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美哉,漓江山水(散文)
一
读小学时,课文《漓江的水》中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文字里的漓江水美得令人窒息。再后来,读到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将漓江山水的特点描绘得更加风情万种,妥妥让人沦陷的节奏啊。于是七月底,我们带着满心的憧憬飞到了漓江,去一睹现实版的大美山水!
当“旅游18号”大型客轮载着我们荡漾在漓江之上,梦想瞬间照亮了现实,让我体验到什么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四面环山的地貌,漓江在群山的怀抱里静静流淌了千万年。水质清澈、光晕潋滟的漓江,就像《诗经》中惊艳绝伦的静雅女子,无论红尘多么喧嚣,她却默默与深山相依,与花草相伴,独自修行,纤尘不染。
船上有位三十多岁的女导游,身材高挑,气质脱俗,很是干练,语言简洁,总能选择适当的时间,为我们精准介绍这一路的山水风情。她说,桂林的总体组成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这座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文旅事业的发展驱动,而阳朔因漓江山水坐落于此,名闻遐迩。漓江全长214公里,精华段83公里,桂林至阳朔段被称为“黄金水道”,集中了漓江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是旅游核心区域。这次轮渡将近5个小时,我们可以静静享受江上慢时光,一览一醉于漓江。
二
漓江上船只络绎不绝,载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一饱眼福。因为一条江,爱上一座城。
船缓缓前行,我正巧坐在靠窗的位置,窗外,一幅幅水墨画卷径直扑面而来,尽是山的雄伟绮丽,尽是水的波光粼粼。太惊叹了,我目瞪口呆。因为我见过的山水也不少,但从未见过漓江这般的山水,用“惊艳”、“震撼”这样的词来形容已显俗套。
漓江山水真的是上苍的宠儿,上苍将最壮观最生动最优雅最旖旎的风光赐给了漓江,赐给了这方风水宝地。这里的山绝不呆板,绝不傻愣愣地矗立,它们极富生命力,极富动态,极富灵性,我仿佛能听见它们的呼吸,甚至能看出它们各自独立生长的节奏和姿态,它们各自努力成景,各自灵动成峰,而整体看又是无比突兀,无比峻拔,无比尖耸。真的是蔚为壮观!有的像拔地而起的春笋,有的像粗壮坚韧的毛笔,有的像厚重结实的鲨鱼脊背,有的像宽阔粗糙的巨人手掌……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绿意盎然,情韵饱满,极尽曼妙,极尽奇特。
随着导游的指引,我们看到那座被称为“骆驼过江”的山,又名“青厄渡”,位于漓江右岸,由三座山峰紧紧相连,构成酷似缩颈前行的双峰骆驼形态。我突然感觉那些山真的幻化成了骆驼,正驮着沉重的包袱走在漓江里,它迈出的每一步都沉稳而踏实,踩得水声哗然,它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走向彼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太令人叹为观止!中国艺术大师徐悲鸿曾以此处为背景,创作了《漓江春雨》《青厄渡》等代表作。
只听游客中有人惊呼:猴子拜观音哎!跟随众人观望的方向,我凝神细看,还真是,左边那座山俨然是一只猴子的侧影,紧挨它右边的,像极了法相端庄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一贯淘气顽劣的小猴收起了调皮的一面,此时显得极为虔诚恭敬,它正向观音菩萨顶礼膜拜,其庄严的氛围向周边漫漶,所有的游客都向观音菩萨行注目礼,心中默默祈祷。
不知过了多久,所有人都涌向二层和三层甲板,因为船已驶到“九马画山”附近,你没听错,就是传说中的“九马画山”!我脚不沾地,飞一般来到二层甲板。眼前呈现的这座九马画山,高约400余米,宽约200米,临江而立,石壁如削,绿、黑、白、赭、灰等色交织,五彩斑斓,远望如一幅悬挂于空中的画屏,摇曳生姿,美不胜收。
细细端详九马画山,我极力寻找九匹马的造型,我把眼睛睁到最大,惟恐错过任何一处。我发现山顶有一匹四肢矫健、仰首长啸的领头马,山的放射性纹理正是马的鬃毛,鬃毛飘飞,马声嘶鸣,久久回荡于山谷间。而山腰则有四匹并列齐驱的奔腾马,那马蹄纹路与岩层节理重合,那马踏飞燕的身形,铸就了一道强劲又飘逸的风景。在江畔徘徊的是两匹饮水马,它们的头部倒映于江水中,显得无比从容悠闲。位于崖底的两匹卧马,则相依相偎,仿佛陷入悠长的回忆,原来它们在温言絮语,诉说曾驮着它们的主人在战场上奋勇厮杀的场景,那场面惊险无比,它们的主人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围,凯旋而归。
宋代诗人邹浩将九马画山比作天公醉时的杰作:“应时天公醉时笔,重重粉墨尚纵横。”而清代诗人徐弓赞道:“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古人吟诗作赋,极尽表达对九马画山的赞美和热爱,而今人在此亦流连忘返,思绪万千,可见从古到今,人们对此山一直情有独钟,足见美到极致的事物,人们的审美是何等惊人的一致。
三
我还沉浸在九马画山的遐想中不能自拔,导游清脆的声音将我拉到了现实中——渔村到啦!放眼望去,渔村背靠青山,面朝漓江,地理位置绝佳。该村始建于1506年,以古朴的桂北民居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著称,曾吸引孙中山、克林顿等名人到访。远看渔村的样貌,我竟觉得与江南水乡颇有几分神似。再看靠近村居的漓江浅水处,有几位村姑正带着七、八个孩子在玩耍呢。村姑和孩子们的皮肤都晒得黝黑,他们在水中像鱼像鸭又像泥鳅,扑腾得水花四溅,那副自由自在的模样,一看就是长年与水打交道的结果。
我们的船在江面上是个庞然大物,所行之处,犁出千重浪,我觉得朵朵浪花在吟唱,在跳舞。而江上常有狭长的竹筏轻巧飞速地驶过。有一只载着老年人的竹筏,筏上热闹极了,那群老年人个个笑容如晚霞般绚烂,他们的歌声飞扬在山水间:“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歌声嘹亮,气场全开!老而弥坚,青山不老!快乐是有感染力的,你看,行舟留痕,江面上翻卷的浪花在斜阳的映射下,金黄与雪白交织,加上群山莽莽苍苍,倒映于水中,又有歌声缭绕不绝,整个江面闪烁着动人心弦的光芒,氤氲着如梦如幻的意境。这山、这水、这船、这歌声、这清凌凌的倒影,山欢水笑,山歌水舞,所有的一切都在回应,都在雀跃,都在欢腾,怎一个“美”字了得?
想起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我怀疑是根据漓江山水绘制而成,因为外形极其吻合,神韵如出一辙,只此青绿!青绿,是漓江山水的本色,亦是漓江山水的灵魂!这里山青水绿,清透而丰盈,层层叠叠中流淌诗情画意。漓江行,我能带走什么?我很贪婪,我已将漓江山水全部装在心中,今夜,让我再次枕一袭山水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