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人生】人生的长度足够了(散文) ——《老了挺好》系列之十
人生的长度足够了
——《老了挺好》系列之十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长命百岁”,这是人们对长寿的一种期许;还有一句话,叫作“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意思是生命短暂,一生很快就过完了。这两句话说的都是人们对人生的这样一种态度,即人生太短了,感觉有好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呢。果真如此么?我的看法是,就每个人的实际生命过程而言,人生的长度已经足够了。事实上,正如古罗马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并不是人生短暂,而是我们虚度的太多了”。
站在大自然的角度看,跟日月星辰相比,人生百年也不过是短暂之一瞬,在这眨眼之间,不论你做了什么都是微不足道的;若跟水中的蜉蝣相比,人类的数十年光阴,是蜉蝣眼中从春到冬的几万次轮回,足以让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这样的对比,人类的生命该多长才是合适的呢?计较生命长短的意义与根据又在哪里呢?从人类自身看,正常人的一生不过三万天左右,秦始皇13岁登基,总共在位37年。他为了使自己长生不老,既炼制仙丹,也曾派遣方士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甚至自己亲赴东海寻找仙药,结果怎么样呢?才活了区区五十岁。我曾粗略统计,自秦始皇以降至明清的500位皇帝的寿命,超过八十岁的仅有10余位,超过六十岁的还不到30位。再看当下,我认识一位职级并不低的领导干部,此人极其注重养生,吃饭喝水都十分讲究,走路也是慢悠悠的,外观看,红光满面,气宇轩昂,结果刚过六十岁就突然驾鹤西去了。养生?养得慢条斯理;死亡?却来得猝不及防。再看看现在的一组权威统计数据:在同年出生的人群中,能活到六十岁的为83%,能活到七十岁的为44%,能活到八十岁的为18%。上述事例和数据至少说明:从秦始皇起到现在两千多年,人们的寿命大都不超过百岁,这已近乎成了一种定数。在这几十年的光阴里,上天已经给了人们足够实现其梦想的时间,一个人的价值能够发挥到何种程度,就看他的造化了。从帝王到凡人,对寿命的执念从未停歇,却往往在刻意追求中忽略了时间本身的馈赠,就大多数人看,可以跨过花甲,还有不少的人达到了古稀,更有一部分人走进了耄耋之年,个别人跨过了九十,甚至有人活成了期颐人瑞。这期间真正用于建功立业的时间,短者几年,长则十几、二十多年,其余的寿命基本都耗费在了享乐与体验上了。人生的这种过程表明,上天赋予人类生存的时间是慷慨的,已经足够人们为所欲为的了。
既如此为何许多人还在哀叹“人生苦短”呢?这里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人们不仅虚度的太多了,而且还不自知,甚至还透着某种不愿启齿的贪婪。前些年有一首歌叫做《时间都去哪了?》,其中唱到:“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还没好好看你眼睛就花了,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这种感觉是绝大多数人在临近老年的时候几乎都会有的,这正应了汉乐府《长歌行》中的那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么,每个人都拥有的同样宝贵的时光是怎样流失的呢?作家朱自清在其散文《匆匆》里做了生动地描写:“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朱自清对时光流逝描写得形象而真实,但我以为这还不是人们对时光的虚度。所谓的“虚度”,这个词是极容易引起争议的,在绝大多数的场景下,人们的某种行为是否算是虚度时光还真的不好定性,比如:吃喝玩乐是否算是虚度时光呢?看来很难一概而论。而当一个逃课的学生百无聊赖地蹲在大树下面看着蚂蚁在搬家;一个人闲在家里无所事事,站在窗前看着楼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午夜失眠,想着白天那些闹心的事情,而墙上的电子钟咔咔作响的声音搅动着思绪等等,类似的场景,像是任由那些一个个珍贵的瞬间如指间沙般流逝,说不定在某个时刻就被“虚度时光”这句话击中。总之,那些被懒惰覆盖的清晨,被焦虑啃噬的黄昏,被琐事淹没的岁月,被空虚蛀蚀的灵魂,被“拖延症”污染得模糊不清的目标,这些才是让生命显得仓促,令时光归于虚度的真正元凶。因此,真正被虚度的时光,从来不是日历上翻过去的页码,而是那些我们未曾用心凝视、未曾真诚投入的瞬间,包括那些没有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行动,以及失去普世价值的做法。虚度之害,不仅在于光阴的空耗,更在于心灵的荒漠。时间之流逝,尚可计量;心灵的荒芜,则万难弥补。面对上述种种的虚度,扪心自问,谁还好意思哀叹自己的“人生苦短”?
总之,造物主赋予每个人以平等的时间,而具体的个人在这有限时间内的作为如何就因人而异了。正如塞涅卡所言:“人生的长度早已被命运注定,而生命的重量,永远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前年的九月,我和老伴去西藏旅游,在纳木错湖边遇到一位转湖的老人,他手握着转经筒,带着毡帽,穿着破旧的长袍,每天绕着纳木错湖走着,经筒沙沙的转动与湖水哗哗的涌浪声形成了连贯的节律共振,与老人坚定的脚步一起演绎了向佛主表达心愿的虔诚。据说他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三圈的距离,粗略地算了一下,他每天要走17公里左右,这期间他手中的转经筒究竟转了多少圈就无人算得清了。如此虔诚的做法,谁能说他在虚度时光?我的一位朋友,他早我几年退休,自从他退下来后我们就再没见过面。最近听说,他在从事鸟类摄影,迄今已出版了十余本各种鸟类的摄影挂历,他本人现在已经是研究鸟类品种和生活习性的专家了,在圈内小有名气。这样的退休老人怎能不令人敬佩呢?面对他们,那些经常在私底下暗暗地盘算着自己还能活多久的人,该是一副多么难看的可怜相啊!
不论历史事实的昭示,还是哲学经典的阐发,以及当今奋斗之人们的脚步都雄辩地告诉我们:生命从不存在真正的短暂,人生的长度已经足够,那些被我们用心渡过的瞬间,早已在时间的褶皱里,刻下了永恒的密码。让我们牢记古今中外贤人们对时间的珍视,在有限的人生中,以“只争朝夕”的态度,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莫让时光虚度,徒留遗憾。带着这样的理念,在我们即将跟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才能由衷地感叹到:人生宝贵,老了挺好!
2025年8月11日于上海图书馆
【敬告读者】
“老了挺好”系列文章,从4月下旬开始到现在,历时5个月,共写了10篇散文和随笔,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到老年的某种真情实感。在这些文章中,读者既可以看到我目前的生活状态,也可以与我一同感受进入老年后的情感经历。写作的过程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老年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如晚霞般灿烂无比,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这组系列仅仅是一次尝试,由于身体等原因,暂告一段落。半年来,这组系列文章得到了平台的大力支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在此,本人特向社团的领导和老师以及众多读者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作者:松江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