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我在拉萨待了二十九个小时(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我在拉萨待了二十九个小时(散文)


作者:乔个休 秀才,1497.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5发表时间:2025-08-13 12:43:50

那次,我在拉萨只待了29个小时。
   眺望雪域十年。
   曾与某报业集团的几位同行相约,他们到可可西里保护野生动物去,我因怯于缺氧,未能成行。
   某年3月15日接到赴藏的任务后,顿时跃跃欲试。幸福感笼罩全身。
   3月17日上午10时10分,乘坐的航班从成都飞越高原降落拉萨。方校长和他的学校司机洛桑益西接机,举行庄重的迎接仪式,以优雅的姿势向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我们以无比新鲜的心态接受并珍惜地收藏起来。他告诉我们,带回家就是把美好的愿望带回了家;挂在路旁就是把美好的愿望献给神。
   早春二月,青藏高原依然是天寒地冻,寸草不生,一片寂寥景象。沿途是光秃秃的童山,满目疮痍,凝固的泥石流述说着千万年不变的历史。声名显赫的雅鲁藏布江在此处犹如三五米宽的小河沟般静静地流淌。仅有的小矮树只剩下零星的树桩,根根枝桠直愣愣指向天空。
   沿路而下,湿地上衰草连天,野鸟嬉戏,车子稍作停靠,便惊鸿般掠空而起。偶尔见到的矮房上飘满经幡,墙壁上贴满牛粪饼。最好的房屋是寺庙,灿烂的金顶辉映着太阳。沿途不时可见藏族老太太背负沉重的包囊,在烈日底下茕茕孓立形影相吊,走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天涯路。有些小树已萌出了新芽。
   在机场,接待者就提醒过我们,不要太用力干什么事情,连行李都是他们帮忙提着拉着的。但是,我在车子里已经感觉有些不妙,头脑昏沉沉的,所以早早就休息上了,同行者比较兴奋,不断地问这问那,其中还有一位据说是到过拉萨而且深入过兵站采访过温州兵的小丫头。后来有人告诉我,当年她抵达贡嘎机场的时候,在机场就当场流下了眼泪。
   几个小时的路程。到了拉萨。那不是我想象中的日光城。虽然我想象不出我心目中的拉萨或者原来的拉萨应该是个什么模样。
   是个看上去不是特别整洁的城市。也可能是爱之深爱之切的缘故。城市化的痕迹,已不可避免地使拉萨与全国其他城市区别不大。除了藏文,除了风尘仆仆的朝圣者。全国经济大流通,使拉萨的街头已经开满各地风味、名牌特产等等商店。
   接待者拉着我们差不多兜了很大的一个圈子,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我提出的房间里要有电脑方便发稿的要求。最后,我们又回到原来就确定下来的西藏工贸大厦。虽然还是没有电脑,但是门口就有一个电信局开的网吧。
   因为不是旅游季节,整个大厦里几乎没有住宿者。就是我们4个人形影不离地出去进来。电梯非常灵敏,很喜欢关人,往往才出去一二个人,电梯就很殷勤地关上了。后面的人赶紧用手去挡,就这样,也往往肩膀会被挤了一下又一下。所以,每次进出电梯,我就心有预悸。
   因为游客少,我们据说是住到了很好的房间之一303号房。窗口看出去就是布达拉宫。我在窗口站了几分钟,眺望我的布达拉宫,有些恍惚,是高原反应已经来临还是兴奋,我已不去想它。我只是在想我是不是做梦,我不能适应幸福来得这么快。
   我今晚将要头枕着布达拉宫下的月光入梦了。幸福往往就是这样不期而至的。
   由于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减少,人们处于缺氧状态。接待者方说,过几个月才会有游客到来,那时拉萨就是人间天堂。而现在才是二月,很少有谁会选择这时候到拉萨受苦。
   兴奋期很快就过去了。高原反应成了我们开展正常工作的最大障碍。尽管出发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住下来不久,我们便受到了雪域高原对无备而来者的严峻考验,一行4人中有3人不同程度地陷入高原反应之中。
   西藏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60%,我们呼吸困难、胸闷发慌、血压升高、食欲不振并伴有头疼欲裂的感觉。好像是在云里雾里,提行李稍微一用力,感觉身体发热,头重脚轻,特别吃力。
