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最美】求学路(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求学路(杂文随笔)


作者:笑鱼 白丁,1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发表时间:2025-08-20 22:29:20
摘要:从2004到2020年,辗转多地完成了学生的生涯,回头常看,常看常新。

(一)小学
   古有孟母三迁,回顾我求学的路,十三年来竟然也是迁徙了三次。
   我在我们村里的小学读了三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从我还听不懂“默写”,以为是不出声音地抄写,也不理解考试为什么不能看别人的试卷,站起来看前排的答案,老师让坐下答题我还说不累。再到已经逐渐失去了读书的兴趣,早上背着书包,从山脚的家里,晃荡到山顶的学校,就晃过了大半早读时间。
   学校的样子已经很模糊了,红砖砌起来的三四间教室,并排靠墙立着。大大的院子中间竖着一面红旗,也可能没有竖。正对着教室的,是一堆废墟,没有人思考过为什么会有一堆废墟,就好似它天然存在于这里。
   我们有时候开大会,一堆孩子列队站着,老师背对着废墟,或站或坐着开始讲话,大概是谁是优秀学生,或者要组织开始运动会。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在废墟爬上爬下。小小的学校四面被矮墙圈起来,和外面的马路村庄好像是两个世界。记忆中的学校很大,课间十分钟在外面跑不了几圈就上课了。
   那个隔着马路的校园,另外一侧就是新盖的小学,是整整三层的一栋楼,洋灰的楼,用白粉粉刷过,显得又清秀又气派。我是看着那栋小楼盖起来的,那时候盖楼不仅是学校的事,村里每家每户都要出人力来“助工”。
   动员的大喇叭在村里广播完了,就能看到家长们戴着草帽、扛着铁锨,晒得黢黑的脸上喜气洋洋,到学校里面拌洋灰,挑水泥。他们似乎不像是在出苦力,而是在为希望和期待搭建一个温室。
   教学楼面前还留了用断了的红砖围起来的小花坛。然后就又有了新的任务,每人从家里找几株花草,种到花坛里面。我奶奶从家门前的兰草里面挖了几株,让我连着土带到了学校,刚开始还天天去看我的兰草长得如何,后面就全然忘记了这回事。
   那时候只有高年级的刚入学的才能到新盖的楼里读书,我们青黄不接的依旧在老学校,要等到四年级才能搬过去。
   那时候,就期待快点到四年级,去新的大楼读书。
   但是四年级的那一年,我转学去了附近的乡镇的学校。旧的小学没几年就彻底废弃了,被推翻盖了村委办事处,印象中大大的操场,其实连停车掉头都困难。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那栋气派的教学楼因为没有生源也闲置了,经常看到野狗出没。而在今年,我的奶奶也离世了。
   小小的村庄,不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越来越少了。
  
   (二)中学
   转去的新学校叫“凤凰小学”,因为所在的村落就叫凤凰乡。而凤凰乡的名字来源于旁边风水宝地-“凤凰山”。这是唯一的一个4A景区,山顶有非常出名的庙,叫泰山庙,这个地方还出了一个“能人”任法融,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凤凰小学辐射了附近十几个村庄,只有凤凰小学有六年级,所以凤凰小学的规模也是我原来学校好几倍。学校依山势而建,先是爬着斜坡进了校园,是第一层,从中轴左右对称分布,两边各有两三间大教室。再上十几层台阶,是第二层,依旧左右分布了四间教师。再上几层楼梯,还有第三层,长长的一排教室,约莫有四间,在右边尽头,是个花园,里面有好几棵丁香树。
   丁香秀丽摇曳,但是树叶却极苦。因为我刚去的时候从未见过丁香,同学们骗我这个树叶是可以吃的,从那之后,我又多了一点小知识。
