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登武当山金顶(散文)
自八年前和家人登上了海拔1545米的泰山极顶后,我心中便有一个梦想,什么时候能登上有六百年历史,久负盛名的武当仙山金顶。这能成功吗?毕竟我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当初登泰山极顶,才六十九岁,而且,缆车乘到南天门出来,虽还要走一千多级台阶,那还是比较平缓的,可武当的金顶就不同了,道要陡得多,险得多。看来这辈子是可望不可及,空留遗憾了。
然而,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给人机会。今年七月,女儿放暑假,带我老夫妻到武汉、宜昌、神农架、武当山、襄阳等处旅游。燃起了我登武当金顶的希望之火,跃跃欲试。
为了让老爸完成心愿,女儿选了离武当山旅游中心最近的万达颐和酒店,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和体力。
七月十二日,登武当金顶的日子来到了,老天真帮忙,32度,阴天没太阳,给登金顶助力。我像儿时游长风公园,第一次爬铁臂山那样的兴奋。
上午七点半,地陪导游小许,一位30来岁,身高1米85左右的干练帅小伙来到宾馆大堂接我们。步行五分钟,我们便来到旅游中心。
由于来得早,打了时间差,旅游的大部队还没来。我们率先坐景区车来到了琼台,远远望去,只见山壁上刻着三个鲜红的大字——“第一山”,这是宋朝著名书法家米芾题的。世界闻名的武当金殿就位于天柱峰顶,此峰拔空峭立、 海拔1612米,犹如金铸玉琢的宝柱雄峙众峰之中、 真是"一柱擎天"。
从琼台出发有两条路:一条是徒步上金顶,大概需二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一条是坐缆车上,只要八分钟,可以乘到离金顶300米的地方,女儿当机立断,在许导的帮助下,带领我们坐上缆车。……
缆车下来,到金顶的距离并不远,这300米被称为紫禁城的九连蹬,是一段大约50米高度的台阶,呈90度,陡直难爬。道边有一小铺,别看铺小,登山器具齐全,有各式的登山杖,还有最先进的登山机器腿。老板说还可以人背,这倒新鲜,老板看我们诧异的样子,说因为山陡,抬滑竿有危险,所以用人背,价钱按斤算。背肯定不舒服,自己爬,相信自己。于是,花15元,买了根登山杖。
我踏上了登顶的石阶,斗折蛇行。一路上碑石林立,古迹众多。许导在前引路讲解,女儿搀扶着七十六岁的母亲前行,我则拄着登山杖紧随其后。我们经过了“一柱擎天”,“转运殿”,“大嶽太和宫”,“灵官殿”等景点。这一段山路,虽说走了有将近一半,由于,走走看看,走走停停,不觉得很累,微微出点汗而已
在通过一条廊道时,我们看到道光皇帝在道光18年的题词——“天极通枢”,表明这是一条通天之道。道光皇帝的题词,无疑让我们平添了登上金顶的兴趣和动力。
我们终于来到了离金顶百把米的地方,不禁兴奋起来,要冲刺登顶了。当然,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险道,但我们有信心。
沿着坡度接近九十度的九连瞪道慢慢盘旋向上,石阶层层叠叠, 又陡又峭,。台阶已不知被多少双脚磨得光溜溜, 微微凹陷,默然承接了千年不绝的香客、游客的脚步,仿佛在向人们倾诉它600年的沧桑。
我手脚并用,一手紧拉住围栏上的绳索、铁链,一手用力撑登山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登……豆大的汗珠止不住往下滴,T恤不一会便湿透了,紧紧贴在身上。越接近金顶, 山路越发陡峭, 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力气。我的双腿开始变得沉重, 呼吸也愈发急促。我抬头向上看,女儿和我妻子在许导的带领下,已登到前面了。我再次鼓起勇气,我一定要登上那向往已久的武当金顶。
我憋足劲,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登上了金顶,导游小许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女儿和妻子伸手来拉我。此刻,我激动得真想大声高呼:胜利了!成功了!可我气喘吁吁,喊不出,只能高举右手,打出一个“V”。我赶紧和站在金殿前的妻子和女儿汇合,小许眼疾手快,给我们拍了一张胜利照。这是一张难得的照片,之前,我从没想过,我们一家三口能在武当金顶合影,这是不可能的事,想不到今天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真是应了毛主席说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许导的引导下,我们瞻仰了金殿。金殿不大, 由12根铜柱支撑着,一尊真武大帝神圣威严。神像面前的神台上摆放着的就是六百多年不熄的长明灯,真是奇迹。金殿外的台阶下, 站着两只被摸得发亮的铜铸仙鹤, 它们昂首挺胸, 像站岗的士兵。
如今“会当凌绝顶”,站在金顶俯瞰,一片白茫茫。眼前却没有出现“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此时的武当金顶已被的白雾包裹,烟雾缭绕,红墙黛瓦的武当道观或隐或现,犹如天宇仙境。
“亘古无双仙境,天下第一仙山”。站在金顶,我凝视着这建于明永乐十四年,用20吨精铜和300公斤黄金,分体铸造后榫卯拼装,建在海拔1612米山顶上的金殿,无限感慨,六百多年过去了,依然流光溢彩,巍然屹立。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试问,天下可有双?
七十七岁的我,竟然和家人登上心心念念,原本望而生畏的武当山金顶,梦想成真,顿感无比自豪!
写于二0二五年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