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散文)

精品 【流年】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7180.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1发表时间:2025-08-18 16:15:50

【流年】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散文) “大家看,我们李家山,像不像一只凤凰?”
   在李家山西财主院最高层窑洞屋顶的平台上,面庞黧黑,满是皱纹的网红李大叔,身穿坎肩,头戴白羊肚毛巾,一只手,拿着竹筒铜锅长烟杆,烟杆上,吊着烟袋。他一边指点着,一边操着晋方言口音很重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李家山的前世今生。
   听了他的介绍,我大概明白了李家山的历史。
   也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大概是很久以前的远古时期,一只凤凰,飞落山西临县碛口镇东边不远处。落在黄土高原上,变成了一座山。北侧山顶是“凤首”,中间山梁是“凤身”,东西两侧沟坡是“两翼”。
   时光流转,一晃眼,到了大明朝。从大明开始,到大清年间,再到民国时期,碛口镇,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水陆转运枢纽。鼎盛时期,每天有五百余艘船只往来,商号达三百余家,连接陕甘宁蒙与京津的商贸通道,更是晋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据传,其中,有李姓商人,想在碛口镇附近筑宅安置家眷,求风水先生寻找风水宝地。风水先生找来找去,找到距离碛口镇不到五公里的凤凰山,眼睛大亮,用手一指,“这里就是风水宝地,此山形如凤凰。凤凰现,天下宁,财源通,家族兴,出龙凤。”
   李姓商人大喜,马上决定在此处安宅。然后,大兴土木,依山势而修建房屋。其后裔,又不断增建房屋。因此,凤凰山的东西“两翼”,逐渐形成了窑洞民宅建筑群,依70度陡坡,层叠分布,多达11层,形成“村即是山,山即是村”的“立体村落”。
   因此,李姓人家所建村落,本来叫李家村,却常常被称为李家山。给我们讲解的李大叔,就是初建李家村的李姓商人的后裔。因为经常给游客讲解李家山的前世今生,成了“网红李大叔”。
   介绍完李家山地形,他又回转身,指着东面沟坡上一座三层窑洞楼房,说,“大家看,对面的三层窑洞楼房,就是东财主大院。当年,大画家吴冠中,就是坐在这里,观察对面的东财主大院,画下一幅著名的油画,价值上亿元。”
   隔着沟底,细细望去,对面的东财主大院,三层砖窑楼房,耸立在半山坡上,积木一样,一层层叠加,上面一层,坐落在下面一层的屋顶上。三层楼房下面,也是层层叠加的砖窑楼房,上面,还有几层叠加的砖窑楼房。李大叔说,“全村里,像这样古老的砖窑楼房大院,保留下来的,一共有四十四家。”然后,又卖关子,“请大家数一数,对面一层层叠加的楼房,一共有多少层?”
   同行驴友,都指指点点地数数,有说八九层的,有说十层左右的,却都难以说出准确数目。等大家数完了,李大叔揭开谜底,“告诉大家吧,一共十一层。”
   十一层古老的砖窑楼房,走过明清和民国,又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近八十年的岁月,直到如今,依然层层叠叠,耸立在黄土高原这一片沟坡上。黄土沟坡,与建筑其上的一层层古老窑洞,一同走过大约五百春秋,与时光同尘,共同组合成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浓郁渲染着苍黄底蕴,无言述说着沧桑与荒凉。真的如同吴冠中所说,搭眼望去,李家山就像一座“荒凉的汉墓”。
   从碛口镇前来李家山的路上,跟团导游小王就告诉我们,“大画家吴冠中曾经说,李家山像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
   众游客,身在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建筑群里,莫不为之赞叹。
   这之前,我读过吴冠中对李家山的评价,“古村的封闭性让人联想到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是的,直到如今,这个村子仍带有封闭性,从碛口镇到这里,不足五公里的路程,至今还不通公交车。九十年代之前,村民要去碛口镇,只能靠双脚来回丈量。前些年,要不是吴冠中发现并通过他的画作展示了李家山这个桃花源,也许,这一座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至今,仍是一个隐居群山与世隔绝的荒村。就这一点而言,有人说李家山是“山因画而出名,画因山而珍贵”,真是恰如其分。
