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 乱世悲歌者(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 乱世悲歌者(散文)


作者:明月如霜 秀才,139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发表时间:2025-08-20 22:41:02


   “诗圣”杜甫,远不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更是一首波澜壮阔、充满苦难与光辉的史诗。他是盛唐转向衰落的缩影;他的诗歌,是那个时代最悲怆真实的注脚; 他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深陷其中的记录者。
   出身于传统官僚家庭的杜甫,是妥妥的官三代。他的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他的父亲杜闲在官至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并曾任奉天令等职。他自幼聪慧,七岁能诗,是众人口中的神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年轻时的杜甫像许多才子一样,有过一段漫游四方、裘马轻狂的时光。那首气势磅礴的《望岳》是他登泰山的青春恣意,那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豪迈气概。
   青春飞扬的杜甫,眼中是盛唐的壮丽山河,心中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出身名门世家的杜甫,因为有爷爷杜审言的照拂,有父亲杜闲的光环,所以他意气风发,不弃风骨。
   十九岁便开始开始漫游吴越和齐赵地区的他,豪放浪漫衣食无忧。日常生活和科举考试,做官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二十四岁的他,即使洛阳科举落第,依然开开心心地去出游。年轻的他自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觉得他有无数次一鸣惊人的可能。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来到都城长安求取官职。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他遭遇了科举失利、权奸当道……生活变得极其困顿。
   世事多变,即使在长安待了八个春夏,四十二岁的他依然在为生活周旋。他的才情,如同尘封一般,不被当朝的权贵赏识。就算他为贺知章、李白,汝阳王写了《饮中八仙》,依然离成功只差一点点。
   苍天不负韶华,他写的《三大礼赋》终于被皇帝喜欢,杜甫终于看到了长安城里的月光宝盒。李林甫,这个讨厌文化人的高官,对杜甫这样才情横溢的文化人,心存不满,让他在待用中,不上不下三年。
   杜甫是长安逐梦人,亦是乱世悲歌者。他并非天生的隐士,他渴望功名,渴望在朝堂上施展抱负。然而,长安给他的不是青云直上,而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困顿。他科场失意,仕途蹭蹬,甚至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只为求得一官半职。
   在长安的十年,杜甫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他一心求取功名,他挖空心思找门路参加长安城的“干谒”,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吹捧名人高官,为他们写诗,为他们歌功颂德,只为求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处所。
   在长安这个让落魄诗人透不过气的都城里,杜甫一无所有,只能拿自己的正义和自己的良心,去交换自己想要的答案。
   今天,当我们一次次诵读杜甫的诗句,感怀他心怀苍生的伟大时,无法想象,他靠写诗投赠换取一点贵族们施舍的心酸和无奈;无法想象,他因贫困潦倒,家里断粮,不到一岁的儿子饿死时心痛如绞的悲惨。
   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击碎了盛唐的幻象,也击碎了杜甫的仕途梦。他被叛军俘虏,困居长安,亲眼目睹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沦为废墟。他的诗,从早年的豪迈激昂,骤然转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郁顿挫。
   长安,这座他曾经梦想建功立业的都城,如今成了囚禁他的牢笼。在沦陷的长安,他目睹了帝国的崩塌、百姓的苦难,写下了"三吏”和"三别",记录下战争中最真实的血泪和疾苦。
   时政动荡之际,杜甫的诗,不再是个人命运的哀叹,而是整个时代的缩影。他写权贵的奢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写战争的残酷:"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他写百姓的苦难:"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的诗,是乱世的悲歌,是苍生的呐喊。
   杜甫一生经历了太多苦难,见证了太多苦难,记录了太多苦难。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远没有诗句里的闲适惬意,这里的草堂,只是他携家带口一路逃亡至成都时,他向诸多好友讨要物资,修建的避难居所而已。
   那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书写着命运多舛的杜甫难得的欢喜。安史之乱结束了,满头华发的他便可以经重庆,到襄阳,去洛阳,最后抵达魂牵梦绕的长安。一想到这些,他便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每每有了一丝希望,总会换来更大的失望。这一年七月,剑南兵马使叛乱,皇帝唐代宗再一次仓皇逃出长安,杜甫回家的计划从此耽搁下来。
   中原战火未熄,杜甫一直在困顿中在颠沛流离。 长安是他的梦想,亦是他的梦魇。这个记录唐朝悲剧的歌者,生命最后的两年,一直在湖南、湖北漂泊。公元770年冬,59岁的杜甫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旧的小船上,走完了他苦难而伟大的一生。
   杜甫,这个理想一次次被无情的现实击碎的诗中圣者,没有在长安圆满自己的政治梦想,只能在一路颠沛流离中,以笔为剑书写乱世悲歌;只能在大唐史册上,铸就最辉煌、最仁爱的诗魂。

共 19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以杜甫的人生轨迹为脉络,勾勒出一位伟大诗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从青年漫游的裘马轻狂到长安十年的困顿求索,从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到暮年漂泊的悲怆落幕,字里行间不仅还原了杜甫个人命运的起伏,更以他的视角折射出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图景。文中精选《望岳》的豪情、“三吏三别” 的沉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狂喜等诗例,将诗句与人生境遇相勾连,既展现了杜甫诗歌风格从豪迈到沉郁的转变,更凸显其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赤子之心。他用诗句记录时代的伤痕,用笔墨承载万民的悲喜,最终让个人的生命轨迹升华为一部镌刻着家国情怀的史诗。一篇虽简略却充实的传记,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5-08-20 23:10:46
  这是要面向古典文学中的大家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