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敏思】新闻笔触的凝炼,哲理思维的总结

编辑推荐 【敏思】新闻笔触的凝炼,哲理思维的总结 ——拜读赵苏《应用新闻学十四讲》感怀(评论)


作者:朱炳初 白丁,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发表时间:2025-08-21 21:51:16
摘要:今日再翻阅老战友赵苏多年前增予的《应用新闻学十四讲》诱发感慨,再次感动,故而予以评说。这本启人心智的“新闻学”实为难得,作者以其34年的从事新闻写作的经历,撰写总结的论述经验,实为难得,并不多见!故而呼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能够再版发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服务社会!

新闻笔触的凝炼哲理思维的总结
   ——拜读赵苏《应用新闻学十四讲》感怀(评论)
   朱炳初
  
   老战友老新闻工作者赵苏于1999年4月赠我的《应用新闻学十四讲》(以下简称“新闻学”),当时就认真拜读了,并发现了不少错别字,返回了一份勘误表,让作者很是感动。我读后感到作为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在总结自己多年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闻领域中一些基础性、普遍性、关键性的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予以论述,汇集成册,对于每个新闻爱好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贴近实际、贴近读者,可从中获取许多新闻写作知识。但遗憾的是没有把自己的所感所悟赋予文字发表出来,这一搁就是26年呀!
   今天,在我的文学创作中遇到了类似新闻学的一些问题与疑惑,油然想到赵苏的“新闻学”,于是,从书柜中取出,作第二遍阅览,边读边思考,引发了诸多感慨,在先前的印象中又添加了深层次的启迪与感悟。
   “新闻学”于1998年12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由老红军、开国中将、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欧阳文作序;由著名新闻学者、高级编辑、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邵华泽题写书名。可见赵苏的这部著作面世规格之高、影响之大!
   “新闻学”分两个部分:应用新闻学十四讲和余墨八记——新闻背后的新闻,共20余万字。十四讲主要讲述了新闻事业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记者的大局意识、眼力、学识与根基,如何捕捉与撰写新闻、作人物报道及现场短新闻,新闻“四不像”——魅力无穷的“问题报道”,兼搞新闻摄影好处多,讲点宣传艺术、学点新闻美学,熟悉新闻市场、争取最佳效益等。每讲既有理论阐述,更有亲自经历的具体体验事实,以理启示人,以事感动人,以实说服人,很有实用与操作性。“余墨八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作者参加的几次重大报道活动的时代背景和运作采写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为此付出的艰辛。
   赵苏从1964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新华社记者兼人民日报记者、主任记者,做新华社分支机构的领导工作。发表了许多新闻及文学作品和调查报告达百余万字,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奖,出版《迷彩世界》新闻作品集及“新闻学”。“新闻学”凝结了作者的经历与心血,讲得深邃经典,故而,我再读时,不由迸出两句话:新闻笔触的凝炼,哲理思维的总结。
   赵苏从事新闻工作到出版“新闻学”历经了34年,采访过许许多多的人物与事件,他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下足了功夫,铆足了精力,倾注了情感,费尽了心血。在实战疆场、练兵场上、边防哨所、救灾现场、贫困山区、水电建设工地,甚至在很少有人去的垃圾消纳场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付出了他的辛劳。正因为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使命感、责任感,加之扎实的基本功,他总能在社会大变革中,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捕捉到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采访到引起人们极其关注的新闻大事,写出精彩纷呈、美妙绝伦的报道。
   如采访“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活烈士”李玉安,在平型关大捷中为八路军带路的王育儒老人,在太行山区的老红军;他通过雷区到前沿阵地采访,深入内蒙边防哨所,野外训练间隙喜欢和战士在一起体验兵的生活情感,还和新闻爱好者交流新闻业务等等,
  
