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难忘啊!点燃我文学星火的《乡村语文报》 ——三十年文学历程感怀(随笔)
难忘啊!点燃我文学星火的
《乡村语文报》
——三十年的文学历程感怀(随笔)
朱炳初
每当我提笔写作、点击电脑或翻阅文集,就会油然想起点燃我文学星火、促使我奋力前行的广州从化市原《乡村语文报》(以下简称“乡报”),想起主编朱华勇、副主编伍康时及编辑们。30年来的文学经历,由一般的喜欢爱好,到刻意的不舍追求,且有所成果,可以说,与一份普通的小报有着深深的情缘难以割舍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它实际上成为我追逐文学梦想的源泉,激励奋发,源远流长,给予不竭的动力。
1995年初春,我赴从化市探亲,欣然读到该市教育局主办的《乡村语文报》,我被它矫健向上、春风荡漾、气息清新、内涵丰富所吸引,被质朴无华的语言文字、浓郁馨香的乡土味儿所感染所打动。返京后,我将原本写给正在就读从化中学的外甥女林榕14岁生日的祝贺信《珍惜青春,立志成才》寄给“乡报”。
不久,即在头版头条登出,还加了编者按:“信中勉其立志为国学习,将来为四化奉献青春。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挚意,言辞恳切,谆谆教诲,感人至深,是一篇激励青少年热爱祖国、面向未来的好教材。望同学们认真阅读、座谈,并把读后心得、座谈情况寄来 ,本报将辟专栏予以发表。”接着还开设了如何立志成才的“青春寄语”专栏。这使我十分感动,深受鼓舞。从此,我成了“乡报”的知名人物,有些文稿的语句被学生们记着,甚至有的学生把我引用的名人名言当作是我说的,如:“朱炳初老师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这让我既诧异又动容,虽感这是知识所限,但又觉得我与学生们拉近了距离,十分亲近亲切。
与“乡报”结缘后,曾参加举办的座谈会、诗歌朗诵会,并被聘为顾问,代表“乡报”参加全国在京召开的有关辅导学生的报刊研讨会;常与“乡报”领导和编辑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加深友谊。
在“乡报”的感染召唤下,我不仅是忠实的读者还自然成了热心的作者,不断地投稿。当时我想,青春永远是美好的。青少年时代,是生命的萌发,人生的起步,生活的开始,充满着蓬勃的朝气,焕发着无限的活力。回忆自己读中学时的情景,总是那么富于幻想畅想,却又难以规范思维随想,犹如脱缰的野马,有奔腾的雄劲活力,可方向难以掌控,这就需要“驯服”引导与启迪,从多方面予以熏陶积淀。鉴于此,我对如何引导青少年加强思想修养,如何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等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诸多哲理思维对于人生的起步与打好基础,极为重要。
作为一个步入老年的人,尤其是一个退休军人来说,觉得青春异常瑰丽,极其宝贵,要“追回”那远去的青春韶华、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并使其在年轻一代身上延续闪光,就要用心思将青年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修养,用哲理与事实加以阐述,一方是启示他人,同时对自己亦是一种修炼,于是就思考了一系列的题目,一一予以诠释,如:理想、追求、奉献、奋斗、道德、爱国、勤劳、创造、自立、自砺、自咎、俭朴、读书、思考、逆境、坚持、争先、探索等等,越思考越兴奋,一发而不可收地连续在“乡报”上刊发了40多篇,连同其他几篇有关校园生活的随笔,汇集成14万余字的《青春寄语》散文集,由“乡报”及“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著名作家石祥以《中有风雷老将心》作序言并题写书名,由杰出的书画家杨俊亮设计封面封底并给每篇文稿配上尾花插图,由资深军旅作家陈惠方以《并非迟开的报春花》予以推荐,由军区《战友报》以《闪光的青春寄语》为题刊登宣传信息。本是一本普通的小册子,可在从化地区的中小学及全军一些部队基层连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被吸收为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理事。在2000年8月全国校园作家创作交流研讨会暨第二届“世纪杯”校园文学奖中荣获中国校园图书奖;其中一篇《校园钟声》获得一等奖。
