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人生】在颠沛中完成的启蒙(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在颠沛中完成的启蒙(随笔) ——回顾我的小学时光


作者:松江泛舟 布衣,37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发表时间:2025-08-24 17:52:36
摘要:这是一篇回顾性的随笔。作者颠沛似的小学经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六年四所小学的辗转,并不是一段颠沛的遗憾,而是一场藏在岁月里的成长馈赠。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段经历,无论顺逆,都是塑造自我的阶梯。

【家园·人生】在颠沛中完成的启蒙(随笔) 在颠沛中完成的启蒙
   ——回顾我的小学时光
  
   我的小学阶段是比较特殊的。在六年的时间里,由于父母多次搬家,而且每次的新家都距离老房子很远,所以我就不得不频繁地转学,先后经历了四所学校:福民小学、大庆四校、大官小学和北台小学,跨越的年代是从1968年到1974年。在这几所学校中,由于受地域和学校的不同风气影响,在客观上为我提供了增长见识,增强适应力的机会。
   时光荏苒,岁月倏忽,想不到目前头脑中残留的那时记忆,竟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场景,它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既恍如隔世,又像是在观看一部老电影。趁着目前我的思维还没有被岁月更多地侵蚀,尽可能地将这些记忆片段真实地呈现在当下乃至后人的面前,让他们领略到那个年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相信一定会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心情与感受。
   福民小学,我的学之初
   这所学校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伪满时期,坐落在新抚路与中和路之间的居民区里,附近的孩子上学很方便,距离我家步行也就几分钟的路程。学校的大门朝北,像是庙门一样的对开木门,这门是深褐色的,靠近门边地方的油漆已经剥落了,被磨得露出了木头的年轮,像是老年人干枯的手,青筋暴跳的样子。大门很厚重,门轴是户枢结构,每次开关大门时都会发出吱嘎的响声。大门的门槛很高,个子矮的小孩儿要骑着门槛才能跨过去。这样的安排就使得每天放学时出去的很慢,门口有看门大爷监督着,孩子们都很听话地按照顺序走,这就避免了拥挤出事故,也许这种高门槛的设置就是这样特意地安排吧。大门里面的左侧是传达室,屋里面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墙上还挂着一部电话机,这电话机是一个棕色的木头盒子,盒子的正面上半部有一个黑色的喇叭状的东西,是用来对着它说话的;下半部有一个圆圆的从0到9的拨号盘,听筒是一个黑色圆柱形的东西,挂在木盒子的右侧,上端有电线连着木盒子里面,下端是带着几个小眼的听筒,用时将它摘下来贴到耳朵上。靠近门口的墙上还挂着一个滴答作响的黑色木钟,学校的作息全靠它的提醒。桌子上放着一个厚本子,上面登记着外来人员的情况。最引人注目的是扣放在桌子上、带着已经磨得锃亮木柄的那个黄铜摇铃,每当上课、下课和放学时,传达室的大爷就拿起它走出去摇铃,那铃声很响、很清脆,全校都能听到。在大门的两侧建有十多间灰褐色的平方,它们是教室和办公室,在这些教室和办公室门的上方都挂着相应的门牌,上面标明了该处的名称,人们一看就一目了然,绝不会走错地方。操场建在中央,周长大约也就200多米,整个学校并不大。