   这些来自实践的新闻,以凝练的笔触,形象的描绘,详尽的诠释,一篇篇美文张扬于社会,宣示于世界,必然引起不同凡响、轰动效应。就以欧阳文老前辈作的“序”言里阐述的事例来说,就极为生动感人地彰显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深邃、远见卓识:“记得是1991年的春天,我应邀到曾经任过职的某部红军团参加团史陈列馆仪式,结识了正在这里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赵苏同志。我们虽然初次相识,因为我也做过一段新闻工作,又都是军人出身,所以感到格外亲切。临别时,我把随身带去的一张我同苏振华、张震、钟赤兵、方正平、方国平等战友在延安的合影——“长征的我们于延安摄影”送给他留念。
   “1996年的秋天,也就是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前夕,赵苏同志带着我送给他的那张历史照片到家里来看我,并通过我向照片上所有健在的老红军表示敬意和问候。我也很自然地同他谈起了一些老同志的情况和我在长征中的感受。赵苏同志回去后,很快把我的谈话整理出来,连同那张照片一起,以《珍藏了六十年的照片》为题,发表在这一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来,这篇报道获得了《人民日报》纪念长征六十周年征文奖。
   “这张照片见报后,一些党史、档案部门的同志和热心的读者纷纷来函来访,向我表示慰问,征集历史资料,了解有关同志和事件的线索。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此后不久,新闻出版界出现了一个历史照片出版热,不同时期、各种版本的《老照片》、《老相册》相继问世,且成了风靡一时的畅销书。老照片热的形成同我的这张老照片有何联系我不清楚,但是,赵苏同志以敏捷的嗅觉和独特的视角,从老照片中抓出了好新闻,却是事实。
   “翻开赵苏同志的新闻作品集《迷彩世界》,可以看到不少这样有特点、有新意的好新闻。如他最先报道的保定地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这一新生事物和《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40年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等独家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这本《应用新闻学十四讲》又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好新闻背后的“新闻”,看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为了党的新闻事业所付出的辛劳。其实,他抓出这些好新闻并没有什么奥妙,依我看主要靠的是两条:一条是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性和敬业爱岗、勇于探索的精神。一条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向科学理论求教,向实际学习,向生活索取。从他采写的稿件中可以看出,他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确实是下了功夫的。”
   从欧阳文老将军的评价和赞美中,不难看出,“新闻学”的诞生出版,正如一头拓荒牛耕耘的结晶,是不辞辛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地播种管理,才获得的丰硕成果。他采访的足迹极其广泛,涉猎诸多重大事件,直接访问许多开国将领和享誉华夏的先进典型英模人物,哪里艰苦就到哪里采访,哪里有富矿就到哪里挖掘取宝,哪里有军营、战士、老乡,就到哪里交谈探望。为了深入采访,他住过战场上的猫耳洞,睡过老百姓的土炕,有着许多士兵、老乡朋友。“老老实实地做人,扎扎实实地采访,精益求精地写作”,这就是赵苏几十年来形成的采访作风,淳朴风格。他被评为总政治部“学雷锋先进个人”,在人格上堪称军事记者的楷模,新闻写作的标兵。他的新闻作品是人品文品凝结在笔触上而产生的不凡效应,如此提炼的“新闻学”,怎不思维深邃、厚重珍贵,在新闻界及至社会上产生影响呢?
   “新闻学”学识渊博,哲理深邃。“新闻学”从一个可谓简单而复杂的问题——什么是新闻?展开论道说理,引经据典,又结合实际地说明了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进而引深新闻记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以及怎么写新闻的诸多具体细节问题,娓娓道来,端详说透,这正如一群新兵聆听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讲述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引人入胜,直击心底,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别有洞天。例如:小中见大的“一厘钱”精神。这儿写的都是工业生产中的这类一鳞半爪,但是它闪烁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火花。一厘钱、一分钟、一根火柴,何其小啊!可是这其中蕴含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一种非常讲实际的精神,能够调动起群众的行动,这就是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精神。精神,实际上是真理的化身,而认识真理并不容易,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夏衍说过:“真理常常很平凡,而平凡的真理却常常为少数人的成见和偏见所翳掩。”美国的爱默生说:“真理是存在的顶峰,正义就是在实践中运用真理。”赵苏的许多报道中就自然而然地蕴藏着显而易见可又往往被人忽视的真理哲学。作为一个合格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其实最重要应该扎实具备的就是要善于“小中见大”的慧眼基本功,然而赵苏在这方面,以朴实见真实、以表象见真谛的功夫已经过硬了,实实在在的叫作慧眼识真金,这些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
   要了解作者的哲理思维还可阅览其第二篇章,即“余墨八记——新闻背后的新闻”。作者说:“一些青年朋友对我由普通士兵成长为高级职称新闻记者的经历很感兴趣,多次提出想听听我的‘成才之路’”。于是在“十四讲”完成后重又拿起笔来,遂成八记,即:良师益友、春节练功、塞外应考、太行探宝、垃圾淘金、江河求学、南疆洗礼、保定浇花记。这八篇随笔纪事,鲜活地再现了作者寻常的经历,可就在这寻常中深藏着非凡的人生感悟、记者心路、做人处世的道理。他说:“同战士交朋友,同人民群众交朋友,不应当是刻意所为,而是道德情感的自然亲和,理想追求的殊途归一。只要我们真心实意的对待群众,尊重群众,群众就会把我们当成朋友,视为亲人。”1981年刚好是新华社组建50周年,习仲勋同志代表中央书记处对新华社的新闻报道提了五个字的要求:新、快、短、活、实。“我认为这五个字提得很好,实际上是提出了好新闻的五个要素,或者叫五条标准。”“便把这五个字写得很大,并加了几句类似按语的话,贴在分社的业务园地上,以其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这以后,我年年春节出去练‘五字功’,越练越上瘾,一直练了11个春节,可谓十年磨一剑。”“一个全面的记者,应当‘十八般武艺’都会用。但我认为,新闻特写和情景新闻,应成为我们常用的一种武艺,成为看家本领。”“相比较而言,战场对我的吸引力更大,简直可以说令我神往。这倒不是说我喜欢战争,恰恰相反,我愿化干戈为玉帛。我是觉得,一个合格的军事记者,首先应当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一旦有战争发生,理当挎枪跃马奔向战场随军采访,用手中的笔为将士们吹冲锋号,为后方人民传捷报。”“在前线各处采访中,我一直争取尽量靠前、再靠前,并琢磨寻找各种理由和机会,实现到一线阵地猫耳洞采访的目的。”“离开南疆时,前线部队送给我两件纪念品,一件是用炮弹壳做的两只和平鸽,一件是装在胶卷盒里的两块弹片。这两件情意深重、寓意深长的纪念品,一直放在我的书橱里,每每视之,便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想起那一张张亲切的面孔。”从这一系列的心迹心声叙述中,让我不经意间就领略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铭刻心间的哲理智慧与人生追求。这真可成为新闻工作者和业余文学爱好者启迪心智的入门向导。出神入化的循循善诱,娓娓动听的心声诉说,让读者听众心领神会,鼓掌叫好,不愧是教授级的讲座!
   我是个文学业余爱好者,阅览“新闻学”,一下就让我入境窥视,洞开世界,别有天地。其实,写些趣闻随笔,抒发心声,也是一种率直的新闻报道。在我的意识中,所谓新闻,浅显地说,自己从没听过的事情,鲜为人知,闻之惊讶,明了事理,长了知识。我退休33年来,撰写发表了千篇文稿,几乎都是所遇到的感动自己的人与事,而对他人或有一些人来说,不一定知道,这是否也应列入新闻范畴呢?新不在于没步人后尘,而是有所独到独见,也许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后引发共鸣与思考。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回乡首次相亲,由于双方都羞涩呆板,以至女方来家时背朝着我,静坐分把钟而没见面说话,介绍人以为已经交谈,天色已晚,叫了女方就走,形成了相亲未见面的怪事。此事一直留在记忆深处,直至65年后再次返乡时才到早已成为小学同学贤妻良母之家,与当年的少女、如今的太婆握手面叙,给那桩啼笑皆非的奇异相亲解去心结,落下帷幕。这虽是陈年旧事,如今再提,不也可叫做新闻吗?您以为如何?
   “新闻学”,在我看来,确实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新闻工作者及文学爱好者的不可多得的难能可贵的教科书,这是一位思想纯洁、心地善良、作风正派、工作敬业、成就杰出的大写的人,用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写就的书。不讲功利,只求奉献,企盼能有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涌现。此书出版已经过去27年了,当时印了八千册,我孤陋寡闻,不知后来有否再版?我深情地呼吁中宣部及解放军出版社应该重视此书予以再版,扩大发行量,使其真正成为彰显正能量、培养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好教材!
  