   看完山村整体风貌,网红李大叔又带领我们重点游览西财主院。院门门楼,顺应山势,建在层层抬高的台基上,通过石阶连接村落主路。李大叔一边领着我们拾阶而上,一边说,“这象征着‘步步高升’。”
   仰头看,整个门楼是典型的晋商民居建筑风格,三间屋宇式广亮大门,中间是明间,做门洞。拱券式门洞,以青石砌筑券脸,门板厚约10厘米,外包铁皮,有上下两排铜丁。门里有木门闩,门闩从里面紧闭,里面不开,外人无法进入。门外有虎头铜门环,方便来客叩门。
   李大叔“啪啪”拍着半开口的虎头铜门环,说,“这叫‘招财进宝’。”
   大门内侧有横杠插槽。硬山顶铺青瓦,正脊两端,有雕花鸱吻——是龙头鱼尾造型。垂脊前端,有走兽残件,好像是獬豸或天马。檐下出挑深远,以木构斗栱支撑,斗栱间嵌镂空花板。三排花板,理应每排三块,却故意在中间空着一块,李大叔说,“这叫‘八方来财’”。
   然后,他指着墀头上的砖雕,说,“上面一层,雕的是麒麟送子,象征着我们李家龙凤呈祥,人丁兴旺,家族发达。”接着,他又讲了一段当年他们祖先一家曾经降生麒麟一样的往事。说得有鼻子有眼,诙谐风趣,像神话故事。游客信与不信,他似乎也并不在意。
   中层,雕刻着鼎瓶书卷博古纹,李大叔说,“这暗示着我们李家世世代代都是书香门第。”
   下层,铜钱吻地上,雕刻着“刘海戏金蟾”,李大叔说,“这象征着财源广进。”
   接着,他下指指门当,上指指户对,说,“下门当,上户对,就是‘门当户对’这个成语的来源。”
   有一位旅友感叹,“门当户对,说了一辈子了,还真不知道本意是啥,这一下,明白了。”
   旁边一位就说,“这也恰好证明,‘行万里路,胜读十年书’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门墩石,采用罕见的抱鼓石与箱式石组合,左侧鼓面浮雕,是“赵公明骑虎”,赵公明,是武财神。右侧箱体侧面,雕刻着“渔樵耕读”,寓意“耕读世家”。正面开光内,雕刻着“葡萄缠枝”,寓意“多子多福”。
   一应雕刻,繁复精巧,是商业文化和儒家伦理的完美结合。
   门前一侧,有拴马石和上马石,方便来客上下马,上面刻有防滑纹。门楼顶部,隐蔽处设石雕螭首,做排水口,雨水通过暗道,排至院外,避免侵蚀墙面。
   一座大门,既恢宏大气,又与黄土高原山地建筑的实用美学完美结合。
   走进院内,打眼看去,是典型的“窑洞+四合院”的复合型建筑群,前院中院后院三进院落,呈阶梯式分布。
   前院,其实就是临街房屋,是倒座房,供仆役或仓储用的房屋,还有马厩——如今已经改做厨房。
   再绕过影壁墙,就走进了中院。
   中院是主院,有五间硬山顶建筑,是正房,东西各三件厢房。还有过厅,拾阶而上,直达后院。上面一层,格式与中院大致相同。
   李大叔告诉我们,“我们这三进院子,都建设于清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大约五百年历史,是全村保留最完好的大院。现在,我和我婆姨,把这里开辟成民宿。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这里住几天。”然后,用手圈了一圈中院,说,“这就是主院,整个院子,五间堂屋,本来是供奉祖先会客及主人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房,是长子次子居住的地方。上面是后院,女眷和晚辈居住的地方,还有仓房。”
   整个院子,都是砖窑,前出檐,檐下有廊。屋檐靠木柱支撑,李大叔指着一根木柱,告诉我们,“这是柱子,是对接油松。从吕梁山上砍伐,又顺着黄河漂流下来。水浸之后的油松,纹理细腻,木质坚硬,不容易干裂。”又指着柱子上的檐头雕刻,“大家看看,这屋檐下面的雕刻,是半龙半凤,知道为什么不雕全龙全凤吗?”李大叔又卖了一个关子。
   大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李大叔笑着说:“只有皇宫才能雕刻全龙全凤,在我们这里,半龙半凤,已经是最高级别。”
   李大叔又把我们领进最西头的窑洞里,告诉我们,“这一间,就是当年吴冠中在我们这里写生住过的地方。”一间房子,干净整洁,火炕占去了大部分面积,还有一张桌子,一架壁橱等家具。火炕还连着火炉,李大叔打开火炉口,“冬天,将劈柴填进去,火炕就烧得暖烘烘的。”
   有游客笑着问李大叔,“吴冠中在你家住,你家里留下他的画作吗?”
