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我眷恋的伊塘(散文)
上大公路修好后,每次回老家大忠桥,经过伊塘时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就像看昔日求而不得的恋人。
公路两旁慢慢长出了几栋厂房,起初认为只是郊区扩建而已,并没在意。再进去数公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市森林植物园了。园内有围不住的诱惑,园外的树林、果园、瓜地与鸟语花香也肆无忌惮地“勾引着”我,我不得不把车开慢一点、再慢一点,唯恐错过一串鸟语、一指花香、一声沿途卖瓜的农民切开黑美人西瓜的脆响……
我本是农民,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曾无数次梦想能在有生之年找一处既有城市的便捷,又有农村的纯朴、天然、安静之地,种花养草,养鸡放羊,让心重归纯净、明澈,让浮躁的灵魂得以栖息,比如到香格里拉、西双版纳、大理,或《山水间的家》节目里的那些农家开民宿,或承包一片荒山、水库,搞种养加工,闲暇品茶写作,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快意人生。
朋友说我们当地有一个地方应该适合我。我当初不信,后来随他来到一个水库旁,只见它三面是山,绿水悠悠、微波荡漾,鱼在水里吃草、鸭在围着的水面嬉戏、鸡在草丛里觅食、鸟在枝头鸣叫,好一处和谐共生的人间仙境。此处不是别处,正是伊塘靠近植物园的一个水库,它无疑是我当时正要寻找的“心灵的归属”,但因环保需要,为了保证水质,承包水库养鱼,不能用酒糟、豆腐渣,更不能用猪粪牛粪,水利部门每月例行抽查水质……这些条件,对于有点偷懒、一心想发财的我来说,近乎苛刻。因此,承包水库的事只能告吹,与伊塘的“萍水相逢”成为擦肩而过的遗憾。
当时光被雕刻成模糊的水彩画,伊塘又出现在我骨瘦如柴的记忆。
再次路过伊塘,见一处三十多亩的空地招租。此地呈斜坡形,北高南低,长了些杂草和野树,树下有烧烤架和篷布,旁边还有两栋小平房。站在高处,可远观群山起舞,可近览田园胜景。如果租过来,搭建两栋小楼,开农庄、住家两相宜。到时种上花草、应季的蔬菜瓜果,养些鸡鸭;再在空处挖一口池塘,在中间建一个小亭子,放些鱼,过些时间叫上三两个好友在亭子垂钓,以文会友、以茶论道、以酒品兴,过足“庄主”的瘾,岂不美哉?但事与愿违,因相关部门规定不能在里面建楼而放弃。那次又不得不与伊塘失之交臂。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我的美好心愿就像刚长出的瓜秧被人强行掐断,难免有些懊恼、沮丧甚至怪怨,但既然伊塘与我“有缘无份”,我也只得忍痛割爱,另找他处。
前些年看央视一套经常播出的《山水间的家》,里面的村庄既有北国的冷艳,又有南国的热烈,也有东方的典雅,还有西方的浪漫。这里的新农村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而且种养、康养、销售、文旅应有尽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或鳞次栉比的小洋楼,被装修成各具特色的民宿,引得游客络绎不绝。入夜,将自家种养的鲜蔬、鸡鸭烹成室外长形桌上的盘中至味,他们吃着这些纯绿色的沾有星月之光的美食,共叙新兴农事,共话美好未来,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富足闲适,好一派世外桃源之佳境。我心向之,神往之。我想到时一定在这些地方的某一处开民宿,以求得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多年的夙愿。
为寻求心中的那片圣地,心灵的孤旅蝉变成由内向外的探寻。我先后辗转到北海、昆明、大理、《山水间的家》里的鲁家村、礼诗圩村等地进行考察,但都因某些原因没能如愿,以致这些年,感觉自己就像无根的异类,心一直游离在外,没有可以依附的地方,怅然若失、患得患失,郁郁不可终日。
然而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心似乎慢慢长出了根,发出了芽。
那次是我有幸参加了“走进农民作家小镇•书写潇湘大地故事”新乡土文学创作采风活动,对在我心中似乎模糊了的伊塘有了稍微清晰的了解。