   新的学校的绿化就没有那么青涩和局促了。松树是凤凰的主要植被,学校里面也有好大几棵,秋冬的时候松塔就咚咚砸落。花坛里面多是灿烂的月季,在花坛边栽种丁香树,紫白的花,香气扑鼻,但总是带点苦涩。
   就像常年生活在西北乡村的人,笑得再畅快,也带着一点苦意。
   凤凰小学和凤凰中学之间隔着一眼天然泉水,叫“五眼泉”,那是我喝过最甜的天然泉水。最粗的泉眼上面插了半截粗粗的水管,从水管流出来后,落在打水放桶的光滑青石板上面,水流下去,先到一方池塘。夏天的时候,池塘里面就有很多小田螺,只是我从小怕水,从不敢下水去摸田螺,只是远远看着。
   母亲给老师做饭,也算是半个教职工,学校停水的时候,就得用扁担挑水到学校厨房,从低洼的泉眼里接了水,摇摇晃晃挑着两只黑色大水桶,母亲生得瘦小,只在挑水得时候,风风火火的身影,会变得颤颤巍巍。有些老师看到了,会派两个调皮高大的男生去帮忙抬水。
   凤凰是一个民风极其淳朴的地方,“老实人”的含量极其高。在那个小地方,人们喜欢文化人、喜欢读书厉害的。两年前回家,坐车路过凤凰的时候,和母亲讲起那些年,总是十分怀念。好像一方世外桃源,母亲做着不轻不重的活,又刚好有时间陪伴着我和弟弟读书,身边的人总是愿意给一些照顾。
   那时候的我,还能一个人去陌生的村民家去要一点“浆水”(甘肃一种特色发酵菜,类似酸菜)、“酵子”(用来做发面馒头)。上了初中还是班长,气势汹汹去隔壁班将抢我们班同学东西的男生堵住,一通教育。
   而念书也还没有成为生活的全部,农历三月凤凰山要开庙会,中午的时候也是要和好朋友一起挤人潮人海的,然后吃一碗肉面或者几个蜂蜜凉粽。
   “任道长”来家乡探望视察,会有高级别官员陪同,我们要一整个班级出动,扛着大扫帚,从山脚的马路上一路扫到半山腰,在路上还能摘摘杨槐芽、瓢子(一种野草莓)。
   若我身上有几分“侠义”,便是从这里产生的吧。
   那时候家里距离学校有十几里路,柏油马路才刚刚开始修,还没有建好。每天有两趟班车,六点多一趟,十二点多一趟,错过了就没有了。坐班车到凤凰二十分钟,走路需要一个半小时。一个人收费几块钱,不算贵,但是很难能挤上车。
   我们一般是周五放学坐车回去,周日的下午收拾好东西,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走十几里山路走去学校。背包里是一周的口粮,有粮油、蔬菜。先翻过一座山到隔壁村里,再抄近路进了隔壁村子的山,翻过去,就到了凤凰乡的路口。
   后面柏油马路修好了,隔壁村子的山路入口也封了,大片的山地被承包了种核桃树。我们就开始沿着柏油马路走。下了大雪的时候,周一早上六点就得起床,大雪齐膝盖弯,没有大巴车,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背着书包得走两个多小时,一不小心就摔个屁墩。
   那时候羽绒服还不算寻常,多数穿着家里人手工缝得棉衣,棉衣里面有秋衣,棉衣外面有毛衣马甲,再外面套个外套或者校服。整个人包裹得像个圆圆的球体,顶着冻得通红的脸,从天黑走到天亮。冬天的每个周一,班级里总有好几个这么迟到的。
   当时并不觉得辛苦,我甚至要比大部分人都幸福。往返的路有母亲陪着,一日三餐都被准备好,我从不用担心每天吃什么。
   而班上和我一个村庄的男孩,在一次早自习下课,大家吃早餐的时候,他从书包里掏出一面锅盔,站起来往桌上一摔,哐一声,锅盔纹丝不动,甚至一点渣渣都没掉下来,他笑着说:“这从红崖丢下去都摔不烂,人怎么吃!”我们前后左右笑作一团。
   当时学校没有宿舍楼也没有学生食堂,周围好几个村庄的住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当地租房子住,我去过一次班上同学租的房子,一间也就是六七平米的房间,一横一竖摆了两组单人高低床,在门口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放个小案板就是平时用来切菜。
   他们虽然也就是十三岁的年纪,但是他们的午饭、晚饭都是要自己做的。每人带一个小小的煤油炉子,一般是绿色的,倒上煤油,点着了有个红色的把可以调节火苗大小,有点像是现在的便携卡式炉,但是远没有卡式炉方便和干净。
