满童趣与生活气息,富有画面感。语言质朴自然,多用生活化口语,充满乡土气息,也不失富有诗意的表达。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0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10 14:30:13
  以眼前桐梓的跳墩为触发点,自然过渡到对家乡跳墩的回忆,形成现实、回忆、现实”的双线结构。跳墩既是具体景物,也是情感载体与时光符号,贯穿起童年上学、友谊趣事、农忙生活等场景,使文章形散神聚。 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10 14:30:39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天涯伊人        2025-08-10 14:53:31
  谢谢小猪她爸。遥祝夏琪。
天涯逸人----泛自由人,时有梦想,缀梦成文,不赚喝采,聊以自慰。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