凡事皆有因,有因就有果,因果紧相连,源头该追溯。我第一本书《青春寄语》的源头前面已经作了阐述,那就是一封家书因“乡报”主编朱华勇的火眼金睛引发火星,继而燎原结果。从此我也就与朱总编交上了朋友,成为了知音挚友,在这样的氛围中,在特级中学教师的鼓励下,我能不奋力前行吗?我不只连篇累牍地在“乡报”以及报办的刊物《流溪山泉》上发文,还连续迸发心声感慨,如:《“乡报”——不可多得的小报》《绘宏图,求拓展》《“乡报”,我心中的大学》《“乡报”圆我文学梦》《“乡报”情缘——在“乡报”双百期庆贺会上的发言》《“乡报”我的良师益友》(长篇朗诵诗)《“乡报”情意深深》《文思泉涌诵流溪:〈流溪山泉〉杂志出版50期抒怀》《文德双馨写辉煌》(赞颂总编朱华勇、副总编伍康时),对朱华勇总编出版的文集《爱的召唤》《风雨彩虹》写出评论,对朱总本人写了评说《从教一生总关情——浅释朱华勇总编的情感世界》,对“乡报”,我激情满怀地借曲填词创作了歌曲《乡报情》;对“乡报”这个优秀编辑团队,写了多篇赞颂文稿。
总之,“乡报”在我心中,犹如一座高山,让我仰止;一座丰碑,让我敬仰。那激越的情感之火,越烧越旺,热爱的程度越来越高,虽然,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追求,却形成了夕阳西下中的一道熠熠闪光的风景,一种晚霞璀璨的求索,伴我文化养老乐活人生,并且获得了一些老有所为的成就感。至今,已刊发了千篇文稿,出版了五部文集,达225万余字,目前正向第六部《九秩抒怀》迈进,已有168篇文稿近40万字,再过一年可圆总出版300万字愿景。我的所有文字记录作品,都被收录于家乡——中国第一文化县(市)的江苏省宜兴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将流传于世,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点文学成果,对于他人来说,尤其是一些专业作家来讲,根本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耄耋老兵,退休后,以文化养老为宗旨,笔耕不辍,能有这点收获,且坚持不懈,老实说,没有点追求动力与耐心恒心,是难以取得的。这怎不令我心动,感慨“乡报”为我文学点火,燃我退休生活文火燎原!
如今年将九旬鮐背,精力衰退,得与时间赛跑,“应当赶紧生活”,乘脑子还好使,务必抓紧抢救尚有的还算是清晰的思维。尤其想到一个个老战友的离去,更觉光阴之迫,迫在眉睫,如不紧追慢赶,将会追悔莫及!
难忘啊!“乡报”,我的良师益友!我决意生命不息,笔耕不辍,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更多作品,留存于世,作为文化养老的果实,向往美好,谨向“乡报”致以崇高的敬意与真诚的回报!
可惜啊!“乡报”,您已在前些年停办,这真是一种可叹的悲哀!当然,这种现象近年来似乎已经见怪不怪,许多报刊在原有颇富文化修养、懂得科普重要的当地领导人的支持下,办得有声有色,真正起到了文化引领、学习强国的作用。但是,当领导者离去或者换人,往往就会被那些对报刊不屑一顾、漠然置之者抛弃、砍杀!“乡报”,这份有几位志存高远无私奉献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白手起家,历尽艰辛,成就卓著,服务当地中小学教育,培养人才的受到大众欢迎的小报,无奈停办,令人惋惜心痛。
“乡报”啊!您虽离去,难以回归,但您的形象光辉,您的伟大业绩,永驻我心间,成为不灭的火炬,烛照前行,助我向那文学的天空,向着诗的远方奔去!
(2025年8月24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9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