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一件绒线背心(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一件绒线背心(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456.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发表时间:2025-08-21 12:00:17

虽然刚入了秋,仍然是夏天的那个热,蝉儿,大概不知季节的变换,一如既往的,声嘶力竭的,从早叫到晚。只是雨水收敛了点,空气便干燥些,这恰是“晒伏”的好时机。
   “六月六,晒红绿”成了人们习俗的晒伏,自古便有。就是农历的六月份,天最热,紫外线最强的时候。此时,把从梅天过来的、衣橱里的春秋冬穿的衣服,拿出来在猛烈的阳光下曝晒一次,晒干湿汽的同时,顺便利用强紫外线杀虫灭菌。然后,拍拍抖抖,去掉霉尘,重新把布眼里含满光热的衣服收叠起来。在晒伏的过程中,将那些舍不得穿的珍贵的衣服,或是穿不着而收藏的衣服,手再摸一遍,眼再阅一次,若是睹物思人、忆事,这便是晒伏的另一层意义了。
   这日,太阳朗朗。妻子将吃完早饭的碗筷收拾好,洗干净手,将几张椅子、方凳子、晾衣架拿到庭院里。然后,到房间里打开衣橱门,将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一摞摞捧出来,展开来,或挂起来放在阳光下晒。有一家人穿的羽绒服、羊毛衫、春秋衫、夹袄等长的、短的、厚的、薄的衣裤。妻拿着一件绒线背心说:“这件毛线背心年年晒,你又穿不上了,留着干嘛呢,还是不要了吧。”我接过来看了看,说:“几十年过来了,都没舍得扔,作为一件母亲的信物,留着做个纪念呗!每年晒伏,就重温一下我少年的美好时光,怀念一次母亲的温情,也是一件愉悦的事哩。”
   我凝视着手中这件旧物,那针针绒线,牵引出物是人非的怆茫。恍若昔日母亲的指尖正轻轻抚过我的手心,又轻轻地离去。母亲早已不在,然而她留下的这绒线背心,虽手感微微发硬,但细针密线间仍保存着从前的气息。
   这件绒线背心是天蓝色,穿了好多年,依然完完整整的一直没有散线,到如今,只是颜色已褪成了淡蓝色。也是,凡是经过岁月洗礼过的物件,哪能不褪色呢?六月的青荷,花谢了,也渐变成了八月的青墨色。又如少年意气风发的我,花甲时,光滑的皮肤变成了暗淡色,青丝也变成了白发。绒线似脉络,缕缕不绝,母亲把温情织入了时光的深处。
   绒线背心前襟是“鸡心”领子,领口、袖口、下口是细密的平针线脚,就跟编箩筐收口的一样。正身编织的是像一个个棱形的花样,非常漂亮。我把背心放在胸前量了量,只齐到肚脐子。想当年母亲织的时候,就是这样放在我身上量大小、长短。还考虑到日后的成长,有意织大点、长点,能穿个几年。
   这件绒线背心是母亲的“处女作”。那年,我过十岁生日,母亲用亲戚出礼的钱,到街上的布店买了1斤绒线,还买了四根织衣针。织衣针是竹篾做的,约有一根竹制的布尺长。当时母亲还不会织线衣,无从下手,就跟只比我大八岁的四孃孃学。
   那天,阳光明媚,门前菊花飘香,我站着手绷一扎绒线,母亲坐在凳上绕。母亲怕我耐不住性子,特地绕的快,一根线在两手间上下翻飞,我看得眼花缭乱,很快四个线球子绕好了。孩子的着装体现的是一位母亲的脸面。接下来,母亲要用长情的线,来精心包装她第一部心爱的“作品”。
   壮年的母亲,标准身材,扎两条齐肩的麻花辫子,肤色偏白,在生产队里年龄相仿的人中算是出众的。母亲心灵手巧,割麦栽秧,挑担挖墒,样样事情做的又快又好,还做得一手的好针线活,深受老年人的夸赞。母亲生了我们三个孩子,每年缝缝补补的,包括做鞋子都是母亲一手承担。想当年,打毛线是一件女人时尚的手工活。生产队里年龄大的妇女都不会编织,只有年轻的姑娘们会织。为了我有件绒线衣穿,要强的母亲就孜孜不倦地学。
   打毛线衣,主要在于眼、心、脑、手都得协调、灵活。一开始学当然是有难度的,但是母亲有做得一手好针线活的基础,学起来并没有那么的费劲。四孃孃教母亲左手执篾针,右手指绕绒线,先练如何起头,再根据我的胖瘦,起多少针线头。起好线头后,就开始用另一个根蔑针挑织。母亲在四孃孃的指导下,左手抓住线针,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像抓筷子一样握住针,中指上缠着绒线。从下口往上织,先打一掌宽的平针。平针线脚就跟篾匠编凉席一样,大概只要是女人一看就会,难度大的就是编织花样。
