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人生】今昔对比话农耕(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今昔对比话农耕(散文)


作者:一杯白水 童生,76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发表时间:2025-08-13 12:10:03

今昔对比话农耕(散文)
  
   我是个终身制农民,从1964年十七岁开始参加农社劳动,一直是顺着地垄沟找豆包。减除2017年至今这几年没有亲身耕种外,其余也有五十多年的“农龄”,大言不惭地说也算老资格了。这期间,经历了合作化(生产队)和联产承包两个体制。
   在生产队时代,我干了整整二十年,我对那个体制是深有体验的。生产队时代曾被称为“大帮哄”。这个词比较精当地反映了当时生产劳动的表面现象和实际特点。“哄”字其实表达的是“大帮”(社员)的心态,具体解释就是“你(指领导)说咋整就咋整,你叫我干啥我就干啥”。怎样种地社员并没有自主权,一切生产环节和步骤都必须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布置去进行。
   有人说生产队那时候,社员们干活出工不出力,这是片面认识,对广大社员有曲解成分。不出力的是极少数人,属于“尖子层”。大帮哄并不等于干活不出力。都不出力,活是谁干的?况且,那个时代的活都是手工劳动,并且很多活还是无效劳动,这就更增加了劳动量。
   作为生产队的基础——广大社员,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服从领导,以社为家”的守法遵纪者。为了稳固这个基础,当时最被提倡的宣传口号就是“爱社如家”,并且也树立过千千万万个“爱社如家”的先进典型。但是,“服从领导”,其实是“你说咋整就咋整,你叫我干啥我就干啥”的概括;“以社为家”也并不等于是“爱社如家”。“社”是“家”的生存依赖,谁能不“以社为家”?然而,社员们对这个必须依赖它才能生存的“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关系呢?我们就做一个最简单的实地的剖析。当他在劳动过程中,因为过失——肯定不是故意的破坏,仅仅是过失——而伤害了他所热爱和依赖的这个“家”,或者给这个“家”带来了一丝丝损失的时候,比如,他在铲地的时候,不小心错杀了一棵苞米苗——这个过失是每个农民都绝对避免不了的。他的第一反应必然是:赶快地并且还要悄悄地把苗甩到一边去,可别被队长或组长或监督员发现了,发现了是要被扣工分的。他的心态是“害怕”而不是“心疼”。真正心疼被错杀的苗,是在联产承包之后,那是他自己家的苗。
   种地,就是为了生产粮食;把地种好,就是为了多生产粮食,生产出优质的好粮食。不管是直接种地的农民,还是领导农民种地的干部,心愿都是一致的。领导们那些煞费苦心琢磨出来的“指导意见”(其实,大多数是长官意志),其本意也是为了多打粮食多出政绩,可惜的却多是事与愿违或者不尽人意。生产队时代,曾经大力推广过“大寨模式”(推广的过程也伴随着严重的形式主义。比如,1976年秋后,我们公社被调出千余名劳力,到董家公社兴发堡大队靠近四榆公路的东侧,在那稍稍有点漫岗的大地上硬造“大寨式”梯田。联产承包后,又被当地老百姓用了数年的时间,把那些梯田的坝楞子平掉)。大寨模式,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可嘉的,但是其实际效果却是失败的。
   我们现在,有了“梨树模式”,这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在我们老农的固有观念中,地一定是越种越薄,所谓地力透支。因此,在过去的甚至是很久很久以来的年代里,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增施肥料上,想尽一切办法挖肥源。在我本人的务农史上,就有被生产队派往四平市,掏了十一年大粪的履历。
   “梨树模式”绝对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模式,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的总结介绍,就是“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这就是梨树模式的核心。”它完全扭转了农家上千年的传统观念和干法,突出特点就是:省工,省肥,省时,省事。表面看来,“满地柴火不用清,糊弄糊弄就把地种上了”,而实际效果或者说它的最大贡献竟是对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土地不是越种越薄,而是越种越厚了,使梨树的黑土成了耕地中的大熊猫。
   我的后院有一位老兄,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他从十三岁开始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可以说与土地和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并且在学大寨的年代还当了八年队长。谈起当下的耕作方式,他坦然说,他现在真的不会种地了。他说,生产队时代宣传的是“地铲八遍饿死狗,精耕细作像绣花”,平均一个劳力侍弄半垧地,贪黑起早累得臭死;现在呢,一家承包几十垧地,春种秋收整个过程下来,也就是十几天的工夫。
   我在这里插一个解释,什么是“地铲八遍饿死狗”呢?老队长说:其实这个说法在旧社会就有。对庄稼铲趟遍数多了,粮食的籽粒就饱满,磨出来的米是光的,淘米的泔水就是清的(养分不流失了嘛),狗喝的泔水没养分,慢慢地就饿死了(狗倒不会被饿死,这不过是一个寓意)。所以,生产队时代,从春末摸起锄把,一直到老秋都放不下。甚至,庄稼立马就要收割了,社员们还钻在苞米地和高粱地里,弯着腰,向后退着走,用锄头搂垄沟的两帮,名曰“放垄”。
   其实,“放垄”这个活干不干都行,庄稼籽粒饱满不饱满,这道工序不起啥作用。不但社员们明白,队长心里也明白。那为什么还干呢?这就是形式主义的桎梏。既然是干不干都行却又不干不行的活,干起来肯定糊弄。那你能说社员出工不出力吗?力不但出了,有时候出的还是大干苦干加巧干的力呢!
   我们老农都知道秋收是最累人的,你知道我最后亲自耕种的那一年是怎么收的庄稼吗,那天早晨,我正睡着舒服觉呢,有人敲窗户,喊道:“把大门开开,给你卸苞米来了!”原来,我的耕作全程都交给了一个合作社,除了种子化肥由你自己选定,其他啥也不用咱管。人家用收割机把苞米穗都卷到了接粮车上,给你送到家来,连个界边都不用你去指认,你说现在咱有多牛!
   2015年,“梨树黑土地论坛”应运而生。正是借助黑土地论坛,梨树豪迈地走向了全国,并且亮相于世界。当然也就引起了中央最高层的关注。
   2017年,梨树县正式创建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2019年通过了国家验收。
   “生产队时代”结束之后,代替它的是“联产承包”。从1983起始,我在这个体制下干到今天,又经历了四十年。
   “联产承包”,也并非是一家一户地孤军作战。人总是需要合作的,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并且吸纳了广大的农民。被习总书记亲临视察过的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合作社,堪称农民合作导向的先行者。它从2011年的6户人家(这与六十年前1951年的互助组多么相似)发展到今天的176户,并且辐射带动600户,等于把一个村的农户凝成了一个整体。但是,它不是“合作化”的二次翻版,农户承包的性质没变,土地并没有归公,仍然是你的。合作社采取的是“带地入社、土地租赁和土地托管”三种与“合作化”迥异的模式。由于现在全部是机械化的耕作,我们老农已经与那数千年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累劳作做了最后的却是五味杂陈的告别。
   我们老农现在的衷心祈盼是:上级领导多出台一些利民惠民的政策。你对我们农民多一分实实在在的关心,我们农民就会给国家做出十分实实在在的贡献!
  
