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人生】淳化荞面饸饹(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淳化荞面饸饹(散文)


作者:秦力 秀才,2237.1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73发表时间:2025-08-19 17:05:29

淳化荞面饸饹
   ——从风味到感情从文化到文明
  
   秦力
  
   那年在咸阳师专历史系上学,暑假期间,我到淳化县铁王乡王国栋同学家闲逛,第一次吃到了淳化荞面饸饹。它的筋柔光,它的煎稀汪,它的鲜辣香……每一样都能颠覆我的味蕾感知。虽说如此,它的单一味道并不突出,却能让你品出别样的感觉,总觉得像中医用药原则“君臣佐使”似的,诸味和谐安稳,感觉吃了还想吃,总是吃不够。要说酸,它不如山西乡宁饸饹酸香出头;要说咸,它比不上铜川耀县咸汤面咸香勾魂;要说筋道,它和永寿饸饹不是一个级别;要说羊汤之鲜,它似乎和旬邑饸饹也不能同日而语;要说汤清味醇,它不如乾县的清汤面;要说配料丰富吧,它比不上宝鸡扶风油汤面;要说多味辐辏,它不如有名的岐山臊子面;要是和延安志丹县的荞面饸饹羊腥汤比比,它也不如人家的返璞归真……它的风味是不是类似河南开封的不翻汤,或者像贵州遵义的羊肉粉呢?不是,绝对不是。那么,淳化荞面饸饹究竟是什么风味,究竟出特在哪里,我该怎样描摹它呢?
   夜幕降临,冶峪河的水汽缓缓上升,漫过了淳化塬面,铁王乡地面浮起了一层薄雾。王国栋家的烤烟炉前,望着火苗轻轻燎过炉壁,我和王国栋竖起耳朵,静静听着王叔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淳化塬,藏着宝贝荞麦哩!这荞麦,根扎在厚实的黄土塬上,经了昼夜十六度的温差淬炼,棱角都隐了去,成了圆润饱满的无棱荞麦。磨出的面,灰白里透着韧劲儿,有股子特殊清芳。老话说,这是净肠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夸它:最降气宽肠。我们淳化人把这份厚道揉进了面里,压成了饸饹。”
   “说起这饸饹,根子深着哩,它比甘泉宫的瓦当还老呢!淳化自古便是农耕文明的沃土,《诗经》‘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便是明证。这片土地上,谷物种植源远流长。而后来扎根于此的荞麦,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在悠悠岁月里融入了淳化人的饮食智慧,催生了饸饹这一风味。”
   “古时候老祖宗们实在,他们拿牛角钻上几个眼,面糊糊挤下去,落在滚水里成了条。元代的《农书·荞麦》里白纸黑字记载着:‘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或作汤饼(面条的古称),谓之河漏。滑细如粉,亚于麦面,风俗所尚,供为常食。’传说后来康熙皇帝觉着河漏硌应,大笔一挥,改成了饸饹。这一改可就传扬开了。从此以后,我们关中这粗粮荞麦倒有了御赐的金身。”