   作者简介:赵苏,满族,吉林省梅河口市人。1938年10月生,1958年1月入伍,1959年6月入党,从1964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新华社记者(兼人民日报记者)、主任记者,长期在新华社驻北京军区分支机构做领导工作,大校军衔。多年来发表新闻、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达百余万字,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奖,有新闻作品集《迷彩世界》及《应用新闻学十四讲》面世。
   (2025年8月21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9岁休干)

共 51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作者的老战友老新闻工作者赵苏于1999年4月赠作者自己创作的《应用新闻学十四讲》写起,,然后阐述了“新闻学”的具体内容,它分两个部分:应用新闻学十四讲和余墨八记,字里行间表达了新闻的重要。也讲述了新闻事业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具有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并且专门强调了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记者的大局意识、眼力、学识与根基以及如何捕捉与撰写新闻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而作者说自己是个文学业余爱好者,阅览老战友的“新闻学”,一下就让他入境窥视,洞开世界,别有天地。这里非常准确表达了自己对战友文章的认可和称赞。作者认为:写些趣闻随笔,抒发心声,也是一种率直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说,所谓新闻,浅显地说,自己从没听过的事情,鲜为人知,闻之惊讶,明了事理,长了知识。作者退休33年来,笔耕不辍,撰写发表了千篇文稿,作者觉得也属于新闻范畴,他说:新不在于没步人后尘,而是有所独到独见,也许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后引发共鸣与思考。编者觉得言之有理。所以作者最后强调“新闻学”确实是一部值得一读、不可多得的难能可贵的教科书;也是一位思想纯洁、心地善良、作风正派、工作敬业、成就杰出的大写的人,用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写就的书。这是极好的赞誉。同时作者寄予希望,企盼能有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涌现。文章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与热爱。好文,推荐读者共同阅读欣赏。【敏思编辑:情满珠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