   (原创首发)
  
  

共 28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亲历者视角,勾勒出农耕时代的今昔巨变,字里行间满是对土地的深情与时代演进的洞察。作者以五十余年“农龄”为轴,对比生产 “大帮哄”与联产承包的差异:前者强调服从与形式主义,如“地铲八遍”的无效劳作、“大寨模式”的事与愿违;后者催生“梨树模式”“农机合作社”,机械化让耕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变为高效省力,黑土地保护更颠覆传统认知。文中细节极具张力:错铲禾苗时的“害怕”与承包后的“心疼”,老队长“不会种地了”的感慨,收割机送粮到家的便捷,生动展现体制变迁对农民心态与生产方式的重塑。从个人经历到国家战略,从具体劳作到模式创新,文章以小见大,既肯定农民的付出,也凸显政策与科技的力量,末句“一分关心换十分贡献”的祈愿,道出农民最质朴的期待,真挚动人。推荐加精!【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13 12:10:33
  这篇随笔以考摩挂车科目挂科为切入点,串联起人生诸多 “出乎意料”:老同学的境遇、自身职业的辗转、伤病的磨难等。文字质朴无华,却于日常琐事中提炼出 “一切都可能” 的生命感悟。既承认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现实,也强调坦然面对、自我调适的必要,更坚守 “种良心种子” 的信念。“半称心” 的感慨与豁达乐观的态度相呼应,平实中透着历经世事后的通透,引人共鸣。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1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25-08-13 14:51:04
  感谢社长用稿!感谢社长的精当评论!
   但是您发在1楼的点评可能是发错对象了,请查对。
2 楼        文友:田冲        2025-08-13 15:27:08
  这篇散文以老农视角,对比生产队与联产承包时代农耕变迁,真挚动人。从 “大帮哄” 的形式主义、低效劳作,到 “梨树模式” 的科学高效、合作社的创新,用亲身经历与生动细节(如掏大粪、机械收苞米)串联,既有对历史的客观回望,也饱含对现代农业的感慨。文字质朴如泥土,却见时代进步轨迹,末句对惠民政策的期盼,道出农民心声,极具生活实感。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2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25-08-13 16:47:07
  谢谢老师精当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