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寻踪湾溪(散文)
山水湾溪
雪峰山脉,峰峦绵延起伏,沟壑纵横。湾溪(乡),处其一脉呈锅状,三面环山,山雄壤深,含水丰富,故山中泉水众多。三处高地,自成天然湖泊,尤为壮观。湖水溢出,依山而下,与众泉纵横交织,蜿蜒流淌于锅底,已汇成大溪,仍奔腾不息,直走沅水。
湾溪,顾名思义,湾多而溪清冽,因此而得名。一年中,溪流在春夏交替的雨季,气势充足;秋冬季节,天旱水态温婉尔雅。晴朗无雨,清澈见底的小溪,自然成为孩童洗澡、玩水的天然浴场,几乎每个在此地长大的男人,都会有孩提时代光屁股捉鱼抓蟹的记忆。
水乃山之灵,山因水而秀,水秀山更青。湾溪的山,整体成弧状,山山相连,为锅底天然屏障。摩天岭、古佛山,因高大雄峻,而闻名遐迩。
摩天岭,高耸入云,雄浑古朴,犹如一尊慈祥的菩萨,稳重大气,盘坐山巅,静观山湾枯荣更替,盛衰更迭,仿佛已参透万物,护着这一方生灵。此山山中有山,腹大地广,田土肥沃。春夏之际,田野竹丛葳葳蕤蕤,田径小花纷纷繁繁,圳道细流汩汩涓涓,高木斑鸠关关啼啼。呵牛声不断,炊烟伴着鸡犬声袅袅升腾,弥生无限活力。秋收,山下梯田稻黄一片,山上茶花泛起白色涟漪。
大青界,一脚踏三县,曾出产“世界独家”瓷泥,处古商道之隘口。明初,有风水高人,入湾溪地界,驻足观望,见高山有摩天之势,说此地不可欺也。
古佛山,沿山脉绾结与摩天岭相望,常年云雾笼罩。日光初升,雾色生紫,绝顶之处,周遭风景尽收眼底。唯诸山延绵跌宕,浪涛互推之状印象最深。汉时此山便为县邑佛教宗源,原名鄜梁山,因山顶寺庙中菩萨众多,便演化为现名。
相传古寺为元末枭雄陈友谅,随部下湾溪杨姓战将逃逸、归隐、坐化于此。寺门对联“一带亁坤身外小,两轮日月眼中低”,便是他渺视朱明王朝的佐证。对联刻于门框石柱上,经历数百载,字迹清晰可见。此联,也是山峰高耸的写照。山麓曾建鄜梁书院,名士易中明在此设坛授学数载,留文盛赞村贤建书院之义举。山中林木葱郁,秋冬之时,枫林尽染,丹色一片。独有野生矮茶得高山精华,所制茶品九泡而不失色,清香溢出。山中土生水晶,山下村民多有收藏,可作摆饰,珍品多为狡诈的游走商贩低价购走,流落他地。山中有仙人洞、雄狮岩、长梁洞等自然景观。传说仙人洞之仙人,常邀入山之凡人进洞或弈或观。凡人时见洞中桃花随流水浪浪而过,出洞之后便是百十年。神话传说颇多,与外地洞神故事多有迭合。
仰望两山,静下心来,细品它山,诸如虎形。虎呈下山之状,依山而走,头尾神似,活灵活现。与山相隔,有鹰形山丘,山丘插入盆地,如一只雄鹰展翅高飞,顺摩天岭而上。虎视眈眈,作猎鹰之势。然鹰已飞,有望鹰兴叹之憾,其前脚已急收,后脚仍铆足了劲。
山脚一溪,让虎鹰相隔,静成动画,定格在岁月里,供人观赏。锅底乃湾溪福地,杨姓旺族建村于此,取名鹰上,后改名“堙上”。
选一丽日蓝天、风清气朗的日子,登山远眺,必定雄风在心,去遥想国之安泰,江山稳固!