伊塘孟公山农耕展示中心,展示了比较原始的犁铧、水车、风车、纺车等,很有纪念意义。现在的新农人,基本告别了过去挥汗如雨的原始劳作,这些农具已成为几代人永远的记忆,替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规模化、精细化耕作、管理,高效、节能、环保,他们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一个个站在田间地头,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在龙井大洞水稻公园和红薯基地,我仿佛看见一根根秧苗、红薯苗被机械整齐划一地插入泥土,在新农人的精心管理下,茁壮成长。它们向上吸收日月之精华,向下扎根泥土,感受大地的脉动和生命的律动。这其实就是新农人的精神,有了他们,如今的伊塘,如今的农村,才欣欣向荣,希望无限。同时,伊塘镇政府因地制宜,以农业为基准,走工农业结合之路。他们有自己的坚守,不断引进对环境没有污染的企业,让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天朗气清成为醉美田园的底色。因此,伊塘被誉为冷水滩的后花园。
在伊塘,还有许多我们来不及看的万亩油菜花基地、鸵鸟养殖基地、绿生源果园……
当记忆的藤蔓再次爬满伊塘的山坡,开出花,结出果,我便迈向伊塘的每个角落。
早两天碰巧遇见孟公山村一位姓黄的大爷,他正在自家的西瓜地里看瓜,见了我,硬要塞给我一个大西瓜。碧绿的藤叶爬满坡地,风一吹,隐藏在藤叶下的西瓜露出含羞的笑脸,与他喜滋滋的笑脸相映成趣。我们就着西瓜海阔天空聊起来。他承包的这片西瓜地有好些年了,一共六十多亩。当初他是村里少数几个种西瓜的,等摸索了一套种瓜经验,西瓜收益年年增加,他于是动员大家一起种瓜,并口传心授教他们。不出几年,这里到处种满了西瓜。当时只是粗放式管理,现今是精细化管理,有专业技术员现场指导,经过土壤改良、西瓜品种培育、优化、嫁接、施肥、除虫、灌溉等一系列过程,不仅提高了瓜苗的成活率和抗病力,而且管理起来简单方便多了,因而几乎年年丰收,乡亲们因此慢慢富了起来。前些年通过政府部门及热心人士的宣传推广,一到西瓜成熟,就有商家主动前来收购,再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或到公路两旁卖瓜了。
遗憾的是后来他爱人得了重病,自己的钱不够,但大家二话不说用卖西瓜的钱支持他爱人看病,还轮流帮他照顾她。最难忘的是乡亲们放下自己家里的活,顶着烈焰,汗流浃背,将他要及时采摘的西瓜摘完,然后排成长队,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将一个个西瓜装上车。特别是小军(音),因为那几天一直忙着帮他摘西瓜,导致自己的西瓜来不及采摘而损失不少。我蓦然顿悟,那一个个西瓜,就是他们传递的爱和希望,他们用西瓜一样鲜红的心,藤蔓一样攀爬缠绕的精神团结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有了大家的热心、无私帮助,他爱人的病竟奇迹般好了。早几年,家里建了小洋楼,儿子娶了媳妇,一家人其乐融融。那些瓜农果农、种水稻、红薯、油菜花的农户与他一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的家乡山好水好空气好,别人叫我出去旅游,我还真不想去,”他脸上露出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特别自豪地说,“我觉得我们这里比哪里都好嘞!”说话间,有一个旅游团到他瓜地摘瓜,进行沉侵式体验,他兴高采烈地迎上去招呼游客。
这个场景似曾相识,我突然想起,这好似《山水间的家》出现的镜头,也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伊塘的发展越来越快,一条通往家乡的路越来越宽,通往未来的路越来越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伊塘近年来走农文旅融合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吸引了大批农民作家入驻,成为了全国首个农民作家小镇;随后设立了“素兰书屋”,此为伊塘增添了另一维度的文化养料。
这些理念的坚守和文化元素的植入使我不得不“断舍离”,以获得灵魂的自由、精神的皈依;也使我不再舍近求远,有了再一次去伊塘承包一块土地、在伊塘安家的想法。
如今的伊塘,就像新时代的农家女,既有农村的朴实、贤淑、端庄,又有都市的妩媚、时尚,还有一点“高冷”,但我不相信自己与她仅仅是“萍水相逢”“有缘无份”,有朝一日,我定要与她“再续前缘”,成为“伊家人•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