   “淳化饸饹最风光的一笔,还得落在咱甘泉宫的旧瓦砾上。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带着他那手攥玉钩的钩弋夫人赵婕妤,驻跸甘泉宫。夫人眼尖,见宫外遍野紫花摇曳,清雅好看,问是何物?侍从答:此乃荞麦。花好看,籽磨面压成河漏,更是人间美味!夫人好奇,禀了武帝。圣旨一下,寻访民间巧手入宫压饸饹。武帝一尝,嘿!筋道爽滑,汤味鲜香,龙颜大悦,当即定为御宴品类!从此以后,将士出征壮行,凯旋犒赏,淳化饸饹成了席上珍馐。一时风靡长安,贵族百姓竞相效仿。淳化饸饹的名号,算是扎进了历史的根脉里。关于汉宫与饸饹的佳话,虽无确凿史证,却如甘泉宫瓦当上的云纹,早已深深镌刻在了我们淳化人的集体记忆,成为地方风味文化中一抹瑰丽的传奇色彩。”
   “要说特嘛,它特就特在一个‘情’字上了,”王叔起身看了看烤烟炉里烤烟的成色,调旺了一下火势,“荞面要三揉三饧,这样压出的饸饹筋而不硬,捞进青花海碗,浇上羊骨老汤。辣子要用铁王的紫苏籽油泼成,红艳艳汪在汤上,瞧着唬人,入口却辣度有限,只觉暖香无比。这泼辣子的辛香,或许在冥冥中勾连着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滋味记忆,让人恍惚间仿佛嗅到《楚辞》中‘椒浆’的馥郁遗风。外地人能体会却说不出来。娃娃们,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咂吧着嘴,似乎品尝了椒浆的风味。
   后来,我找到几本淳化政协编撰的文史资料。书中描写:
   夏末秋初,荞麦田浮在淳化塬上,紫花缀成云锦,风过时簌簌低语,恰似钩弋夫人罗裙扫过汉阙残砖……饸饹这吃食两千多年没断过。淳化人过日子离不开它。娃儿满月、老人做寿、结婚升学、招待亲朋,头一道热乎饭准是饸饹。正如当地一首广为传唱的现代歌谣所赞:“荞面饸饹浇羊汤,油泼辣子分外香;吃在口中酿筋光,凉拌热吃美名扬。”是啊,这饸饹光滑爽口,汪而不腻,香辣适中,再拍上一坨蒜泥,杀菌提鲜,这一套下来,是淳化人待客的真心实意,是刻在骨子里的滋味密码。
   此后三十年,伴随着我走过千山万水,品尝过各地美食。可对淳化饸饹诸味和谐的秘密仍然思忖多多,不得要领。每当西北风掠过咸阳湖的垂柳,那些随风飘落的柳叶便低吟着周人的《豳风》,汉家的乐府,还有唐人的《烧尾宴食单》。我企图从典籍中找寻答案,但眼前浮现的却是别一种景象:
   无论春夏秋冬,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淳化县城的老灶台就先苏醒了。我吃力地挑来冶峪河水。因为这水是从《诗经》典故里流出来的,带着《水经注》的清澈记忆,也许这水里藏着淳化饸饹诸味和谐的秘密哩!所以我想用这水向老厨师寻求破解的方法。而老厨师不紧不慢推着石磨,磨盘转动的声响,与汉画像石上的《谷物加工图》竟然十分相似。
   看着我渴求的目光,老厨师一边念叨着:“荞三麦一,碱水画圈”,一边使劲揉出了月光色面团。三饧过后,他将面团塞进饸饹床子。
   我自告奋勇跨上床子的木杠使劲一压,那架榆木床子“吱嘎”一响,但见银丝倾泻,恍若李太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微缩景观。这场景,与敦煌壁画《制面图》中的场景何其相似,只不过画中人换成了我这个外乡人。
   顺着滚水锅里瞬间腾起的白烟,荞麦的草木清香就随着甘泉湖的微风,钻进路人的鼻孔去了。饸饹则像千丝万缕的银线坠入滚汤,根根筋道光亮,捞起过凉水“三沉三浮”,活脱脱成了冶峪河白练穿山的样子。
