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七夕听雨江月寄怀黄昏吟(古韵)
一、鹧鸪天·江月寄怀(晏几道 体)
江月依依照古津,扁舟载梦过风尘。波摇碎影牵离绪,风递清辉换客身。
星渐隐,月尤新,流光偏惜未归人。凭舷暂忘浮生累,漫把幽思付玉轮。
二、雨中花慢·黄昏吟(苏轼 体)
临晚云沉峰岫,落日熔金,暮霭凝烟。正有老鸦归树,败叶飘钱。遥想江头,孤帆夜火,古渡荒园。见
倦鸟绕舍,疏星点户,惹客留连。
兰缸烬了,清愁难寄,对影自酌尊前。风渐紧、一灯如豆,伴我更阑。闲忆飘游旧迹,空嗟暗逝韶颜。
不如抛却,万千心事,静享余年。
三、雨中花慢·黄昏叹(苏轼体)
西照铺霞青嶂,倦鸟投林,渐起寒凉。又见暮鸦啼树,坠露凝浆。遥想当年,同游绮陌,共赏山光。恨
美景暗换,良辰不再,梦断魂伤。
赢台信杳,幽怀愁叠,对此怅举壶觞。风又起、半庭梧叶,伴我彷徨。空抱初心耿耿,频添鬓发苍苍。
寸肠千结,只身孤影,月过回廊。
四、一剪梅·七夕(周邦彦 体)
云汉横空夜色寒。鹊渡星澜,语洽情澜。相逢冉冉又须年。肠是千盘,泪是千潸。
别后痴魂绕玉栏。朝望云团,暮望星团。人间离恨几曾删。愁锁眉端,梦锁心端。
五、采桑子·听雨(和凝 体)
空阶碎雨敲窗扇,点滴凄清。灯影摇明。一夜相思梦不成。
芭蕉叶底寒声透,凉意频生。旧事难平。枕上思量到五更。
【编者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这篇诗文,作者这五首词作均以古典词牌为载体,紧扣“怀思”核心,借景抒情功底扎实,格律与意境融合度较高,展现出对传统词学的深入把握。从意象运用来看,五首词善用经典意象构建统一意境。《鹧鸪天·江月寄怀》以“江月”“扁舟”“玉轮”为轴,将羁旅愁思融入水月光影,“波摇碎影牵离绪”一句,以“摇碎”动态承接“离绪”,景与情浑然一体;《采桑子·听雨》则以“空阶碎雨”“芭蕉寒声”勾勒孤寂氛围,“点滴凄清”与“枕上思量”形成听觉与心理的呼应,细节感染力强。情感表达上,词作层次分明,各有侧重。《雨中花慢》两首同写黄昏,却见情感差异:“黄昏吟”从“老鸦归树”“一灯如豆”的黄昏之景,过渡到“抛却心事,静享余年”的释然,是历经沧桑后的平和;“黄昏叹”则以“美景暗换”“鬓发苍苍”诉尽时光流逝的怅惘,“寸肠千结”的痛感更显浓烈。《一剪梅·七夕》聚焦牛郎织女典故,“肠是千盘,泪是千潸”“愁锁眉端,梦锁心端”的叠句,将离别之苦推向极致,情感浓度饱满。在词牌适配度上,作品贴合不同词体的韵律特点。晏几道体《鹧鸪天》句式长短规整,下阕“星渐隐,月尤新”的短句转折自然,契合词牌的流畅明快;苏轼体《雨中花慢》篇幅较长,作者以铺叙手法展开“黄昏”“旧迹”“韶颜”的联想,符合该词牌“容量大、宜抒情”的特质;周邦彦体《一剪梅》的叠句运用,也贴合其“绵密婉转”的风格。整体而言,这五首词作是传统词学的成功实践。意象选择精准、情感表达细腻,且能根据词牌特性调整笔法,既保留了古典词的韵味,又融入了个人对羁旅、时光、离别等主题的体悟。稍显不足的是部分词句如“败叶飘钱”“坠露凝浆”,意象创新性稍弱,若在经典意象中融入更多独特视角,可进一步提升作品辨识度。但瑕不掩瑜,五首词整体格律严谨、意境完整,展现出较强的古典文学创作功底,推荐共赏。【编辑:贵州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