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时光】泸沽湖(散文)

精品 【浪花·时光】泸沽湖(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4017.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发表时间:2025-08-14 13:43:50

泸沽湖是一片湖,更是一段民族风情:因为泸沽湖附近,居住着拥有中国最为古老习俗的摩梭人。可能摩梭人人数太少,国家并没有承认这是一个民族,而是作为纳西族的一部分,但他们的生活习性却是独特的,和纳西族完全不一样。
   摩梭人现在仍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重要的特点是走婚制。母系氏族属于原始社会早期,是非常落后的一种社会形态。不过,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形态很多,像藏族流行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制,其实有点类似对偶婚制,也是落后的婚姻制度。说到底,婚姻制度是一种财产制度,主要保护家庭财产,像藏族的一妻多夫,实际上是一个女子嫁给兄弟几个同时为妻,是为了保证这哥几个不分家,从而保证这家有充足的劳动力,是经济落后的无奈之举,绝非像武则天那样可以随意挑选面首。同样,一夫多妻,也是一个男子娶同胞姐妹几个为妻,归根到底也是财产问题,绝非爱情问题。摩梭人的走婚制,说到底也是财产问题。
   走婚,就是没有固定的夫妻,男女看对眼了就可以发生关系,生下孩子归母亲所有,男子不用负责任。孩子法理上的父亲,是母亲的兄弟,实际上是舅舅,就这样孩子绑定母家,从而避免了财产的纠纷。这种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和滥交当然不是一回事,男女也会谈恋爱,双方都同意了才会确立关系。女子住在闺楼上,同意男子过来就会打开窗子,男子夜里从窗子爬进去,第二天早上离开。如果双方觉得不想继续这种关系,倒是省去了离婚的麻烦,男子不去就行,女子不打开窗子就好。所以,特定时期内,女子不会同时和几个男子发生关系,孩子的生物学父亲其实是知道的。当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种婚姻制度是不稳定的,而婚姻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所以落后的婚姻制度必然导致落后的社会生活状态。
   与走婚制相对应的母系社会,决定了一个家族中地位最高的是祖母。摩梭人祖母居于正屋,正屋里有火盆,既是为了让祖母生活舒适,更是方便女子生产。也许祖母比较有经验,所以摩梭女子生孩子都是在祖母房屋。听导游介绍,摩梭人还有女阴崇拜这种原始习俗。这种极为落后的生活习惯,现在却成了国人极为向往的游览地区,还称之为女儿国。这里当然和《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是不一样的,至少这里存在着男性。不过如果摩梭人有国王,国王肯定是女性,这倒类似书中的女儿国。
   泸沽湖很美。我们先到了一个观景台,远眺泸沽湖。其实,游玩泸沽湖就是湖边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观景。这是最好的观景台,位置比较高,能将泸沽湖尽收眼底。湖面如银如镜,四周群山环绕,山峦起伏的曲线为湖面设置了天然凹凸有致的栏杆。远处水天交接,阳光照耀之下,水面烟雾升腾,有一种云兴霞蔚之感,后边的山峦也有了一层朦胧的水汽遮掩,若隐若现,恰如仙山胜境。尤为惊喜的是,泸沽湖中还能看到几座连为一体的小岛,呈一个长条排列水中,有似在西湖上看到的白堤苏堤,又有如一条巨龙直卧水面之上。龙头最接近水面的地方,是一座小塔,有点像海上灯塔,在这幅图画里却深得画龙点睛之妙。整条长龙郁郁葱葱,远望呈暗黑色,正好将明净的水面分割成上下不同宽度的两块,水面有断有续,有宽有窄,有黑有白,正是绝佳的泼墨山水画。自然的伟力,永远是最好的设计师。
   泸沽湖的中心景点,是走婚桥。走婚这个名字当然源于摩梭人的习俗,但此地实际上不是桥,而是一条长廊。长廊在湖边上,一边是湖的水面,另一边是草丛,当地人称为草海,有马在悠闲的吃着草。长廊边还有一排木屋,是当地人销售一些土特产的所在,还有的更直接,都不在木屋里,用一个垫子垫在地上,摆上土特产直接销售。这些人中,有老人,有女子,还有孩子,令人感到难受的是,这些孩子应该是放假期间为家庭做贡献,有的居然还把作业带来了,就这样趴在地上写作业。孩子自食其力应该值得赞赏甚至钦佩,但是家庭的重担们落在这些妇孺老人身上,还是令人唏嘘。我相信,这些家庭中的成年男子,自然没有闲着,而是干着更辛苦的工作,承受着更重的重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的风俗遗留,母亲承担社会的重压倒也不奇怪。走过走婚桥,是一个小村落,应该是摩梭人的居住地。村落中有一个寺庙,我们进去看了看。摩梭人也信奉藏传佛教,所以寺庙主殿外一圈法轮。寺庙内,只有一个老喇嘛,正在心无旁骛的念着经书,根本顾及不到有没有人来。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不正是宗教追求的吗?佛祖,从来不会因为你供奉多而赐福,僧人,也不应热衷于赚钱盈利,这个老喇嘛旁若无人的醉心经书,反而体现了宗教的精神的本质。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也是需要进入到这个只关注自我内心的精神境界的。
   泸沽湖还有个游玩项目,是猪槽船游湖。猪槽船名副其实,一条长长的,尖尖的小船,最宽处也就两人并排坐,头尾处只能一人站着,确实像一个猪槽。当然,这是当地人的叫法,文雅一点可以称为“舴艋舟”,李清照词中就出现过,形状应该是一样的。在泸沽湖上泛舟,浏览湖光山色,当然是一个不错的享受,只是小船没有顶棚,人在船上就这样晒着,我们去时又值正午,每个人都游兴大减。本来,船还可以带我们到摩梭人生活的小村,到摩梭人的神山和泸沽湖的湖源,但烈日之下,没一个人愿意去了。在船上,最有趣的是看当地一种特有的水生植被,称为“水性杨花”,我总感觉应该是水荇,就是水中的荇草,荇草顶端浮在水面的是一朵小白花,颇似杨花,所以应该是水荇杨花。这种花,一两棵不引人注意,成片飘在水面时,展现出的画面不逊于荷叶田田,可惜我们未曾得见。这种花还是当地人的食材。总之,母系氏族,女儿国,走婚,再加上水性杨花,似乎总会给人以某种暧昧和不好的联想,但实际上是对泸沽湖,对摩梭人的误解。(原创首发)

