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璞】民族的血性和脊梁(散文)

编辑推荐 【文璞】民族的血性和脊梁(散文) ————再看电影《甲午风云》


作者:杨柳岸心醉 布衣,218.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3发表时间:2025-08-24 20:49:27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上,两艘军舰在殊死搏斗。日寇军舰吉野号狼狈极速逃命,清朝军舰致远舰拼命紧追,绝对是两舰相撞同归于尽的态势!
   日舰士兵一个个纷纷抢夺救生圈,仓皇跳海保命,两个日酋也显出恐惧和绝望的眼神。致远舰战士面色沉静,眼神坚毅,显出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淡定。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两手紧握舵盘,开足马力,撞向吉野。邓世昌的目光那么从容,那么淡定,那么坚定,那么义无反顾,仿佛不是赴死,而是寻常训练。一声巨响,一片火光,致远舰被敌舰鱼雷击中。邓世昌那沉着、冷峻、坚毅、果敢、视死如归容貌和眼神,停留了数秒,仿佛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精神化作了永恒,仿佛誓死赴国难的民族英雄情怀植入了每个国人心中。
   这是故事影片《甲午风云》临近结尾的画面。此前的情节是,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重创日敌旗舰吉野号,吉野舰不得不败逃。邓世昌命令击沉敌舰,却无奈炮弹用尽。吉野发觉致远舰弹尽,饿狼一般掉头扑来,狂妄地威胁致远舰投降。邓世昌临危不惧,命令战士们在夹板上列队站立,发表了豪气干云地讲话:“弟兄们,吉野是倭寇的旗舰。如果将它击沉,敌人的船队将不战自灭,我北洋水师将转败为胜。开足马力,撞沉吉野!”
   “撞沉吉野!撞沉吉野!”致远舰战士异口同声,高声呐喊。于是就发生了本文文首的画面。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其父邓焕庄,是茶叶商人,起初期盼家业昌盛,给儿子取名邓永昌,后领悟国运不昌,家运难昌,给儿子改名邓世昌,字正卿。邓世昌从小聪明好学。考入船政学堂后,发奋学习,各门功课都是优等。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任大清北洋水师舰队致远号管带。他力主抗战,经常对官兵说:“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黄海海战打响后,邓世昌率领致远号奋勇作战,被日舰围攻,“致远”舰多处受伤起火。危急时刻,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致远舰义无反顾地撞向敌舰,不幸被敌舰击中沉没。
   清帝光绪闻讯,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赐谥“壮节”,并赐给邓母黄金打造“教子有方”大匾一幅。威海百姓于1899年在成山修建邓世昌塑像祠堂,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永久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之际,广州市政府将邓世昌衣冠冢迁至天河公园,立塑像,建墓园以怀缅英烈,永留后人敬仰。据说抗战期间,攻陷广州的日本军人从邓氏宗祠前经过,慑于邓世昌的英气,不但不敢破坏,反而脱帽行礼,三鞠躬后离开。英雄的豪气正气强大如此!
   我青少年时曾经多次看过电影《甲午风云》,每次都感动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时值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心难自已,禁不住上网再次观看了这部电影,有新感动,更有新收获新感悟。邓世昌掌舵撞向敌舰的画面,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现萦绕。忽顿悟,这不就是与陈树湘断肠自尽、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英勇就义、黄继光堵枪眼、李向群跳进洪水堵管涌等英雄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是中国人脊梁,昭示了龙的儿女英勇不屈、舍生取义的血性吗?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根据资料,邓世昌落水后没有马上沉没。下属向他抛递了救生圈,但他不愿舍弃部下独生,说道:“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这不就是民族舍生取义精神的传承吗?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林祥谦的“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周文雍的“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其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豪气,真是一脉相承。这种血性,这种精神,这种气质,五千年来,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基因,流淌中国人在血肉和骨骼,传承不息,越来越强。

共 16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充满豪情的短文,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热血传承,首先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冲向敌舰的生动画面定格了英雄的形象,誓死赴国难的民族英雄情怀植入了每个国人心中。接下来简要概述邓世昌生平事迹,无论是皇帝撰联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褒奖还是民间立塑像,建墓园足以说明英雄事迹感人至深 。每次观看电影,都有新的感悟, 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民族英雄层出不穷,正是龙的儿女英勇不屈、舍生取义的血性这种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基因,流淌中国人在血肉和骨骼,传承不息,越来越强。感谢老师赐稿文璞,期待更多佳作。【文璞书苑编辑:寂寞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5-08-25 11:14:38
  倭寇之恨,又不能忘!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2 楼        文友:杨柳岸心醉        2025-08-25 14:11:49
  感谢看风社长精彩编发
回复2 楼        文友:杨柳岸心醉        2025-08-25 14:12:03
  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