   我是在1968年8月份入学的,记得当时是姥姥送我去的学校,我穿着一身洗得很干净的蓝色衣服,脚穿黄色橡胶鞋,背着新买的帆布书包。记得我当时是在一年一班,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后就都回去了,学生们按照事先分好的班级在教室外排成一队,老师坐在教室门口,学生一个接一个被叫进去,轮到我时,老师先是让我自报姓名,然后在名册上做个记号,接着问我会数数不,我回答说,会。她让我从一数到十。这对我来说真是太简单了,实际上,我当时不仅能熟练地数到一百以上,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了,而且第一册语文书的所有汉字,诸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手足、口耳目”等也都会写了,邻居家三年级姐姐的语文书我也都能读下来。老师高兴地拍了下我的头就让我自己找位置坐下了。待全班的同学都进到教室里坐下后,老师才走到讲台上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她又拿起手里的名单挨个又点了一遍名,要求点到的同学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这就是我的学生生涯开始的情形。这所学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两件事:
   当天放学时,老师让我们站成两排,男生一排,女生一排,然后男女生手拉着手,老师在排头领着,还不时地回头看着我们。谁到家了就自动离队。我身后是一个大个子男生,轮到他时恰好没有女生了,他显得很不高兴的样子,悻悻地低着头跟着队伍走。我家较近,我离队时就主动把与我拉手的女生让给他了,他充满感激地看着我,咧嘴笑了一下。此后,几乎每天放学都要重复这样温馨的场景。
   再一件事是大约在入学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早上,上课的摇铃已经响过,第一节是语文课,上课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她正在黑板上写字,这时突然推门进来一个男生,他正要径直地走向座位时被老师叫住了,老师让他对着黑板上方的毛主席像鞠个躬,然后再坐回去。这个男生站在那里不肯鞠躬,老师又说了两遍让他鞠躬,这个同学还是愣在那里不肯做。这时老师显然是不高兴了,走过去按着他的头,让他低头鞠躬,那男生就是昂着倔强的头不配合。老师气极了,薅着他的脖领把他推出了教室。老师的这一举动把全班的同学都吓傻了,大气都不敢喘,教室里一片寂静。老师走回讲台,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就接着讲课了。第二节是数学课,由另一个老师来上,那个同学就乘机溜进教室回来上课了。事后班主任也没再找这个同学的麻烦,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过后我自己暗想,这个同学还是太犟了,迟到了就是不应该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老师和墙上的毛主席像鞠个躬,表达一下歉意也不为过,何苦闹得被老师轰出教室呢?
   我在这所学校的时间比较短,刚刚对学校和班级的同学熟悉了一些,记得是过完“十一”不久,我家就搬到十多公里外,浑河北岸的西戈布街了,相应的,我就不得不转学了。
   大庆四校,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
   西戈布街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带,这里既有市区的街道建制,又有农村生产队的存在,既有一排排的城市职工住宅,又有农户自建的一家一户零散坐落的土坯房。大庆四校就坐落在这种工农杂居区域的一块开阔地上。据相关资料显示,这所学校建于1960年,是红砖灰瓦的平房建筑,大约有十多个教室,其余为办公室。从环境看,城市的柏油马路由东向西延伸到学校就到头了,再往前就完全是土路,我家就住在学校的南侧偏西一点,距离学校大约有二、三百米远,所以,我每天上下学就行走在这尘土飞扬的土路上。我家之所以从浑河南岸的主城区搬到这里来,主要是这里的住房面积更大一些,是两间房,屋外还有一个挺大的院子,而原来只有一间房,当时全家七口人实在是住不下,所以就只好搬到这里了。
   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所以学校里的学生就既有城市职工的孩子,也有附近农民的孩子,班级里也是工农子弟混在一起学习。记得是一天的早晨,妈妈说领我去学校报到,并且还特意让我把在福民小学获得的“红小兵”袖标戴上,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背着书包茫然地跟着妈妈去学校了。当时学校正在上第一节课,走近校园后,就听见了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进到学校后,我感觉左臂佩戴的“红小兵”袖标挺扎眼的,就紧挽着妈妈的右胳膊,将袖标遮挡起来。