景观湾溪
山水相依,辉映成趣。山水造就了湾溪诸多景观。旧时,当地文人给家乡命名八处景观为“湾溪八景”。寻踪八景,大都踪迹难觅,景观只是过往文绉绉的称呼,曾经的传闻。但山水依旧,用心感受品鉴,仍有踪迹可寻。
顺公路往外步行,至锅底出口——湾溪唯一一处缺口,你会发现此处有一低矮的山坡。山坡叫水口山,为左部龙形山之头,有入溪之势。山坡存形有脉,只是并不高大而已。合围之地形成缺口,为溪流日夜冲涮而成,一心向外,有很多的精彩传说。溪水出了关口,一条狭长地带,便为它让行。溪上一条石径,顺地带与外部相连,木板桥横跨两岸。两岸林木茂密葱郁,苍松翠柏掩映,白鹭总在一个时宜的季节前来栖居。每当晨风吹起,水口山泛起松涛,白鹭闻风齐飞,此时蓝天红霞,绿涛白禽,色彩斑斓,蔚为大观。树下流水潺潺,活力动感,天地和谐。倘若春天沿石径由下向上走,感觉渐次进入了一个幽邃的世界,眼前豁然开朗,俨然桃花源中。平路两侧是青青的田野,灿烂的桃林,村舍错落,牛羊成群。
沿水口山外出三里地,有一处独特奇观——油榨岩。此处溪中巨岩,整石为底,上缀数个柱形深洞,洞壁光滑,并非人为雕琢,也很难想象为天然自成,让人感受什么是真正的鬼斧神工!溪水落入洞中,又折返洞上,轰鸣作响。特别是此处夏水突涨,水流倾泄而下,白色浪花飞溅,水雾缭绕,有吞并一切的豪放粗犷,以势如破竹的姿态向下一个地界响去,那般旁若无人。于高处观景,惊悸之余,又不免生发豪气,以为这就是自然的节律,就是时间的脚步。然岸上的松林似乎这一切于己无关,懂得了日月星辰的沉与浮,岁月四季的轮与换,听惯了雷响风唳,它们又何惊之有?当然,平素溪流也只是踩着鼓点于石上漫步,悠闲自在,节奏感把握精准,把日子过成了简单愉悦。而对岸,桥那边的小径,横过山崖,峭壁上长着三两棵青叶古树,常年树冠遮盖太阳,有些森然,行人不敢久留。
溯锅底左溪而上,走完古道石径,到达青界山,再行四五里山路,便走上高山平湖——白莲塘。此地四面无山遮拦,地上小花山岚中轻轻摇曳,舒适自在。一口圆形塘池天然而成,碧玉温润,澄澈宁静,映照着绿树青草,蓝天白云,营造出一方难得的安详世界。池边生长一棵古树,枝叶稀疏,树杈苍劲。夜晚有圆月升起时,从树旁往上看,犹如枝上结月,配合自然,倒映水中,尤感奇妙。你可大胆推想日月沉浮,山塘给大地留下一段段美好记忆。与白莲塘遥遥相望的是另一处山地平湖——托李池。此湖四周皆山,湖边布满沼泽湿地,湿地中长满丰茂杂草,湖水深不见底,时有鱼儿翻跳,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尊严感十足。周边毛竹,滴青流翠,楚楚动人,常有翠鸟在上张望水面,想找轻佻鱼虾的麻烦。走过一片松林,踩着累累卧石,有一荷田藏于山弯。夏天去那,一定会见到荷叶婆娑,花开正好,静美山湖。钓鱼人半眯双眼,半钓湖景。
道不完的景,抒不完的情。心中有了情,眼中就生景。人生路上也是如此,许多人就活出了美丽的人生风景。景致常遇,奇观却不多见。湾溪有一异景,少有人见闻。夏夜乘凉之人,时见对面山上,星星点点的火光,忽闪忽灭,或明或暗,忽大忽小,或动或静。飘移距离目测可达数百米,大时数丈见宽,小时只见亮点,胆大之人叹为神奇。自然造化,其实也不足奇。
现代人的足迹遍布每个角落,自信满满地改造着自己的家乡,湾溪昔日八景已所剩无几,大多留下个印记,等着后人凭吊,或回味。随着青山绿水不断俏色,金山银山即将在湾溪上市,一定会给当地人飙升幸福指数。
古风湾溪
叩开无语的时光大门,翻阅远去的岁月画册。走进湾溪古村落,去感受古朴乡风,文化传承。
寻迹湾溪当地文化,得首提古村落遗存。村落古建筑至今得以保留,赖以本身内蕴深厚,倚仗儒家思想悠长,加之山水护佑,拒狂风戾气于山外,静美在大山深处。寻找古村落的渊源,必须追溯村落的创建者杨姓家族的发展。杨姓先祖沿袭家族传统,兄弟分家除老大留守原居之外,众兄弟于吉日良辰举分发之火烛,朝不同方向一路奔走前行,确立熄火之地便为落脚定居之点。湾溪杨姓第一代祖在元初的某一天遵从父命,自故地怀化铜湾逆沅水而上,至新路河处下船步行,择路涉水跋山,进入湾溪地界时,见前有大山高耸,想到山下必有平地,于是朝溪水上游狂奔,不知是天作之合,还是法眼堪舆,得湾溪福地,落地生根,耕耘前程。历世后人又承古训,奔赴各地开辟生存空间,尤其明清之时,走填川黔之青壮人尤多,流徙后人遍布两省各地。上世纪全境因人口密集,地少人多,去外打拼之年轻人,择城而居不少。杨氏家族在湾溪开枝散叶后,与整个民族融为一体,同育家国情怀。
