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文)

精品 【金文】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418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0发表时间:2025-08-17 07:55:55
摘要:文章描绘八月陕北乡间风光:秋高气爽,庄稼旺盛,野花绽放,山鸡野鸽不时惊起,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等作物展现丰收景象。作者由此回忆起豫东故乡,童年随姥姥在乡间小路的时光,故乡的高粱地、西瓜地、玉米地、棉花地及多种作物,尤其红薯在贫困岁月的重要性。文末感悟贴近泥土与自然方能体会生命厚重与精彩。

八月的陕北秋高气爽,我漫步走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迎面吹过来的是带着草香、花香和果香的微风,望着一片片多姿多彩即将丰收的庄稼,我的心情恰如蔚蓝天空上自由飘逸的一朵白云,轻盈自在,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因为今年夏天雨水多,所以陕北这地方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就连公路边窑洞旁、沟渠边山脚下的野草也一丛丛一簇簇,争先恐后不断地绣出苞蕾、开出花朵、结出种子。平时我喜欢到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漫步,见到了不少多年以来很少开出的野花,这些野花非常鲜艳精美,虽然叫不上名字,却让人心生欢喜。每当走进大自然,我的心就像四面封闭的城门被轻轻打开,拥抱我的是清新的空气、芬芳的花香、充沛的暖阳和无边的绿色。在山坡上的草丛中,无意间经常会惊起成群的山鸡、沙鸡和野鸽子,它们突然间从一片草堆里飞出来,有的飞不多远就又会落在草丛中,有的则直上云霄,飞得无影无踪。路边有很多野生的大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看上去生机勃勃却又饱经风霜,恰如乡下劳累了一辈子的老人坐在路边回首昔日的如烟往事。田野里的玉米恰如绿色的森林一般郁郁葱葱,每一株玉米怀里都有一两穗玉米棒子,玉米棒子的上端长满了紫红色的胡子,玉米秆顶端的天缨在风中摇曳,给人的感觉是舒适而自得。这里的高粱细长杆,结出的高粱穗饱满而丰硕,红彤彤的,恰如陕北红脸蛋的女孩,朴素而端庄,纯真而可爱。荞麦和谷子也成熟了,等待着收割,特别是陕北的谷子,绿油油的秸秆上结满了低头摇曳的谷穗,它们拥挤在一起,仿佛是在谈论生活的甜蜜,又恰如在进行一场丰收的比赛,金黄色的谷穗就像用米粒编织的大金链子,让人无限欣喜,让人赏心悦目。走着走着,就看见一大片的向日葵映入眼帘。近几年,陕北乡村为了振兴经济,种植了很多向日葵。每到八月,满地一片金黄。向日葵的花非常独特而鲜艳,每一棵向日葵都会把自己的花朵追着太阳的方向盛开。它们是那么步调一致,而且各有特色,恰如正在参加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开幕式,它们方向统一,服装统一、目标一致,聚精会神而排列整齐。我常常惊奇于每一盘向日葵的花盘里竟然都有成千上万的葵花籽,大自然真是充满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与魔力。
   八月的陕北风光,既辽阔壮丽,又丰富多彩。沿着乡间小路蜿蜒前行,一路上见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草地和庄稼地。偶然走进村庄,窑洞旁或者房子前后的篱笆墙上,会见到爬满了各种南瓜和丝瓜的瓜秧,藤蔓上挂着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有红的有绿的南瓜和丝瓜。房前或者院子里的枣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红枣,香甜诱人。
   看着陕北田野的风光如此美丽,望着田野里的庄稼如此饱满,我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豫东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我在故乡的那几年,农村人还处于非常贫困的岁月,但是每当秋天来临,田野里依然呈现出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象,让我魂牵梦萦终生难忘。
   那时候的农村非常安宁。姥姥总是牵着我的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即使一句话不说,我也能感受到姥姥对我的关爱与呵护。很多时候,走着走着,我就会挣脱姥姥的手,跑到小路的前方,有时候是追蝴蝶,有时候是捉蜻蜓,有时候是采野花,有时候是摘一把牛尾草,编织一些简单的玩意。姥姥虽然有时候会训斥我,但我清楚,姥姥不是真生气,她是嘴上骂着我,心里最疼爱我。有啥好吃的,姥姥不舍得吃,总是让我先吃;有啥好穿的,姥姥不舍得穿,总是让我穿。每当天气变化,姥姥总是让我换好衣服,生怕我受到一点委屈。姥姥曾经带着我拾麦穗、捡豆子、拾柴火、薅草、走亲戚。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跟着姥姥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沐浴着姥姥对我的关爱,无忧无虑。
   在我们老家秋天虽然也种植一些豇豆、豌豆、红小豆、黑豆、绿豆之类的杂粮,但更多的是种植玉米和高粱、谷子,除了这些之外,种植面积最广的就是红薯(我们老家叫作红芋)。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岁月里,蒸红芋、烤红芋、吃红芋干,红芋窝窝头、红芋锅饼、红芋糊涂(红芋稀饭)就是家家户户的家常饭,那时候的艰苦是集体的没有例外的,谁也不笑话谁,谁家日子也不比谁好过。就是这样的生活,大家都相信,我们过的是最幸福的生活。
   村里有一块高粱地。我们老家虽然也有低矮的红高粱,但长期种植的则是高杆高粱,这种高粱长起来后有两三米高,叶子类似于芦苇叶子,但是更长更宽大一些,秸秆可以编织在一起,既可以睡觉,也可以放东西,秸秆的皮还可以编织成席子,用处非常广泛。高高的高粱秆上,头顶是红红的高粱穗子,就像一张张晒得黑红的脸庞。结穗子的那一节高粱秆,还可以做成箅子,蒸馍用;也可以编织成馍筐、提篮等工艺品,既具有食用价值,也可以拿到集上换成钱,具有经济价值。当高粱长起来的时候,那里就是一片绿油油的森林,用有位诗人的语言就是绿色的青纱帐。在绿油油的森林里,我们这群村里的孩子,曾经把这里当作乐园。我们在里面薅草,我们在里面捉迷藏,甚至我们在高粱地里还可以发现野生的西瓜或者马萢。每当发现一些稀罕的瓜果,我们都以为那是上天的恩赐,既惊喜又感恩。孩子们在薅草拾柴火的同时,还会在高粱地的地头梧桐树下,乘着凉爽的风,一起玩耍,非常热闹惬意。
   在我们村的高粱地旁边,有一块很大的西瓜地,那是生产队安排种西瓜能手娃德大爷(我们老家称大伯为大爷)种植的。娃德大爷手艺好,品行老实,又是单身,因此总是在西瓜地里搭个简易的瓜庵,一夏天都住在里面,种瓜看瓜并给瓜施肥。到了最炎热的时候,满地里都是打滚的大西瓜。娃德大爷种植的西瓜,个头大水分多,沙瓤特甜,吃上一口,让人从嘴里甜到心里。
   西瓜地旁边就是玉米地,我小时候跟着姥姥在老家,虽然很少参加农村劳动,但对玉米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玉米的绿色和高粱的绿色完全不同,玉米的绿色更加浓郁更加厚实。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农村人就开始吃嫩玉米了,也可以烧着吃,更多的是煮着吃,在那个年月吃嫩玉米是尝鲜,而如今吃嫩玉米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已经成为一种美食。
   故乡的棉花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棉花小时候,它是一株绿色的植物,长大后会开出红色和粉红色、紫色的花朵。花朵凋零后,棉花秆的枝条上会结出很多棉桃,看上去就像绿色的桃子,但要比桃子小一些,外边一层壳,里面包着含水分的嫩棉花。等到秋天的时候,棉花桃子的外壳都会炸开,白生生的棉花在阳光照射下就像开遍田野的白色花朵。
   那时候种植最多的就是红薯了。红薯是一种地面生长藤蔓地下结出果实的植物。红薯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北方的大部分土地都适宜种植,而且产量很高,因此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吃穿都需要票证的年代,老家种植的红薯面积广大,对老百姓的生存有着极大的贡献。但我那时候并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我们经常把红薯秧子摘下来,做跳绳用。红薯成熟的季节,地下就会拱出一个土疙瘩,里面会有三四个一斤左右的红薯块。有时候,我常常对着红薯出神,想象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恰如这一棵棵的红薯,长期在土地里埋着,虽然果实累累,却从来没有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祖祖辈辈,坚守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这片土地。放眼四周的农村,一片接着一片的绿色,所有的村庄都被绿色包围着,最高的是大树,中高的是高粱和玉米还有芝麻和谷子,接下来是各种豆子,铺在地面上的就是各种瓜秧和红薯秧子,特别是红薯秧子就像绿色的地毯覆盖了整个大地。
   走在即将丰收的田野上,我的心里满怀着期盼与感恩。我期盼的是百姓一年的好收成,能够让农民辛苦一年吃饱穿暖,我感恩的是这厚德载物的大地就像我们的父母亲一样,始终无怨无悔地赐给我们丰厚的礼物,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
   故乡的秋天是那么丰富多彩,多少次梦里回到故乡,我依然盼望还像小时候一样跟着姥姥走在田野的路上。
   同样都是庄稼地,庄稼地里却是不同的人。当我的思绪从故乡回到陕北,望着陕北的秋天,我的心里滋生了很多人生感悟:只有贴近泥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魅力;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理解生命的精彩和动力。
  