妈妈把我领到一间办公室,一位老师模样的人接待了我俩,妈妈跟她说了啥,我一句都没听进去。最后就听那人说,走吧,我领他去班里,并对我妈说,你先上班去吧。见妈妈先走了,我就赶忙把袖标摘下来揣进了兜里。到教室门口,这个人把老师叫了出来,边说话边把我推了过去。那个老师热情地说,把他交给我吧。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狗被交给了新的主人。老师把我领进教室,对大家说:咱们班又来一名新同学,我看到全班同学所有的目光一齐投向了我,我从未见过这阵势,一种从未有过的陌生感令人恐怖地扑向我,感觉眼前一片漆黑,好像腿都软了。老师指着倒数第二排一个女生的位置对我说,你去跟那个女生坐一张桌。我迷迷糊糊走过去战兢地坐下了。老师接着讲课,这节是数学课,她讲了啥我一点也没听进去,就在那傻傻地坐了半节课,感觉这半节课比半天的时间还长呢。总算熬到下课了,这里的下课铃是电铃,声音很大,铃声一响,同学们像是开闸放水一样裹挟着老师,冲开门涌向操场。他们都出去后,我才感到松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上课铃声响了,同学很快就都回来了。这节是语文课,也是个女老师上。这个学校的学习进度显然比福民小学要慢一些,起码要慢好几节课,课堂的氛围也不如我原来学校活跃。我的同桌是一个高个子女生,眼睛挺大,但并不水灵,少了同龄女孩的天真与柔和,透着一种生人勿近的强悍,完全没有一个女孩该有的模样,难怪她自己一张桌,很可能没有人愿意跟她坐在一起。在老师往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她偷偷地问我:“你从哪个学校转来的?”“福民小学”我小声答道。她问“学校在哪?”,我说,“在六道街。”我问她,“你叫啥名?”“商翠萍”她答道。我问,“是商店的商吗?”她说,“嗯。”这时,突然听到老师敲了一下黑板,吼道:“不许说话!”吓了我一跳,立即闭嘴不敢说了。
   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这个班级里几乎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有的在课堂上做着自己喜欢的小动作,比如将钢笔或油笔拆开再装上,有的故意将铅笔尖弄断,然后再拿小刀慢慢地削,还有的偷偷地拿出用草编织的各种奇怪的东西吓唬女生等等。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则是很平常的事,有的时候不知何故,前后座的男生就打起来了,搅得老师无法上课。
   我的同桌商翠萍更是一个“女中豪杰”,不仅女生没人敢惹她,就是最淘气的男生也怕他三分。不管是谁,稍不如她的意,她不是谩骂就是举手打人,为这事老师多次把她领到学校“体育组”去,让体育老师体罚她,但她总是屡教不改。对我,她果然没装几天就现原形了。有一天正上课呢,她拿出铅笔刀,朝我比划了一下,我问她,“你想干啥?”她没理我,就在书桌的中间处歪歪扭扭地划了一条线,然后恶狠狠地说:“以后你不许过线啊!”我瞅了她一眼,没理她。这时我才发现,同样的线桌面上已经有好几道了,是不是她划的,说不清楚。再看看其它桌面,也都是伤痕累累的,有的刻着歪扭的字,有的被画着各种奇怪的图画。时间一长,我也发现了她的弱点,那就非常害怕老师课堂提问,不管是否问到她,她都异常地紧张。每当这个时候,她都要在下面小声地问我该怎么回答,我有时告诉她,有时就说:“等老师叫你再说”。一旦老师点到她时,她总是双手拄着桌面站起来,估计此时她的腿是软的,不这样她肯定站不起来。她边嘟囔地说着什么,边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我,我小声地告诉她,大概她没听清楚,就胡乱地说了一句,弄得全班都哄堂大笑,老师也笑着让她坐下了。由于她在学习上总是有求于我,所以没过多久,她就主动跟我说:“那道线不算了啊,你可以随便过。”我看了她一眼,撇了一下嘴,没说啥。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吧,我在班里就树立起了学习好的威信,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各科老师都喜欢我,算数和语文的疑难问题,老师一般都是叫我回答。正是有了学习上的优势,个别爱学习的同学都主动接近我,淘气的同学虽然不接近我,但也不找我的麻烦。那个商翠萍更是以跟我一张桌为荣,她经常以此来炫耀自己。
