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赎心集》序(赏析)
接到文友志刚的书稿《赎心集》,首先“赎心”二字吸引了我。他是个中学高级教师,业余时间善作文章,他写的文章确实具有了“赎心”的功效!世界纷乱,道德沦丧,生存失衡,自然灾害濒临,皆与人心有关。志刚能够敏锐地抓住赎心的契机加以书写,可见其知识人士的警觉之情,慈悲之心,忧患意识。在过去,教师这个职业拥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而现下,教师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注意成绩,不注重成长,注重知识,不注重智慧,形成育人的危机。他一定敏感到薄情寡义是人心的亡失,以心换心是人类循环往复的链条,是生活的温度,人心变冷变质,世界就成了冷冻的世界,于是他以文学赎心法,写出了一系列有关于人心,人情的叙事散文,以家为单元,以人为中心,非常鲜活的原生态作品。这使我想到救世先救人,救人先救心。所以“赎心”是作者的心语。他笔下的母亲,妻子,父亲、舅舅、朋友、同事、学生,都是心的具体展现,注重的是一个情字。
开篇《娘的娘》就像是打开一个感情包,娘从小失去了娘,娘的生活便出现若干“娘”,姑姑,婶婶,婆婆,娘便把她们当做娘来对待。人在困苦中获得别人的关照,需要一生去报答,知恩必报是人心换人心。这虽然说是人之常情,但现下,人情淡薄,很多人受了恩惠,也不觉得什么,不仅知恩不报,还反目成仇。而娘的生命元素就是善良,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从她身边去过的任何人有难,娘都不会袖手旁观。奶奶耳瘤血流如注,每次换药,娘都十分耐心,从不嫌弃,而“我”却恶心呕吐,从中反衬了娘的心灵品质。这个细节写得很感人,也耐人寻味。娘对娘的爱,既展现了娘因失爱而得爱,因得爱而诠释爱的过程。是作者灵心善感的抓捕。
作者很会写人,也善于捕捉情感点。写妻子《我拿什么感谢你》,写出了生活到处狼狈,写出了生存的艰辛和困境。可是家有贤妻,金银满罐。由于不想摇尾乞怜求人,妻子尝试过各种生意未果,只好在家做全职太太,可是生活捉襟见肘,一到月底我心情不好,生气发火,妻子却默默隐忍,或许“我”只是一种发泄,无伤她之意,但她懂。这的确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他们在艰辛中生出快乐,在废墟中生出野花,妻子带大孩子,送去幼儿园,自己不闲着,做了保险公司勤职人员,除交五险一金外,还能挣1500元,妻子欣喜若狂,终于不吃闲饭,终于可以为家庭创收了,经过省吃俭用,他们终于有18000元存款了,夫妻以此快乐不已。不知因何,我在此有些心酸……这种快乐背后的艰辛写得最为深刻。一茬又一茬的底层人都是在艰辛中寻找快乐,唯有牢不可破的感情不可胜任。在此我也深感,有钱,有权,有地位就幸福吗?非也!他们清贫守心,艰辛守情,不攀求而自得的自在,是何其珍贵?18000元存款小夫妻可以狂欢一阵,1500元工薪觉得生活有了保障。这种心态让我十分欣赏,不巴诘,不乞怜,不抱怨,不张望,活得如此骄傲,你吃华宴,我吃馒头。不攀比,不媚俗,展示了一种民间的高贵和骨气。而丈夫心存愧疚,却时时感念着贤妻。这不正是向世人展示了“赎心”的过程吗?心的和谐,生活就有望,心有黄金,定发光亮。一个小人物,自己发光照亮自己,何其可爱!