   煤油炉的气味特别呛人,做完饭身上和饭里都是一股煤油味道。我去的那次,同学把她的炉子搬到外面炒菜下面条,一顿饭做了好久。冬天天气冷的时候,有些同学会在房间里做饭,有可能是熄火不当,每年都能听说几起煤气中毒的事情,好在都是比较轻微。
   初三的时候,学校开始筹建宿舍楼和食堂了,食堂在我中考结束后的学期开始投入使用,第二年开春后,宿舍楼也开始入住。
  
   (三)高中
   但是中考是残酷的,那时候没有意识到命运的齿轮已经在运作,中考是我们第一次走到了不同的路口。我堪堪上了城市的一所二流高中,我们60多人的初中班级,仅有十来个同学去了城市的高中,剩下的绝大部分人去了另外镇上的高中。那所镇上高中的非艺术类考生二本科率几乎为0。
   我算是人生意义上第一次以长居的方式进了城。一座小小的西北小城,可能是因为我的母亲依旧跟在我身后,所以我没有被乱花迷了眼。但是我知道,一些从凤凰中学出来的特别聪明的同学,在高中沉迷于网吧游戏,晚上不睡,上课不起。
   高中学校有自己的学生食堂,我只吃过早餐,最好吃的是土豆饼,然后是油饼夹肠。食堂侧面的走廊上种满了爬山虎,在操场边也是种着一排的垂丝海棠,有一棵高高的银杏树,还有不知为何突然冒出来的核桃树,在我离开的时候已经开始结果,只是大家指着圆圆的绿色果实,好多人不认识这是什么树。大家都只见过木色的核桃壳,谁曾知道长在树上的新鲜核桃其,实还有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皮。
   高中的校园好大似乎又好小。
   我最自由的时刻是从出租屋到学校那不到十分钟的路程,这一路我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那段路上从一个幼儿园出发,要路过几个超市和菜店,一个小小的药房和网吧,最后是一个少管所。少管所的一楼的窗户是外开的,如果不留神是十分容易撞到脑袋的。
   我们一个年级有十二个班,我在的十一班,是在三楼。在靠窗位置刚好能看到隔壁少管所的大操场。班主任是一个黑瘦的高个男人,教我们数学。他当时说,就算不好好读书,也不希望看到我们在隔壁跑步。
   大家开始用标准或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交流,我们戏称是“天普话”,天水普通话。我座位左边是一个非常秀气的城市姑娘,右边是一个矮矮小小的乡镇姑娘。城市姑娘在高二开始就确定了要走艺术路线。前排的帅气白衬衫男孩,家中原来是两代从军,而他毕业后也走了部队路线。
   我在高二那年第一次看到学校墙面上张贴的火红的“光荣榜”,已经忘记了排名、分数线,只是记得当时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比分数线高30分以上,才有选择学校的空间。
   我的生活就这么围绕着30分展开,基本就只剩下了去学校、回出租房这两件事。母亲依旧在陪读,开始研究各种水果和食物对脑子的加持。城市的游乐设施似乎也没怎么享受过,最多的就是偶尔去跟着母亲去改善下伙食,吃碗牛肉面!吃牛肉面的时候总是会路过装修的非常漂亮的“永和豆浆”一碗普通的面,都要快三十块。母亲说:“你以后赚钱了带我吃这个。”
   后来我带母亲去了永和豆浆吃午饭,确实不好吃。我们还是更喜欢隔壁的牛肉面,当时吃的时候只需要5块钱,后面变成了7块,现在已经是12块钱。永和豆浆倒闭了,换成了肯德基,前年回家带着母亲去吃了肯德基。
   牛肉面隔壁是新华书店,我最爱一楼区域,摆满了最新的杂志,有《最小说》、《紫色年华》、《爱格》、《花火》等。最爱的周末是买本小说,买杯奶茶,回出租屋躺在床上,用一个下午看完。我曾列过一个小说评分清单,写了名称、类型、主角名、星级评价,在同学之间广为流传。
   后来我在晚自习偷读漫画书,被年级主任没收之后,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同情我的悲惨遭遇,而是疑惑,为什么读那么大的杂志都没有被发现,四分之一大小的漫画书反而被发现了!?