   荞面饸饹的浇汤更是讲究。先用羊汤打底熬足时辰,再淋上新泼辣油,辣子用线线椒,蒜泥必是石臼捣出玉浆。最绝是那红艳艳的油泼辣子香而不燥,最后撒一把刚从仲山采回的野韭菜。一口下肚,暖意瞬间从喉头滑进了丹田……我咂吧着嘴,心里嘀咕着:这碗里盛的,何止是诸味和谐的五谷精华,它盛着爷台山战士走过的路,盛着冶峪河清粼粼的浪,盛着荞麦花开出的,千年不绝的沧桑与希望。正如那首现代流传的淳化谣所唱:“石磨转日月,床子压春秋。酸汤煮天下,饸饹连九州。”
   这些景象不知多少次飘进了我的梦乡,呈现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直到这次淳化县举办盛大的饸饹旅游文化节。
   梨园广场上最吸睛的,莫过于那巨型的饸饹床子。壮实的淳化汉子将荞面团填入巨大的腔膛。一声吆喝,木杠压下,力贯千钧!刹那间,漏孔里垂下的饸饹如瀑如丝,直坠入翻滚的大锅。热气蒸腾,裹挟着荞麦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那么多手机争先恐后拍下了力与美的永恒。我也兴致勃勃冲上前,亲自压了一床。这是与土地对话,与历史角力呢,我压下去的是气力,升腾起来的是烟火人间最本真的欢愉。这场景,让我想起那些“健全人格”的先贤:李冰父子使命当先,留下了硬扎扎的都江堰;柳宗元被贬南荒,却在柳州点化了“民族的精灵”;苏东坡,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一路贬谪,一路突围,硬是在苦厄中嚼出了旷达的滋味。
   眼前这些这压饸饹的淳化汉子,何尝不是另一种“硬扎扎”?他们小看庙堂之高,守着土地之厚,将一粒粒微小的荞麦,用汗水与巧思,化作养命活人的长丝。这饸饹床,便是他们的“都江堰”,是泽被乡梓的灵魂工程。
   那年在铁王乡,王叔告诉我:“荞面饸饹养一方人哩!”这“养”是千百年来,这方水土赋予人最坚韧的生命力,亦是人回馈土地最朴拙的创造。其精神气韵,与那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革弊兴利”的李冰柳宗元苏东坡何其相通!都是于平凡处见担当,于困苦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天下意识”。
   广场上的淳化大鼎静默无言。那厚重的青铜,曾盛放过怎样的牺牲与祈愿?纹饰间流淌的,是周秦的庄重,是汉唐的雄浑。鼎,是礼器,是权力的象征;饸饹,是民食,是生命的依托。两者看似云泥,却在淳化这片土地上奇妙地交织。鼎,凝固了辉煌的瞬间;饸饹,在无数个清晨与黄昏,热气腾腾地延续着生的韧劲。如今,鼎的威严早已沉入历史深处,而饸饹的香气,却一年年氤氲在广场上空,人民心头。这饸饹,不矫饰,不浮华,恰似一种直抵人心的诚恳,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活气”。这香气,有秦汉夏宫的遗风,有农民躬耕的汗滴,更有一种穿越时空、生生不息的烟火气。它让我想起秋雨先生所言,“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只不过此刻触动我的,不是冷雨敲窗,而是这滚烫的乡愁与绵长的滋味。曾闻魏晋名士风流,阮籍轻慢礼教,嵇康打铁自娱,追求的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若他们行至今日淳化,目睹这巨床压饸饹的豪迈,嗅到这原野荞香,是会嗤之以“俗务”,还是会欣然入座,就着粗瓷大碗,品咂这份山野间的真味与力量?我想,那份“野泼泼的人格结构”,那对生命本真的向往,或许会让他们放下羽扇纶巾,叹一声:“此中有真意!”