   一个棱形的图案用笔画倒是简单,要毛线打出来却非易事。四孃孃先是自已示范性地织,有意放慢篾针头的速度给母亲看。嘴里还说着,这里如何跳针,那里怎样绕线,跳几针,绕几圈,心里还要记住一个无形的图案,才能织出一个有形的花样,手织其实也是心织。一下子摸不着头绪的时候,还真的感觉有点复杂。后来,母亲是织了拆,拆了织,不急不躁,就跟在门板上学写字一样,写了擦,擦了写。亦织,亦拆,亦揣摩,就这么学而时习之。
   初织一件线衣,当来之不易。秋天,生产队里的农活不那么忙,但是我总觉得母亲,整天就跟夏收夏种一样的忙。不是做家务,就是补衣裳、纳鞋底、打毛线,手一刻也不闲着。早晨忙完家务就去上工,中午回来吃完饭,洗一下手,就打几圈绒线。晚上,有时我一觉睡醒了,还看到母亲在煤油下编织。她想要尽快地把这件背心织好,因为还要糊布丁纳鞋底,做过年穿的新鞋子。一件接着一件干不完的事情,好像我们三个孩子是她一生使不完的动力。
   那天,织完最后一针,母亲就迫不及待地给我穿在身上。前看看,后看看,又拍拍拽拽,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笑容。过年,我把新织的背心穿在里面,玩的身上热乎了,就脱掉外面的棉袄,露出了鲜艳的绒线背心。有的大妈大婶们看了就问我:“你这个马夹背心,真是你妈亲手织的吗?”我点头回答:“嗯,是的!”她们夸奖我母亲:“哎呦喂,你妈妈能干呢,编织得还蛮漂亮的!”我更开心了,洋洋得意地在同伴面前故意显摆。
   后来,我长大了,四孃孃也出嫁了,生产队分田到户实行承包制,母亲也没有时间打毛线了。到我有孩子的年代,商场里,时髦的各色各样的羊毛衫,淘汰了曾经流行的手工毛线衣。乡村农闲时,那个庄上女人聚集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打毛线、一边互相交流花样的场景,却再也看不到了。
   再后来,那年六十岁的母亲生病了,痛苦地与病魔抗争了三年,我也流了很多的泪,终没挽留住母亲的生命。从此生活中,再也看不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唠叨声了。好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悲伤之中不能自拔。
   其实,在我心里,收藏的不仅仅是一件旧衣物,而是收藏的再难重来的童年岁月,再难触碰到慈母温存的珍贵时光。晒伏,也是把心中的思念摊放在阳光下复晒一次。晒出往日岁月的热度,一念就暖;晒出母亲的味道,一闻就醉。
   到下午五点多钟,夕阳还在半空中,趁着衣物上的热度,妻又将一件件衣服收叠整齐。我帮妻将衣服往房间里搬,特地把那件绒线背心,亲手放在了衣橱的底层,合上门,也一并关住了我心头那一片小小的、属于母亲的阳光。
   面对明晃晃的衣橱镜,仿佛看到镜中有一男孩,双手绷着一扎绒线,母亲牵着线绕啊绕,圆圆的线球像一轮蓝月亮……
  

共 27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晒伏”为引,细腻勾勒出一件母亲手织绒线背心承载的岁月深情。旧物虽褪色,针脚间仍流淌着母爱的温度,串联起从少年到花甲的生命印记。作者借日光曝晒之物,复晒记忆深处的母子温情,在机械取代手工的时代里,留存了一份再也无法复刻的质朴与挚爱。旧衣如镜,映照出永驻时光的蓝月亮。文章朴实有温暖,写功扎实。佳作力荐共赏!【编辑:何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21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叶        2025-08-21 12:02:37
  一件褪色的绒线背心,牵出深藏多年的母子温情。作者借“晒伏”民俗展开往事,以密匝针脚编织记忆,让母亲在时光针脚中复活。旧物承载的不只是体温,更是一个时代手工的温度与情感沉淀,穿越数十年岁月,见物更见人。学习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何叶
2 楼        文友:何叶        2025-08-21 12:03:23
  一篇有温度的文,母爱尽显其中。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