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三代求学路(江山散文)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转眼间,我已过耳顺之年,开始在暮色年轮上蹒跚踱步。一个甲子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泛起微澜,于我而言,却是段极不平凡的过往。
我大约在1968年正月入学,彼时实行冬季毕业制,农村无幼儿园,适龄儿童直接上小学。学校没有桌凳,全靠村上分摊给各小队,打好胡基(土坯)送到学校。每个教室用胡基砌成土墩,学生自带小板凳上学。我家姊妹多、条件差,父亲便将两块胡基折断成四块,叠起来当我的板凳。
后来,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学校条件逐步改善:先是土墩换成水泥预制板,两端仍用胡基支撑,桌下有了空间,不用再蜷腿,也更干净;到三四年级时(记忆不甚确切),我们终于用上木制课桌,配有两个桌兜,搭配长板凳,两人共用一桌,学习环境才算有了质的飞跃。
教室起初窗户糊纸,黑板是木制的,条件简陋至极,冬冷夏热。冬天最难熬,大家衣着单薄,教室保暖差,不少人手脚长满冻疮,又痒又疼,却仍坚持上课,老师们也在寒风中搓着手认真授课。那时农村全是土路,学校的墙、房、地面也都是土制的,下雨天上学格外艰难。条件好的学生有雨鞋,我和多数同学只能披塑料纸或戴草帽,光脚蹚泥到校。
课程相对简单:小学设语文、算术、政治、音乐、图画、体育,还穿插毛笔字、珠算课;中学有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体育课多是排球、小篮球、滚铁环这类活动。家里没有钟表,全靠鸡叫、观天色,更多时候是街上同学互相吆喝着起床。即便刚入学的幼童,家长也从不接送,都是小的跟着大的自己去学校。那时没有家庭作业,所学知识全在学校消化,放学后大孩子帮家里干农活,小孩子则提篮给猪羊拔草、放羊,各有各的事,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七年制初中毕业。
高中教学条件虽有改善,但配套仍简陋:住大通铺,厕所在百米外;生活困难时,食堂食谱固定,我们每周回家背玉米糁子(背面)和馍,面交给食堂,馍用来充饥,每月1.5元的灶费都让不少家庭犯难。餐厅是露天的,夏热冬冷,学校没有开水供应,大家常年喝水龙头的水,冬天甚至要破冰饮水。
高考时,我自行徒步30多里赴考,揣着家长凑的2元钱、2斤粮票,住通铺、喝自来水、在学生灶吃饭,三天不离考点。虽高考失利,但我凭借所学知识,从事了钟爱一生的工作,在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最终从农民成长为服务农民的专家,也算不负此生。
1996年秋季,我的子女陆续入学。此时恢复高考已近20年,全民重视教育,家长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学习上,国家也出台诸多优先政策支持教育,高校扩招让更多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当时规定年满7岁才能报名,除县城外学区划分不严格,就近入学是常态,不受户籍地限制。我的两个孩子就在单位所在地的村小报名,减少了上学期间生活、管理与工作的冲突,能做到两不误。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里花8元买了一只钟表,方便孩子准时到校,也便于家里提供学习、生活配套服务。那时仍是家长保障支持,孩子自己上下学,不影响大人工作。每天放学后,大人会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再交由老师批改;除周日外,作业量不大,孩子写完还能有玩耍时间。妻子成了专职“服务员”,全力为孩子学习提供保障,不仅奉献了青春,至今仍在发挥余热。
2001年9月教育制度改革后,学区划分严格,就近升学成了硬性规定,城镇与农村教育的差距也愈发明显——教学条件、学校管理,尤其是师资配备,差别显著。为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条件,我贷款在县城买房,将孩子从农村转到县城上学,既改善了学习环境,也方便家庭管理,希望在良好氛围中培养孩子的自控与自学能力,提升学业水平。
那时社会上出现大量教辅材料,如《黄冈教育》、分册的初中辅导教材等,家庭作业也有了纸质印刷品,学生书包重量远超教材本身。全家都围着孩子学习转,学校安排的资料悉数购买,额外需要的也全力支持;孩子回家后,我们会督促学习、不定时检查作业,准时参加家长会,全力配合学校教育。
到了高中,学习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楼房教室、瓷砖地面、专用黑板、窗明几净;六人宿舍有专人保洁、宿管管理,冬天供暖气,全天供应开水;从家到学校9公里路程,孩子可坐班车或由我们接送;学校食堂商业化,饭菜品种多样,可自由选择。尤其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当地时,学校及时搭建防震棚作为教室和宿舍,为保障教学和高考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安全支撑。
高考早已成全社会关注的大事,期间政府会严令禁止娱乐活动、实行交通管制,还有志愿者提供服务。中考、高考时,我们和其他家长一样,放下所有工作全程陪同。大家都清楚,高考不只是追求深造,更是改变人生的“独木桥”——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承载着家庭对奇迹的期盼,也藏着改变家庭条件、实现身份蜕变的梦想,关乎生活、物质与城市的向往。
好在子女都通过学习有了稳定工作:小的经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后调整到满意岗位;大的毕业后通过“逢进必考”进入体制内,如今两人都在不同岗位为国效力。
如今轮到孙子辈上学,教育制度愈发完善,却也多了不少硬性规定:入学年龄截止8月31日,迟一天都无法报名;学区划分更严格。学校条件大幅提升,单人单桌、耳麦授课,学习资源也更丰富——教辅材料电子化、各类培训遍地都是,虽给家长增加了负担,却也为孩子课外学习提供了便利。尽管孙子在儿子的协调下就近入学,外孙一个上大学、一个在学区内读小学,但“学区房”仍压得两代人喘不过气,全家几十年都在为债务奔波,不敢停歇,倾注了我和亲家两家人的心血,尤其是子女的全部精力。
如今,全家围着孙子学习已成常态:学校要求家长接送孩子至初中,课后作业多且繁杂,还会发到家长手机上,监督批改成了家长的责任;家有学生,往往需要专人陪读,这也导致农村出现“空心村”,乡愁渐渐成了回不去的老屋与故乡。
三代人,六十年,一代接一代的坚持里,我们始终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坚守读书学习的道路。愿我的孙子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青出于蓝,前程似锦,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这便是我们一家三代的求学路,是一个家庭的向上之路,更是祖国昌盛之路的缩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与国家繁荣共同成长是我们的福气。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原创首发)