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人生】奔跑的生命(微型小说)
奔跑的生命
七十多岁的文秀躺在病床上,似乎快不行了,她的神志时而清醒时而迷糊。
清醒的时候,文秀就回忆起与已去世的老伴武山的点点滴滴。
年轻时,两人是在双方父母的包办下结婚的,文秀在县委组织部工作,武山在县城中学教语文。
那个年代,教师地位低下,常被人们贬为“臭老九”,这一职业,看似高大尚,美其名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实则发展受限,在行内能当上个校长,已经是顶天了。
起初,夫妻俩还算过得平静。每天都是家、上下班路上、单位三点一线。在家里,家务事是两人分工协作,谁多干点少干点,相互都会理解、包容,不斤斤计较。
渐渐地,夫妻俩平静的生活被文秀身边同事冷言冷语打破。原因是:文秀身边的女同事,不是嫁给乡长,就是嫁给局长,差一点的,男方至少是副科级别。背地里,大家经常对她这个只嫁给老师的指指点点。
文秀很是憋屈,不是抱怨父母,就是恨自己命苦,怎么看武山都不顺眼。想离婚,她的父母态度坚决,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怼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要是离了,我们的老脸往哪放。”弄得文秀无法反驳,只能憋着一肚子的气。
这气,文秀全撒在武山的身上。
“人家嫁乡长嫁局长,我怎么就嫁给你这个窝囊废?”
“你要是一辈子都是个臭教书的,我这辈子怎么过啊?”
“你……”
每次发泄,文秀都理直气壮,居高临下,气吞山河。发泄完毕,她又不敢违抗父母之命,随后一声不响地做家务。
武山是个很沉稳的人,当初文秀的父母正是看中这点,才主导让女儿嫁给了他。对于文秀的撒泼,他也不怎么辩驳,只是在表面上顺应着她的想法,默默承受。
平常,武山喜欢在格子里码文字,常常一码就到深夜。他常常告诫自己:“人的生命很短暂,我要把自己的爱好当作人生中的一种历练,当作一种成长,我要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不停地奔跑。”
一开始,一篇篇寄到报刊社的稿子,如石沉大海。后来,偶尔有地方小刊小报寄来的三块、五块的稿费汇款单。再后来,他的文字逐步上了省级以上刊物。
随之而来的,是武山的名气从学校到县里,从县里到市里,越来越大,
一次,武山正在上课,校长急匆匆来到教室,说是市文联有领导来找他,有要事相商。
后来,武山顺理成章调到了市文联,成为职业作家。离开学校的那天,校长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武老师,恭喜你调到心仪已久的单位。但我们真舍不得你走啊,每年都是你把关高三年级语文,特别是你的作文教学有声有色,孩子们能考上好大学,你有很大的功劳啊!”
换了新的单位,武山的“江湖地位”似乎一下子水涨船高,夫妻俩的生活又转入了以往的平静。没有了文秀的抱怨,武山码格子更加勤奋了。
武山始终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每天,他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常常为了一个情节、一句话反复琢磨,日夜钻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文字频频亮相于大刊小报。
他的职务也随之节节攀升,从科员到副科长,到科长,再到市文联副主席。
这下,轮到文秀急了。她在县委组织部待了几年,便升职到乡镇任副乡长,中途换了几个岗位,均没有抹掉那个“副”字,用她自嘲的话说:“‘治’了好些年的副(妇)科病,总是‘治’不好。”看着武山事业上的蒸蒸日上,文秀心中压力山大。
武山看在眼里,并不介意,只耐心地对文秀说:“人的职务有差别,但人格是平等的,无论我们在什么岗位,只要把群众装在心中,把群众的利益落实在行动中,然后不停地奔跑,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工作中,武山就是这样做的,他的作品里,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正气,时时都在激励读者奋发前行。
对于武山的话,文秀回味了很久。突然,她像打了鸡血一般,将他死死地抱住,给了他一个深沉的吻。
末了,文秀抬起头,郑重地说:“我明白了,今后,我要像你一样,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什么职位,我都要拼命地奔跑。”
接下来的岁月,夫妻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的信念,并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文秀在基层工作中,积极推动各项民生工程,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群众的好评。
转眼,夫妻二人均已老去。那天夜里,武山趴在书桌上码字,由于长年熬夜,他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他趴在桌子上没有醒来过,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文学事业。
文秀在迷糊的时候,总在做同一个梦,梦里,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向她召唤:“快来吧,快来吧,这边有你老伴武山陪着你,你们可以一起向着人生、向着远方奔跑。”
这种时候,另一个朦胧而又清晰声音则不停地劝阻:“文秀,千万别过来,这边不能奔跑,只能歇脚。我累了,该歇脚了。而你,可以在那边多坚持一段时间,为你自己,也替我多奔跑一段时间,好吗?”
文秀听得出来,发出第一个声音的,似乎是传说中的阎王,他想终结她奔跑的生命。而发出第二个声音的,是她的丈夫武山,他希望她活得更持久,活得更精彩。
文秀一下子清醒过来,一脸坚定:“武山,我答应你,我还能跑,为我,也替你,我一定会全力奔跑。”
说完,文秀努力睁开眼皮,两眼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