作者一直站在守望的立场叙述亲情、爱情、友情,但《送你上学》作者成了主体视角,他是父亲,他总是站在孩子的背后观察孩子的动态,孩子从出生的坎坷,直到上大学,他都在告诉孩子,不要做别人眼中的你,要做你心中的自己。不必戴着面具演给别人看,要摘下面具活出真实的自己。比如,孩子在尖子班,大人骄傲,孩子有面子,闲聊有谈资,但他让孩子到普通班,他觉得这样更合适孩子的进程。他自白:
“什么才算是优秀,或许他永远成不了别人眼里的优秀,但他一定应该成为值得我骄傲的孩子”
他的标准显然是培养孩子的真实,真诚,真情、真心的“人”而非一定成为“人才”。不取不能之及,要取适可而止。爱人才没有错,但爱人的格局更大。所以,我以为志刚的教子理念更有温度,做一个教师更称职,他用成绩单的蝴蝶、模具厂的裂缝、录音带的消音,为现代家庭教育开出救赎处方:当我们在孩子书包塞进奥数习题时,或许该想到真正的教育救赎,不在火漆封印的成绩单里,而在像接纳蝴蝶破茧般,允许孩子灵魂有自己的羽化节奏;不在标准化模具的光鲜里,而在如尊重残翅琴童般,守护每个灵魂的独特音阶。这种从“培养灵魂”到“呼应灵魂”的转向,正是《送你上学》的终极启示:所谓家庭教育的灵魂救赎,不过是让父母明白“你的孩子不必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让孩子知道“你的灵魂原色永远值得被歌颂”。作者的愿望是长远的,思想是有深度的。当然他也是经过世事的人,比如:《重逢》里的友情,却让他失落,小坡哥是从小赤屁股长大,一起度过贫困,一起卖过废品,在他印象中小坡哥是不会变质的朋伴,后来他当兵远走,二十年未见,没有想到在省二院重逢,作者描写自己的兴奋激情非常到位,这里把情绪推上高潮就是一种悬念,等情绪高到极点,小坡哥的寡淡和心不在焉,我情绪落到冰点,这就是写作的技艺,但他一定不是手段,而是现实的冷酷。主人公的真诚一直未变,但昔日的朋伴已今非昔比。
作者以纪实的手法叙事,以原生态为资粮,喂饱了他文章的情感,他是这么力竭地保守着人心的温度。《舅舅》这个“书虫”竟成他生死知音。他的家人无一遗漏的书写,表明了他视家文化为轴心,一个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每一个单元都用感情的汁液浇灌,世界将是一个温暖的世界。作品分两辑:亲情篇,教育篇,基础都是纪实叙事,有的就是个故事,比如《开化之恩》一个表现还不错的男生,扒女厕所被发现,是他的学生,他用衣服盖住他的头,为的是给学生留个面子,为他以后的成长做个掩护,劝他转学。此事没有声长,男生走了,多年后这个孩子长大成人,感谢他的开化之恩。再比如《一件丝棉袄》,叙述一个弱智女生来到班里,由于她不能给班级成绩增效,心存一丝不悦,但这个孩子非常懂礼貌,有一次班里得到一件捐赠丝绵衣,老师首先想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但人家条件都好,根本不屑于接受,老师这时才想到那个弱智儿,农村出身,家庭条件困难,他本是以怜悯之心给了弱智儿,弱智儿却认为这是老师给了她最大的恩惠,不仅从家中拿了一罐黄豆酱以谢师,多年后在街上邂逅,她竟以父相待,感激不尽。这些师生故事虽然都是原生态,没有多少文学元素的修饰和加工,但都表达了“赎心”这个宗旨。老师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学生觉得一生受益,而学生的感恩又促进老师对自己内心的调整,这是个互相成长的过程。我觉得作者写作很真诚,是的还他一个是,非的还他一个非。在就职过程对自己的不当心理不断地自省,如此,读者会对作者产生敬意。
概而言之,这是一部饱含情感的集子,记录了家庭成员对他的成长影响和爱的滋养,也留下了他们的苦中之乐。记录了他在教学生涯中的得与失。作者抓住以心养心的视点加以书写,创作方向是对的,没有无病呻吟的时代病。但技术上还有提升空间。一段时期,业界一再讨论,内容大于技巧更重要,但新生代认为文学就是一堆技术。我个人认为技术和内容一样重要,技术再精湛没有丰富的内容,技术就是皮毛,反之,内容虽然不错,但没有技巧,同样如一个丰满的女人衣衫不整,垢头秽面一样读不下去。内容大于技术,是说技术总有用尽时,写作最后比拼的,是作者的人格,精神、灵魂层面的东西,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
而初学写作,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志刚的文章,是太流畅,缺少曲径通幽让人品味的元素。语言太正,太多公共语言,缺少个性化,尤其是散文语言是非常讲究的,不是把一件事说清,而是通过语言的趣味,讳莫如深的意象,让读者多一些想象空间,不是我知道了什么,而是我体会到了什么,神会、意会、体会,就像一个巧媳妇做饭,上什么佐料各有各的味道,这需要严格淬炼。句子重复使用,比如:“我知道,他得知道”。再比如:“满满的幸福和满足”,一句话三个满字。语言细节不够讲究,这都是应该精心设置的。文学作品首先要过语言关,当然不是精致的华丽词藻,而是具有个性化特色,让语言欢乐起来。公文、新闻语言都须正而简,文学语言必须个性化,每一个作家的文字排列都是自己的气质和个性。使用长句,短句,语境,语气,都是开头第一句话就要决定的。
我所言也是我的写作理解和经验,共同探讨,谨供参考。
——是为序
陈亚珍
2025.7.10静心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