堙上村经历代居民修葺扩建,规模不断增加,现存二十余座青砖砌筑的窨子屋,每处单门独院,布局规整,全村整体成三列布局,巷道交错,防火防匪设施俱备,排水排污系统科学,活动场地设置周到,每处细节都透亮智慧与魅力。村中房屋均为高墙院落,格局相仿,四面八方不见来头,外人入内难找出口。院落以砖屋大院布局最为讲究,各种房舍一应俱全,院深户大,居村之首,相传房屋修建一气呵成,楼房盖瓦时,片瓦不沾地,全由人工在五里之外的高地由人传人手递至屋上。此院原主人家以慈善为本,耕读传家,得以五代殷实。村子三面高悬,全为麻石堆砌而呈梯状成坎,支撑并强固主体,工程浩大,耗费之巨令今人感叹之余,唯有想象,石坎托起了整个高地的兴隆繁华,蓄积着世代子民的希望之光。湘黔古道从村落围墙外侧经过,坡道上设立林总店铺,从现存的遗留物件,可以断想此地曾燃起过商业梦想,在奔波往返的路上,多少挑夫商贩脚踩困顿,汗滴艰辛,同举一业之力,长年累月扛起世代生存发展的半边蓝天。
堙上古村之下方为“鹰腹”处,因势得名山下垅,此现存一座明代时期古建筑,对外号称“杨家大院”,但非浪得虚名。院落现居住近百村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占地二十余亩,左右对称设计,层进式结构,青一色麻石铺地,下雨不湿鞋沾泥。据传当年主人厚薪聘请武汉高人设计图纸,力邀地方能工巧匠集体打造。窗花屏景,墙高檐翘,无不彰显主人财大气粗,声浓望威。大概因为讲求风水布局,注重天地人和,大院里的家族兴盛了几百年。电视剧《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把此院作为拍摄主景地,戏剧真实地反映解放初期,人民军队依据湾溪,于周边浴血抗匪,彻底解放民众的历史画卷。现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前有碑刻载文,体现了政府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处处倡导民族文化自信。
两处古民居建筑,建造者因均为汉代杨震后代,所建的窨子屋大门上都书写有“关西世第”字样,大门两侧刻有传统饰纹图案,石柱太极,墙上书剑,并非乡野粗夫所能企及。祖上“四知”故事至今影响着后人,世代耕读结合,文武兼备。现时居民仍不忘祖训,保持家风,全境古风时发力,薪火常相传。
各地古建筑见多的是地方各姓祠堂,祠堂反映家族文化特色。湾溪仅存杨氏祠堂两座,均古色古香,深邃典雅。石公祠为祖实公后裔所建分祠,相传因抗击“长毛”入侵地方,祖石公举家边战边退,为保全妻儿老小,绝然转身断后杀敌,最后壮烈身死,其身怀六甲的夫人逃亡他地,留一支后裔于洞口山门。后人建祠位于盆地中间,清时名士易中明也曾在此授学,杨姓子孙得高士教化颇深,后地方兴学之风盛行,“十一父子九人庠”佳话至今传说。钦公祠也为分祠,坐落观音山下,气势不凡,为近年新建,据悉钦公派下人丁繁盛,后人发家致富不少,祠中存谱,撰文多为忠孝仁义之类。杨氏总祠荡然无存,在文革中毁于人祸,所幸在原地建起一所学校,也算承前启后,毁有所值。
湾溪自杨姓族人发迹之后,陆续也有其他姓氏人群入住,散居周边为多,他们一起为湾溪开发和发展,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留下的毛家田、谭家垅等地名,虽毛、谭等姓氏在当地没能繁衍生存,但反映出这些姓氏跟湾溪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些姓氏后人或辗转他地,或消失烟尘。目前湾溪各姓居民在家园建造幢幢新楼,让人感觉现代文明气息扑面,寒来暑往。
特色湾溪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山水有了灵性,物产就会生特质,子民就会多杰秀。往往,游子也会多乡思。