   一碗淳化饸饹,就是一方微缩的河山。从沉甸甸的西周大鼎,到百姓家的灶头铁锅,从汉代的甘泉瓦砾,到今日的民宿餐桌;从刘彻的御笔钦点,到抖音视频里的“淳如诗,美如画,深呼吸,来淳化”,这压出的“河山”,筋道柔韧,熬过了岁月风霜,也融进了时代新汤。它连着黄土塬的根脉,飘着乡村振兴的炊烟。吃一口,是历史的厚重,喝口汤,是日子的滚烫。这便是淳化最实在、最长久的那一缕人间烟火香。
   时光流转,淳化人将这荞面饸饹做成了大文章。“中国荞面饸饹之乡”的金字招牌,是汗水浇灌的勋章。小小的荞麦,从田垄跃升为“首位产业”,这是“安贫乐道”的超越!是农人挺直腰杆,将祖传的手艺、土地的馈赠,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目不暇接,今天奇石展、摄影展里记录的山水人文,都是这碗饸饹催生的新气象啊。我三十年来百思不解的诸味和谐,原来是一种“健全的文化人格”在乡土层面的觉醒与实践——珍视传统,却不固守贫穷;拥抱时代,亦不失根本。我有时遐想,若那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中散,或梅妻鹤子的林处士,行至今日淳化,目睹以一碗饸饹带动兴业富民,使“青壮归乡,老有所乐”,他们是会嗤之以鼻,还是会被这蓬勃的“活气”所触动?我想他们怕也要收起那份孤傲,叹服于这脚踏实地的“创造”,欣然尝上一碗吧!
   那次,我陪同岭南客人专程来到淳化。一碗饸饹端上桌,褐亮的长丝卧在清汤里,浮着油泼辣子的红艳,葱花翠绿点缀。浇上臊子,或羊或猪或素,浓香四溢。挑起一箸,送入口中。荞面的清香瞬间被汤的醇厚、臊子的丰腴、辣子的热烈所包裹、化作满口的筋道与回甘。这滋味,像极了这方水土的性格:朴拙里有深情,粗粝中藏精细,历经岁月蒸煮,愈发醇厚绵长。客人啜一口羊汤饸饹惊呼:“这面竟带金石气!”
   我拊掌而笑:“金石之气是淳化大鼎的威仪,是《诗经》里的沃野吟唱,是百姓碗中热腾腾的底气。是余秋雨所说“温煦的美色熨帖大地。”此刻正应了瓷碗里浮沉的葱花辣油,暖了岭南客家人的肠胃。
   这碗诸味和谐的淳化饸饹,哪个味轻,哪个味重,哪个是君臣,哪个是佐使,任我比较了天下所有饸饹,还是不得其解。无论是离开淳化,还是回到淳化的日子,我唇齿间的淳化饸饹香气久久不散,脑子里困扰的还是这个问题。回望那巨型饸饹床前攒动的人影,我忽然明白,文化、文明何止印在课本、藏在鼎彝?它更在寻常巷陌的烟火里,在一碗碗饸饹升腾的热气中,在大厨压杠时贲张的血脉里。这滋味是秦汉的余韵,是唐宋的炊烟,是明清的传承,更是新时代的淳化,用它最质朴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热气腾腾的“文化苦旅”。这碗饸饹告诉我们,文化的根,深扎在泥土里;文明的魂,游荡在唇齿之间;生命的力量,蕴藏在一粥一饭间;这或许就是文明的真谛——在石磨的齿缝间保存基因,在饸饹的醇香里孕育新生,每一根饸饹都像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金线。人生的乐趣,在这风味、感情和文化、文明之间。
   后来我到泰国芭提雅,航行在靛蓝似的大海上。面对南亚风情的咖喱海鲜,那浓烈辛香的气息,于我而言却成了一道难以消受的隔膜。我鼓起勇气,向船上的厨师递上了那盒随身携带的淳化饸饹,打着手势请他帮我烹煮一下。当熟悉的荞香与汤头的醇厚在蒸腾热气中氤氲开来,那带着黄土气息的饸饹滑入喉中,瞬间抚平了我味蕾的躁动与心头的褶皱。大快朵颐之后,倚着船舷,凝视着海浪翻卷,层层叠叠,永不止息。
   就在那一刻,一个关于淳化荞面饸饹诸味和谐的感悟突然涌入了我的心间:
   美味绝不是某一味的独奏?它是辛烈、清甜、质朴,乃至万千食材本真的交响。无需谁执牛耳,不必强分主次,唯当诸味平等相待,相互渗透、映衬与成全,方能于无形中抵达和谐之境。这碗跨越山海的淳化饸饹,便是最生动的注脚。
   个人的生命长河,亦如这百味调和。追求“一枝独秀”的锋芒,或许能赢得短暂辉煌,却难免根基不稳,易折易逝。真正的安然与长久,源于内在的丰盈与平衡——让理性与感性齐飞,进取与淡泊共存。当心灵如和谐之味般彼此包容、滋养,内心方得真正的平和与力量,如海纳百川,深邃而宁静。
   推及更广阔的天地,历史长卷与社会肌理,无不印证此理。君王威权或领袖光环,固然曾凝聚力量,却也常如过于霸道的滋味,掩盖了万民之声,遮蔽了草野之智。如果有一个“无君”之境,并非混乱无序,恰是褪去了强权的扭曲滤镜。当社会不再仰赖单一的“至高之味”定调,当每个个体得以充分尊重与释放,宛如诸味各自鲜美又相互成就,“领子与袖口”——才能真正归于妥帖。
   海天一色之中,一碗淳化饸饹如导师般向我昭示:诸味和谐是差异的共舞,是平等的交响,是放下执念后的彼此照亮。无论是舌尖滋味、个体心境,还是社会万象、历史洪流,唯有摒弃唯我独尊的幻象,拥抱诸元并立,和而不同的大道,方能孕育那至真、至善、至美的永恒滋味与恒久和平。
   是啊,人生的乐趣在风味、感情和文化、文明之间;也在诸元并立,和而不同的大道之中;更在一日三餐的平常饮食之内,如这碗淳化荞面饸饹和我此时的心绪。
  
   2025年8月19日于大秦帝都好古堂

共 561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淳化荞面饸饹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场从味觉到文明的深邃探寻,堪称饮食书写的典范。作者没有止步于风味描述,而是以“诸味和谐”为线索,层层剖开食物背后的文化肌理与生命哲思。文章巧妙融合史料与传说:从《诗经》里的周原沃土到甘泉宫的汉武轶事,从《农书》记载到康熙易名的典故,让一碗饸饹成为勾连古今的纽带。王叔的讲述、老厨师的手艺、旅游文化节的盛景,则将历史拉回现实,在烤烟炉的火光与巨型饸饹床的力道中,展现食物与地域子民的精神共鸣。最动人处在于情感的递进:初尝时的味蕾颠覆,三十年间的魂牵梦绕,泰国海船上的乡愁慰藉,最终升华为对“和而不同”的哲学顿悟。作者将饸饹的“君臣佐使”引申到个体生命的平衡、社会肌理的和谐,让饮食叙事突破了乡愁范畴,抵达文明共生的宏大命题。文字兼具史料的厚重与诗意的灵动,冶峪河的水汽、荞麦花的紫浪、油泼辣子的艳红,在虚实交织中勾勒出立体的文化图谱。一碗饸饹,最终成为解读黄土文明、生命智慧与时代精神的密码,尽显“于细微处见乾坤”的写作功力。推荐加精!【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19 17:07:48
  这篇散文以淳化荞面饸饹为钥,解锁从味觉到文明的深邃意涵。作者将史料与传说熔铸,从《诗经》周原到汉武轶事,让饸饹成为勾连古今的纽带。从初尝的味蕾颠覆到异国的乡愁慰藉,情感层层递进,最终升华为 “诸味和谐” 的哲学顿悟。文字兼具厚重与灵动,于一碗面中见黄土文明、生命智慧与时代精神,尽显以小见大的笔力。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2 楼        文友:秦力        2025-08-19 19:01:12
  一气呵成,没有拉住闸。一碗淳化荞面饸饹竟然写了近六千字[偷笑][偷笑][偷笑]
千古一文人, 苍茫天地间。 赳赳老秦到, 五洲四海眠。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