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寻访旧地的后续故事(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曾经】寻访旧地的后续故事(散文)


作者:一杯白水 童生,76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1发表时间:2025-08-12 18:07:51

2025年8月4日,我带老伴骑电动三轮车去岳王庙排水涵洞及钱家街一游,回来写了一篇《也学多情寻旧地》。自揣纸刊除了家乡的《梨树文艺》或许有半点可能外,其他别处没人给咱发表,干脆传给几个文友展示一下就算完了。
   除了给县作协主席王芳宇,第二个看到拙文的是魏立强。魏立强是我曾经的电业同事,我们相识多年,关系很好,但我却不知道他的爱人竟然就是钱家街人。我在文章中讲述了我因为翻车头部受伤,在钱家街屯西第一家包扎的情节。魏立强问了他的爱人,他爱人说,这位给我包扎的大嫂很可能就是李继坤的母亲。
   我听了大为惊讶。又向魏立强求证了一遍,确认:这个李继坤就是梨树县图书馆的副馆长李继坤,也是我的文友。魏立强又说,陈亚发也是钱家街人,并且是李继坤爱人的哥哥。陈亚发更是梨树的文化名人,大书法家,曾任梨树县文化局局长,退休后荣任四平市楹联协会主席。我说:“钱家街真出人才呀!”我立刻把我的文章给李、陈二位传了过去。
   李继坤回馈说:全文拜读,感受颇深。钱家街是我的根,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你说的进屯第一家,应该就是我们家。给你包扎的人,肯定就是我的母亲。我问老人家现在可好,李继坤的声音颤抖了,他说:老人家在疫情期间去世了。魏立强的爱人介绍说:李继坤的母亲心地善良,待人热忱。陈亚发在给我的回馈中对李继坤的母亲做了这样的评语:“南北二屯,有口皆碑。”
   随后,李继坤给我发来一个美篇App:《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其中也回忆了他的家事和他的父亲。我把他母亲的有关情况摘编如下。
   其祖籍山东青州,本人是1940年2月6日(农历己卯腊月二十九)在东北吉林梨树县厢房宋屯(现在归属辽河农场张家街分场)出生。嫁在当地(钱家街也归属于张家街分场),育有儿女五个。李继坤上有两姐下有一妹一弟。2023年1月3日(壬寅腊月十二),因新冠肺炎感染,不幸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老人家年长我八岁,当年我三十岁,她也不到四十岁,很年轻的,所以我在文中称她大嫂,现在知道了既然她是李继坤的母亲,我必须要改称大婶了。
   关于“屯头第一家”。我这个人写东西历来有个怪癖:能较真的一定较真,能整准的必须整准,甚至写小说也是这样对待情节和细节。8月4日那天,我虽然到了钱家街,但并没有进屯里,仅在桥头打了个转,就回走了,也没同任何人交谈。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故事还有后续,以为“当年为我包扎的大嫂我已经无法找见了”,就算剧终了。那么现在,那个为我包扎的大嫂是不是千真万确的就是李继坤的母亲?“屯头第一家”这个具体位置极为重要。那个地方能否唤起我更清晰的回忆?我应该再去一趟钱家街。
   四天后的8月8日,我再次出发,这回岳王庙排水涵洞不是重点了。我直接来到了钱家街。其实,钱家街之前什么样,我也根本不知道。当年我们队买稻草仅是路过钱家街,并没有在钱家街的屯里转悠,我进屯包扎,更是顾不得观察周围。
   钱家街屯西紧靠岳王庙涵洞排水的那条河,河西面是人们常走的那条大道,也就是我受伤时走的那条大道。在河西边进屯必须要走一座小桥,下了桥,才能找我想找的“屯头第一家”。
   现在的村头桥是一座水泥桥。桥面破旧不堪,四个栏杆头都刻有字迹,那一定是桥名和建造日期,但是,因为破损,什么也认不出来。问了两个人,都说不清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反正年头不少了。但是官方在桥头立的简介牌上,却说是2000年10月通车。这座桥面向东,是通往三塔农场场部的水泥路。路的南边,是一片庄稼地,路北是一排房舍,但是,“屯头第一家”,却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米业加工厂。
   我进了屯子,找到了尚在本屯居住的李继坤的弟弟家。常年大门紧锁,在外陪读的弟媳,恰好因为孩子放假,近两天回到了家里。她的新居的后院就是老宅,但是老宅也是后来翻建的。并且,李继坤介绍说,他家的老宅不但是“屯头第一家”,而且,也是屯中的第一趟街,占据了两个第一,横道的南边就是庄稼地。那么现在,他的老宅前边竟有四趟街,他老宅的那趟街已经成了第五趟街了。桥头、屯头都对不上号了。他的弟媳年轻,根本说不清楚。此时天近中午,我只好匆匆告辞。
   来了一趟,想要知道的事情没弄清楚,心中不甘,可是屯中连一个人影都不见,你问谁去?于是,第二天,我再次来到钱家街。