   曾到拉萨拍摄过节目的电视台女制片陈小说,头痛,心率加快,气都喘不过来,打电话断断续续,语不成句,感觉很累,嘴唇发紫,浑身乏力。摄像汪小是个年轻人,也感觉头重脚轻胸闷气短。我们晕晕乎乎的,你看我我看你,一个个嘴唇、指甲发紫。宾馆由于没有旅客,看样子也没有准备什么吸氧设备。我们在惶恐中迎来考验。
   我们勉强支持着跟方校长出去吃饭。车子再次经过布达拉宫。我以虔诚迎接她又送走她。我的目光终于能在最近距离触摩她,我无法表达我的心情。我想我有机会,我是会像那些朝圣者一样膜拜的。我要匍匐在地,亲近她,拥抱她。
   小饭馆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所在。但是我只记住它的油腻的地面和桌面。点的菜比较清淡,但我已经想不起是什么味道。我只记得跑堂的是几个小年轻,很明显地看出是藏族,脸蛋上泛着高原红。
   下午,已经支撑不住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来电话都提醒休息好,不要乱说乱动。其实我们也实在无所适从,所以,最佳的选择是:睡觉。
   我吃了些高原红景天之类的药后,向同房的摄像汪小道了声再见后,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这一觉应该是非常有益的。从醒来时的身体状况就能感受得出来。虽然胸闷,心跳加速,脸色、指甲发紫,太阳穴一涨一涨地开了马达似的痛得要裂开,但想起我的使命,觉得自己还能应付,就拨手机给接待者方。他说他就在隔壁的301室。我捞了本笔记本,跌跌撞撞地摸到隔壁去采访。方问清我们都睡得着觉,说能吃得下能睡得着觉就没事。我们听了也放心了一些。
   采访并不很顺利,有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心理压力,也有人为的干扰,因为几个新闻单位各有各的采访方向,东一萝卜西一棒,所以我的心情也不是很好。
   倚在床头,聊天般聊到下午4时许,看见住在302室的陈姑娘也摸到了301室。她的嘴唇已经明显发绀,而且感冒,鼻子抽抽嗒嗒的。在场的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她说那次刚到西藏是静静地睡了3天觉后才起来工作。
   方说,初到高原,要防止因受凉而引起的感冒。感冒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之一。高原温差特别大,很容易着凉并感冒,这时要切记,宁可热一点,不可冷一点,多穿衣服。
   摄像汪小也慢腾腾地来了,他说自己全身肌肉痛、关节痛,睡不着觉。蔫蔫地坐了一小会儿,就回303室去了。
   不断传来消息,有更多的新闻单位到来,采访我们共同的新闻。这成为我们更大的精神包袱。采访到晚上9时,方提议出去吃饭,拉萨的节奏好像是比较慢,方说这里与内地的时差有2小时。
   他点了手抓羊脚之类的特色食物,但我已无心享用,不断地与单位领导交流,请示如何加快报道程序。不等大家吃完,我就匆匆忙忙出门回宾馆准备写稿。他们也只好匆匆吃完,一起回来。
   获知温州记者来西藏采访,地委副秘书长缪、教体局副局长姜等四位援藏干部,携带水果看望我们。据他们介绍,西藏空气含氧量全年3月到4月最低,8月到9月最高。目前的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带的50%。
   他们在当地已经呆了好久,还是不能适应高原反应,握手时,他们开玩笑说不能拉得太重,会有点晕的。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克服高原反应,顺利开展采访工作。我无心细谈,和他们道声再见,拿了吴带的手提电脑回房写稿,不料房间里却找不到电插口,只好步履艰辛地和摄像汪出去到门口的网吧。
   这时网吧人不多,仅有几个小伙子小姑娘无精打采地玩着。我边写稿边向单位领导汇报。一边做活,一边人往椅子下面溜了。勉勉强强写了近千字,吴过来了。我抬头看看他,顿时吓了一大跳,他的脸色发黑,嘴唇颤抖,满脸都是冷汗,好久说不出话了。今天一整天,我们三个一直都受着他的奚落,他表现得自己很了不起似的,老是笑话我们是温室里出来的,禁不起风浪,把我们几个说得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怀疑。而现在他又是怎么了?