   “哪里有啊?他在这里住的时候,是我大爷爷招待他,那时候,我大爷爷根本不懂画,也不知道他的画会那么值钱。”
   李大叔领着我们看了一个遍,然后,应不少游客的要求,站在院子里,放开喉咙,唱了两首“信天游”。
   一首是《兰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一首是《赶牲灵》: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那个灯
   哎呀带上了那个铃子哟哇哇的那个声……”
   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又带着更加浓郁的晋地乡音,更显粗犷,苍凉。让我们零距离领略了地地道道的山西汉子的原生态歌喉。也让我们在他的歌喉里,感受到黄土高原农民的爽朗和质朴。
   然后,李大叔让我们自由活动。
   自由活动期间,我又认真巡视了整个大院。
   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墙上,挂着一串串玉米和红辣椒,还有葫芦。每间房子的门和窗,都雕刻着精致的图案,两侧都贴着红对联,木窗栅上,贴着红色剪纸,洋溢着一派喜庆。
   院子里,还有一架石碾,石碾旁边,摆放着柳编笆斗,竹提篮。西厢房前,堆着大量劈柴,应该是冬天取暖用的。这一切,媾和出浓郁的山西农家的生活气息。
   东厢房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些男人上身穿的白羊皮坎肩,头上裹的白毛巾,女人上身穿的斜襟大花棉布褂子,头上裹的花头巾。
   几个女游客,穿上花褂子,裹上花头巾,提着笆斗,又歌又舞。我让夫人也学她们,浪漫一下,她性格腼腆,总是不肯。
   我心有不甘,穿上白羊皮坎肩,将白毛巾在头上缠成羊肚状,站在窑洞前,一立一坐,照了两张像。
   我身后的墙上,贴着举行新婚礼仪的大红纸,挂着几个葫芦,吊着一串辣椒,红红火火,圆圆满满。
   打眼一看图片,我还真像一位山西农民,仔细瞧瞧,戴着墨镜,一身的书生气,也没让白羊皮坎肩和白羊肚毛巾遮盖。
   这身打扮,是我人生第一次,也许是唯一一次。
   能在黄土高原的“布达拉宫”李家山,在李家山保存最完好的西财主大院里,在吴冠中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前,留下自己身穿白羊皮坎肩头裹白羊肚毛巾的身影,足矣!
  

共 40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山西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有一座十一层古老的砖窑楼房,层层叠叠,耸立在黄土高原的沟坡上,像一幅立体的画,被吴冠中称之为“荒凉的汉墓”“布达拉宫”,并说“古村的封闭性让人联想到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他把这里画成了一幅著名的油画,价值上亿元。这座大财主的老宅子,是嘉庆年间所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典型的晋商民居建筑风格。这座砖窑楼房,是依山而建,层层递进,步步高升,每个院子的建筑,房屋门窗的雕刻,都颇有讲究,寓意着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多子多福。散文意蕴丰厚,知识性强,描写细腻,画面感强,语句,格调优雅,有身临其境之感。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9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5-08-18 16:17:57
  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让人大开眼界,感谢作者的分享!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5-08-18 16:33:02
  谢谢玫瑰,又辛苦你了。更谢谢你精彩的编者按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