共 22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吴老师的游记散文,才知道泸沽湖的美,不止于一汪碧水。这里的湖光山色是天然的泼墨画,观景台远眺,湖面如镜,岛似卧龙,水汽氤氲间藏着仙山意趣。猪槽船泛波,尖舟划破水面,“水性杨花”浮若碎雪,连李清照笔下的“舴艋舟”也似在此处找到了原型。比湖景更耐品的,是湖畔摩梭人的生活。母系氏族的根脉、让人不可思议走婚制的独特,常被外界附会暧昧想象,实则藏着古老的生存智慧,走婚桥的长廊边,妇孺守着土产,孩子伏地写作业,藏着家庭分工的平实。老喇嘛在寺庙里潜心诵经,显露出信仰的本真。那些关于“走婚”的猎奇揣测,在母系社会对财产与亲情的维系里,渐渐显露出误解的底色。从火盆边的祖母屋到猪槽船划过的湖源,从“水性杨花”的清白本相到走婚习俗的实质,泸沽湖始终在澄清中显露真容,它是一个民族用千年时光写就的生存办法。恰如吴老师最后的点睛之笔:母系氏族,女儿国,走婚,再加上水性杨花,似乎总会给人以某种暧昧和不好的联想,但实际上是对泸沽湖,对摩梭人的误解。很棒的一篇散文,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生存的真相。好文推荐阅读欣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4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8-14 13:47:03
  一个微民族的真相,在吴老师笔端展现,摩梭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若说存在即合理,这种存在应该很有道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