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电话记(散文) ——柴门笔记之那情那趣
上小学时,老师常向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灯,这个现代生活的标志,较早地在我们村落了户,记得小学二三年级时,村里兴建了一座水电站,它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走了村里人松明灯、煤油灯相伴的旧时光。然而,电话这一神奇的通讯工具,却曾长久地只敢在梦中憧憬。
直到在仙居教育局任职,我才真真切切地认识并用上了电话。身处局办公室,电话成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它如同桥梁,连接着局里与各个学校的沟通脉络。那时的电话,是手摇式的,使用起来颇为繁琐,需先在邮电局挂号排队,再经过层层转接,方能接通目标。这样的过程,往往耗时良久。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我费尽心思与邮电局的话务员们建立良好关系,让我在紧急时刻能够享受到优先服务的便利。
虽然单位有了电话,使得公事联系变得便捷许多,但在个人社交方面却仍然无奈。闲暇之余,我乐于与朋友们相聚,品茗论文,或是棋牌对弈。然而,尽管虽身处同一县城,却因通讯不便而难以相聚,往往需要骑着自行车,逐一通知,若偶遭不遇,只得在朋友家门前留下字条,约定相聚的时间与地点。心中常怀期许,何时能在家中安上一部电话,让相聚不再受时空所限。
在县政协工作时,有幸分得一间宿舍,与仙居县委老书记田允尚同住一个小院之中。令人欣喜的是,院子楼梯口安装了一部电话,据说是老书记的专属。这部电话从手摇式升级为拨号式,城区内的号码是三位数,使用起来方便。我的朋友姚建军,在无线电厂工作,他送我一部他们生产的电话母子机,时称“二哥大”。我悄悄地将它接入我的房间,通过接收楼梯口的电话信号,实现了在宿舍内也能使用电话的便利。这让我激动不已,但也深知不便,恐被老书记发现,因此只是偶尔用过几回。
某日,新华书店的老总崔为民到访我家,一眼便看中了那部电话母子机。他爱不释手,要我帮忙求购一部。于是,建军便为他定购了一部大功率的电话母子机。崔老总在拿到电话的当天,便迫不及待地开着单位的工具车出去试用,结果在二三公里的范围内都能接收到信号。这部电话母子机相当于后来的大哥大,乃至手机,让崔老总成为了仙居全县第一个使用移动电话的人。自那以后他便每天开着车,带着电话在县城里穿梭,专挑人多的地方展示这一新玩意,引得旁人纷纷投来好奇与羡慕的目光。
当时,电话与汽车并列为身份的象征,唯有做领导的人方有资格享受。在县里,此殊荣仅限于县领导。进入报社工作后,情况略有放宽,尽管我仅担任部门副职,但单位为我的住处配备了一部电话,其号码已升为6位数,后几位数为7976,谐音吃酒吃肉。在浙报记者站工作期间,我接触到了传呼机这一新兴通讯工具,有低档的数字机与高档的中文机。我曾使用过一款数字机,通过传呼功能,他人能迅速与我取得联系,弥补了固定电话在灵活性上的不足。
住进临海大洋新居时,除了电话的普及,网络悄然兴起。因此,在房屋设计中,我特意预留了电话线和网线的接口。那时,安装电话的费用尚属高昂,挑选心仪的号码还需依靠人脉。幸运的是,朋友邵宏慧的爱人在电信部门工作,他特意为我挑选了一个号码,尾数为5318,并赠予我一部电话机。宏慧时在台州港务局工作,我们虽交往不深,但一见如故。这份厚礼,至今仍让我心怀感激。
随着时代的进步,移动电话逐渐走进了百姓的生活,最初它以“大哥大”之名闻名遐迩。那时的大哥大,价格不菲,体积庞大如砖块,多为先富起来的人士所拥有,普通百姓只能望其项背。这些人在餐厅、歌厅等社交场合,自豪地往桌上一摆,尽显威风。随后,模拟移动电话应运而生,按键声清脆响亮,但同样价格不菲,我未能有幸拥有。直至数字移动电话问世,我终于狠下心来,花费近两万元购买了一部。这部手机的号码以1390576开头,尾数为7560,它见证了我成为最早一批数字移动用户的历程。
在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照耀括苍山之时,我参与了曙光节的报道活动。在括苍山顶峰米筛浪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后,回到家却发现手机不翼而飞,不知是在山顶遗失还是在归途中遗落在大客车上,这让我感到十分痛心。随后,去移动公司挑选了新号码并购买了新手机。这个号码一直陪伴我到今天,而手机则从摩托罗拉、三星、诺基亚、华为到苹果,更新换代了无数次。
关于手机,有三件与家人有关的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是为爱人购买手机。有年我出差深圳,在沙头角的中英街,发现一款小巧精致的红色苹果手机,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作为送给爱人的礼物。爱人很高兴,马上挑了一个号码。然而,这款手机虽然外观精美却并不实用,最终只能作为摆设。直到几年后电子专家朱小东同学看到它,才告诉我这是苹果的第一代产品,具有收藏价值。
第二件事是女儿丢失手机。她上大学时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苹果手机。那年春节全家人去饭店聚餐后,回到家中发现手机不见了。女儿说可以通过定位找回,定位显示手机在临海花街一户人家中。我们尝试通过熟人沟通,并愿意重金赎回,但捡到手机的人却矢口否认,公安亦无奈,最终不了了之。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爱人病重期间。她在上海住院时,有一天女儿陪她外出吃饭,却遭遇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偷走了女儿的手机。尽管爱人身患重病,却勇敢地指证,抓住了小偷,夺回了手机。事后我夸赞她为“上海街头女英雄”。
手机的功能从通讯开始,随后逐渐取代了相机,取代了媒体,现在已经成为娱乐、出行、智能生活、身份认证、刷钱消费的载体,可谓身无手机、寸步难行。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功用会越来越强大。但无论如何,它的最基本功能依然是通讯。但最近两件事,颇让我感慨。一是我的一对朋友夫妻,热衷玩手机,被诈骗近200万元,手机竟成为电诈工具,二是读到的一则新闻。新闻中的一对东北老夫妻,含辛茹苦培养了一个在德国做教授的女儿,然而女儿出国20余年未曾回家探望父母,甚至连一通电话都未曾打过。无奈之下,老夫妻通过媒体找到了女儿,但女儿却拒绝与他们联系。据说,当年出国留学时,为留学费用一事,父母与女儿之间曾发生过不愉快的争执。这不禁让我深思:如果功能变异、人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那么再先进的手机通讯技术又有什么价值呢?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