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泼出去的水照见的人(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泼出去的水照见的人(随笔)


作者:戴咸明 秀才,128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发表时间:2025-08-16 11:00:55

泼出去的水照见的人
  
   老话总说“覆水难收”,泼出去的水,或是滋润大地,或是成了污水,终究再难原封不动收回。世间事大抵如此,尤其关乎人心与纠葛的旋涡里,那盆被泼出去的水,从来都不只是水,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众生相,也照见藏在迷雾里的是非。
   彼得同志转出去的那几封书信,便是这样一盆泼出去的水。7月16日的骄阳里写就的文字,7月17日响雷般炸开的警示,本是私密的往来,却被他亲手递到了矛盾制造者面前。这举动,像极了把盖在沸腾锅上的盖子猛地掀开——明知蒸汽会灼人,却偏要让滚烫的真相露出来。他放下了长者的尊严,褪下了舅舅的身份,做了件“常人不该做的事”。要知道,书信往来向来沾着些私密性,未经同意便转递,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既要受法律的审视,也要经亲情的掂量,更逃不过人心对品德的拷问。可他偏这么做了,只因那矛盾已“病入骨髓”,到了非刮骨疗毒不可的地步。
   有些事,躲是躲不过的。就像那盆水,堵着不泼,只会在角落里发霉、变臭,最后污了整个环境。彼得同志心里清楚,若把书信锁在抽屉里,等问题攒到顶峰,裂成两个对立的界面,再想收拾,便是千难万难。他做的,不过是把选择权还给当事人——信里的字字句句,都是镜子,照得出谁在装睡,谁在搅局,谁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只是这镜子递过去,未必人人都愿照。制造矛盾的人见了信,没有半分反思,反倒暴跳如雷,抄起器械就去找提意见的人。这姿态,像极了被戳破的谎言,不先问自己错在哪里,反倒迁怒于说出真相的人。他们大约忘了,微信的虚实自有公论,真要较真,大可找彼得对证,大可报给公安查验,法律的天平从不会偏袒谁。可他们偏不,宁愿用怒火掩饰心虚,用对峙回避问题。这让我想起听过的那些情感纠葛——有人吃着锅里望着碗里,把亲情与伦理踩在脚下;有人把婚姻当筹码,在不同的关系里钻营算计,最后落得进退两难。
   就像那个被称作“捞女”的女人,二十几岁嫁了包工头,对方工伤便转身离去;再嫁个木讷的打工仔,却又被小老板用二十万“包养”;老板要她生个孩子换三十万,她一面应着,一面偷偷吃避孕药;被发现了便换个“小鲜肉”,把骗来的二十万填了之前的窟窿;最后想回头,丈夫却再难信任。情感专家那句“你要孩子干嘛?跟你一样卖身吗”,虽刺耳,却戳中了要害——有些路走歪了,就别怪旁人不给台阶。这世间的是非,从来都明明白白:忠诚是婚姻的底线,责任是为人的根基,丢了这些,再精明的算计,也不过是在泥潭里打转。
   彼得同志转出去的信,何尝不是在说这样的道理?他不是要挑事,是想“匡扶正义”,想把拧成死结的绳子慢慢解开。这绳子上缠着的,有不愿直面的过错,有藏着掖着的私心,还有那些“用一层雾把自己裹起来”的对峙。雾里的人或许觉得安全,却不知这雾早已挡住了旁人的路,搅乱了整个环境的安宁。就像邻里纠纷,若总在暗处较劲,迟早会扰了街坊四邻;就像家庭矛盾,若总在冷战里僵持,终会寒了最亲的人心。
   有人说彼得同志多管闲事,不该干预旁人的纠葛。可这世上哪有绝对的“旁观”?置身事外,看似清净,实则是对歪风邪气的纵容。就像那盆泼出去的水,若是干净的,自会滋润心田;若是污浊的,不及时排掉,便会滋生蛆虫。彼得同志选择做那个泼水的人,是因为他明白:有些“干预”,不是越界,是守护——守护本该清明的是非,守护不该被践踏的底线,守护那些被迷雾遮住的“同心圆”。
   如今想来,那几封书信泼出去,结局早已写定。是像抗战那样打八年持久战,还是像惊雷那样炸开迷雾,全在当事人的选择。要离,便痛痛快快;要好,便真心实意;要散,便各自安好;要团,便放下芥蒂。最怕的,是既想维持表面的平和,又不愿清理骨子里的脏污,最后让那盆水在角落里腐坏,污了一片天地。
   彼得同志大约是看透了这一点。他甘愿受那“炮打司令部”的质疑,甘愿做那面不讨喜的镜子,只因他信“正道”二字。就像情感专家在满堂喝彩里说的那样,纵有九十九人反对,只要站得正、行得端,反对也只是暂时的。这世间的正能量,从来都不是和稀泥,而是在该说“不”的时候,敢于亮剑;在该戳破谎言的时候,绝不姑息。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了。但那水浸润过的地方,总会留下痕迹——是长出庄稼,还是生了毒草,全看照镜子的人,愿不愿意擦掉脸上的灰。而彼得同志做的,不过是把镜子擦亮,递到了最该照的人面前。这举动,配得上一句“难得”。
   2025.08.16
  
  

共 17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泼水为镜”为喻,将人际纠葛中的是非明暗剖解得入木三分。彼得转信的举动,被作者赋予刮骨疗毒的勇气,在私密与公义的撕扯中,凸显出直面真相的难能可贵。文中“捞女”案例与邻里纠纷的穿插,既是对人性弱点的犀利针砭,又暗合“水污则腐”的核心隐喻,形成道德判断的双重印证。作者善用矛盾修辞,如“守护本该清明的迷雾”“泼水者的难得”,在张力中强化论点。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跳脱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以“擦亮镜子”的意象,将选择权交还当事人,彰显出对人性复杂的体察。全文如手术刀般精准,既刺破虚伪的泡沫,又保留修复的可能,最终在“正道”二字中完成对勇气与担当的礼赞。【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16 11:02:35
  本文以“泼水为镜”巧妙立意,借彼得转信事件,深刻剖析人性纠葛中的是非明暗。通过“捞女”案例与邻里矛盾的映照,将私密与公义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语言犀利却不失温度,既刺破虚伪,又留有修复余地。最终以“擦亮镜子”收束,凸显直面真相的勇气,彰显对正道的坚守,是一篇兼具思想性与现实关怀的佳作。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