共 31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的突出亮点包括:1、双线交织的叙事张力。以陕北秋景为当下线索,牵出豫东故乡的记忆回溯,将自然风物与人文温情熔铸,如玉米、高粱、红薯等作物既是地域符号,更是岁月载体,让乡村之美兼具视觉与情感厚度。2、细节中的生命哲思。野花、山鸡、瓜秧等意象,既展现乡土生机,又暗含对土地与农人“默默奉献”的礼赞,文末“贴近泥土方知生命厚重”的感悟,将个人记忆升华为对农耕文明的敬畏。3、质朴文字的感染力。不事雕琢的语言如乡间小路般自然,姥姥的呵护、娃德大爷的瓜田等细节,在贫困岁月的底色中透出人情暖意,唤起集体记忆中对故乡与亲情的共通眷恋。这篇散文以乡土为根、以真情为魂,为当代人提供了回望初心的精神原乡。推荐阅读。【金文编辑:江西学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7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5-08-17 07:57:06
  感谢社长的辛勤创作,期待更多精品佳作。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8-17 08:01:36
  感谢江西学士老师敬业编辑,祝福老师生活快乐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5-08-17 08:01:57
  故土的记忆,勾连岁月的精神原乡。文章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漂泊者照进初心,让更多的人懂得故乡既是地理坐标,更是情感根系,温馨的提示着我们,在前行中留住那份心里的牵绊。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8-17 08:02:19
  致敬江西学士老师,编者按中心突出,分析全面!
5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8-17 08:18:48
  闻鸡起舞,勤奋创作,精神可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8-17 08:20:17
  江西学士老师,敬业编辑,勤奋工作,向老师学习致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