   由于这里毕竟是城乡结合部,爸妈上班都比较远,虽然住房面积稍大了些,但居住的环境实在是不好,因此,在这里仅住了一年多点,大约是在1970年的开春,我家就又搬走了。这次是搬到浑河南岸的十一道街,位于“工农兵电影院”西侧一幢三层楼的二楼,是个两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由两家共用,总体上比西戈的条件要好一些。相应的,我的小学也就跟着转到了位于十二道街的“大官小学”。
   “大官小学”并没有大官儿
   这个学校的名字据说是因该地区名为“大官屯”,据此而得名。“大官小学”位于新抚路与中和路中间的居民区里,跟位于六道街的“福民小学”相似,二者共处在东西一条线上。这所学校也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伪满时期,分为南北两个院,南院朝向新抚路开南门,是一个典型的老建筑,院内的通道都是木制的遮雨长廊,将各处连在一起,教室和办公室都有遮雨房檐,所以整个南院都处于遮阳挡雨之中,院落中央种着各种花草树木,环境典雅而温馨。南院的教室不多,主要是办公室。北院是一个很大的操场,学生的课间活动都在这里,在操场的北侧建有一幢三层红砖结构的教学楼,除了六年级以外,大部分学生都在这座楼里读书学习。北院的大门向北朝着中和路,学生们上下学一般都走北门。
   1970年,当时正是社会比较动荡的时期,打架斗殴,拦路抢劫,小偷小摸案件高发频发,社会治安形势非常严峻,这类问题在道街地区尤为严重。这期间也是学校的压力增大的时候,一方面是学生的员额很大,每个年级都有十多个班,每个班都有五六十名学生,由于校舍明显不足,当时只能半天上课,由两个班轮流使用一个教室(俗称二部制),学生大都流散在社会上,处于放羊的状态。另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时的学校对学生根本管不过来,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学生结伙打群架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正常的教学秩序根本保证不了。我转到这个学校后,仅我们班与其他班的打架群殴就发生过好几次,搞得我们人心惶惶的,生怕对方班级的人伺机对我们这些无辜的学生进行报复。

共 837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回忆性散文以“颠沛中的启蒙”为核心,细腻勾勒出1968至1974年间作者四段小学时光,既是个人成长史,亦是特定年代教育生态的生动切片。作者以校为线,串联起福民小学的学初启蒙、大庆四校的城乡碰撞、大官小学的师友情谊、北台小学的视野拓展,每所学校的环境、师生群像与成长印记皆刻画得鲜活具体——从福民小学吱嘎作响的木门、黄铜摇铃,到大庆四校“三八线”的同桌博弈,再到大官小学许老师的作文指导、李辉民带来的书籍启蒙,以及北台小学朱老师的优雅与周老师的体育课堂启蒙,细节饱满如老电影镜头,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校园日常与社会底色。文中既坦诚书写转学的辛酸、动荡环境下的学习困境,更辩证提炼出颠沛经历的价值:不同学校的风气、师生与同学的影响,不仅让作者收获书本知识,更在是非善恶、文明修养、情感认知上完成启蒙。结尾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的感悟,既是对个人成长的回望,也为特殊年代的教育与成长提供了独特注脚,文字质朴真挚,情感厚重,读来既有岁月的沧桑感,又有成长的温暖力量。推荐加精!【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24 17:55:15
  这篇回忆散文以四段小学经历串联 “颠沛中的启蒙”,借福民小学的摇铃、大庆四校的 “三八线”、大官小学的师友、北台小学的课堂,鲜活还原特殊年代校园生态。既写转学辛酸与学习困境,更提炼出不同环境带来的知识、情感与视野启蒙。文字质朴如老电影,结尾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的感悟,为成长与时代作了温暖注脚。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2 楼        文友:松江泛舟        2025-08-24 18:39:22
  感谢田冲社长的点评鼓励。
蒋 朔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