   我终于碰上了一个能把事情说得比较清楚的人,他才五十多岁。他说:李家老宅早年确实是“屯中第一趟街”,现在在它前面的四趟街都是后来形成的,这四趟街毁了整整三百米长的一节地。屯头桥原来是一座木桥,确实在李家老宅旁边,因为屯子向南“滚”了,所以后来修的水泥桥也向南挪了三百米。我豁然开朗,但是还有些细事他也说不清楚。
   这一回我已经比较满足了,就在我打道回府的路上,离家只剩两公里的时候,李继坤打来了电话,他回到老家了!我问了他此次回家都有啥事要办之后,得知他下午有点空闲,我说:“你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行,我要见你一下。”
   下午我再赴钱家街,李继坤领我到了老宅和土桥遗址的现场。告诉我:老宅原来是两间土平房,紧靠河边,现存的三间砖平房是1980年扒倒土平房翻盖的。母亲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年。
   关于屯头桥,他说,那座水泥桥是1977年动工建造的。桥的位置,并非是因为屯子“向南滚了”桥址才向南移,倒是相反,是桥先向南迁了,屯子随后跟上。桥址是因为修老公林子至三塔的乡级路而设的,这条路甩开了钱家街,钱家街后发展的街道向那条乡路靠拢,这才使他家老宅由前沿第一趟街变成了中间的第五趟街。2000年通往三塔的路铺上了砂石,并且修补了桥栏杆,所以简介牌上说“2000年10月通车”。
   关于土桥,他说:以前,在我老宅的西边是有一座木桥的。1977年的前两年就坏了,人们要出门去,冬天需履冰,夏天爬沟底,车辆更无法通行。于是生产队在原木桥位置南移二百米左右,用几孔涵管,两边用草袋子装土挤上,上面担上树木,再覆土垫实,成了一个简易过道,走了至少三年。
   至此,我四次探访钱家街,心中百分之一的不确定可以变为百分之百的完全确定了。特别是他说的老宅是两间土平房,这个是最有力的证据。当年,我可能就是踩着那个土垫的过道走进那两间土平房的。
   关于岳王庙排水涵洞的一些历史情况,陈亚发和张应志也给我回馈了材料。陈亚发回馈的材料证明了我说的排水涵洞是1963年竣工的准确性。他说:“当年修这个涵洞是要把因新江(我标注:就是涵洞上层的东西水吧?)阻断的金山乡的雨水排入辽河,防止金山乡涝灾。记得1963年竣工时刘祯县长到场剪彩。我作为学生秧歌队排头参加了庆祝活动。”
   张应志给我提供了梨树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曲清海《梨树县文物志》中相关章节的照片。曲清海在书中说,“一干渠也称总干渠,东起东辽河左岸小城子镇的老杨船口,西至梨树县林海镇香坊王家屯,全长约66千米。”曲清海在书中还说:日本侵略者计划在工程完成后,迁走中国居民,移入日本和朝鲜人,种植水稻,为侵华日军提供大米。可惜它战败了,倒是为四平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应志在看了我的《也学多情寻旧地》之后,还给我写来一首诗,如下:
   好个岳王排水涵,新颜所见旧曾谙。
   要冲交岔通南北,一干纵横连二三。
   流汗伤头惊也险,清淤拉草战犹酣。
   峥嵘岁月知多少,娓娓应须十日谈。
   我也把《也学多情寻旧地》传给了我的儿子看了,他也给我传来了一首诗,附记于此:
   汗洒沟渠血染堤,重寻旧迹走河西。
   当年大婶今安否,暖事萦心尚有迷。
  
   2025年8月11日完稿
  
  

共 30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场因文字而起的温情寻访:作者因旧作《也学多情寻旧地》牵出当年翻车受伤时为其包扎的 “大嫂” 线索,经友人牵线确认是文友李继坤的母亲,随后四次探访钱家街,执着核实 “屯头第一家” 的位置变迁、桥梁沿革等细节,最终在李继坤的帮助下厘清老宅与土桥的往事,更通过文友回馈补充了岳王庙排水涵洞的历史背景与日军侵华时期的工程渊源。文章字里行间满是对平凡善意的珍视 ,从对当年包扎之恩的惦念,到为核实细节反复探访的较真,尽显对过往温情的敬畏;而文友间的接力求证、诗词唱和,更让个人记忆与地方历史交织,既还原了岁月中的暖心事,也让一段普通的寻旧之旅因真挚情感与历史厚度而动人,展现了文字联结人心、打捞记忆的力量。推荐文友共同欣赏!【编辑:梦中楼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5-08-12 18:08:48
  欣赏作品,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25-08-13 07:13:47
  谢谢楼兰老师用稿!谢谢楼兰老师的精彩点评!
2 楼        文友:老百        2025-08-13 11:43:26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25-08-14 18:29:17
  谢谢社长!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