   高中的我们已经开始有了小小的成人模样,开始有了小小的哀伤。开始关注带着耳机逆光而来的少年,开始留意那个短跑第一的女孩。冲进题海中去,又带着对“出人头地”的渴望冲出来。
   那时候,甚至还不理解“出人头地”是什么?只是想能不能站地高一点,走得再远一点。
  
   (四)大学
   我毕业后,确实走得挺远。
   2016年,我还不到18岁;那一年我爷爷去世;那一年江苏省扩大外地招生引起当地人集会抗议;那一年,从天水到苏州,一千八百多公里,我开始了自己的“下江南”。
   我进入了人生第一个大都市。从火车站开往学校的迎新大巴,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命运的齿轮来到了第二个路口,甚至还和第一个路口走散的青年们打了个招呼。
   中考后那一批去了镇上高中的一位同学,在我大二的时候来了一次苏州,和我在校园里见了一面。他说自己读高中没多久就不读了,主要是太饿了!学校食堂人太多了排队挤不上,去外面买着吃又贵,所以只能自己做饭,自己又嫌麻烦不爱做饭,最后就去读中专了,现在已经工作了,前天刚陪客户喝了瓶黄酒,真难喝啊!
   我们相顾无言,给他买了学校里的奶茶,他喝完就回去了。我绕着大大的学校走了半圈就用了快半个小时。学校里面有好几只流浪猫,经常在图书馆门口的叫“馆长”,女生宿舍楼下的三花猫叫“小花”,还有一只全身通白,但是尾巴全黑,屁股上有个大墨点的叫“感叹号”。除了小花注意身材管理相对精瘦,其它的几只都肥肥胖胖的。
   这些猫在“中国最美十大高校”之一的校园里生活得惬意自在,毕业后“馆长”去世,也在公众号有专门报道过。而我已经不知道我的那些在上个路口分别的朋友们现在在哪里了。
   我进入校园的时候,是一个留着寸头的假小子,大学毕业的时候,散着长发,穿着蓝色的礼服,踩着高跟鞋,主持着一场年会。大学的同学说我是这四年变化最大的人。
   毕业后再回到最美校园依旧那么美丽,新校区里道路两侧的树比我读书的时候变得愈高愈密,食堂里唯一的兰州牛肉面窗口关闭了。在学校吃的“酸辣白菜盖浇面”我毕业五年了,依旧钟爱。
   在我工作的第三年,凤凰初中被撤销。凤凰小学倒是依旧在,只是我已经很久没有踏足,不知风景几何。
   匆匆的二十几年,在辗转各地的读书中就消弭了。有些时段想起来都是蓝天白云,有些想着却似匆匆旋转的楼梯,让人眩晕。命运的齿轮依旧在转动,在我觉得日复一日中,奔向了下个路口,或者其实早都已悄悄转弯,而我却仍未觉察。

共 541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娴熟的文笔,写出了自己的求学路,从小学、中学、高中在到大学,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从小学的艰苦、中学的吃苦、高中的认苦,写出了求学的酸辣苦甜,写出了自已的真情实感,更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高中的我们已经开始有了小小的成人模样,开始有了小小的哀伤。开始关注带着耳机逆光而来的少年,开始留意那个短跑第一的女孩。冲进题海中去,又带着对“出人头地”的渴望冲出来。那时候,甚至还不理解“出人头地”是什么?只是想能不能站地高一点,走得再远一点。”写的实再、感人,字字句句打动人心,文章扣人心弦,耐人寻味。“我们相顾无言,给他买了学校里的奶茶,他喝完就回去了。我绕着大大的学校走了半圈就用了快半个小时。学校里面有好几只流浪猫,经常在图书馆门口的叫“馆长”,女生宿舍楼下的三花猫叫“小花”,还有一只全身通白,但是尾巴全黑,屁股上有个大墨点的叫“感叹号”。除了小花注意身材管理相对精瘦,其它的几只都肥肥胖胖的。这些猫在“中国最美十大高校”之一的校园里生活得惬意自在,毕业后“馆长”去世,也在公众号有专门报道过。而我已经不知道我的那些在上个路口分别的朋友们现在在哪里了。”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叙述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层次分明,写活了校园生活,写活了求学的不易。好文欣赏,推荐阅读。【丁香编辑 闰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8-20 22:33:12
  作者写出了求学的不易,写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把一个求学过程写活了,如临其境,好文欣赏。
2 楼        文友:闰土        2025-08-20 22:35:44
  文章结构好,写的实在,层层递进,写出了自已的内心世界,打动人心。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