   好一会儿,吴才断断续续说出话来。原来他刚才送走客人,见我拿了手提电脑回房间去,就到我房间找我。没见到我,估计我是出来到网吧去了,就小跑了几步,谁知道就这么一跑,他就有事了。我一边写东西一边担心他的身体,他的脸色一直不怎么好,蜡黄蜡黄的,汗珠一颗一颗地滑下来。问他,竟然什么也想不起来什么也说不明白了。
   我再也无心工作,急急忙忙结束,结了帐就要照顾他回房间去。已经是夜晚11时30分了,宾馆已早早关了门。我们忽然想起摄像汪还在楼上网吧里,两个人却怎么也没力气喊他或者是上去叫他下来,摄像汪的手机又是省内漫游的。一时两人无所适从了。幸亏摄像汪发现我们走了,也赶紧结账出来。等宾馆里的人出来开门,我们慢腾腾上楼,相约明天有缘再见。因为据说也有人无缘再见的,一笑。我们还相互嘱托每过一小时相互去对方房间关心关心对方,3个人就这样打着哈哈分手了。
   从家里出来时,曾有医生嘱托我带上金霉素眼药膏,说是高原气候干燥,挤一点堵在鼻孔里能防止鼻出血。我听信了他的话,打开瓶盖,却发现几乎不要挤它,它自己就扑通通地喷射出来了。汪说膏体外面的压强大,所以。我用金霉素塞住了自己的两只鼻孔,就准备去见周公了。我这人本来就好睡觉,今天却无论如何就是不行,睡不着。耳边只听得汪在翻来覆去摊烙饼,两个人就这样一夜折腾到了天亮才恍恍惚惚睡去了。
   醒来已经是次日的9时多了。我才想起来昨天一天没有洗脸洗脚,更不用说洗澡。趔趔趄趄上卫生间洗把脸、醒醒鼻子,坏了。我的鼻子淌出了鲜红的鼻血,我吓了一跳,赶紧打开水龙头冲水,怕被人看见流了这么多的鼻血不大雅观。却不料鼻血怎么也止不住,就这样看着红红的血跟随着自来水不断冲进下水道去。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些叫人沮丧了。我用纸塞住鼻腔,就这样从卫生间出来,躺在床上歇着。我不知道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想不通,是我的心理素质太差劲吗?为什么出门动辄就尴尬?也许我命中注定只能裹着大围脖,戴着老头帽,窝在沙发上,遥控着一个个频道上下翻。
   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我匆匆忙忙订了下午的机票,中午到学校补充采访后,在晕晕乎乎中登上飞机,火速返回成都。西藏也许只能存在于我的梦想中。

共 39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艰辛的采访,平原低海拔地区到高原区采访,背后的困难无法言说。心理和身体双重压力不堪忍受,最后早早结束采访返回。所以,“那次,我在拉萨只呆了29个小时。”想象中的幸福与欢乐的景象被恐惧与高反取代,即使只有适量的运动。接待方的热情与温暖的关爱,使得采访较为顺畅,但高反无法替代。当然,去西藏地区各人的个体体质不一样,感觉不一样,获得的感受自然也不相同。文章从另一侧面表达了作者对西藏的向往和身体上的不适应的矛盾纠缠,最后唯有妥协,同时反映了去西藏做事的不易,实地体验获得真切的体悟。散文行文流畅,文笔素朴,描写生动形象。值得一品,流年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5-08-13 12:47:27
  07年我去过一趟西藏,没有作者的感觉与反应。
   我们到处逛,玩得开心。
   只有到海拔五千多米山顶时,我觉得头晕脚轻乏力。不过很快也适应了。
  
   谢谢赐稿流年,遥握,问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