论道湾溪特色物产,野生山茶油肯定要夺冠。湾溪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被誉为湖南省的“油海”,那时山茶油的产量还非常可观,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油茶林越来越少,产量逐年下降,到现在这一物产越发稀贵了。湾溪山茶油,清亮醇香,称得上油类中的上品,茶油中的珍品,他地茶油无法相比。其特质的具备跟地理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湾溪盆地海拔不高,山却比周边地区略显高大,岩石全为花岗岩,沙地红壤,酸性土质,且此地一年四季阳光充足,油茶树全为野生,生长期长,每年收摘茶籽的时节,也是茶树绽苞开花的好时候。
好油的产生跟制作过程很是分不开。湾溪山茶油一般要经过焙籽、碾粉、蒸粉、包饼、上榨、压榨、出油、沉淀一系列的物理流程,每一个环节不能有差池。过去,油坊建在水边,靠着水力完成最难的碾粉过程,关闸蓄水,放水冲磨,磨籽成粉。木榨出油也全靠人工发力,几个壮汉喊着号子,揺放木柱,冲铆挤压。现在这两个环节全由电力带动机械完成,省了不少的事。
说起茶油,就不得不提起湾溪油豆腐。用湾溪山茶油炸成的豆腐,清香软润,堪称豆类制品之精品,外地求之者甚多。过春节,本地席上若没油豆腐,就不是完整的席面。如果你没有吃上湾溪人将本地黄豆制成的豆腐,用本地茶油炸制成的特质油豆腐,你就别提在哪吃上最美豆腐。实际外地人很难有这样的机遇,难遇也难求。如果哪天打开市场,把湾溪的茶油炸豆腐做成特色食品,销往各地,那会给许多人带来口福。
说到油豆腐,就不得不提到年糍粑。湾溪人备年货,其中打年糍粑、炸油豆腐必不可少,少了,那年就不是闹热年。湾溪的年糍粑柔软细腻,上等的糯米在高温的木桶中蒸熟后,迅速被专人搓放到石臼里,经过茶树木棰,三男轮流用力夯打,合着节奏,中间不歇气,打烂成泥,之后三人一起用木棰搅成一团提上木板,妇女马上用蜂蜡抹涂,抓块按扁成圆形,放置另一木板上凉干,等待收捡。年糍粑有两种吃法是最美的,其一是刚出臼的热糍粑中间包上一坨蒸熟的红豆拌蒜姜的豆泥,多少你只知道吃,怕的是肚子装不下;其二,火上烤干糍粑,粑熟后醮上霉豆腐,或者夹上油豆腐,味道别提多香美了。
湾溪人过年,想要有气氛,少不了米酒添元素。不过真正的好米酒不多有,好米酒依赖米优水清,高山之泉水,加高山之稻米与本地人自制的草曲,经过杉木做成的蒸具与接酒的桶子、舀酒的勺子,连同一二秘方,三四流程,盛放陶制器皿,才能酿制而成。记得多年以前,外地某人在摩天岭的半山腰中的羊牯垴喝了一回酒,酒后直言酒色虽带浊,沾口却生香,口感柔腻,可口生津,缠绵悠久。凭着感觉,想必那天那人那酒会一直溢香到今。
想起过去并不丰足的岁月,却有许多念念不忘的食物,大概那食物上因为标注着年味二字。在外靠打拼谋生计的人,往日的年味也成了一种乡愁。年味淡了,乡愁却浓了。
上述美味糍粑,纯香米酒,其实就是湾溪好大米成就的佳肴。湾溪以水稻为主粮,自古以来开垦稻田众多,村舍前后均为良田,梯田往往沿山而上,秋收季节蔚为壮观,水源为高山泉水,经山泉水滋润的稻谷做成的米饭,柔嫩清香,熟悉内情者,多来此地求购。
说了吃的,不想忘了讲点矿石的特别。湾溪青界山曾出产号称“世界独家”的瓷泥矿,矿泥纯白无瑕疵,硕大球状,不可多见。瓷泥的发现,其实要比开采的时日更为久远。瓷泥先后供应着应运而生的乡县地三级三家瓷厂,其中洪江瓷厂制造的产品远销国内外。独家特质,终因珍贵而稀少而殆尽,成为历史,曾经一时的靓丽成为了本地人一项回忆标本。瓷泥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本地也得到了一个好名气,多年以后还有本地人为此感到十分自豪。
湾溪目前物产大放光彩的是麻石材料。本地山石全为花岗岩,存量特别丰富,石料开采已久,远销国内外。石材很有特质,雕刻易出精品,本地应石而生了一批能工巧匠。那亘古以来尚在的巨石依然雄踞在山峦之上,守望美丽乡村,与山与水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